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精神生活的基本性质

精神生活的基本性质

时间:2023-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思考是生活的基础,这样生活才能变成自己的作品。由此可见,知性在本质上和表面现象的结构截然不同。或者进一步说,活动、创造都竭尽全力地追求生活的整体状况,追求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这一整体状况,常常对个别体验的评价产生效用,带来丰富的价值选择。但是,他们都不会使“出现新生活”的事实发生任何动摇。

人类生活是完全在自然内部展开的,还是超乎自然来表现其特殊性的?这个问题无疑成为我们自我反省的出发点。众所周知,人类在内在方面属于自然。自然从外部包围人类,也从内部融入我们的心灵生活,因为心灵生活是“存有因素”存在和聚集的一部分,而“存有因素”已经广泛地外化为自然现象。既如此,心灵生活最多只是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罢了。一切刺激都来自外部,一切活动也都朝向外部。这一过程虽然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但假如更加细致地观察人类的状况,加上更清晰的感悟,就能明白,我们的心灵生活不单是如上所述,还总是在其主要发展,也就是在认识、情感之中打破了自然界规定的模式,和自然相对抗而表示其独特的方式。此一现象不仅仅在于个人,其实在人类共同体或共同劳动中,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在自然领域中的认识,都是个别感性印象的结合,也就是联想。其延续和累积会产生某种意义的组织和经验,但在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观察动物的生活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动物的等级越高,组织的联系性越大,就越复杂,因此知性也就充当更重要的角色。但是,无论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用在联想过程上的思考与之相比,与前者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为人类会思考,所以才能使自己摆脱环境,并通过一切感性印象的集合来表现自我。人类凭思考的存在体与整体大环境对抗,思考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其心灵凭此证明了内在的独立和自觉运动的能力。这样一来,学问这一共同事业的成果,基本上和日常生活的各类表现所形成的混合物不同了。因为思考是生活的基础,这样生活才能变成自己的作品。由于表面现象的结合会发生变化,所以常常将我们随意抛置,且一定不会支持人类的文化事业。如果思考要争取这种独立,就一定要超乎一般的并存状态,来图绘整体的图像,并凭此包含一切的个别因素,从内在来率领这一切,给整个领域划下不同的组织和发展阶段。所以,某一概念的成分,也就是标志,应从统一的角度得到更细小的限制,才能够产生出有体系的秩序,复合体的活动才能够成立,在个别的特殊位置中,整体的思想也才能活动。在这里,生活的结构和普通的结构截然不同。最后,因为思考已变得相当明显,其才能够从主体来分别事物自身存在的领域,表现出新的生活状况。但是,事物自身的领域从一开始,就是凭截然不同的事物和人类相对立的,人类拥有它且尽可能地让它听命于自己。在这一努力方向之中,生活务必超乎一般状况,使自我在内在方面得到提升,并丰富、扩张自我。我们不止一次提到,对人类而言,事物永远是封闭的,然而人类孜孜不倦,尽一切努力地想去认识事物。看来,人类大概不会离开这条道路。就算改变了道路,也是因为有了新的意识,即意识到我们的表面现象之外还存在无法认识的真理。由此可见,知性在本质上和表面现象的结构截然不同。同时,否定也指出了问题所在,表示已经站在了问题的对决面。

人类的感情正和人类的生活一样,呈现出一种永不间断的前进运动。首先,人类的感情跟其他动物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兴奋完全不同,因为它来自于内在,且产生内心所独有的运动。这一感情萌芽时,就算肉体上的情绪能产生共鸣,但在本质上也和一般感官上的情感不同。要知道,人类追求幸福的努力和感官的享受完全不同,并且常常跟后者对立。其次,人类的感情并不是从快乐和痛苦的个别兴奋中结束的。或者进一步说,活动、创造都竭尽全力地追求生活的整体状况,追求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这一整体状况,常常对个别体验的评价产生效用,带来丰富的价值选择。人类的幸福无法用已知的量来测定,即使在看起来缺乏喜悦的肃穆时代,人们照样可以有生活的喜悦。但是,就算现代的享乐让人疯狂,也不可能防止内在的空虚和其带来的深层次的不安。最后,感情能够通过结合个人的状况来解放自我,通过爱和怜悯来增进彼此间的关心、呵护,也可以渗入到事态的正当性和进展之中获得喜悦。这样一来,爱和怜悯就成为各种伟大的世界性宗教的推动力。对于事态而言,也能够唤起人类内在的喜悦,要不然人类的活动必然无法造成它实际拥有的伟大和声势。于是,这一独特的东西,已经使人走向了超乎渺小自我的路途。

