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L.H.在《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1877)一书中(第552页)预见未来社会的时候谈道:“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真高级形式上的复活。”
人作为“类”的存在者,自远古以来至私有制确立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段,形成了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动作语和仪式。在这个历史时期,人类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自然正义在人们的心中萌动。在中国上古时代,曾有一个公有或公有化的历史时期,孔子将其称为“大同”社会。在柏拉图所向往的理想城邦构成因素上,也包含着希腊史前时期的神话世界。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并且是它的土壤。”研究孔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不能不回顾中国上古时期的礼乐文化和爱琴文明的神话传说。
礼序乐和
什么是“礼”?“礼”是等级制度,是秩序规范。什么是乐?“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三种艺术形式,陶冶性情、增强审美能力、启迪智慧、培养合作能力等,促进人与人、全体氏族部落成员、氏族与氏族、部落联盟、国与国之间的和谐。所以,乐是和谐规范。
从远古到上古,人类处在神灵世界中,处在宗教与世俗的混杂状态,氏族部落首领中出现几位圣明人物,他们通过礼乐引领和维系社会秩序、和睦相处。礼乐文化可说是整个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礼乐文化的性质不仅是宗教的、政治的,也是世俗的、文化的。它们不仅是一套制度和仪式,同时也是一套文化的建构和理想,其功能涵盖了社会、宗教、政治、道德、情感等诸多层面。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诸种行为规范或准则,注重举止合宜、保持仪节风度、控制意志情感,其目的则在于实现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作为代表彰显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礼乐,可瞥见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组织管理和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下面以中国上古社会为例说明之。
◎女娲编制“户口”和“充乐”“高媒”
在中国神话中,首先要说的是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女娲不只是象征母系氏族首领,透过神话色彩,可以看出女娲“造人”是最早的“户口”登记,而炼石补天是最早的装修宅舍。两个神话给后人传递了繁衍生息和修建房屋的生活情景。
“女娲造人”是用来记载族谱,让氏族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族系。但如果每一个人都用泥人来表示,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于是,女娲就对这种记事方法进行改进,只用泥人来表示每个族系的祖先和首领,在横向排列的绳子上用小泥球表示族内每个普通人。这实际上是女娲发明的族系“户口”。这种有序管理方法可谓人伦的礼数。古代秘鲁人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录族系的人口。
《诗》云:“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2]意思是:
雄性的蝈蝈,透明的绿翅频繁地振动,
唱出清脆悦耳美妙绝伦的婚姻恋曲;
祈愿你的子子孙孙,孙孙子子,
一代又一代承继兴旺,永世绵延。
故此,令我们联想到《诗》对“绳”的赞美: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3]意思是:
光明显耀教化好后来的人啊,
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
承继祖业千年万载,
享受天赐的洪福无涯。
“绳”引申为继续,“武”是足迹。
有文字记载的舞蹈可以追溯到女娲教民嫁娶,制定婚配制度,规范人们的生育制度与性生活。女娲严格禁止族内婚,实行族外婚。届时产生了舞蹈“充乐”“高媒”。“充乐”是歌颂女娲教民嫁娶、婚配之绩的舞蹈。“高媒”则是在每年春季举行的以择偶、置婚配为目的的歌舞活动。“高媒”即以登高作媒,即原始春游踏青,这是母系氏族实行外婚制寻情觅爱的日子。
文献记载:“女娲作笙簧。”据此音乐家们研究发现一部分由于舜伐有苗氏之后,被震慑逃入西南、中南、西北的一些有苗氏的后裔,由于生活封闭仍保存有古老风习,在音乐生活中仍使用簧这种乐器。据《魏书·僚传》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簧就是今日我国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民俗音乐生活中仍在使用的乐器——口弦。不论是古代的口簧还是现代的口弦,在各民族中都是女性常佩之物,是妇女常用的一种风俗乐器。
◎礼乐大师伏羲
