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忠社稷是中华最古老的至高无上的光荣义务,捍卫城邦是古希腊的神圣职责,中国和古代希腊在保卫国家的大义上有共同的优良传统。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孟子对孔子的杀身成仁做出诠释,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意思是,生命,是我所要的;正义,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时,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子路是孔子教化的一位正义忠勇之士。如前述,卫灵公有位宠姬南子,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灵公去世,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之子辄还在。”于是辄为卫国国君,是为卫出公。出公继位12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坐上国君的位子,是为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义愤填膺,立即赶回来。子羔(高柴)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他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饭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拗不过子路离去。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击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被杀死了。当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沉重地说:“唉呀,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3]孔悝本来是子路的主人,但因为他不忠于国君,所以子路当仁不让,就前去讨伐他,可见,子路忠于社稷思想是很强烈的。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鲁国大夫孟之反(名侧)在最后掩护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赞扬,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边鞭打着自己的马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4]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舍己为人的志士仁者。这里揭示了义和勇的关系。因此,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5]可见,见义勇为是君子的品格。为揭示“义”和“勇”的关系,孔子用礼与仁的关系做出颇有讽刺的比喻,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6]
在沙场上征伐的勇士,虽然不能达到仁的理性境界,但其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斗志确已充满仁德。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7]
孔子大力倡导要做一个真正的战士,国而忘家。他说:“士而怀居(想家),不足以为士矣。”[8]
孔子68岁刚刚回到鲁国时,在他的倡导下举办了一次破例的葬礼。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国十万大军进攻鲁国,两军交战于山东曲阜近郊的郎邑(今山东鱼台)。鲁军溃败。鲁昭公的儿子公叔禺人和邻居的少年汪踦,一起冲往敌阵,两人都为国而战死。二人赴死唤起鲁军誓死保卫祖国,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潮水般涌向敌阵,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军”之勇,反败为胜。战后,鲁国人为烈士举办殓葬,可是由于汪踦未成年,而在当时为未成年的人举办丧事或服丧要比成人的礼要简单得多,国人为了表示敬重,不打算用殓葬孩子的丧礼,而要把他看作成人一样,用成人的礼来为他办丧事。他们又不知道这样做合不合礼,于是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他既然能够拿起武器来保卫国家,即使你们不愿意把他当孩子看待,而以成人之礼来办丧事,这哪里有什么不合理的呢?”[9]孔子赞成用成人之礼来为汪踦殓葬。由此可见礼制并不是万古不易的,而应按实际情况作适当处置。
正义又谓之大义,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自古以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作为最高的民族信念,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坚守气节
孔子特别讲究气节。什么是气节呢?简单说,气节就是坚守正义公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0]在现代汉语中,气节即“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11]气节在《论语》中则用“志”“大节”或“大德”表述。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2]后人将志与气连在一起用,谓之志气。
中国传统美德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格言。前句出自《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淮南子·说林训》载:“曾子立廉,不饮盗泉。”这就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典故的由来。后句出自《礼记·檀弓》。春秋时,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上食物,施舍给经过的挨饿的饥民。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在路旁。[13]
再如,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14]
又如,子夏说:“大德不逾闲(闲,引申为规范、法度)。”[15]