在欲望的领域中,类似的运动也得到显现。从人类的欲望来看,人尽力想超乎自然本能的冲动,行动对从外面侵入的所有事物也都取得了独立,并居于优势。人类社会要对抗自然,只有构建起文化的长城才能得到这一独立。人类从来都不会甘心任命运支配,会尝试亲自去对抗命运,并提出要求、实践到底。作为人类社会,这才是独特之处,即人把个别努力整合于内在统一的这种独立。个别的努力呈现混乱又不充分的状况,务必有一个主要目的作为统率。为此而得到的成果便决定了一切不同起点的位置和意义。我们在一个国家或者某个社会内互相合作之时,无不想超乎各类不同的个别成果,从而展示出一个整体状态。在这里,人会因为某一完美东西而觉得满意、幸福。假如缺乏此一整体状态的理念,那一切努力都不可能倾向于完美的人格。这是现代社会、宗教和政治的斗争明显表示的,也是一切轻视原理问题的中间派所遇到的一种危机。试图正确了解至善,便会提出一种超乎主观状态的要求,赋予生活更丰富的内在拓展性。如果人类的幸福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愉悦,就算它是整体的,对我们而言也未免过于卑微、狭隘。当精神劳动到达顶端之时,常常会让人尽全部力量为生活制定某个目标,用来提高自己,让自己不沉沦于卑微和狭隘。

内在生活的独立、整体的形成以及人类超乎主观极限的努力,都从这三个方面的活动表现出来了。看得出,这些并非自然的延长,还不如说是和自然切断关系,控制新的起点,甚至说是生活的逆转。在这里面出现的目标和路途、精力和运动,都因为整体到整体的运动,及内在性与反自然的独立性而焕然一新了。站在自然的角度看,这确实像一个谜。总而言之,显然其中已经出现了新的生活阶段。这在个人、社会、时代乃至人类的整体中到底能够做到哪种程度,的确是另一个问题,或许还有大量矛盾。但是,他们都不会使“出现新生活”的事实发生任何动摇。并且,这种新生活丝毫未因其独特性而让现实变得简单、明了。不过,这也不会变成新生活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真理,而非使人类变得简明。就算不便,真理仍然是真理。假如某些自然科学家因为无法将某些现象归纳在旧概念和原有的理论框架内,就加以忽视甚至抛弃,那对这类科学家人们将会持什么态度呢?

但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新生活,又应该怎样去理解?理解它的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把自然中内心生活的一切成果放到其极限进行观察,并以它来对比超越新事物的东西。我们十分容易认识这一整体的成果。尽管自然中的内心生活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但维系个体和种族的自然存在是其使命。一切智能、技能,不管其多么让人惊叹,最终也无法超越这一保存自我的极限。虽然动物界个别的动态已经出现想要脱离这一极限的萌芽,但并未结合成一个整体,也未形成各自的领域并产生新的生活。此时,内心活动仅仅为自然生活过程的一段。所以,内心活动常常面向外界,对外部能够产生作用,但在本身内部却无所作为。在这里,“发生”并不是从“中间发生”进入到“内部发生”。什么是进入到“内部发生”呢?这当然不适用于一般的人类生活,却产生于人类领域的内部。在此,生活才到达本身。同时,因无法忍受外在异质物的重重拘束才想自主独立地前进。但是,如此一来,整体生活必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于是,人不但面向了自我,也进入通往新地区之路,虽然已有开端,这条路距离目标十分遥远。

在普通的精神活动中,走向目标的努力究竟还是不充分,不管怎样,必须得加倍努力。因为普通的精神活动仅仅让心力在和自我不同且对立的对象之中活动,还对其进行实证。主体和客体互相联系。因此,我们才会去想在思维当中模拟自然,并改变其状态,以渗入交易和竞争最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通过这一方法,心之力自然愈加发展。但是,只有对象如异质物一般处在外界,那人类生活便会分裂。生活不回归本身,就不可能让极大的作为丰富自己。不管有多么兴奋,付出多大努力,也无法让整个心灵运动起来。内在的国度因而也就不可能成立、发展。在另一方面,这一生活分裂会牢牢地限制所有作为。就算是研究,假如其对象仍在外界,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认识,即心之力和对象的内在亲近性。研究的功绩是把很多的未知数还原成唯一的未知数。这并非为了解决它的疑问,而是为了让事象变得明白易懂。进一步说,假如把别人放在外面进行观察、处理,就无法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各种变革和改革。这种方法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共同体、人性及人类的内在层次。所以,心之力和对象的分裂如果不采取方法来克服,生活就会在狭隘的范畴内变得麻木。但是,对象本身无法进入到生活的过程之中。然而,心之力和对象无法在包容性的整体中聚集,怎么能战胜心之力和对象的分裂呢?