“三皇”之一人皇伏羲氏,史上记载中国最早倡导天人和谐的礼乐大师。伏羲是父系氏族向母系氏族过渡的象征。恩格斯说,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是父系氏族战胜母系氏族的伟大胜利[4]。伏羲仰看天象,俯瞰地理,观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之于自身,远处取之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5]。八卦是人们长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包含着最基本的天和地范畴,雷和风、火和水、山和泽范畴。伏羲任命官员,实行有序管理。据《礼记》载,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玄(弦),织桑为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三种管弦类乐器——笙、琴与瑟。
◎神农琴
三皇之一地皇神农氏、炎帝,与黄帝并称中华始祖。他制耒耜,种五谷,织麻布,立市廛(市场),尝百草,削木为弓,制作陶器,教百姓懂得礼仪,又作五弦琴。“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6]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黄帝“礼”政与“云门”音乐
五帝之首黄帝,姬姓,轩辕氏,是华夏民族的共主、人文初祖。黄帝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九州,铸九鼎;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公仆组织管理机构。对公仆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之意。禁声、色、衣、香、味、室过分),要求节简朴素,反对奢靡;德施天下,修德立义,尤其是九德教养百姓九行。当时,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巫教,崇拜鬼神。黄帝大力改革巫术与祭祀,遵从黄帝族的教化。农业生产实行田亩制。以步丈亩,“度四方”,将全国土地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四周八块为“私田”。他率领百姓“时播百谷草木”,并“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7]。造文字,创历法,发明祭坛、祠庙、占卜、婚丧等。《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榭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取“夔皮”冒鼓[8]。黄帝“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于是诞生了舞蹈“云门”。
◎颛顼绝天地通与“承云”之乐
五帝之一颛顼,姓姬,高阳氏,黄帝之孙。他20岁时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始建中央机构,规范宗教事务,始以民事纪官;教民耕种,创历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顿社会秩序。
颛顼创制中国九州版图和行政区划,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颛顼对官职名称进行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并设重、黎的天、地官职。重掌管观天象制历授时,黎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重、黎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绝天地通,整顿人神社会秩序,整顿祭祀,划一政教、历法,发展生产,加强社会安定,实行政教权力的高度集中,加强联盟政权的王族地位,增强联盟国族间的凝聚力,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纪元。
黄帝大战蚩尤,迫使蚩尤一大部分退据川、黔、滇一带,九黎“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颛顼对此进行教化,除保留经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术。九黎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禁令,为此发生了中原与蜀地的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最后达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改革甲历,制《颛顼历》顺应天礼,始以建寅月为历元,第一次明确以天象观测为重点,定四季,明时节。创作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承云”。据史载,他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的帝喾
五帝之一喾(kù,简称帝喾),名俊,号高辛氏,黄帝曾孙,颛顼侄子。系殷商族第一位先祖。帝喾以德化民,“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他安分共工氏。《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嫁女盘瓠犬”的诚信故事历数千年。
