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因材施教主体性等级教育各所长

因材施教主体性等级教育各所长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材施教和调动主体性是孔子教学方法论的两个原则。孔子完整、深入地把因材施教和调动主体性运用于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主体的心性才能特点,予以启发诱导。[26]孔子因材施教,是将中庸思想用到育人之上。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特性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方法。孔子将其伦理政治“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面授于曾参。曾子能以“忠恕”诠释孔子的仁爱思想。

因材施教和调动主体性是孔子教学方法论的两个原则。孔子完整、深入地把因材施教和调动主体性运用于教学过程。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主体的心性才能特点,予以启发诱导。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1]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实行因材施教,否则启发教学就变成无对象的空谈。

◎孔子因材施教范例

孔子根据每一个弟子不同的知识与能力水准开展个别化教育。下面是问考、问仁、问政等的范例。

同是问孝的不同回答。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周礼。”

后来,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2]

等到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名彘,武是他的谥号)向孔子请教孝的时候,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3]

当来自吴国的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问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用仁爱之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4]

当子夏问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就可以算是孝了吗?”[5]

孔子对于孝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舆论兼听的作用。他赞扬弟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6]

以上是孔子与弟子谈论孝。孔子对孝的回答有不同的答案,体现在不同层面。这是由于提问的对象不同,具体要求不同。但所有答案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从内心深处孝敬父母。

再如,同是问仁,孔子依不同问者的品性作出不同的回答。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7]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其言也讱(说话慎重)。”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8]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见大宴,使(唤)人如承(当)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人)怨(恨),在家无怨。”[9]

子贡问为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0]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问仁,夫子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樊迟问仁,孔子除了说“爱人”以外,在另外两次又作出不同的回答,一次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1];又一次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12]

又如,同是问政,孔子依不同问者的品性作出不同的回答。

子夏到鲁国的一个城邑莒父任总管,向老师问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

子路问政。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又问:“请问再增加一点呢?”孔子答:“不要懈怠。”[14]孔子这里说的做在老百姓之前到底是做什么呢?孔子作出解答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役使了。”[15]子夏也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对待统治者)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16]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17]

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衣、民信之矣。”[18]

子张问政,孔子说:“居之无倦(懈怠),行之以忠。”[19]

还有国君问政。例如,景公问政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0]叶公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21]哀公问政。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22]

孔子又对诸侯国的国君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乘[1乘(shèng)有4匹马拉的兵车1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规模的诸侯国,要做到严谨认真地处理国家事务又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役使民力不要耽误农时。”[23]

还有卿大夫向孔子问政。季康子问政,孔子:“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24]

如同孔子对仁的回答一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当孔子回答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后,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

《论语》提到子张两次问政。孔子第一次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25]又一次子张问老师。

子张: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五种美德是什么?

孔子: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

孔子: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什么叫四种恶政呢?

孔子: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作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作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作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作小气。[26]

◎因材施教诉诸中道

孔子因材施教,是将中庸思想用到育人之上。例如,子路和冉有同样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给予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这两次问答都让公西华听到了。于是,公西华就向孔子质疑请教:“老师,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而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想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孔子解释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27]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特性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方法。

曾子是孔子最有造诣的门徒,被后人尊为“宗圣”。孔子将其伦理政治“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面授于曾参。曾子能以“忠恕”诠释孔子的仁爱思想。

子贡也对恕道有所了解,他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听到了,就认真地对他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28]

孔子对子贡寄予很大希望,要求他像颜渊那样。为了让他做到自知之明,孔子向子贡发问。

孔子: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

子贡: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29]

孔子教导学生,不但对每一个学生观察细致,而且使学生有自知之明,以步入新的思想高度。孔子中道指导因材施教思想得到后世的继承。战国时期的孟子与弟子公孙丑就此问题有一段谈话。

公孙丑: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根据中道思想,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去做。[30]

