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约前370年)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希腊东北端的阿布德拉一个显赫家庭,他拥护奴隶主民主派。曾到埃及、波斯、埃塞俄比亚和印度旅行。他被称作为西方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通晓哲学的每一个分支,熟悉数学、教育和艺术。他坚忍刚毅,达观开朗。德谟克利特的美学观是原子论美学观,即原子论在美学领域里的具体运用。
一 原子论美学观
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是现代科学中的原子,它指不可分割的、内部充实而没有空隙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在这种意义上,它类似于恩培多克勒四根说中的元素。所不同的是,四根说中的元素有火、水、土、气四种,而原子虽然数目无限多,外部形状也千姿百态,不过它们的性质却是一样的。原子论对万物本原的种类和性质作了进一步抽象,成为早期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结构理论的最高成就。原子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和拉丁术语“个性”相同。原子论者提出“不可分割”的概念避免了物体无限分割的可能性使物体成为虚无。可以分割的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在恩培多克勒那里,火、水、土、气四种元素相互转化,每种元素都是通过其他元素来确定的。而原子与此不同,它是通过自身来确定的。
性质相同的原子怎样组成性质不同的事物呢?这取决于原子间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道:“他们(指德谟克利特及其老师留基波———引者注)也认为原子间的区别是生成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些区别共有三种:即形状、次序和位置。他们断言存在只在形态上、相互关系上和方向上相区别。形态即是形状、相互关系即次序、方向即位置,如A和N是形状的不同;AN和NA是次序的不同;Z和N则是位置的不同。”[19]原子形状、位置和次序实际上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比例。留基波(Leukippos)和德谟克利特都曾是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写过名为《毕达哥拉斯》的论文。亚里士多德屡次谈到原子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相似。不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自我确定的,这一点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没有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具有多种多样的几何形状。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由占优势的原子的形状决定。例如,白色由光滑的原子产生,黑色由粗糙的和多角的原子产生,红色由大的和球形的原子产生。甜味由圆形原子产生,酸味由粗糙的和多角的原子产生,辣味由棱角的、弯曲的和狭窄的原子产生,苦味由大的、光滑的和歪斜的原子产生。一切感觉都以几何形体为基础,于是,三维的形体成为原子论美学的主要审美对象,这种美学更适用于雕塑和建筑。这表明原子论美学和早期希腊美学的深刻联系,造型性、雕塑性、几何形体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按照原子论,虚空也是万物的本原。虚空是充实的原子的对立面,原子只有通过虚空才能得到自我确定;也只有在虚空中,原子才能够运动。虚空不是空气,也不是虚无的零。虚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是非存在。非存在也存在着。原子在虚空中的产生和分离,造成具体事物的生成和消亡。虚空的理论运用到美学上,就要重视虚空在任何一种审美对象的形成中的积极作用。这里的虚空指审美对象存在的背景。只有在某种合适的背景中,审美对象的形状才能明显地凸现出来。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背景的意义更加重要。
二 艺术中的激情、灵感与对智慧的观照
德谟克利特比较具体的美学理论主要表现在对美和艺术创作的理解上。早期希腊美学往往只从形体上看待美,比如,身体美在于各部分的对称。德谟克利特不满足于各部分对称所产生的美,他对美提出更高的、精神性的要求:“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20]德谟克利特也经常把表示客观事物结构关系的概念运用到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中。他主张在吃、喝、情爱方面不要超越一定的尺度,幸福是灵魂的和谐和精神的宁静。如果超越尺度,那么,最令人愉悦的东西就会变成最令人厌恶的东西。由于他从精神上、从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美,所以,美和善、美学和伦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这方面代表性的残篇有:“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21]“人们的精神的良好安排,产生于有节制的享受与和谐的生活。”[22]“少说话对于女人是一种装饰,因为美是装饰的简洁。”[23]
尽管在德谟克利特那里美学和伦理学、人的社会行为相联系、甚至相同一,然而,他的美学中仍然具有希腊美学共同的观照性的特点。“伟大的享受来自对美的作品的观照。”[24]观照指凝神地、深思地静观世界,而不是积极地、能动性改造世界。这是因为当时主体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还没有从存在中分离出来。德谟克利特对“美的作品”的观照,首先包括对智慧的观照。因为“力量和美是青年的善,而老年的善是智慧的繁荣”。[25]德谟克利特对智慧的观照和柏拉图对理式的观照已经很接近了。