不用怀疑,这都是在人类的范畴中开展的,却在道德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最明白。只有将规则纳入自我意志和生活之中,义务的观念才能够产生。因为外界发布的命令,往往要依赖赏罚才能产生作用,这样必然会妨害行为的道德性。然而我们自己的本质才是“要求”的内在依据。然后说到爱,不管其对象是个体还是总体,只有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范畴,加上自我存有,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所以,只有看起来是异质物的事物变成内在的存有物,才能超越小我。除此之外,一切超越外部条款的法律都要求站在他人立场,从自己的立场之外思考事物。艺术更加明显地表现了这种现象。它的创造形态各异,且除了战胜上述的对立之外,没有一个到达最高境界的艺术的办法。因为最高境界的艺术,就算不是客观真实地重现外在对象,也不只是反映具有偶然性的主观,倒不如说创造出已经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对象也转移到了心中,并和其中的力量相碰撞。二者互相碰撞,互相渗透、提升,才会形成一个特有的国度。此国度不仅带来数不胜数的新事物,也存在于精神生活的内部。其次,从认识的角度来看,对象就如异质物一般滞留在事物的外表,而不属于自己,于是在我们努力认识对象的过程中,若不是思考最深层次的本质问题,真正的认识是无法实现的。有了它,认识的努力才能抓住心灵,并显现出一种迫力。此种迫力乃是对象的国度用以和我们进行内在结合的踏实可靠的依据。

只有这样去细细考察对象,才会表现出生活较为广阔的一面。但是,如果广阔面丰富成熟,随之而来的便是深邃面的形成。心之力和对象,假如缺乏一个整体来包含它们,就不可能进入有效的互动。并且,这一整体不能只有这二者互动的空间,还不得不纳入二者形成唯一生活的杰出能力。但是,只有在生活创始的时候,需凭之以获得深度的情况下,这一能力才会存在。现在,其形态渐渐聚成一个方向,即在心之力和对象的对立发展以及超越中寻找成就自我。在这里,生活表现出了两个层面。在一个层面中,有一个尚未完全清晰的整体,与其说是近乎完美的生活,还不如说是对生活的期望。在另一个层面中,心之力和对象发生分裂,为了让它们密切结合、互相渗透,没有包涵性的宽容和发展绝对行不通,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成长、流动。对生活而言,首先一定要形成自我。不同的层面必须相互鼓励、提高,整体性的自我提升才会完成。内在的结合、生活本身的牢固结合、自立和根本性的渗入、从模糊的框架渐渐走向完整形体的进步才能实现。这一进步和包涵性的基本行为跟有没有一定的性格、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有关系。此种情形越是清晰,基本行为就越能给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是能在跟对抗者的决斗中把运动引上可靠的道路。这样一来,坚实的基础就通过所有复杂的起点而形成。一个存有最终在行动的内部形成了。如此一来,生活就完全达到自主自立的境地。

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生活是面向自我并把自己当作对手的,而非面向外部。它仅仅期望能完全得到本身的实质,而不愿因面向外部而有所成。生活不但有个别的任务,而且要有整体的任务。如此一来,生活既非个别的特殊性,也不可能从个别的特殊性中产生。生活跟这些事象保持着独立性,不是来自个别的位置,却被个别的位置所接受。假如关于过程这样一个概念,其不包含机械性过程的表象,那就能够用“生活过程”这个词语。总而言之,我们内心要具备比个别目的和处境更加高级的事物。如果不需要依靠这个别的目的和处境来做中介,那我们内心就务必有凭自己的力量就能直接产生作用的事物。当然,这种高级的东西务必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且只需在其深处,我们的存在跟它发生关系即可。进一步说,我们能够接触到这深处,使它变成统一的所有物。然而,我们的生活重点会从此发生完全的转换。这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这种新生活才能被称作是“我生活”。这不是经过个别的点,也不是穿梭于主观和客观、心之力和对象之间,已转变成为整体的自我发展,这样才能产生内涵和意义。如此一来,生活的深度才能在自我本身中形成,并从支配性的中心点展开富有灵性的活动,凭此产生操守、信仰和人格,进而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同时,也会从中产生精神的内在性。这一内在性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所以与主观的内在性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因为后者离开了事物表象的联系,仅仅滞留在普通的情境中;前者却使一个实质得到发展,并形成稳固的生活根基。生活的独立自主和主观感情在基本上是不同的。真、善、美的概念,因为独立自主的展开和他们根源性的启示,才获得了坚实的基础、确实的意义和互动的联系。真、善、美就算能够记述,也常常用无法演绎的现象来表达自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生活的自我转换中,有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根源性关系。那就是一切都互相结合,产生出一匹编织布料、一个伟大的联系,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世界。所以,精神生活已发展成内在性的世界。从外部来看,这一世界并无界限,能将所有跟自己交汇的事物纳入本身的活动之中,并从内部无限地上升。因为独立自主的开展,实际上,内心生活已经摆脱自然获得了独立性。所以,它不再是阴暗性行为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可以追求指引自己生存状况的东西以及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