1.制定科学规划实现融合发展。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对于实现“产城融合”是关键之举。许多城市都是在现有国家、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平台下制定自身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当产业和城市化各自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自然融合”之后,再制定统一的全域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引导重点、有序推进。如强调产业园区和城区的产业衔接、空间布局优化、社会文化建设、社区转型、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和智慧发展等要素协同和协调发展等。在产城融合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断完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统一指导和引导市、县、镇等多层次“产城融合”规划体系制定。
当下出现许多城市的“鬼城”现象,归根到底可理解为规划问题,城市和产业融合布局完成后,为何还会出现管理和招商方面的种种难题?这往往与许多新区规划时不注重产业和生活空间的统一,城市空间大、产业格局小,就容易出现新城没有人气的现象。实现产业、空间和技术三者规划统一,是地方开展“产城融合”规划的有效措施。笔者在安徽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当地以产业规划为核心,以空间规划为保障,以技术规划为动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城市和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技术成果层出不穷。
2.提升配套功能完善融合保障。对于“产城融合”的内涵,许多地方政府和经济学者进行过研究探讨,这其中如何以产业为核心打造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各功能空间的融合布局是探讨最多的课题,也是真正实现“产城融合”的核心课题。许多地方针对融合水平不高的预期和现状多管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打造高水平功能配套设施,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实现两者统一发展。以下综合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上诸多城市和安徽省宣城市等地的几个有效做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对接;二是延伸城市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使产业园区由单纯的生产区向功能齐备的城市新区转型,拓展城市空间;四是创新产城融合投融资体制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建设。此外,推进城市功能建设,还应推进高水平配套功能建设,将协调、生态、创新、文化等理念贯穿其中,遵循和谐、协调的产城融合观,高标准、高规格进行产城一体单元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布局有序、协同配套的涵括生产、生活、娱乐、健身、生态等功能在内的产城一体单元体系,促进城市与乡村融合、产城人与自然融合。适应城市、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型产城融合新城区。
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动力。以产兴城、城兴促产。“产城融合”的核心应是以产业的兴旺发达为核心驱动,在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服务化发展。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结合自身优势,政府不断推出扶持措施,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在区域内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鼓励技术改造,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升级改造。三是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政府部门改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四是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围绕财税、发展基金、融资渠道等领域不断完善相关服务措施。以产城融合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增量产业向城市集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服务融合之本。“产城融合”的内在动力在于改革创新,应高度重视创新的引领作用,构建人口自由流动与有效集聚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创新财税金融服务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空间管理体制,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产城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人”,如何在有效实现“产城融合”的进程中,加快改善民生是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应以满足居民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出发,在完善提升城市功能配套的过程中,针对居民饮食、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领域,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充分满足居民的多种生产生活需求。
(作者为经济日报社辽宁记者站副站长、大连记者站站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