对于艺术问题,德谟克利特从人类社会进化和文明起源的角度作了探讨。他主张物质需要和经验产生了各种艺术。关于艺术模仿自然,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模仿它们的。”[26]比起赫拉克利特的模仿论,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论前进了一步。他的模仿不是模仿术语出现初期对被模仿对象的直接再现,而且根据生活需要对被模仿对象的间接再现。关于音乐的起源,罗马美学家菲罗德谟记载了德谟克利特的论断:“音乐是一种相当年轻的艺术,原因就在于它不是由需要产生的,而是产生于高度的奢侈。”[27]在这里德谟克利特指的不是整个音乐的起源,而可能是音乐中比较发达的、细腻的形式。他的这种观点的重要性在于,他是从社会历史观点看待艺术的发展的。
在艺术创作方面,德谟克利特还涉及到创作主体问题,指出了灵感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希腊美学家对灵感、天才和技巧、人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同样重视,而德谟克利特更强调灵感、天才的作用。他关于灵感的论述,分别见之于西塞罗和贺拉斯以及早期基督教教父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Clement,约153—217年)的记载。贺拉斯在《诗艺》中批评德谟克利特过分强调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德谟克利特相信天才胜于技艺,不许清醒的诗人在赫里孔山上逍遥。”[28]西塞罗写道:“我常听说,据说在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言论:如果没有激情的燃烧,没有某种似乎灵感的疯狂,就不可能有任何优秀的诗人。”[29]“德谟克利特主张,没有疯狂就不可能有大诗人。柏拉图也说过同样的话。”[30]克莱门特写道:“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一样主张,诗人在神的和神圣精神的灵感下所写的诗句,肯定非常好。”[31]
上述残篇表明,在哲学家中首先提出诗人迷狂说的不是柏拉图,而是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虽然强调灵感的作用,然而他对技艺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也不是完全忽略的。他曾明确说过:“无论艺术还是智慧,如果不学习(它们),那就不能获得。”[32]
德谟克利特对后世、特别对柏拉图、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生了重大影响。伊壁鸠鲁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传统,从社会历史观点看待艺术的发展。
德谟克利特是早期智者和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希腊社会进入古典时期的繁荣阶段。希腊哲学和美学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智者和苏格拉底跨越了早期希腊的宇宙学美学,揭开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序幕。
【注释】
[1]第尔斯编、克兰茨修订:《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残篇》,第44章B部分第2则残篇。简注为DK44B2,以下用简注(本书凡是自译的引文只标简注或标准版本的书名和章节)。
[2]洛谢夫:《希腊罗马美学史》第1卷,莫斯科1963年版,第270页。
[3]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4]恩披里柯:《驳数理学家》,第7卷第106节。
[5]DK40B2。
[6]洛谢夫:《希腊罗马美学史》第1卷,莫斯科1963年版,第50页。
[7]DK58A15。
[8]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杨建邺、王晓明译,第61页。
[9]《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8页。“艺术”原译为“技术”。
[10]荷马:《伊利亚特》,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页。
[11]赫拉克利特残篇80,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2]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13]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生平和学说》,第9卷第8节。
[14]DK22B82。
[15]DK22B83。
[16]DK22B102。
[17]洛谢夫:《希腊罗马美学史》第1卷,莫斯科1963年版,第413页。
[18]对于这种理论,朱光潜作过详细的阐述。见《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436页。
[19]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4。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161页。
[20]DK68B105,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
[21]同上书,第16—17页。
[22]DK69B191。
[23]DK68B274。
[24]DK68B104。
[25]DK68B294。
[26]DK68B154。
[27]DK68B144。
[28]DK68B17(亦见《诗艺》第295—296行)。
[29]DK68B17。
[30]同上。
[31]DK68B18。
[32]DK68B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