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

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

时间:2023-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维特根斯坦从他关于哲学问题产生于语言混乱,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消除哲学问题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一种与通常的行为主义有所区别的行为主义,即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维特根斯坦把心理现象称为“内在之物”,并对之作了仔细考察。内在之物虽然是隐蔽的,人们却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对它进行考察。他认为“对这种内在之物的兴趣相似于对行为由以产生的那种化学结构的兴趣”。维特根斯坦强调研究行为中的细微差别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

维特根斯坦从他关于哲学问题产生于语言混乱,通过语言分析可以消除哲学问题等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一种与通常的行为主义有所区别的行为主义,即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在他看来,在心身问题上出现的种种混乱或疑难,大多产生于语言混乱。人们之所以认为存在着一种独立于身的心或心灵,一种不同于身体活动的心理活动,是由于人们受到语言用法的错误引导。例如,许多表示身体活动的动词(如“撕碎”)与许多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思考”)在语法上有相似之处。“某人撕碎某个东西”与“某人思考某个东西”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上是相似的,于是人们就以为这两个句子都是描述人的活动,前者描述身体活动,后者描述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同时并存,这两种活动的主体,即身体与心灵也同时并存。这种语言用法上的混乱导致心身二元论等错误观念的出现。要消除这些错误观念就必须求助于语言分析。

维特根斯坦一方面否认心或心灵的存在独立于身体的存在,否认那种不同于身体活动的纯粹心理活动的存在,认为人的身体内并没有一种作为独立实体的心或心灵,也没有一种与身体的外部行为截然分离的心理活动,没有一种作为外部行为的原因的心理现象。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主张不能简单地把心理现象归结为或者还原为它们在身体方面的表现,心理现象与外部行为并非完全等同,外部行为是相应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尺度。这就是说,心理过程有两个方面,即内在的过程与外在的行为标志。

维特根斯坦把心理现象称为“内在之物”,并对之作了仔细考察。他说:“内在之物的确就是感觉+思想+想像+心情+意图等等。”(v.10,p.185,§959)他认为内在之物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隐蔽性,这就是说,对于内在之物,人们是无法公开地对之进行观察的。他反复声明这一点:“内在之物对我来说是隐蔽的。”(同上)“内在之物似乎对我隐藏起来。”(v.9,p.457,§558)“我仿佛意识到内在之物其实始终是隐蔽的。”(v.9,p.418,§539)因为,我们决不可能知道一个人心中发生了什么。内在之物虽然是隐蔽的,人们却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对它进行考察。他认为“对这种内在之物的兴趣相似于对行为由以产生的那种化学结构的兴趣”。(v.9,p.435,§643)为什么我们对一切物质的化学方程式感兴趣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的组成感兴趣。他说:“在这点上我们有一个类似的事例。回答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恰恰对它的内部性质感兴趣’”(v.9,p.32,§103)。

我们如何知道一个人心中的内在之物,即一个人心中发生什么呢?维特根斯坦认为这要通过“我们按照他的行为、他的话语、他的思维能力构造一幅关于他心中想些什么的图画”。(v.9,pp.436-437,§650)这就是说:“我们把不同的东西组合成一个‘形态’(模型),例如,组合成欺骗的形态。内在之物的图像使这个形态完备起来。”(v.9,p.437,§651)

对于内在之物与外在之物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认为内在之物通过外在之物表现出来,外在之物是内在之物的标记、征兆,人们通过外在之物了解内在之物。对于隐蔽的内在之物,我们可以设想它们有一些外在标记,通过这些外在标记,我们就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内在之物。例如,我们不能直接观察某个人心中是否感到悲伤等等,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诉苦、抱怨等等行为去判断他是否感到悲伤等等。诚然,我们肯定倾向于说,诉苦只是某些重要现象的标记、征兆,这种标记、征兆只是以经验的方式与那些现象相联系。不过,即使我们在这里可能弄错,这种强烈的试图仍然有它的根据,而且在我们所承认的关于证据的规则中有它的根据(v.9,pp.447-448,§715)。

另一方面,他强调“外在之物必定是明显的”(v.9,p.448,§718)。他把内在之物与外在之物的关系看做隐蔽之物与明显之物的关系。他说:“看起来是这样:这里有一种内在之物,只能以一种不确定的方式从外在之物中推出它来。它是一幅图画,为这幅图画作论证的那种东西是明显的。”(v.10,p.183,§951)这就是说,内在之物是不确定的,缺乏充分的证据,外在之物是确定的,具有充分的证据。我们从具有充分证据的外在之物中,推出不具有充分证据的内在之物。他承认在“充分的证据与不充分的证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过,这里毕竟是有证据的”(同上,§952)。因此,他断定可以有根据地从人的行为举止中推出人的心理活动。他说:“对于一个在特定场合作出这副面孔、以如此方式表现自己的人,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在一个目前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对一个真正悲伤的人所能期待的一切。”(v.10,p.184,§956)又说:“从一个人的行为中不仅可以推出他疼痛,而且可以推出他假装疼痛。”(v.10,p.173,§901)