孟子的教导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教育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第二层是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动机。孟子将其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做到了这一步,可谓教育的理想境界,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扬长促进才能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原则,源自他差异心理学思想。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31]

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2]环境和教育不同使人的后天发展相去甚远。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依据学习者个人的实际心理水平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于对每一个弟子的仔细观察与透彻分析、综合得到的信息,经过系统整理得出结论。孔子扬学生之所长,达到个人才能的特殊发展。孔子培育的贤者各有建树。孔门教学分成四科,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才,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修养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语有宰我、子贡;文学有子游、子夏。[33]至于他晚年招收的弟子,则专门致力于学术教育的活动,如曾参、子夏、澹台灭明、商瞿等。

孔子因材施教,在于他的心理学积淀,通过对弟子个性心理品质和个性差异熟谙把握。例如,孔子评价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愚直;曾参迟钝(大智若愚),颛孙师偏激,仲由刚猛。”[34]甚至连经济生活也清清楚楚。孔子又评价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估测行情,往往猜中。”[35]

这些都是孔子利用各种机会同弟子交谈、平时对弟子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的。孔子对弟子的观察,有其专门的方法。他说:“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36]例如,他开始时曾批评高足颜渊说:“回也非助我者,于吾言无所不说(悦)。”[37]后来通过进一步观察分析,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38]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39]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40]

孔子因材施教,对弟子动态把握。他为弟子能够长进,因而循序渐进地教导学子。成语“登堂入室”即是出自孔子对子路弹琴的表扬。

孔子上课弟子弹琴。一天,子路在孔子的大厅上弹瑟(sè)。弹得不好。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又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41]

在孔子的耐心教诲下,子路一心想当一个完人。一次,子路向老师提出一个完人问题。

子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完备的人。

孔子:如果具有鲁国大夫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鲁国卞邑大夫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可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一定这样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42]

颜回对老师特别崇敬,这种感情不是师道尊严的崇拜,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对学问研究的肥土沃壤之中。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43]可惜颜回31岁就英年早逝。他是在孔子去世的前两年去世的。孔子对颜回去世特别伤恸。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44]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45]孔子对颜渊评论说:“可贵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46]孔子又评论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47]唐代韩愈《师说》谈道:“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正因为教者及时解惑,才使学子达到“未见其止”的勤奋好学的地步。

孔子因材施教,使学习者循序渐进,是以其“用中”思想相关联的。他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48]

《学记》说:“学不躐(liè)等。”意思是,学习不要超越等级,知识浅薄却求诸高深学问就违背了认知的规律。教者不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主观地好高骛远,把艰深难懂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是无益有害的。《学记》又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意思是,合乎顺序的教育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的。《学记》还说:“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其意是,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适时调动主体性

孔子启发学生在于调动学习者主体作用。主体性教学是孔子教学方法论的一个主要原则。孔子重视人生和人的价值,主张通过人的能动作用进行修养践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孔子始终把立足点放在作为未知主体的学生身上。而调动学习者主体作用在于适时,抓住关节点。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49]孔子谈论“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若用到启发教学上是最合适的:“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盲)。”[50]就是说,不该启发时启发,是无的放矢地鼓噪;该启发时不启发,学生“勤苦而难成”;不看顾学习者的情态而启发,是盲目教诲,三者都是误人子弟的。而恰到好处的启发在于“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51]

启发与学、思相结合

启发是思维的助动力,因此,必须与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从感性直观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2]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3]总之,学思结合是使人长进的诀窍。

从学与思来看,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所以,启发学思是两个层面交叉结合的过程。

孔子尤重“学”“思”“行”。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通过主体自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钻研知识,豁达学问的目的,乃是学习的理想境界。

图17-1 学思与启发

但孔子对乐之者做出具体分析,只有出于善的乐才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孔子将有益的喜好分为三种,有害的喜好也分为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而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54]

孔子“启”“发”学生,源于学生学与思,倡于学生学与思,建树于学生学与思。他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55]

