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信仰与激情

宗教信仰与激情

时间:2023-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维特根斯坦虽然一生中都怀有如此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他没有信奉任何一种特殊的宗教,没有参加任何一个特定的宗教组织。一个人接受了某种宗教信仰,就是满怀激情地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上帝,自愿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各种激情中,维特根斯坦特别强调爱的巨大作用,认为宗教信仰建立在对上帝的无限的爱之上。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个人向上帝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向邻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他强调对于宗教信

第二节 宗教信仰与激情

维特根斯坦虽然一生中都怀有如此强烈的宗教情怀,但他没有信奉任何一种特殊的宗教,没有参加任何一个特定的宗教组织。这是因为他把一个人具有宗教信仰和参加宗教组织区别开来,强调宗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或生活方式,而与是否参加一个特定的宗教组织无关。他说:“在我看来,宗教信仰仿佛只不过类似于对一个参考系的热情信奉。因此,尽管它是一种信仰,但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对生活作出评价的方式。信仰就是满怀热情地抓住这种看法。”(v.11,pp.88-89)因此,他认为宗教信仰中的种种教导就是对这个参考系的描绘或叙述,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良知的言论。人们看到这些描绘或叙述,听到这些言论,在它们的教导下,自然而然会热情地信奉这个参考系。好像某人起初使我看到自己的绝望处境,然后向我指示获得拯救的方法,一直到我自愿地或者至少不是由我的教诲者引导而跑上去抓住那个参考系。

维特根斯坦始终强调,宗教信仰立足于激情之上,而不是立足于理智之上。一个人接受了某种宗教信仰,就是满怀激情地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上帝,自愿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说:“我相信基督教所说的下面这句话:一切好的学说都毫无用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或者你的生活方向)。”(v.11,p.73)在宗教信仰上,你不需要任何好的学说,而需要某种能够推动你、使你改变方向的力量,而一旦你改变了方向,你就必须停留在改变过来的方向上。他认为基督教不是一种理论或学说,而是一种生活指南。因为基督教所描述的是人的内心生活的真实过程,如人的痛苦、忏悔、希望得到拯救等等。他说:“基督教不是一种关于人的灵魂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学说或理论,而是对人的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描述。由于‘对罪孽的认识’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因而绝望和借助于信仰而获得拯救这一点也同样是一个真实的过程。那些描述这些事件的人(例如班扬),只不过描述在他们那里发生的事情,而不管别人可能对此说些什么。”(v.11,pp.38-39)

维特根斯坦强调,任何一个人要树立自己的宗教信仰,都必须依赖于激情,而不能依赖理智或智慧,因为,智慧是冷冰冰的,在此范围内也是愚蠢的(与此相反,信仰是一种激情)。人们也可能说,智慧只不过对你隐瞒了生活(智慧好像是一些冷却了的、灰色的炭灰,它们把炭火遮掩起来)(v.11,pp.77-78)。他说:“智慧是灰色的,然而,生活和宗教却充满色彩。”(v.11,p.86)他又说:“智慧没有激情,与此相反,克尔凯郭尔却把信仰称为一种激情。”(v.11,p.73)总之,他认为一切智慧或理智都是冷冰冰的,智慧不能把你的生活安排就绪,正如你不能锻压冷却了的铁那样。你需要火热的激情,只有激情才能使你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形式,树立你的宗教信仰。

在各种激情中,维特根斯坦特别强调爱的巨大作用,认为宗教信仰建立在对上帝的无限的爱之上。一个人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爱,才会向上帝敞开自己的心扉,衷心接受上帝的拯救。他说:“任何一个在这种痛苦中打开而不是关闭自己内心世界的人,都会在自己内心里把这种拯救手段接受下来。”(v.11,p.63)“爱”、“忏悔”、“赎罪”、“拯救”这些概念,是他的宗教思想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他反复强调人要向上帝打开自己的心扉,向上帝忏悔,请求赎罪,从而获得拯救。他在谈到关于复活的信念时说:“只有爱才相信复活。或者说:正是爱才相信复活。可以说,获得拯救的爱尤其相信复活;对复活更加坚信不移。”(v.11,p.46)这就是说,对赎罪坚信不移,也就是对这种信仰坚信不移。一个人只有出于对上帝的无限的爱,才会向上帝赎罪,而只要坚持这种赎罪,就能坚持他的宗教信仰。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个人向上帝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向邻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他说:“任何一个在忏悔时怀着悔恨的心情向上帝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也会对他人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v.11,p.63)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来自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隔绝开来,我们不愿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为那里的情况并不光彩。但他主张,尽管我们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到羞愧,但不应当为你在你的同伴面前袒露你的内心世界感到羞愧。当一个人向其他人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他已失去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所具有的尊严,变得像一个孩子;这意味着,不再有职位高低或贫富之别,在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任何距离。他说:“一个人只有出于一种特殊的爱,才会袒露自己。这种爱仿佛承认我们都是坏孩子。”(同上)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既然宗教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形式,因此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与不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不足为奇的。例如,基督教徒相信末日审判,非基督教徒则不相信,这是事实,但不能用非基督教徒的看法去否定基督教徒的信念,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信仰,生活于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又如,对于米开朗基罗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那幅画,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的领悟和感受截然不同。在非基督教徒那里,这幅画不可能引起在基督教徒那里引起的那些宗教联想和宗教激情。非基督教徒会以一种不同于基督教徒的方式去看那幅画,不会像基督教徒那样把那个披着奇怪毛毯的男人称为“上帝”。维特根斯坦还认为,不仅在教徒与非教徒在对宗教事物的看法上存在着这些差异,甚至在同一教派的教徒之间,由于各人在虔诚信教的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差异。他说:“在宗教中,每个层次上的虔诚必然有适当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对处于较低层次上的人没有任何意义。对处于较高层次上的人有一定意义的教义,对仍然处于较低层次上的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这种人对那些教义作出错误的理解,因而这些教义对他们不起作用。”(v.11,pp.44-45)