孟子则用“大丈夫”和“浩然之气”表述“气节”,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浩然之气”则出现在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16]后人述之为浩然正气。
毛泽东则用骨气表述气节。(见《别了,司徒雷登》)
春秋末期,诸侯争战,武士遍地,刺客横行,到处杀戮,刀丛剑树,所以,孔子提出“勇者不惧”。孔子思想以人文为主,但他的“文武兼备”的政治军事思想彰显于世。
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话时做过解释,既要有智慧,又要有节操,还要有力敌猛虎的勇力以及具备各种技能。
◎军体良师
孔子重视体育教育的观念是基于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夏以来学校教育的传沿。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夏代的学校已经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了。这是因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军事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比重。这一点在东西方奴隶社会学校的教育中都是相同的。
夏曰“校”( jiào)。“校”从“木”从“交”,“木”与“交”联合起来表示“棍棒交错”。本义是军训、习武,引申为“军营”“演武场”。
商曰“序”。《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序”作为地址而言,原义是习射的地方,引申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商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是武士教育,以车战为主的战争形式使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习使用五兵等器械和战斗技能外,尤其注重对射箭、御车的技术训练。
周曰“庠”。本义源自有虞氏(舜的部落)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周代系学校之称谓。《礼记》载:周代学校分大学、小学两级。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周代学校教育以宗法思想教育和军事武艺训练为主。大学所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射、御即属于军事体育项目。“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射、御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
孔子生于春秋末世,在当时社风的熏陶下,堪称军事体育全才。孔子首先是一位射箭高手。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意思是说,孔子在矍相的射箭场表演射箭时,慕名前来观看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犹如一堵厚墙。这么多人蜂拥围观孔子射箭,颇有当今时代年轻人追星的架势。假如孔子的射术不精,这样的情景想必是不会出现的。
二是驾驭战车。孔子教授弟子的基本科目——六艺当中的“御”就是驾车。孔子故乡的达巷党人曾讽刺孔子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说以后对弟子说,什么是我擅长的呢?驾车?射箭?如果要在射箭和驾车两项技能中选择一项的话,那就选择驾车吧[17]。孔子擅长驾车。他指出: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18]
三是短跑和举力。短跑。孔子身材高大“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19]。九尺六寸,接近于现在的1.9米。凭借身高腿长的优势,加上平时勤于锻炼,孔子在短跑方面具备很强的实力。孔子还善于撑重。故《淮南子·主术训》载:孔子“足蹑郊兔,力招城关,能亦多矣”。
四是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20]又“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21]
五是游泳。曾皙在雩发表的一番感慨,孔子赞同他的治国方法,足见孔子从游泳弹瑟中悟出的道理。
六是大武舞。从《史记·乐书》中记孔子对大武舞的详细解释,大武舞有许多击刺的动作。不论文舞还是武舞都必须进行系统的训练,对身体的灵敏、柔韧、协调、有力量以及集体动作的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地带有体育的因素和内容。
七是博弈。孔子还倡导休闲体育活动。他对弟子子路说,整天吃饱了,什么心思也不用,也是困难的事!不是还有博弈的游戏吗?做这个,是一种很好的活动。[22]
孔子还注重养生之术。孔子对自己有“十一不吃,三限量”的约束。
(1)粮食陈旧和变味了,(2)(3)鱼和肉腐烂了,不吃。
(4)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
(5)气味变了,不吃。
(6)烹调不当,不吃。
(7)不时兴的东西,不吃。
(8)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9)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
(ⅰ)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
(ⅱ)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
(10)(11)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
(ⅲ)每餐必有姜,但也不多吃。[23]
