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系统形式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
沃尔夫阐述和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在1712~1725年间出版的一套用德语著述的丛书中;而后为了获得国际上的读者,是在1728~1755年间出版的一套用拉丁语著述的丛书中。这些著作表明,沃尔夫师承莱布尼茨,其哲学以莱布尼茨哲学为基础,是莱布尼茨哲学的系统化或法式化。
沃尔夫在其著作中把人的精神作用分为“知识的能力”和“意志的能力”两种,相应地他也就把哲学分为属于知识能力的“理论哲学”和属于意志能力的“实践哲学”两大部分。他认为,理论哲学即“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和理性宇宙论、理性心理学、理性神学等;实践哲学包括自然法、道德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而逻辑学则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入门的准备学科。黑格尔曾说,沃尔夫在这里“给哲学作了有系统的、适当的分门别类,这种分类直到现代还被大家认为是一种权威”;“这种哲学一般说来应当称为理智哲学,包罗着一切落入知识范围的对象”(2)。
在沃尔夫哲学中逻辑学是值得注意的。沃尔夫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就是他用德语著述的逻辑学《关于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思想》。该书在确信人们有一种豁达的、能达到真理的理性能力的前提下,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和三段论推理。这是经过沃尔夫系统化和清除了经院作风的理智逻辑;并容纳有大量的心理学。但他在用拉丁语著述的《理性哲学或逻辑》中,则排除了心理学,把逻辑和本体论联系了起来。对他来说,真理是表示关系的,依存于命题的相互关联或排斥;而逻辑就是证明的艺术。沃尔夫断言,逻辑是科学的必要条件。他从把哲学试行通俗论述的哈勒大学哲学家托玛秀斯(1655~1728)对逻辑的贬损中恢复了逻辑的尊严。
在沃尔夫哲学中,理论哲学即“形而上学”是最重要的;它的“总论”部分是基础部分即本体论(关于存在的本质的学说)。沃尔夫的拉丁语著作《第一哲学或本体论》就是阐述这部分的,这是他主要的哲学著作。该著作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关于“存在”的各种抽象的普遍的哲学范畴或规定,如存在、实体、偶性、现象等等,认为“存在”是惟一的、善的。沃尔夫在这里赋予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本体论概念以一种新的“近代”的秩序,亦即把莱布尼茨的近代思辨“形而上学”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结合起来,加以系统化;并揭示出它们的涵义。他在这里为莱布尼茨的本体论所做的,也就是笛卡尔门徒为笛卡尔的本体论所做的。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沃尔夫“形而上学”的“各论”部分首先是理性宇宙论。该学说以一切有限事物的总体为研究对象,既包括自然现象,又包括心灵现象,是关于整个世界及其必然特性的先验学问,涉及关于世界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命题。沃尔夫在这里忠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神正论。他接受了其关于主体和力的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没有广延、不能为人们知道的单纯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是具有力的“形而上学的点”;通常所谓的物质实体则不同于此种精神实体,它们没有表象的能力,是“现象”。他在说明它们时既否定亚里士多德的隐秘的质的观点,也否定托玛秀斯的万物有灵论,是彻底的机械论者;认为世界是由力学规律所支配而人无法改变的机械系统,即在自然界中没有偶然,只有必然;认为连续性规律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即“在自然界中没有飞跃”,只有量变;并研究了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有限和无限以及精神世界中的必然和自由等问题。同时,他不肯定莱布尼茨的世界前定和谐学说是否正确,也拒绝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而主张世界是在上帝把它置于秩序中后才开始机械地运转的,其运动的规律依赖于上帝的任意的命令。此外,他声称,他是第一个区别宇宙学和物理学的人,认为物理学只是关于世界偶然特性的经验学问;他还排斥博物学和自然史。