既然宗教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形式或者生活方式,既然宗教信仰不是依据于理智,而是依据于激情,因此人们不需要用理性思辨去论证宗教,不需要在理性或经验中为宗教信仰寻找证明或根据。他说:“信仰意味着屈从于某个权威。一旦你屈从了,你就不能在没有反抗这个权威的情况下起初对权威提出怀疑,后来又发现它是可以接受的。”(v.11,p.63)他强调对于宗教信仰,既不需要进行论证,也不可能作出论证,他说:“宗教说:做这件事!——那样地想!但是宗教不能对此作出论证。而且,一旦它试图作出这种论证,它就会引起反感,因为对于它提出的每个理由,都存在着一个无可辩驳的对立理由。下述说法更加令人信服:‘这样地想!不管它如何使你感到奇怪。’或者:‘难道你不能做这件事吗?无论你对它多么反感。’”(v.11,p.41)

与此相关,维特根斯坦还强调基督不是立足于历史事实之上,不需要对之作出历史证明。有些人认为,基督教基于某种历史的基础。维特根斯坦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基督教不是以某些历史事实为基础,就像通常关于某段历史的信念是以某些历史事实为基础那样,因为,“我们这里有一种不同于通常历史事实信念的历史事实信念”(v.12,p.385)。我们不能把圣经中的故事看做历史事实,不能把关于这些故事的命题看做历史的、经验的命题。从历史角度看,我们可以证明《福音书》的历史记载是虚假的,可是这并没有动摇教徒对《福音书》的信仰。这不是因为宗教信仰涉及某种“普遍的理性真理”,而是因为历史证明与宗教信仰毫无关系,根本不影响宗教信仰能否成立。他说:“信仰者与这些叙述的联系,既不是他与历史真实(可能性)的联系,也不是他与关于‘理性真理’的学说的联系。”(v.11,p.45)《圣经》的确向我们提供一种历史叙述,但我们不要以一种适合于通常的历史叙述的方式去对待这种叙述,而要不畏艰难险阻地相信,只有把它看做生命的结果,你才能做到这一点。你在这里获得一种历史叙述,但决不能像对待其他的历史叙述那样去对待它!要使它在你的生活中占据一个不寻常的位置。(同上)

维特根斯坦认为,既然宗教信仰立足于激情之上,而不依赖于理性,因此不能以宗教教义合理或不合理为依据去评论宗教信仰。有些人认为,宗教教义中的某些命题是不合理的,某些推论是不合乎逻辑的。维特根斯坦承认这些都是事实,但他认为我们不能以理性思维的逻辑去评论宗教教义中的命题,因为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例如,对于“末日审判”这条教义,非基督教徒认为它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基督教徒则对之深信不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两者并不相互冲突,因为双方并不是从同一个立场去评论这条教义的。他说:“这些争论看上去很不同于通常的争论。理由也完全不同于通常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不是结论性的。”(v.12,p.383)

维特根斯坦强调宗教截然不同于科学,“宗教”概念的含义和用法完全不同于“科学”概念的含义和用法。在科学用语中,某个名词被使用于指示某种对象,某个语句被使用于描述某个事实。如果所指示的对象或者所描述的事实根本不存在,那么这个名词或者这个语句就可能不能成立,即不被看做有充分的根据。相反,在宗教用语中,“上帝”、“天使”、“魔鬼”等名词并不指示任何真实的对象,“上帝创造世界”、“上帝无所不能”这些语句也不是用于描述任何真实的事实,而是表达信徒的某种信念、情感或者想像。这两类概念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上,不能以相同的方式或相同的想法去处理。以“末日审判”为例。无神论者根本否认有末日审判这回事。认为这个判断或者预言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不能成立;相反,信徒们并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科学判断或者预言,根本不需要,也不打算对它进行任何论证或者证实,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信念,当做促使自己行善避恶的道德准则。在信徒的心目中,末日审判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当他行善或作恶时,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幅图画。对于信徒而言,“末日审判”这个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道德准则的作用,尽管这个概念在无神论者看来毫无科学根据。维特根斯坦强调宗教信仰的道德作用,认为宗教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准则,他说:“尽管它是一种信仰,但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对生活作出评价的方式。”(v.11,p.88)

在这点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与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哲学片断〉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中,批驳了有些人企图借助于哲学思辨或者历史考察,以便对基督教进行科学论证的做法,而强调基督教本身就其自身而言就立足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上,它是不可证明的,甚至是不能加以论证的。诚然,宗教中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例如,认为永恒之物显现于有限之物中等等。对于这些不合情理之处,信徒们必须依靠自己的信念作出判断,而不要求助于理性思维。维特根斯坦赞同克尔凯郭尔的这些看法,并对后者十分敬重和赞赏,认为他是“上个世纪中一位最深刻的思想家”[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