孔子还主张慎服补药。季康子赠药给孔子,孔子行拜礼接受,但直言不敢服用(《论语·为政》)。“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孔子主张生活和行动都应当有节制。《孔子家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就是说,人的生活应当有规律,作息不要昼夜颠倒;饮食应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要劳逸适度,不要过度劳累,也不可过于安逸闲适。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随意狂欢,不动辄暴怒,不得意忘形,否则就可能导致“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无害其性”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压抑,不放纵,不怠惰。《孔子家语》又说:“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过逸或过劳都会使人生病。所以生活要有规律,劳逸要适度,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提出:“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文中毛泽东在批评“精神与身体不能并完”的谬见时列举了古今中外长寿的“圣人”中首位就是孔子。他说:“孔子七十二岁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孔子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与经济困扰,但在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在当时人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活到72岁,主要得益于他对体育的爱好和长于养生术。
孔子自己重视体育锻炼和养生之术,他以身作则,教授弟子注重文武协调发展,这是与他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密切相关的。
◎爱我中华
孔子政治伦理的核心是整体主义精神,为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不畏强暴、勇于献身、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屈原投江、苏武牧羊、诸葛亮北伐、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夏完淳少年壮志。在近代历史上,林则徐销毁鸦片,关天培洒血虎门,冯子材抗法捐躯,邓世昌黄海杀敌,谭嗣同变法殉身,秋瑾血溅轩亭,邹容撰写《革命军》,冯如造飞机拒绝美聘,陈嘉庚筹赈款抗击日侵。“五四”以后,马列主义传到中国,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把整体主义优秀传统与对马列主义信仰融为一体,铸成现代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方志敏为国捐躯、瞿秋白英勇就义,还有千千万万为民族民主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武装了人民军队和全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爱我中华,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英勇奋斗。
军人的特质
在古希腊,城邦的军事力量是城邦自由的主要标志。城邦如果军事上不强大,那它的自由就有了重大的缺陷。那些蛮族虽然文化落后,可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仍能战胜文明的城邦。城邦护卫者是城邦军事力量的象征,护卫者的素质决定了城邦军事力量的强弱。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在叙述城邦各阶层及社会分工时,特别强调城邦护卫者的教育和培养。
苏:那么,如果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他就需要有比别种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格:我也这么想。
苏:不是还需要有适合干这一行的天赋吗?
格:当然。
苏:看来,尽可能地挑选那些有这种天赋的人来守护这个城邦乃是我们的责任。
格:那确是我们的责任。
……
苏:你觉得一条养得好的警犬和一个养得好的卫士,(希腊文“警犬”和“护卫者”“卫士”是谐音词。——译者,有省略)从保卫工作来说,两者的天赋才能有什么区别吗?
格:你究竟指的什么意思?
苏:我的意思是说,两者都应该感觉敏锐,对觉察到的敌人要追得快,如果需要一决雌雄的话,要能斗得凶。
格:是的,这些品质他们都需要。
苏:如果要斗得胜的话,还必须勇敢。
格:当然。
苏:不论是马,是狗,或其他动物,要不是生气勃勃,它们能变得勇敢吗?你有没有注意到,昂扬的精神意气,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战胜吗?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无所畏惧,所向无敌吗?
格:是的,我注意到了。
苏:那么,护卫者在身体方面应该有什么品质,这是很清楚的。
格:是的。
苏:在心灵上他们应该意气风发,这也是很明白清楚的。
格:也是的。
苏:格劳孔呀!如果他们的天赋品质是这样的,那他们怎么能避免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者跟其他公民发生冲突呢?
格:天啊!的确不容易避免。
苏:他们还应该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否则,用不着敌人来消灭,他们自己就先消灭自己了。
格:真的。
苏: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上哪里去找一种既温和,又刚烈的人?这两种性格是相反的呀。
格:显然是相反的。
苏:但要是两者缺一,他就永远成不了一个好的护卫者了。看来,二者不能得兼,因此,一个好的护卫者就也是不可能有的了。
格:看来是不可能。
苏:我给闹糊涂了。不过把刚才说的重新考虑一下,我觉得我们的糊涂是咎有应得,因为我们把自己所树立的相反典型给忘掉了。
格:怎么回事?
苏: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原先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相反的两种禀赋,现在看来毕竟还是有的。
格:有?在哪儿?
苏:可以在别的动物身上找到,特别是在我们拿来跟护卫者比拟的那种动物身上可以找到。我想你总知道喂得好的狗吧。它的脾气总是对熟人非常温和,对陌生人却恰恰相反。
格:是的,我知道。
苏:那么,事情是可能的了。我们找这样一种护卫者并不违反事物的天性。
格:看来并不违反。
苏: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的护卫者,除了秉性刚烈之外,他的性格中还需要有对智慧的爱好,才能成其为护卫者?
格:怎么需要这个的?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苏:在狗身上你也能看到这个(对智慧的爱好。照希腊文“哲学家”一词,意即“爱好智慧的人”。)兽类能这样,真值得惊奇。
格:“这个”是什么?
