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一个被共同据有的世界
现象学的大部分词汇和论证也许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它是一种转向唯我论的哲学形式。它谈论先验自我,时间性的意识之流,还有还原,这些也许会让人们觉得现象学忽视了他人和共同体的存在与在场。有些现象学的批评者抱怨说,现象学把他人还原成单纯的现象,使孤单的自我成了唯一的实在。这样的抱怨是没有根据的。关于人类的共同体,现象学有很多要说的东西,而且,它也广泛地描述了我们对于其他心灵的经验。
有两种进路通向我们关于他人的经验的描述。按照第一种进路,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我们如何直接地经验他人,如何把其他的身体辨识成为与我们自己相像的心灵和自我的体现(embodiment)。按照第二种进路,我们可以采取较为间接的路线,描述我们如何把世界以及世间的事物经验成为正在被其他的心灵和自我经验着。按照第二种进路,我们并不观察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观察我们和他们与此二者共同拥有的世界以及事物的关系。让我们从第二种进路开始。
当我经验到一个有形体的对象,例如立方体,我把它辨识为侧面、视角面和外形所组成的多样性之中的同一性。这种多样性是动态的;无论我在任何时刻采取怎样的视角来观察,我都可以移动我自己或者立方体,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侧面、视角面和外形。曾经被看到的变成了未看到的,曾经未看到的变成了看到的,而立方体则始终保持它自身的同一性。在任何时刻我都可以预期和回忆这个事物的未来的视图和过去的视图。当我享有现在被给予的视图,这些其他的视图都被共同意向。我的经验是现实之物和潜在之物的混合:无论一些侧面和视角面在何时被给予,我都共同意向那些没有被给予但是有可能被给予的侧面和视角面——如果我改变我的位置、视角、知觉能力等的话。
当其他的知觉者参与进来的时候,现实与潜在的混合就被增加了。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我意识到,我从这个侧面观看对象的时候,其他人则现实地从某个其他角度来看它;我如果移到他们现在的位置上,我也会具有这个角度。对我来说是潜在的,对他们来说则是现实的。对象因而对我呈现一种更大的超越性:它不仅是我看到和可能看到的东西,还是他们在此刻看到的东西。进而,我领悟到这个对象如此超越我自己的视点:我把它明确地看作不只是被我观看的对象,而且是正在被其他人观看着的对象。它的这个层次的同一性被给予我。对象被主体间地给予,或者能够被主体间地给予,而且它被如此地呈现给我。
对象能够在知觉上被给予许多观看者、听众、品尝它的人、触摸它的人,这种能力发生在感觉层次上,但是对象也能够被许多人而不只是被我自己进行范畴联结。它能够在许多面目下得到理解和思考。我也许知道约翰先生是邮递员,但是约翰太太则知道约翰是她的丈夫。我认识的这个邮递员也被其他人通过其他的描述和了解方式所认识。我不能把一个对象可以得到认识的所有方式全都表述出来,我的任何了解都必定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知道对象甚至在我不可能知道的形式上也是可以认识的。我承认它相对于我而言的这个超越的层次,它所具有的对我来说是缺席的层次。无论是在知觉层次还是理智层次上,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事物都被给予众多自我,被给予表现的众多接受者,虽然对我自己来说,我总是表现为显著的一个,居于中心的一个,是对于我来说的一个关键点,然而其他人却不可能如此,无论这些他人有多么亲近。我对我自己来说的显著性是在先验逻辑上的一个必然性,而不是事关道德上的自我中心性。就个人而言,有些人也许更接近我,其他人也许远一些,但是这种邻近性(proximity)维度并不是为了我被给予我自己的方式而产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