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督形象的美

基督形象的美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基督的圣子身份也受到了遮蔽。巴尔塔萨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人类罪性的事实。基督是中心,是唯一。作为所有事物的中心,基督的形式克服对立和那威胁毁掉世界存在结构的反形式。巴尔塔萨认为,运用知觉或听觉和狂喜等审美范畴,耶稣的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转变成言语和意象。在巴尔塔萨看来,这些视像无疑是十字架受难的收获,因而只属于上帝。

三、基督形象的美

自我献祭了的圣子因而成了理解圣父之美的关键。巴尔塔萨再次引用了“母—婴”关系,以类比上帝对人的爱:在一位母亲冲她的孩子微笑数天之后,她终于看到她孩子回应的微笑,她已经唤醒了她孩子心中的爱。当孩子心中的爱被唤醒后,也同时唤醒了知识:初始空洞的知觉映像围绕着“你”这个核心逐渐获得了意义。知识因为被卓越的母亲激发已经预先发挥作用了。上帝以同样的方式向人类把自身诠释为爱:他发出爱,在人的心中燃起爱的光亮,正是这光亮让人们能够感知到绝对的爱,“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哥林多后书》4:6)。在这样的“面上”,存在最初的基础像父母一样冲我们微笑。就我们都是他的创造物而言,爱的种子以上帝的形象潜藏在我们自身之中。“但正如孩子若得不到爱就无法唤醒心中的爱一样,没有上帝恩典的慷慨赠予——圣子基督的形象,人就不可能理解上帝”(12)

然而,基督的圣子身份也受到了遮蔽。巴尔塔萨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人类罪性的事实。正是这种罪性遮蔽了人的眼睛,使人看不到耶稣的真正身份。因而,从人的角度而言,看到耶稣真正本性的条件是转换,但从耶稣的角度来说,真正启示自身身份的条件是遮蔽,于是受难就不可避免。巴尔塔萨指出,当爱遇到有罪的世界的时候,爱揭示自己唯一的方式就是受难,因为如果神圣的爱希望仍然忠于自身,而不对有罪的人类采取暴力的方式,它就只有受难。于是,三位一体的爱在十字架上表达自己对罪性人类的爱,耶稣成了奴仆。十字架完成了对圣子的赞颂,成了爱的终极显示。

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启示中最基本的现象,体现了绝对的爱的威严,也是人类仲裁者可能拥有的任何权威的源泉。巴尔塔萨坚持认为,对原初权威的拥有,不是通过作为书写“上帝之言”的圣经,不是通过作为“上帝之言”在场的宣布的传道,也不是通过作为“上帝之言”正式的代表的教会机构,所有这三者都“只是”言,而非肉身。同样,旧约作为“言”,也只不过更接近地指向了最终的权威。那独一的权威是圣子,他在圣灵中把圣父诠释为神圣的爱。因为,只有在这里,在启示的源泉、权威和爱才能够,也有必要做到一致。

当耶稣在自我献祭中显示了上帝的爱之后,他就以神圣爱的圣灵训练人们——引导他们在“信仰”上超越自身的标准和局限性。为了把人们引向圣灵,耶稣献出了自己的肉身——世俗的存在,只有这样圣灵才会降临,而圣灵作为完满的爱,同时也会充满并证实这种爱的自我去除。巴尔塔萨引证了《罗马书》中的话,“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马书》5:5)。与此同时,肉身的耶稣并没有被人忘却,尽管保罗说过不再想知道肉身的耶稣。“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忘却圣灵被赐予我们的所在,但的确意味着在被选择的所在——那儿永恒的爱曾以暂时的形式显现——一种精神上的关系将被永远地确立起来”(13)。在对上帝之爱自我牺牲的一度呈现的记忆中,在场的和复活了的基督得以临到世人,人们因此不再向后看,而是向前看,向着未来,充满希望。只有非信仰和非爱才会把基督徒困在过去。圣灵已经解放了世人,使他们可以进入任何时代和未来。盛大的“形象”在人们面前升起,在它的光芒的照耀下,人们勇往直前,每时每刻都在创造并改变世界的每一样事物——不仅是主体上的,更是客体上的。

耶稣道成肉身的形式不仅是世人的权威和永恒的希望,更是基督教的本源。在巴尔塔萨看来,基督教的源头植根于对独一无二的形式的感知和由之带来的狂喜体验。对这形式的惊叹就是基督教和特定基督徒的本源,而这独一无二的形式当然就是耶稣基督。基督是中心,是唯一。巴尔塔萨引证著名教父波纳文图拉的观点指出,基督的确位于所有事物的中心:在三位一体中位于中间,在救赎体系中是教会的头脑,也是所有超验事物的中心。与此同时,虽然在十字架上献了祭,但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从未离开过圣父的怀抱,而是从内部,从最深的中心和源泉,支撑起整个世界的存在。基督就是上帝和创造物之间具体的尺度。作为所有事物的中心,基督的形式克服对立和那威胁毁掉世界存在结构的反形式。

这唯一,他的名字是耶稣基督,不得不下到反对主统治之威严的绝对的矛盾,下到荒凉的夜和尚未成形的罪的混乱。他必须这么做,为了建立和成为——超出人能想象到的所有形式——形式,克服所有的无效性,这完整不可分的形式在新的和永恒的约中,把上帝和世界团结和重新团结在一起。(GL7,12)

在《神学美学》中,巴尔塔萨描述了基督向下运动的最后一步:下降地狱,达到道成肉身的高潮。整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冲突阶段、神性放弃阶段和地狱阶段,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体,可名之为“沉重的十字架”。

人类破坏了神圣的约定,于是,自我揭示的上帝在沉重的荣耀的伴随和强调下以愤怒的形式出场。基督道成肉身,以三位一体的爱承受了上帝正义而愤怒的重击。作为对世界罪恶决然的谴责,在爱中孕育了十字架,与此同时也在一个拥抱中拯救了世界。当士兵用刀刺穿耶稣肋部的时候,血水流出伤口,象征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神性放弃的最后完成。精神和相伴的肉体全部放弃了,但最终形成教会的圣餐仪式。基督自始至终遵从了上帝的救赎意志,这种顺从的爱最终克服了罪性的强烈的憎恨。

巴尔塔萨认为,运用知觉或听觉和狂喜等审美范畴,耶稣的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转变成言语和意象。巴尔塔萨一直在思考,上帝是如何在下降的过程中“看到”同罪人分开来的整个世界的罪恶,并永远地拒绝和谴责了罪恶。在巴尔塔萨看来,这些视像无疑是十字架受难的收获,因而只属于上帝。对罪恶的感知被解释为这样一种行为,即察觉到尚未成形的罪恶,呈现它并占领它、征服它。同时,这种知觉也是一种狂喜:基督看到其受难和死亡带来的收获,被狂喜穿过地狱的可怖,在完全的、混乱的、不可理解的放弃中拉向圣父。

在下降的独特时空中,——在基督爱的顺从中,“视像”同“狂喜”一致——光辉灿烂的圣父之爱在它的对立面,在与上帝相对的无爱的暗夜里熠熠生辉。同时,基督成了所有人审美形式和体验的“作者和完成者”。基督顺从的爱在人的心中为圣父之爱的光辉提供了一个正确而适当的形式,这光辉能够照进并穿透地狱无形的恐怖,并在圣父和圣子于圣灵中互爱的荣耀里瞬间就征服了恐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