苏:狗一看见陌生人就怒吠——虽然这个人并没打它;当它看见熟人,就摇尾欢迎——虽然这个人并没对它表示什么好意。这种事情,你看了从来没有觉得奇怪吗?
格:过去我从来没注意这种事情。不过,狗的行动确实是这样的,这是一目了然的。
苏:但那的确是它天性中的一种精细之处,是一种对智慧有真正爱好的表现。
格:请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想的?
苏:我这样想的根据是:狗完全凭认识与否区别敌友——不认识的是敌,认识的是友。一个动物能以知和不知辨别敌友同异,你怎么能说它不爱学习呢?
格:当然不能。
苏:你承认,爱学习和爱智慧是一回事吗?
格:是一回事。
苏:那么,在人类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这样说:如果他对自己人温和,他一定是一个天性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不是吗?
格:让我们假定如此吧。
苏: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了。
格:毫无疑问可以这样。
苏:那么,护卫者的天性基础(指作为后天接受教育的基础——译者)大概就是这样了。但是,我们的护卫者该怎样接受训练接受教育呢?我们研讨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整个探讨的目标呢——正义和不正义在城邦中是怎样产生的……[24]
护卫者“需要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正是在这个基点上,我们不必千百度地寻觅,可以凭直观觉察到柏拉图所建理想国家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斯巴达。斯巴达是靠军事征服并维持其统治的。所以,斯巴达不仅是个城邦,更是一座军营。稍加研究便知,军体训练构成斯巴达人严峻的军事共产主义制度。他们采取原始的优选方式淘汰弱病的婴儿,只把强壮的婴儿留下来。斯巴达对城邦护卫者教育和训练的重视程度无与伦比,他们的青年人平时生活在按严格军事编制的集体里,从事军体训练。他们从不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在公共食堂用餐,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培养出集体主义的、不怕个人牺牲的、视荣誉重于生命的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斯巴达的这种国家形态与军体教育造就了当时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使其能在希腊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战争中充当主力,并在与雅典的争霸中最终打败雅典。由斯巴达的体制可看出,斯巴达战士事实上成了城邦统治者的重要成员。
斯巴达战士何其勇猛,这从波希战争的一个战役即可看得清楚。
矗立在希腊德摩比勒隘口(Thermopylae,直译为温泉关),一座狮子状纪念碑上镌刻着铭文:
过客啊,
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
长眠在这里。
这是一座为公元前480年温泉关战役而壮烈牺牲的斯巴达300名勇士而树立的纪念碑。
公元前480年,8月(一说9月),波斯国王薛西斯为了雪耻10年前征伐古希腊的马拉松战役的惨败,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希腊半岛,希腊诸城邦组成了一支由斯巴达领导的联军奋起抗敌。希腊人决定在温泉关建立他们的防御据点。温泉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狭窄通道,一边是大海,另一边是峭壁。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4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其他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二万波斯军队长达三天。
图14-1 温泉关
图14-2 温泉关地理位置
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大约3000名希腊志愿军。列奥尼达与众人视死如归,奋力顽抗,同时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直至战死。
列奥尼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死战,为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雅典在萨拉米湾海战中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波斯失去了海军,无法向陆军提供补给,薛西斯一世只得退回亚洲,希腊联军与留下的波斯军队继续作战。最后在普拉提亚战役中,击溃了波斯军队。从此波斯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入侵希腊。
从温泉关战役中可窥见斯巴达战士的勇敢,即柏拉图笔下的护卫者的原型。
◎禁绝财富
被理想化的斯巴达战士成为《理想国》中的护卫者,柏拉图要求不能有个人私产,不能贪图享受和追逐金银财产。城邦中的职业分工决定了城邦护卫者应该追逐高尚的心灵和尚武精神。护卫者的职业分工决定了其牺牲奉献的性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最后提到了这个问题。
