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利亚身份的多重性

马利亚身份的多重性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马利亚论与基督论之间的联合显示了,巴尔塔萨的马利亚论与婚姻的核心,也就是灵性的—教义的,主题之间联系的本质。在马利亚孕育圣言的故事中,以及对她接受这一命运和圣言的冥想中,巴尔塔萨发现了个体的基督徒,即对上帝的完美回应的范例。《今日马利亚》开始就是对这位在分娩的阵痛中呼叫的女性身份的冥想。在马利亚的身上,巴尔塔萨看到了以色列的全部希望和经历。

二、马利亚身份的多重性

马利亚在基督教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母亲,又是新娘,也是教会的代表。这些多重的身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关系角度来作出解读。

对于马利亚论在巴尔塔萨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她与基督的关系之中来作一些讨论,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要考虑到对马利亚处境的核心性、批判性的说明,即马利亚论与基督论二者的关系与结合。在巴尔塔萨看来,马利亚的故事都包含了基督的故事,即她在基督道成肉身时的角色、马利亚伴随在基督的生命和训导中、基督被钉十字架时马利亚的作为、基督复活时马利亚的见证、马利亚在早期教会中的表现,通过这些故事,马利亚指向了基督。同时,马利亚的故事也包含了教会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教会奥秘的“诞生”与以色列、与基督、与世界的关系。巴尔塔萨由此提出福音书中两个具有特殊决定意义的情境:天使报喜,基督在十字架上与马利亚的交流。

一方面,巴尔塔萨在他的著作中总是希望解释包括道成肉身的生命在内的全部存在。因为马利亚论与基督论之间的相关性,这也可以解释马利亚主题的核心性和持久性。由此也表明,巴尔塔萨对马利亚的解读是彻底的象征论的。也就是说,这种象征论的理解,在指向对基督的理解中,也虑及并包括了人的历史,也指向了对这一历史的灵性维度或命运的考虑。教父们把《圣经》中的先祖们理解为基督的预兆,向我们预示了他;巴尔塔萨把马利亚理解为教会与基督徒个人的象征。在这种理解之下,马利亚的原型指向了基督,作为他的母亲、配偶或助手,马利亚的第二夏娃对应着基督的第二亚当。

这种象征论的理解并不仅仅存在于理念领域中,也不仅仅存在于通过以色列民族身份的显现而开始的对救赎历史事件的感知进展中。它源自并存在于马利亚这位母亲和她的儿子基督之间的历史的、个人的、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情感的和灵性的关系之中。没有人分享到马利亚独特的使命,即上帝—承载者;正如没有人分享到基督独特的身份,即在实体的联合中,作为真正的上帝和真正的人。然而,巴尔塔萨思想的要点在于,人们都被呼召去与马利亚一起参与“承载上帝”,正如人们与她一起参与分享基督的生命一样。

另一方面,马利亚论与基督论之间的联合显示了,巴尔塔萨的马利亚论与婚姻的核心,也就是灵性的—教义的,主题之间联系的本质。对于巴尔塔萨而言,婚姻所指涉的就是:教会是基督的“新娘”,正如以色列之为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上帝的未婚伴侣一样。马利亚是教会的第一位成员,即母亲,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马利亚与母教会(Mother Church)是相一致的。按照这样的关系,基督的母亲也就是他的新娘。同时,婚姻这个主题也是巴尔塔萨神学的根本,不仅是因为它描述了教会与基督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因为它关涉到上帝与世界的关系,这凭依的就是在耶稣基督身上表现出来的神与人的结合。(4)婚姻这一主题也围绕着顺从和生育的主题,这些是巴尔塔萨对马利亚意义的评价的根本,也是他理解被造物与造物者之间关系,以及教会与基督之间关系的根本。

巴尔塔萨对马利亚形象的解读,是把她看做一位处于新旧约之间、各个年代之间以及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女性(参见T D3,318-339)。为了更好地理解巴尔塔萨的解读,要依次思考并使用三种不同的材料:福音书故事,指向的是新旧约之间的马利亚;其他的圣经篇章,指向的是各个年代之间的马利亚;马利亚教义,指向的是时间与永恒之间的马利亚。

在每种样式中,巴尔塔萨反思了产生于基督中的新开端,它的实现并非要否定旧有,而且,尽管它明确的“在基督中”,却也不能被看做是一个单独孤立的瞬间。在基督中的这个新开端不能被称为一个瞬间,而应被称为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将包括他母亲的故事,而母亲不是作为偶然的传记细节,也不是严肃的、解释性的心理行为,而是作为一种被上帝荣耀了的现世的生活,这是通过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以色列的和教会的特殊身份实现的。(5)

对马利亚这一女性形象的阐释,除了在与基督的关系中来理解,在马利亚故事中,她作为母亲与新娘的双重身份,也是必然要思考的一个进路。马利亚故事的真正特点在《神学戏剧学》后面的论述比较少,尤其是与福音书中马利亚形象之间的关系论述的很少,但这可以在其他地方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最集中的就是在《今日马利亚》这本书中。巴尔塔萨在《神学美学》中也强调指出:“当马利亚的一生被从包围它的奥秘之中分离开来解读的时候,它是必然要被误读的。”(GL1,564-565)