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面首如犬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
帝喾命长于音乐的咸黑、柞卜为乐官,制作乐器,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
◎尧施礼乐,天下咸服
尧是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尧勤俭朴素,办事公正,重用贤臣。经过尧几十年的治理,九族和睦,四夷咸服,天下太平。孔子赞美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制定的礼仪制度)!”[9]翻译过来即是:
真伟大啊!尧作为君主。
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
只有尧才能效法天。
他的恩德多么广大,
百姓无法用语言赞美。
多么崇高啊!尧的功绩,
多么光辉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
尧广施德行,人民编排舞蹈“咸池”(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咸作皆,池作施,咸池为布德之广之意)。
◎舜的礼治和乐舞“大韶”
毛泽东在1961年《七律·答友人》中吟咏:“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中国的古代传说:尧帝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同嫁舜帝。九嶷山是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二妃寻舜至湘江,“九峰相似,望而疑焉”,故名九嶷山,因而找不到葬舜之所,悼念不已,泪滴在竹上而成千千斑点,故称为湘妃竹。
《庄子·天下》载:“舜有‘大韶’。”“大韶”简称“韶”,亦称“箫韶”“招”等,因乐舞由九段组成,所以又称“九韶”,是舜的乐舞。传说为乐师夔(一说质)所作。
实际的历史背景是,尧到年老时,传贤不传子,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舜至孝,大家一致推荐舜。《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尧年老时将王位禅让给舜。舜继承王位,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受尧的禅让,继承尧的事业,就诞生舞蹈“大韶”。舜传位于禹。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10]
◎儒家的形成
综上对礼乐的描述可知,至少在尧舜那里,就形成了“儒”的端倪,而在尧舜之前就打下了“儒”的原始基础。从源头上看,儒最先是原始宗教中的一个职能分工。殷商时政府专门设立儒的职能部门,甲骨文对儒也曾有历史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三易”,即《归藏易》《连山易》和《周易》。《归藏易》用来俯察万物生机,《连山易》用来考察时令,《周易》用来占卜。大陆现存只有《周易》和《连山易》水卷。《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11]。单从《周易》看,其许多意旨都是儒家思想,此早于孔子500年。儒是殷王室的官职,主管祭祀。从甲骨文可知,殷商的儒,专职为贵族祭祀祖先、办理丧事、担当司仪等。到了西周,这个官职仍设立,兼负责贵族子弟“六艺”教育的职能,所以,也可以称为“巫师”或“师儒”。“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五德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12]而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儒被精简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他们主要去做私塾老师和替人办红白喜事。儒家的圣人称为“圣王”。
上古社会以其礼乐的辉煌篇章写进了历史,到了夏商周三代,是继往开来的商汤文武周公和大成至圣的孔子,展现中国古代圣贤的风范。
◎神话与历史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以古希腊宗教历史学家欧赫曼洛斯(Euhemer as)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认为,神话中的英雄都是历史上的英雄,神话中的事件也都是历史上的事件,都是确有其人其事的。在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五帝纪事》中也以神话形式对上古圣人做了记载。神话是历史的幻影。
“虽然神话是虚构的,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虚构,而不是有意识的虚构。”[13]
历史通过神话传送,如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的神话,自然起源的神话,自然神话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日、月的神话等,还有大洪水神话等。