其次是理性心理学。在沃尔夫那里心理学有两种,即经验心理学和理性心理学。经验心理学以知觉为出发点,是从知觉经验上去研究和说明心灵现象,限于列举并描述知觉所提供的当前事实。他在这方面显然接近于托玛秀斯,即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认识能力从感觉能力起始;但又与之不同,即缺乏对事实的细节方面的兴趣,曾区分了心灵的两个普遍领域——认识能力和意志,比后者较注重于理论——关于知识的理论和意志的理论,并限制了一般感觉的作用和扩大了理性的作用。换言之,“这种经验主义是极贫乏的”(3);虽然它曾激起过18世纪一些人们要尽量收集关于精神生活的实验知识的这种倾向。
沃尔夫强调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不相同,它研究心灵本身的“形而上学”,其目的在于认识灵魂的内在的抽象本性。他在这里把灵魂当作一种“东西”来研究,并自然地提出了如“灵魂所寄居的地方”即空间问题,“灵魂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问题等。他师从莱布尼茨的单子学说以及关于身体和灵魂的前定和谐学说,明确地认为灵魂即具有表现宇宙和自由意志的能力的非物质实体;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它不是“一块白板”,因为一切知识都源自灵魂的活动性。他并企图从理性上证明“灵魂是单纯的”,认为“灵魂与空间有关系”,“灵魂在它不同时间的特定存在里,数目是同一的”等。他尤其强调灵魂是不朽的,理性心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要证明和“寻求灵魂不灭”。从这里,我们看到,沃尔夫的理性心理学把莱布尼茨的“单子学说还原为旧经院哲学的命题”了;正是由于沃尔夫的这种学说,所谓灵魂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唯心主义学说在德国开始占据了统治地位。
再次是理性神学或自然神学。沃尔夫还企图以其专门著作《自然神学》来对上帝的存在和特性作出理性的论证和说明。在这个问题上,他最初接受了中世纪正统经院哲学家安瑟伦提出的,在近代得到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相继运用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先天性证明方式。后来,他又接受了中世纪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在近代得到洛克运用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因果观念基础上由一切偶然现象都有其原因的事实,推出在世界之外必有一绝对存在者存在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后天性证明方式。他声称,他的理性神学是和启示相一致的,并不试图去证明任何超越上帝存在的东西。沃尔夫在这里还企图用“量的增加办法”即任意增加上帝特性的数量来表明上帝的无限特性,如说上帝是一个具有永恒、不变、独立、全知、全能、公正、仁慈等等的实体。此外,沃尔夫还同意莱布尼茨的观点,认为上帝创造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上帝所选定和构造的最好的世界,它是上帝自由和明智的选择的结果。沃尔夫的理性神学对18世纪新教徒的思想有强烈的影响。关于它,费尔巴哈曾揭示其秘密说,“人除了在他身上流露出和表现出的东西外,不可能假定、猜想、设想、思谋有另一精神实质、另一理性。他只能使理性超出自己个体性的范围。与有限精神不同的‘无限精神’不是别的,正是超出个体性和实体性范围的理性……”(4)
以上即是沃尔夫“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我们看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在批判沃尔夫哲学时曾揭示过唯理论哲学思辨“形而上学”的对象和构造,称“思维的主体是心理学的对象,一切现象的总和(世界)是宇宙论的对象,而包含我们所能思维的一切东西的最高存在条件的事物(一切本质的本质)则为神学的对象。因而纯粹理性将提供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以及先验神学的观念”(5)。其实,早在柏拉图的时代,这种唯理论的“形而上学”就已经开始有了。到近代,在莱布尼茨学说中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莱布尼茨那里,它并未成为一个严整的首尾一贯的体系。据上所述,应当说,把“形而上学”系统化的任务是由沃尔夫担当起来的。是他,对哲学作了适当的分门别类,“把全部知识都纳入一个学究式的系统形式”,精心构建,使17世纪思辨“形而上学”发展成为一个井然有序的严整体系。这是师从莱布尼茨的沃尔夫哲学之与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区别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