作为母亲的马利亚可以追溯到天使报喜。巴尔塔萨对天使报喜的论述也始于马利亚的回应。在马利亚孕育圣言的故事中,以及对她接受这一命运和圣言的冥想中,巴尔塔萨发现了个体的基督徒,即对上帝的完美回应的范例。马利亚蒙受圣灵之恩,接受圣父的意愿,允许圣子进入她的身体与生命中。由此,巴尔塔萨将马利亚刻画为纯然的接受和不可预知的生产的形象。

在马利亚对天使报喜的回应中,她表现出了个体的基督徒和基督徒生命中的沉思。她的回答非常简单,“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路加福音》1:38)。这个基督徒的生命可以被理解为教义的实践,使我们更倾向于这种信念:聆听圣言并甘心接受它进入我们的生命,接受它为我们设计的生命,无论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它。“正是在对人的生命的类型学的解释中,‘神学的人’的观念才得以诞生,这是巴尔塔萨《神学戏剧学》的结构与说明的核心”(6)

《今日马利亚》开始就是对这位在分娩的阵痛中呼叫的女性身份的冥想。“如若想了解马利亚和她如何与我们今天的时代息息相关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启示录》第12章开始。这个问题就在《圣经》最后一部书的核心里,它用想象的图景使我们洞察了关于世界历史的戏剧”(7)。这表明,马利亚的生命是跨越了教会的,因此,可以被理解为悬置于“世代之间”。在马利亚的身上,巴尔塔萨看到了以色列的全部希望和经历。他认为,在一种历史的、先知启示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地在对“女性”或保守或浪漫的理解的基础上,这位女性被立刻认做以色列和马利亚,由此也被认做是教会。因此可以作此理解,即马利亚与母教会的一致,不仅与她在十字架下面的经历有关,而且与她的以色列的身份有关。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浓缩的以色列的命运,还有教会命运的预示。这一理解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这里也有一个警示:以色列人被放逐旷野;教会必须在旷野中造出家园,由此而悬置于世代之间。

这些都蕴涵了对马利亚生命跨越的理解,即她从母亲到新娘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从新约最初的幸存的以色列人,进而到她在一个新的天堂和尘世的下降中的普遍救赎中的寓意,以及到最后,羔羊的婚礼。这种从母亲到新娘的、有悖于世俗关系的倒转,应和于《圣母颂》中马利亚所表明的凭借神力的倒转。由此,可以看到巴尔塔萨对于马利亚对教会的意义的解读的内容:作为耶稣的肉体的母亲,耶稣从精神上完全赞同她的上帝母亲的身份,她可以被确认为真正的以色列,而作为真正的以色列也是上帝真正的配偶,也是新娘的身份,因此,拥有这二重身份的马利亚被认做真正的“教会”。

在这一点上,我们通过《以弗所书》第5章,就可以对巴尔塔萨的马利亚论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在《以弗所书》第5章中,教会的两个形象显示了同一个事实:基督的新娘就是他的身体,基督的教会就是他的身体和他的新娘。教会和基督之间神圣的一致,类似于夫妻之间身体和精神的一致,其本身的亲密和交流是神圣的,而且类似于甚而更贴近于单个的人与它之间的一致与亲密。身怀上帝之子的马利亚这位女性成为了教会,同时也是他的身体的第一个成员。因此,作为他的母亲和他的教会的创始成员,她成了“教会的母亲”;同时,基督的母亲成为了他的新娘,正如她的“后代”以及由基督被刺穿的身体所产生出的教会也成为了他的新娘。教会和基督之间、基督和马利亚之间神圣的一致,类似于甚至超过了母子、夫妻之间的一致。这种相互的关联是一种有区别的彼此献身的爱。

作为一种象征论的解读,巴尔塔萨对历史非常严肃。在基督之死的最后一幕,基督在生命中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了教会的“第一个组织”,即将他的母亲马利亚和他所爱的门徒约翰联系了起来。(8)因此,在被钉十字架的核心中,我们又发现了一种亲昵的“家庭生活”,但是这已经被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割裂开来。在救赎中的关系的复原,也不仅仅是把打破了的碎片重新复原;上帝的创造物的分离由上帝之子来进行到底;所有世俗的关系都被割裂开,其目的在于改变并再次建立起圣子、圣父、圣灵彼此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理解,马利亚被看做“教会的母亲”。

从希腊世界和早期教父的无欲(apatheia),到本笃会和方济各会的谦卑,再到莱茵兰神秘主义的净化与放弃,然后,假借席勒的“中间状态”和艺术家的现代之名,还有黑格尔“第一等级”的冷漠,他们都证明了,在国家中,个人的自由可以成为圣灵戏剧中一种更大的共同可能性的媒介:在一个自由的和集团的生命中,将主观意志与客观结构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它关于人如何找寻其真正价值的思考。但这些思考是在对马利亚的态度上才获得了清晰的和原型的表达,对于巴尔塔萨,马利亚在神学戏剧中是拥有最有意义的使命的。这里就有一种完美的效用,通过这种完美的接受,她可以实现上帝的目的,而真正的教会就是她所保持鲜活和丰富的意向之所在。(9)

马利亚命运的演变所展示出的是接受上帝荣耀的复杂性。在巴尔塔萨看来,尽管在世俗的世界中存在着神圣事业的证明,但我们受邀参与合作的奥秘却始终是难以理解、不可论证、不可描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