洪水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遭受过洪水灾难的经历,多数神话都说洪水泛滥的原因是人类得罪了天神或雷神,于是雷神或天神就发大水来惩罚人类,洪水过后只剩下兄妹两人,于是他们成婚繁衍人类。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说:“对这种学派的著作家来说,每一种神话都具有作为它的核心或最后实在的这一或那一自然现象,它被极其复杂地编排成一个故事,有时候几乎复杂到了把它遮蔽或淹没的地步。”[14]
◎希腊神话中神的人性与人的神性
古代希腊雅典史称“西方文化的摇篮”。雅典文化首先表现在神话中。
在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创作出丰富的神话故事。
雅典即得名于智慧女神雅典娜。文明之神阿波罗、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火神武尔坎、爱神维纳斯和海格立斯、武修斯、俄狄斯等。希腊神话丰富的内容,美丽的形象,强烈的感染力都是颇负盛名的。
希腊神话包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
古希腊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寻找金羊毛、海格力斯(即赫拉克勒斯)的功绩、忒修斯的冒险和俄狄浦斯的悲剧。希腊的神与人性相通,甚至形态、性情、思想、感情等也与人一样,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由一条血缘的纽带贯穿,神祇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但神祇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
而神与人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神具有高超的智慧、魔法、力量。在古希腊,神的活动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管是发生在早期的特洛伊战争,还是后来的希腊城邦建立,不论是一个国王的诞生,还是一座新兴的都市,以至希腊的一山一岛,一江一海,都存在着可以追溯的故事和传说,因而,希腊的神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通人性的神。希腊神话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神话宝库。它为古希腊的艺术、哲学、宗教、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8世纪,行吟诗人荷马创作了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先记录了希腊神话中的神及英雄传说,成为文学经典名著。后来赫西俄德创造《神谱》,它以诗歌的形式系统叙述了希腊诸神的来源及活动。这部作品不仅完成了希腊神话的统一,而且直接影响了希腊人的宗教活动。
在赫西俄德之前,希腊的神话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时希腊民族几经迁移、冲突的融合,特别是克里特文化及迈锡尼文化各领风骚,到公元前8世纪后才有了统一的、民主的希腊联邦。希腊人开明、智慧,善于吸收优秀民族的文化,在神话方面,也受到埃及和西亚的影响,如有关杜卡利翁和皮拉借木箱帮助而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故事,它很可能是受西亚洪水传说影响,又如米诺斯的女始祖欧罗巴、忒拜城的建造者卡德摩斯都来自腓尼基,可见希腊的神话异彩纷呈。希腊的统一促成了人们把神话整理完善起来,《神谱》以奥林匹斯众神为最高崇拜,以新神取代旧神,并使之纳入一个连续相关的神谱里,将希腊神话变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它们源自漫长的原始时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在想象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勒斯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希腊神话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还有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人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存空间,产生对英雄的崇拜,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
◎希腊神话与古史
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希腊神话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文明及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暨事件解释。荷马的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着重描写了与特洛伊十年战争相关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马是同时期的赫西俄德的两部诗歌《神谱》和《工作与时日》包含了当时的学者对世界起源、神权统治和人类时代的延续以及人类疾苦和祭祀活动的起源的看法和认识。此外,还可以从《史诗集成》、抒情诗、公元前5世纪的悲剧作品等找到希腊神话的踪迹。