维特根斯坦经常把心理现象与外部行为加以对照,认为心理现象的特征与外部行为的特性是相似的。他举出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思考、疼痛、愤怒、喜悦、愿望、恐惧、意图、回忆等等,并把那些与每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行为与它们加以比较。他说:“当人们谈论一个人有他的心理生活:他思考、愿望、害怕、相信、怀疑、想像、悲伤、快乐等等时,是否这类似于谈论他吃、喝、说话、写字、跑步等等,或者类似于他移动,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目标,时而没有目标,时而连续不断,时而断断续续。”(v.9,p.8l,§284)他还举出一个与此相关的事例:设想我们观察一个点的移动,例如一个黑点在白色平面上移动。可以从这种移动的特性中推出一些可能的重要结论。例如,这个点是否以同样的方式移动还是以不同的方式移动,是否它的移动速度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它是连续不断地还是断断续续地发生变化,如此等等。其中每一种移动都可能是我们感兴趣的事实。他说:“如果使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不仅是这种移动的一种特性,而且是许多种特性,那么其中每一种特性都可能给予我们一种特殊的、与所有其他信息截然不同的信息。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对于我们所观察的这种行为的各种不同特性而言,情况就是如此。”(同上,§286)

维特根斯坦强调研究行为中的细微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在我们看来,行为举止中的细微差别具有重要的意义。”(v.9,p.430,§616)他甚至主张心理学直接研究的对象不是心理现象,而是外部行为。他说:“是否心理学所研究的是行为而不是心灵?心理学家报道了什么?——他们观察什么?那不就是人们的行为,特别是人们的话语吗?”(v.10,p.71,§351)例如,如果医生问:“这个病人感觉怎么样?”护士回答说:“他在呻吟。”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就是一种关于行为的报道。他说:“在这种思想环境中,关于这种行为的报道难道恰恰不可能被用做关于心理状态的报道?难道它不可能被用于这项工作,而这项工作不就恰恰是关键所在?”(同上,§352)

维特根斯坦强调对外部行为的研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轻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一方面,他说:“是否心理学(譬如说)研究人的行为,而不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呢?如果某人进行心理学试验,那他报道什么呢?——那个被试验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过去发生了什么,他对此作何反应,而不是这个被试验者想到什么,看见、感到、相信或经验到什么?”(v.9,p.82,§287)另一方面,他又询问:设想我这样报道,即“某个人留下一个垂头丧气的印象”。有人问我:“什么东西使你有了这种印象?”我说:“我不知道。”此时人们是否能说我对他的行为作了报道?我用“他垂头丧气”这句话报道的究竟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是两者,但它们不是并列的,而是在一种意义上是这样,在另一种意义上是那样。”(v.9,p.83,§288)他接着指出:“他在这里完全相同于关于物质对象和感觉印象的谈话。我们在这里有两种语言游戏,它们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如果人们想以简单的方式描述这种关系,那就会犯错误。”(同上,§289)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行为”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仅指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而且包括人在当时所处的整个环境,他认为可以把环境看做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的诱因。他还认为:“人们的行为当然不仅包括人们在没有学会一种行为的情况下所做的事情,而且包括人们在接受某种训练之后所做的事情(例如说话)。这种行为就与某种特殊训练的关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v.9,p.40,§131)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学会使用“我高兴”这几个词,正如另一个人学会使用“我害怕”这几个词那样,那么我们在这里恰好从相同的行为中引出相同的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赖尔也持一种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相似的观点。因为,他也认为一切表面上关于心的叙述其实都是关于身体行为的叙述,并不存在一种只有本人才能知道的内心生活,有关每个人的心理生活的问题从原则上说都可以通过长期观察个人的身体行为来加以说明。在英美哲学界,不少哲学家都把赖尔关于心的问题的观点称为行为主义,他自己也在其代表作《心的概念》一书中承认:“无疑可以把或不妨把本书的基本倾向说成是‘行为主义的’。”[1]他还认为,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纲领对心理学的纲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是导致从哲学上把两个世界论,即身心二元论看做神话的主要依据之一。不过,他不赞同早期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因为他们或者采纳霍布斯、伽桑狄等人的机械论观点,或者接受笛卡儿的副机械论。他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可以说,赖尔主张的这种行为主义与维特根斯坦主张的分析的哲学行为主义是十分相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