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对象的更进一步的方面

科学对象的更进一步的方面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些理想化对象的极度精确的同一性,使得它们如此在理智上令人感到满意。然而,所有这些同一性都包含着许多可变性;它们可以被称作形态学上的事物或本质。试图把这样的事物投射到某种理想的极限,这种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它们依然是“形态学上的”事物,不属于精确的事物种类。现象学宣称,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精确的数学化科学不可能说明它们自己的实存。然而,这些发展并没有影响到有关生活世界和科学的问题。

科学对象的更进一步的方面

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检查一下达到理想化的对象所必需的程序。我们由以开始的对象,是可以在其中认定一种特征的对象,而且这种特征可能有诸多波动起伏,例如平面的平滑性和光柱的大小。这两种特征那里可能存在着变化:它们都可以在更大或者更小的程度上得到或多或少的现实化。这些变化变得越来越小,于是就出现了有关这种状况的观念,即在该状况下,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是不可设想的:它们被减少到零。平面变成了纯平的,光柱实际上成了一条线。我们就把对象“几何学化了”,而这个对象曾经是一个被知觉到的世间的事物。

很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达到这个理想状况之时,我们保留了我们由以开始的事物的某种性质或内容。我们并没有把一切都变成纯数学。理想的平面仍然是一个空间事物,射线仍然是一条光的射线。平面不同于光的射线,而它们又不同于,比如说,完美弯曲的弦或者理想的电压源,后者是从其他的世间对象开始的理想化。

正是这些理想化对象的极度精确的同一性,使得它们如此在理智上令人感到满意。它们是完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发现它们,它们都是完全相同的,与我们实际遇到的可变的光柱和平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本书的前面几章,我们考察过其他语境中的同一性主题;一个被知觉的事物(立方体)被描述成在侧面、视角面和外形之流中的同一性;一个心灵行为被描述成一个在我们对它的各种回忆之中被给予的同一性;甚至自我也被描述成一个在我们的各种心灵成就背后的同一性。然而,所有这些同一性都包含着许多可变性;它们可以被称作形态学上的事物或本质。相反,数学化的科学所达到的理想事物、精确的本质,不容许任何变更或模棱两可。它们断然排除变更和模棱两可。

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够被投射到某个极限并且被构造成精确的本质;例如,一个知觉或记忆总是保留着某种模糊性和可变性。试图把这样的事物投射到某种理想的极限,这种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它们依然是“形态学上的”事物,不属于精确的事物种类。因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事物似乎是模糊的、主观的,所以应该尝试引入一门精确的科学,一种数学化的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它将会运用更加精确的概念来代替记忆、知觉等等概念。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做法,例如试图把人的认知解释成神经元计算的一种形式。

现象学宣称,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精确的数学化科学不可能说明它们自己的实存。它们并没有可以用来处理诸如知觉、回忆、对他人心灵的经验等等事物的词项和概念。现象学则声称自己可以提供概念和分析,用来澄清精确的科学究竟是如何从前科学的起源中产生出来的。现象学凭其自身资格而把自己呈现为一门科学;它并不像研究自然的数学化科学那样行事,但是它拥有自己的精确性形式。这种精确性不像自然科学所具有的那种数学化的、理想化的精确性。除了其他方面之外,它是一门关于科学本身的科学。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世界的科学,而且它试图表明生活世界如何充当数学化科学的基础和语境。

物理学和数学在20世纪所取得的发展,已经对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提出了诸多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和观察者的相关性、相对论,数学中的不完备定理、非线性系统、混沌理论、模糊逻辑等等,这些发现都致使人们怀疑牛顿物理学、科学和数学(这些是在现象学的早年时期占有优势的学科)对于世界的井然有序的理解。然而,这些发展并没有影响到有关生活世界和科学的问题。所有这些发展都发生在有关世界的科学图景范围内,这种科学图景甚至与这些发展一道,仍然与我们的自发经验之世界进行着争执。最新的科学版本可以忍受不精确,但是它们的描述仍然不同于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个世界,如何把这些科学整合到生活世界中来,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仔细地分析那些在科学知识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种意向性,将会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