赫西俄德按神与人的关系把“人类时代”划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神学家圣哲罗姆对上述时代以公元纪年进行了划分:
黄金时代:公元前1710年至公元前1674年;
白银时代:公元前1674年至公元前1628年;
青铜时代:公元前1628年至公元前1472年;
英雄时代:公元前1460年至公元前1103年;
黑铁时代:公元前1103年之后。
“黄金时代”相当于克罗诺斯统治的时代。人类无忧无虑地与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虔诚地听从神的旨意,因为食品丰富而不用劳动,身体强健有力,也不用担心疾病与死亡。
“白银时代”相当于克罗诺斯的儿子宙斯开始统治的时代。人类不再听从神的旨意,因此不再像过去那样幸福,他们强壮但缺乏理智,他们的童年长达百年,但成年很短并且相互争吵不休。宙斯为惩罚人类的不敬而将其沉入地下,死去的人类会变成“受保佑的幽灵”,不知道悲伤与快乐。
“青铜时代”的人类更不敬神,热衷于战争。他们拥有强壮的身体和残忍的心灵,死后进入阴冷的地狱。
“英雄时代”是唯一的比前面时代进步的时代,人类比过去变得更勇敢而公正,他们与半神和英雄们共同生活,力量与智慧接近于神。特洛伊战争就属于这个时代。此时的人们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黑铁时代”的人类过着艰苦而悲惨的生活,孩子不孝父母,兄弟相残,社会秩序被打破而弱肉强食,人们靠欺骗掠夺财富。因此神彻底抛弃了对人类的庇护。
在古希腊人看来,神话即古史。古希腊人将神话历史化、合理化、世俗化;尽量减少神话中超自然的神异成分;使“英雄”的世界更接近现实的人的世界。从启蒙时代起,科学和理性精神对古典神话的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但德国希腊史学家E.库斯特(1814—1896)认为希腊神话“是整个民族的记忆”。随着边缘科学(综合科学)的发展,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和神话学等多方面综合研究成果,回答神话与史实的关系。
◎“神差”特洛伊
德国业余考古家H.谢里曼(1822—1890)依靠英国学者F.卡尔沃特(1828—1908)的具体帮助和先期研究成果,判定特洛伊遗址在小亚西北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希萨尔利克山丘下面,并从1871年开始发掘,三易寒暑,取得令世人震惊的成果。遗址下面相互叠压着9座古城。谢里曼认定荷马的特洛伊最古老,应埋在遗址底层:于是一味深挖,破坏了上面很多有价值的建筑文化层。在下数第二层(考古上的特洛伊Ⅲ),他发现了高大城墙、塔楼、宽街、宫殿、被火焚烧的瓦砾层以及著名的“普里阿摩斯王的宝藏”。他自信找到了神话中被希腊远征军攻占并焚毁的“普里阿摩斯城堡”,证明了荷马史诗的历史真实性。1876年,谢里曼以古希腊旅行家波桑尼阿斯的游记为指南,在残存的迈锡尼古城堡内寻找神话人物阿伽门农王及其随从的5座坟墓。他果真发现了5座墓,并在墓内看到了戴金面具的阿伽门农王本人,也证实了迈锡尼“多金”的说法并非神话虚构。1884—1885年,他与德国考古家窦波菲尔德共同发掘了神话中以“独眼巨人墙”著称的梯林斯古堡,为日后的进一步发掘打下基础。他还多次重返特洛伊遗址考察。
1893—1894年,窦波菲尔德发掘特洛伊遗址南翼,发现了更雄伟的城墙和塔楼,更宽敞的屋宅和街道,还有大量美尼亚陶、迈锡尼风格陶、马骨和火焚的迹象。结论是:该建筑层属考古上的特洛伊Ⅵ,是青铜末年毁于希腊人战火的真正的特洛伊城;谢里曼认定的特洛伊Ⅱ城早在特洛伊战争前千余年就已被焚毁。1932—1938年,W.布勒根教授率美国考古队对遗址做了更细致的发掘,结果证明,特洛伊Ⅵ城毁于地震;在Ⅵ城基础上修复的Ⅶa城(按布勒根估计,约在公元前1270年—公元前1240年间)才是神话中被希腊人焚毁的真正的特洛伊古城。布勒根的观点获得正统地位;但近10年来,窦波菲尔德Ⅵ城毁于战火的看法重新被认可。
◎实见迈锡尼
自谢里曼发掘迈锡尼城堡墓圈A的5座竖井墓后,迈锡尼考古又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其间,希腊考古协会的斯塔马塔克斯、特桑塔斯、帕帕狄米特里欧、米伦那斯等和不列颠雅典学院的英国考古家瓦斯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迈锡尼城堡内的建筑布局基本搞清;对城外的9座王室圆顶墓和平民公墓、住宅也做了发掘、考察和清理。最重要的当数城外墓圈B的发掘,从中清理出24座竖井墓。梯林斯的发掘继谢里曼之后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至20世纪30年代。