苏:那么,除了好的教育之外,任何明白事理的人都要说,我们必须给他们住处给他们别的东西,使他们得以安心去做优秀的保卫者,而不要迫使他们在老百姓中间为非作歹。
格:这话说得极是。
苏:好,请考虑一下,如果要他们做优秀的护卫者,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下述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住处能行吗?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则由其他公民供应,作为能够打仗既智且勇的护卫者职务的报酬,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亦不使短缺。他们必须同住同吃,像士兵在战场上一样。至于金银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从神明处得到了金银,藏于心灵深处,他们更不需要人世间的金银了。他们不应该让它同世俗的金银混杂在一起而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瑕的至宝。国民之中只有这些护卫者不敢与金和银发生任何关系,甚至不敢接触它们,不敢和它们同居一室,他们不敢在身上挂一点金银的装饰品或者用金杯银杯喝一点儿酒;他们就这样来拯救他们自己,拯救他们的国家。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再能搞政治做护卫者了。他们就从人民的盟友蜕变为人民的敌人和暴君了;他们恨人民,人民恨他们;他们就会算计人民,人民就要谋图打倒他们;他们终身在恐惧之中,他们就会惧怕人民超过惧怕国外的敌人。结果就会是,他们和国家一起走上灭亡之路,同归于尽。
苏:根据以上所有的理由,让我们就怎样供给护卫者以住处及其他的一切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制定为法律吧。我们要不要这样?
格:完全要。[25]
从上面的谈话中清晰可见,军人的神圣的职责需要辅助者过着在常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生活,在柏拉图看来,当护卫者通过自己的牺牲和奉献成功地保卫了城邦的时候,护卫者的幸福观建立在何处呢?
◎军人的幸福观
柏拉图通过阿得曼托斯与苏格拉底关于军人的对话谈幸福问题。
阿:苏格拉底,假如有人反对你的主张,说你这是要使我们的护卫者成为完全没有任何幸福的人,使他们自己成为自己不幸的原因;虽然城邦确乎是他们的,但他们从城邦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获得土地,建造华丽的住宅,置办各种奢侈的家具,用自己的东西献祭神明,款待宾客,以争取神和人的欢心,他们也不能有你刚才所提到的金和银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们常有的一切;我们的护卫者竟穷得全像那些驻防城市的雇佣兵,除了站岗放哨而外什么事都没有份儿那样。——对于这种指责你怎么答复呢?
……
苏:如果我们沿着这个路子论证下去,我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我们的答案将是:我们的护卫者过着刚才所描述的这种生活而被说成是最幸福的,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等到我们把正义的国家和不正义的国家都找到了之后,我们也许可以作出判断,说出这两种国家哪一种幸福了。当前我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
苏:……例如一个皮匠,他腐败了,不愿干皮匠活儿,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作为法律和国家保卫者的那种人不成其为护卫者了,或仅仅似乎是护卫者,那么你可以看到他们将使整个国家完全毁灭,反之,只要护卫者成其为护卫者就能使国家有良好的秩序和幸福。我们是要我们的护卫者成为真正的护国者而不是覆国者。而那些和我们主张相反的人,他们心里所想的只是正在宴席上饮酒作乐的农民,并不是正在履行对国家职责的公民。若是这样,我们说的就是两码事了,而他们所说的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在任用我们的护卫者时,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是否应该割裂开来单独注意他们的最大幸福,或者说,是否能把这个幸福原则不放在国家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劝导其他的人,大家和他们一样。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26]
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阿得曼托斯的幸福观仍是个体价值判断,其根源还是激进习俗主义,是由玻勒马霍斯和色拉叙马霍斯所主张的那种哲学观。柏拉图的幸福观已与激进习俗主义分殊升华,在柏拉图看来,幸福在更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个人幸福是与城邦的整体幸福息息相关的,脱离了城邦的整体幸福而只追求自己或某个阶层的单独幸福,这实际上正是走向腐败的根源,也就是与正义之路背道而行。惟有城邦的整体幸福,才谈得上个人幸福,换言之,个人和阶层的幸福取决于城邦整体的幸福。对于城邦护卫者来说,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护卫城邦。这里,斯巴达军人的工作方式堪称护卫者的楷模。所以,追求艰苦训练、放弃奢侈享乐、不畏劳累牺牲就是城邦护卫者从本职工作要求出发而得到特有幸福。
