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访西方世界中的伊斯兰“独行侠”赛义德·纳塞尔
北大新闻网记者 徐安琪
花白的胡子和头发,宁静而深邃的眼神,一副哲学家的超凡脱俗。
出生于伊朗,在波斯教育和伊斯兰教育的熏陶下长大,后求学任教于美国。游走于被人们普遍认为“格格不入”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他的背景又多少带着些神秘与传奇色彩。
195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50本专著,500篇论文,受邀在六大洲国家和联合国演讲,呼吁各文明回归传统、共建和谐。在塞缪尔·亨廷顿“文化冲突论”广为传播的今天,这位伊斯兰哲学家又显得那么特立独行。
在今年的北京论坛上,记者对赛义德·侯赛因·纳塞尔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盛行的“文化冲突论”?
赛义德·纳塞尔:在我看来,“文化冲突论”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尽管西方文明的影响波及全世界,但还不能、未来也不能消灭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今天,不同个体、社会和文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要求我们超越一切狭隘,重新审视我们心目中自己的种族、国家、文化,甚至文明的利益。我们必须尊重其他文明的完整性,反对纯粹基于物质的要素而对人类其他文明进行破坏的秩序。
亨廷顿认为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结盟对西方构成最大的威胁。也许这种结盟违背了西方国家在亚非的某些利益,但建立两种文明间的和谐对全人类都是有好处的。人们不应该只顾私利,恃强凌弱,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文明之间应当培养合作的精神,而非侵略和征服。泯灭多元性带来的是无例外的消亡。
记者:作为传统研究基金会主席,能否谈谈您眼中“传统”的重要性?
赛义德·纳塞尔: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的传统体现着真正的人性和人道主义。面对今天的危机,我们需要在传统中寻找智慧,在普世的经典中获得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文明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中华文明对文明的和谐有着怎样的启发?
赛义德·纳塞尔:我非常欣赏中国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思想,在其他传统里也有对应的观点。我们必须力求复苏这一观点。实现天人合一是我们真正的天性,这意味着我们与周围的自然世界重建平衡,意味着重返自然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实现内心和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的基础不是自私、贪婪、侵略和征服,而是同他者基于完整性的前提下创造的和谐。
记者:作为一名女性记者,我想说,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男性与女性的地位仍然不平等,各文明中都有浓厚的男性主导因素。那么,您对于文明和谐过程中的女性地位提升有何看法?
赛义德·纳塞尔:女性地位和女性社会参与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背景。我认为,改变即将到来。我们需要提升社会观念来促成这一改变。
但我所极力反对的是,西方世界再次把有利于其自身的观点强加于其他文化上。这将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认为纽约的情形应该适用于全世界。每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的女儿现在在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长廊工作。她的生活比我不用工作的母亲艰难多了。我的女儿经常说,为什么我一定要获得学位、要这么辛苦,而不能像奶奶那样生活。现在纽约的离婚率也在不断升高。无论是中国还是伊朗,每个国家应该致力于以其自己的方式提升女性地位。但前提是,我们应该保持每种文化的完整性。我并不认为一种文明可以引领另外一种。
记者: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和古老的伊斯兰文明都将面临国际化和现代化,在此过程中二者有什么样的共同使命?
赛义德·纳塞尔:坚持地抵御所有的打着“现代化”和“国际化”名义的文化侵略。我们需要保护我们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文明,以及两种文明积累了多个世纪的对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态度。
记者:国际化过程中的中国,很多年轻人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这些需要面对未来纷繁世界的年轻人,您能给一些建议吗?
赛义德·纳塞尔:这一现象遍及全世界。很多年轻人都被西方文明所吸引,他们更多看到的是令人兴奋的表象,和所谓的美好,他们没有更深层地去了解,没有看到不好的一面。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对西方文明的回应。我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一边。对待西方文明,不要被外界的虚浮迷惑得失去神智。
“保持各文明的完整性、多样性与和谐,是我们避免全球灾难的唯一希望”,纳塞尔在采访的最后说。这句精炼的概括,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何等意味深长。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344744.html,2009-1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