随着古爱琴陶器的定年技术日趋可靠,谢里曼早年仓促乐观的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竖井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6世纪;而传说的阿伽门农王,即使真有其人,也应是公元前13世纪的人物。谢里曼在竖井墓中看到的是比阿伽门农王早三四百年的迈锡尼时代早期的王公贵族们。考古揭示的迈锡尼是个强大富有、有着坚固城防和豪华宫室陵寝的大邦,这同迈锡尼称霸全希腊的神话记忆颇相吻合。考古证实迈锡尼存在先后两个墓葬时期(即所谓竖井墓时代和圆顶墓时代)和两个建筑时期,这同神话中迈锡尼曾先后由两个王族统治的说法大致契合。但若详加考证,则又矛盾百出。这说明:神话或许能反映历史变迁的梗概,却无法精确地复述历史,这是考古学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学的研究也在深化。19世纪末,奥地利语言学家P.克里特斯克摩尔发现希腊语中存在大量以“-nthos,-ssos,-ndos”为词尾的非希腊语词汇,证明印欧人来到希腊半岛前,爱琴地区的土著居民讲一种非希腊语,后被入侵的希腊人吸收到自己的语汇中。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希腊史前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澄清某些神话、祭礼的起源,并从语言学角度证明神话中的前希腊土著成分。另外,对印欧语言、希腊方言和荷马史诗语言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对荷马史诗格式化套语的研究,为英雄史诗和神话起源于迈锡尼时代的理论提供了佐证。对近东地区赫梯古文献的研究也为澄清特洛伊战争神话的史实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
“神话历史学派”的奠基人、德国古典学者K.O.缪勒(1797—1840)的名著《科学的神话学绪论》(1825)被看作是神话学研究成为科学的里程碑。缪勒认为:解释一则神话,必须解释其起源。他强调神话的地域性、部族性,致力于追溯神话的史前起源,将神话的融合与形成同上古部族的历史迁徙活动相关联,开历史学派研究之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著名学者利用缪勒的历史分析方法,参考考古和语言学方面的新成果,探讨史诗、神话形成的历史渊源,对希腊青铜时代的历史复原工作贡献卓著。1932年,瑞典著名希腊宗教史学家M.P.尼尔森发表《希腊神话的迈锡尼源泉》一书,系统确立了希腊英雄神话起源于迈锡尼时代的理论,为复原神话的历史基础做出了贡献。
◎重现克里特
对克里特岛克诺索斯“迷宫”的发掘是20世纪前期爱琴考古的一项最重大的活动。“迷宫与牛怪”的神话脍炙人口,但史前克里特是否真有“迷宫”?米诺斯、代达罗斯、阿里阿德涅其人其事以及“海上霸权”的传说是否真有历史依据呢?克里特商人M.卡罗凯里诺斯在1878年底曾对“迷宫”遗址进行短期试探性发掘,其成果引起考古界的关注。从1900年起,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开始系统发掘“迷宫”遗址,同时进行维修、复原和研究工作,直至1932年结束。伊文思是个训练有素的考古家,整个发掘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科学而精确,留下丰富的图文资料和考古笔记。伊文思将之归纳整理成4卷本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于1921—1935年陆续出版。这部巨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伊文思将考古再现的史前克里特青铜文明命名为“米诺文明”,并给出科学分期。考古证实了“迷宫”的存在。这是一个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内部结构错综复杂,楼高4—5层,总房间数逾千,如此复杂的建筑,似乎只能出自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之手,而“迷宫”出土的线文B泥版竟也出现了“代达罗斯之屋”的字样。“迷宫”艺术中公牛造型的丰富则暗示了“米诺牛”神话的宗教祭礼根源。然而,“迷宫”被焚毁的事实却在神话中没有丝毫反映,说明神话提供的历史线索十分有限。伊文思把“迷宫”解释成史前克里特的王宫;但考古证据显示,“迷宫”宗教气氛浓郁,女神地位至尊,于是他把克里特的史前君主解释成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克里特大母神的继子(神话中则是宙斯之子);“迷宫”则是“祭司王们的宁静居所”。然而,伊文思同样有其认识上的局限:鉴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化中强烈的米诺特征和米诺斯“海上霸权”的神话,伊文思提出“米诺中心论”,得出克里特人曾对希腊本土实行殖民统治的结论。事实证明,伊文思显然夸大了神话中克里特“海上霸权”的事实基础。克里特对希腊本土的文化输出是和平的,并未伴随殖民征服;相反,希腊迈锡尼人在“迷宫”毁灭前数十年间曾征服克诺索斯并占领了“迷宫”;而且,考古展现的克里特人似乎也不尚武事。“海上霸权”神话是否有史实基础,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实,至今仍是争论的焦点。至于伊文思的“迷宫”宫殿说和“祭司王”理论,至今也面临着严峻的学术挑战,出现了“迷宫”神庙说和女性神权统治的新看法。20世纪的爱琴考古活动异常丰富,成果显著。迄今为止,克里特已发现了4座有大宫殿的青铜时代城市遗址和数十座市镇,证明“百城之岛”的神话美誉并非虚言。1939年,布勒根与K.库鲁尼奥特斯发现了神话中“涅斯托尔的王宫”,使自古以来有关派罗斯古遗址确切地点的争论得以澄清;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为古迈锡尼社会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书面材料。考古学家还在1906年和1964年对神话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忒拜进行有限发掘,发现了两次被战火焚毁的“卡德谟斯王宫”。该遗址出土的32枚东方滚筒式印章表明忒拜与东方的密切交往,这同忒拜城的东方起源神话暗合。由于遗址掩埋在现代城市之下,发掘规模和范围受到限制,神话中忒拜的“七门之城”尚未得到考古证实,全面揭开忒拜的神秘面纱尚须时日。20世纪后期最大的爱琴考古活动则是对铁拉岛的发掘,发掘工作相继由希腊考古家S.马林那托斯和C.多马斯指导,至今仍在进行中。铁拉考古使美丽动人的“大西洲”神话获得了更多的历史证据。近几年来,美国考古队对特洛伊古遗址展开了新一轮的考古调查,每年都有新的收获。