◎女子从戎
孔子的三千弟子全是男性。原因是孔子传承的是周的分封制中的长子继承制,妇女是不担任官职的。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男女兼收、人才济济。并且在他眼中,只有能力大小,没有男女之别。他主张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接受各种训练。他认为妇女也有和男子同样受教育并能够担任官职的权利,甚至把妇女也可以培养成为合格的哲学家——国家的统治者。在所谓文明的雅典民主政治中,广大的妇女是无权享受民主的。柏拉图提倡解放妇女,开西方女性执政的思想之源。
关于男女平权。柏拉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讨论男女平权的人,这是由其正义的思想进行逻辑演绎推导而来。正义的城邦承认存在人的差别,包括男女的差别,但正义的城邦的任何原则都无法推导出由于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差别,就必然会产生技能上的差别。苏格拉底认为女性也可胜任城邦护卫者的职能,只要给她们以良好的训练的话。苏格拉底的男女平权的观点是正义逻辑的必然演绎,我们只需指出一点,古代军队是不允许让女性参加的,即使是斯巴达也是这样,因为古代战争主要靠近身格斗来进行,女性恰恰在体能上无法胜任这种格斗。但哲人敏锐地意识到,战争并不一定永远依赖于肉搏战,况且男女天性生理并不决定着天赋的差异,假如有天赋的女性因为其性别的原因而被排斥在她应当从事的工作之外,这显然是不正义的。今天,由于战争技术的演变,很多国家里女性也成为军队中重要的一员,甚至直接参加战争,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预见。
苏:关于女子体育和文艺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关于女子要受军事训练,如携带兵器和骑马等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既然开始讨论了,就得坚持下去。文人雅士们的俏皮话、挖苦话我们是必定会听到的,千万不要怕。
格:你说得很对。
苏:我们既然出发了,在立法征途上虽然遇到困难,也决不能后退。我们请求那些批评家们暂时抛弃轻薄故态,严肃一些;请他们回顾一下希腊人,在并不太久以前,还像现在大多数野蛮人那样,认为男子给人家看到赤身裸体也是可羞可笑的呢。当最初克里特人和后来斯巴达人开始裸体操练时,你知道不是也让那个时候的才子派的喜剧家们用来开过玩笑吗?
格:确是如此。
苏:但是,既然(我认为)经验证明,让所有的这类事物赤裸裸的比遮遮掩掩的要好,又,眼睛看来可笑的事物在理性认为最善的事物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可笑。那么,这也就说明了下述这种人的话乃是一派胡言:他们不认为邪恶是可笑的,倒认为别的都是可笑的;他们不去讽刺愚昧和邪恶,却眼睛盯着别的现象加以讥讽;他们一本正经地努力建立某种别的美的标准,却不以善为美的标准。
格:你说得完全对。[27]
理性去掉了遮蔽在我们眼前的阴霾,让我们看到了自然正义的光明。
如前所述,男性城邦护卫者属于城邦公有,由国家提供生活资料,不许有私人财产,那么,男性城邦护卫者就不存在养家糊口的义务,同时,女性也承担保卫城邦的义务,这就关系到护卫者的婚姻制度和儿童培养问题;这种群婚不是男女“自由恋爱”的结果,而是最高统治者的“指定”,从而免除了军人在男女异性间的含情脉脉,这就消除了男女最后的一种带有“私欲”的个人选择,城邦护卫者的子女都应由国家抚养,才能阻止城邦的衰败。
这里不能不指出的可能会出现的低级错误,即这种群婚制,由于当事者男女不知道他们的血缘关系,有可能造成乱伦和近亲婚配。所以,柏拉图只是从城邦正义的“工具化”考虑问题而造成顾此失彼。事实上,任何一项符合自然进化行为都是随着科学发展程度而提出的。
相比较而言,柏拉图的这种卫国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载:“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意思是寡妇不怕纬纱少,织不成布,只怕亡国。《汉书·贾谊传》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问》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如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对爱国精神做出最高概括的是毛泽东,他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专门论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全民皆兵”,为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而进行全民防卫;1958年7月22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积极积蓄和壮大后备力量,贯彻执行把预备役和民兵合而为一、实现全民皆兵的方针;1963年在《八连颂》这首诗中提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实行全民皆兵。瑞士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正规部队的国家,只有1500名职业军官,却拥有一支庞大的民兵式军队。其宪法规定:凡年满20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依法服兵役。