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浪漫主义美学
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时期在美学史上称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比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流派远为广义,它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甚至医学。但是,它在文学艺术中得到最充分、最广泛的表现。
“浪漫主义”的术语在18世纪的英国文学批评中已经可以见到。不过,只有当它被施莱格尔兄弟于18—19世纪之交使用、并在他们自1798年出版的杂志《雅典娜神殿》上出现后,它才广泛流传开来。法国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法国银行家兼财政部长雅克·耐克尔的女儿、瑞典外交官斯塔尔—霍尔斯坦男爵的夫人德·斯塔尔(Madame de Staël,1766—1817)很快把它引进到法国,然后它也传播到其他国家。A.施莱格尔用“romance”(中世纪用各国由拉丁语演变的方言罗曼语[roman]写的“浪漫传奇”,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称呼文学中的新流派,认为中世纪的这种体裁不同于希腊悲剧,适合表现现代精神。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谢林的《艺术哲学》中,并由他传给了黑格尔。德国音乐学家瓦格纳(R.Wagner)在《歌剧和戏剧》一书中表述了类似的观点。不过,“浪漫主义”一词用于不同的场合,它有很多歧义。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化史和美学史中的转折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现存的社会秩序,强烈地震撼了人的精神世界。德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经历了早期(耶拿派)、中期(海德堡派)和晚期(柏林派)三个阶段。对于德国浪漫主义,历来有迥然不同的评价。斯塔尔夫人在《论德意志》一书中对它推崇备至,为了批驳《论德意志》,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写了《论浪漫派》一书,书中指出:“可是德国的浪漫派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1]看来,德国浪漫主义、包括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章所阐述的德国浪漫主义美学主要限于早期阶段,因为早期阶段是浪漫主义美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瓦肯罗德和蒂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