“神话历史学派”是实证主义的,它致力于“把隐藏于传说背后的史实层次揭示出来”。
◎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现代神话学的研究表明,神话反映的“历史”是已按神话或民间故事的主题模式重塑过的历史,已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历史的真实要服从神话主题的需要。历史事实一经民间口头流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神话或民间故事的主题结构进行改铸,结果变成了神话或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也变成了神话人物。口传的历史有一定的价值,但却是歪曲的,不可靠的。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即属口传诗歌,它所反映的历史也是被重塑改铸的,因而是失真的、变形的。英雄史诗中很多看似颇写实的故事情节,若细加考察,多是些经过改头换面的约定俗成的神话或民间故事母题。“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中有很多内容取材于民间口头传承的历史。他讲述的历史,诸如波斯王居鲁士和吕底亚王克洛伊索斯的传奇,严格说已是神话或民间故事了。居鲁士、克洛伊索斯是很晚近的历史人物,距希罗多德著述的年代仅约一个世纪,但他们的事迹已被加工得神乎其神,何况那些更古老的英雄史诗呢?民间故事至少可以看作神话的一个旁支,只是在主题上、内容上缺乏神话的那种严肃庄重性,是适合大众欣赏旨趣的。希腊神话大量吸收利用了民间故事的母题和技巧。
综上所述,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应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神话能反映历史,但远非“信史”;只要神话能提供上古时代的社会文化信息,它就是有历史价值的。神话是功能众多的,如传承历史、考察史前文化……需要考古、语言、文化人类学和神话学的共同配合。
柏拉图梦萦大西洲正是从神话与历史的考察上得出的结论。如前所述,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现克里特文明的米诺斯王国遗址。其文明与柏拉图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的文明有大量相似性。
伊文思发现米诺斯文明之后,学者们在考证中发现它似乎和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有一些共通之处。但总体上讲,柏拉图的“大西洲”的传说还是空想大于实证,系因柏拉图将西亚、北非、小亚细亚、南欧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本土的见闻综合性地充实在故事中。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
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画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注释】
[1]根据中国史学界定,一般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2]《诗经·国风·螽斯》。
[3]《诗经·大雅·下武》。
[4]方志远.国史通鉴第一部.CCTV10百家讲坛,20140103.
[5]《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6]《吕氏春秋·古乐》。
[7]《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
[8]《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9]《论语·泰伯》。
[10]《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1]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认为这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其中包括《连山易》86卷、《归藏易》92卷。日本来华阴阳师南宫橘末以每片甲骨一两黄金的价格选出《连山易》27卷、《归藏易》23卷,购买走并且运到日本。余下的无一留下。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第6卷中的第2册第7篇《郑母经》的部分内容。
[12]《汉书·艺文志》。
[1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七章“神话与宗教”。
[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第七章“神话与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