年满20岁时先接受4个月的基础军训,然后每年定期复训,直到50岁。政府官员、平民百姓无一例外。以色列也是不分男女,一律服兵役,实行全民皆兵。瑞士、以色列不能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受斯巴达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有了好的心灵,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城邦护卫者的身体素质培养是一项从童年开始贯穿一生的工作,这也是斯巴达战士一生重要的工作。好的心灵才能达致好的身体状态,因为总是先有了意识,才有了人的行动,假如我们的心灵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好的品格,什么是美和正义,那么我们就无法用来正确指导身体的锻炼。
在柏拉图看来,正确的饮食,与在诗歌艺术中那些有关神的描写以及节奏和曲调的变化一样,应去除繁复的花样,尽量追求单一,因为这种混杂的饮食很像多音调多节奏的诗歌作品,对美味佳肴的追求会导致护卫者的灵魂走向享乐主义,这种对享乐的追求不是护卫者应有的追求,因此这种追求就会使护卫者最终忘记他的职责,走向不正义。城邦护卫者不能贪睡,不得酗酒,要锻炼敏锐的听觉和视觉。“战争中的斗士应该需要更多样的锻炼。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视觉和听觉都要极端敏锐;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素。”“理想国”要求军人的生活必须简朴。
柏拉图指出,护卫者的勇敢和温文这两种品质不仅要兼而有之,还必须要彼此协调。护卫者的身体锻炼培养了勇敢的品质,但如他不学文艺和理论,那么他的灵魂深处的爱智之火就会逐渐暗淡,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这样他的品质中激情的一面就占据了他的大部身心,由于激情的过度膨胀,他就会成为一个用暴力与蛮干达到自己的一切目的的人,并且在粗野无知中过不文明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一个人,或一个城邦过于沉迷于“文艺”之中,忽视了“勇敢”品质的培养,失去了尚武精神,那么城邦就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中。而在这两种品质上有缺陷的城邦,都是城邦教育出了偏差造成的,例如斯巴达倚重“身体锻炼”的教育,给人带入了近乎野蛮的状态。
对此,柏拉图构划出理想城邦各种技艺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警示世人任何一种技艺或品质的不适当的偏废都会损害城邦的自然正义。可见,虽然柏拉图只限于讨论城邦护卫者的问题,或以城邦护卫者的教育为例来论证,但这种“有机的结合”是使整个城邦生死存亡的关键。
【注释】
[1]《论语·卫灵公》。
[2]《孟子·告子上》。
[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4]《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夸耀),奔而殿(殿后),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5]《论语·为政》。
[6]《论语·为政》。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7]《论语·子路》。
[8]《论语·宪问》。
[9]《礼记·檀弓下》。战于郎。公叔禺人……与其邻童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童汪踦,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毋殇也,不亦可乎?”
[10]《论语·里仁》。
[1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26。
[12]《论语·子罕》。
[13]《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4]《论语·泰伯》。
[15]《论语·子张》。
[16]《孟子·公孙丑上》。
[17]《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18]《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9]《史记·孔子世家》。
[20]《孟子·尽心上》。
[21]《韩诗外传》。
[22]《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23]《论语·乡党》。食(yì)而(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同“饩”,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fǔ),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2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66—70。
[2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32—133。
[26]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34-136。
[27]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