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时间难题的最后几点评论

对时间难题的最后几点评论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读者可以通过思考他自己的意识生活,来证实或证伪现象学对记忆和知觉做出的区别。但是,对于日常经验来说,有关内在时间意识的思考就可能显得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可能会说,要是现象学会导向这种神秘化,他们就拒绝整个现象学。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议题是有关真理和显露的议题的基础,而且它们涉及对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古典研究,即对于事物如何表现自身的探究。

对时间难题的最后几点评论

你也许会觉得自己读到的这些有关内在时间意识的论述都极其思辨,近乎是奇谈怪论。与我们对于其他形式的意向性的描述相比,这些论述似乎更加难以理解。举例来说,现象学对于知觉和想象的分析,或者对于范畴行为和图像的分析,都似乎更为写实一些;它们似乎可以在我们实际经验到的事物那里找到落脚点。读者可以通过思考他自己的意识生活,来证实或证伪现象学对记忆和知觉做出的区别。但是,对于日常经验来说,有关内在时间意识的思考就可能显得是完全陌生的。这些思考似乎漂到了神秘的、与世隔绝的地带。它们还是现象学的一部分吗?它们究竟是描述,还是人为的建构?

有人可能会以下述方式提出这种反对意见:我们承认时间经验不是原子式的,不是刀刃状的,而是马鞍形的;我们承认它有类似于前摄和滞留这样的东西伴随着它的直接印象。把直接的过去和未来包括在当下之中,这似乎是十分合理的。但是,为什么不把这个结构就放在我们的感觉和意向性行为之流的内部、放在时间性的第二个层次之中呢?为什么不承认它是心理学的事物呢?为什么非要设定它是比主观的意识之流更加深刻、更加内在的东西呢?为什么非要把它投射到活的当下及其古怪的消逝方式所属的领域之中呢?为什么要用“矫揉造作的”语言来谈论作为一个原事件(primal event)的“既分化又聚集”呢?正是这个关于时间性的第三个层次的公设,这个在主观经验之流的“下面”而且还要更加深入的时间性层次,让人觉得它在哲学上是过分的。

针对这样的反对意见,我们可以回答说,对意向性和呈现的分析不可能要主观时间领域和世界时间领域来负责。在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在场与缺席的交互往返,必须得到一种敞开和澄清的支持,这种敞开和澄清是产生在场与缺席之别的来源,它不是一个世间的过程或者心理学的事件;事物和经验在时间之中展开和持续,这个事实既不是一个机械的事实,也不是一个有机的或心理学上的事实;它起源于一个更深刻的层次。这个层次是所有形式结构(比如存在于逻辑、数学、句法中的形式结构)和各种呈现方式的发源地。此外,当我们认定和认识世间事物的时候,当我们经验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和理智活动的时候,我们也总是在未加反思地把我们自己显示成为这些成就的可以认定的来源和接受者,不需要另一个接受者来说明这种显示。

胡塞尔是在他的内在时间意识学说中开始接近这个来源的,海德格尔则凭借他对于“疏朗”(Lichtung)和“会成”(Ereignis)[1]的神秘论述来集中考虑这个来源,疏朗和会成的意思是,使某个空间变得“开阔疏通”,从而使事物能够在这个空间里被给予,使我们能够成为这些事物的接受者。古典哲学的有些论述也曾经触及这些问题:例如关于差异从“太一”(the One)那里的流溢(普罗提诺),关于“太一”与“不定的二”(Indeterminate Dyad)之间的相互作用(柏拉图),甚至或许还有关于不动的推动者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如果我们打算讨论事物的在场和缺席,那么就需要找到在场和缺席之间的这种推拉往返作用的起源,而这个起源不可能是在世界之中或是在我们的主观经验之流中显现的那些事物中的一个。

这些说法可能会遭到有些人的厌恶和拒斥,他们觉得同神经元和计算过程打交道更为舒服一些。他们可能会说,要是现象学会导向这种神秘化,他们就拒绝整个现象学。相反,他们测量神经元活动,确定知觉、记忆和其他的心灵事件在大脑皮层上的发生位置,以此来说明意识、知识以及时间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抓到的东西,而他们相信这样的科学工作将会表明意识活动实际上是什么。但是,他们的这种冷淡态度所付出的代价则是这个事实:他们永远无法说明诸如“呈现”、“再现”、“回忆”,甚至包括“计算”等等在内的词项,他们必须使用这些词项,但是又不可能证明其正当理由。他们将无法说明关于过去、未来和同一性的感觉。他们将会描述机械的过程和有机的过程,但是却没有办法合法地谈论不同形式的意识,也永远不会接触到时间是什么的问题。

在谈论内在时间意识的时候所使用的词汇和语法,都有它们自己的精确性和严格性。它们必须使用隐喻和其他的一些比喻,但是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语言本来就不可能是为了说明这个领域而得到发展的;对于一些通常用来命名世间事物和过程的词项,我们必须加以调整。为了理解事物的呈现以及事物被命名的能力所依赖的基础,需要变更世间的词项。“是现在”、“是在这里(或那里)”、“是显现的接受者”以及“是事物得以显现的澄清”,这些都必须与有关我们自己的物理和心理事实区分开,正如逻辑和明见性必须同物理和心理学过程区分开。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议题是有关真理和显露的议题的基础,而且它们涉及对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古典研究,即对于事物如何表现自身的探究。

【注释】

[1]这里采用王均江博士的研究成果(参见王均江:《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载于《世界哲学》2008年第4期),将Ereignis翻译为“会成”,更为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天地神人通过聚集(相会)而彼此成就,各得其成、各得其位——译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