《学记》总结孔子调动学习者主动性时谈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孔子“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的教学思想时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驯),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简称为豫时孙摩。这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作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前三个原则更多的强调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参与进来课堂时,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要考虑到他的身心发展特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风格等等。其实也是现在倡导的建构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重要体现。而最后一条则更多想说明的是同学间的友善的互相学习。

概括地说,优良的教育,是在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来防范,这叫作“预防”。抓住恰当时机进行教育,叫作“适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循序进行教学,叫作“顺序”。使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就叫作“观摩”。掌握和运用这四种教学规律,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

柏拉图的分工理论

柏拉图是分工理论的开创者。他最早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分工的功能与原则,特别是教育对社会分工的影响等问题。分工论是柏拉图政治经济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柏拉图对政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他的分工学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涉及政治领域,是他对城邦三个阶层划分的依据。

国家在柏拉图看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马克思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国家的构成原则。”[56]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卷中描绘出国家的雏形,最初的国家只有农民工匠等四到五个人。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军人(护国者)。最后出现的是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是从护国者阶级中挑选出来并且经过精心教育而产生的哲学家,其最高统帅是哲学王。至此,国家就正式形成了。柏拉图认为,分工就是专业化,发挥个人的专长,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他强调统治者主管政治,军人守卫国家,劳动者生产物质财富。这三个等级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互助。一旦达到了这种状态,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也就实现了自然正义。正是在分工理论的支配下,柏拉图提出了“四德”说,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不管是哪个阶层的,每个人多少不等地都享有四种美德,只是不同等级的人各占优势,统治者的智慧,军人的勇敢,劳动者的节制。而所有的人都遵从正义的美德——三个等级都安分职守。这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军人的职守例说可见一斑。“没有一种工具是拿到手就能使人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或者斗士的”;“如果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他就需要有比别种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最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柏拉图尤其强调专心致志的必要性。

有志于哲学者对待劳苦一定不能持瘸子走路式的态度,不能半个人爱劳动,半个人怕劳动。假如一个人喜爱打猎、角斗和各种体力方面的劳动,却不爱学习、听讲、研究和各种诸如此类智力上的劳动,就是如此。以相反的方式只喜爱智力方面劳动的也是象瘸子走路。[57]

柏拉图以金、银、铜铁来比喻人的天赋和解释等级分工,但并非血统论。柏拉图强调城邦等级制的非血缘世袭的性质,更强调教育的价值(作用和意义)。这与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高度吻合的。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的分工是一级分工,即政治意义上的分工;在第三等级内部还有二级分工,通过分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如农夫、牧人、织工、建筑工、鞋匠、木匠、铁匠、商人、理发匠、乐师、厨师等的分工。“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这也的确正是它(以正确的分工作为正义)之所以可用的原因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门技艺的难度都会骤然增大,分工也就越来越细。当然,这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是这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如大数据时代。

分工既有发挥一个人某方面天赋的优势,更有培养一个人某方面才能的优势,前者是“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后者是“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没有一种工具是拿到手就能使人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或斗士的,如果他们不懂得怎么用工具,没有认真练习过的话”。而这里的练习就是教育训练。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谈道:“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58]例如,哲学家与皮鞋匠的分工不同,差异在于所受的教育不同。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事实上,一些动作技能性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高,只要经过动作技能训练就能掌握;有些职业对人的才能确实要求较高,如智力技能,但只要经过普通的思维训练就能掌握;少数职业要求很高,如哲学、数学和科学理论研究,必须经过长期的高深的教育;还有少数领域需要个人的天赋因素,如音乐家。能够做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的人很少。像孔子、柏拉图、马克思等思想家,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是为数极少的。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这话有一定道理,不过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教育资源的充分涌现和社会分工的淡化。对此,马克思谈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59]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的经济形态,无不以分工为明显特征,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它限制了教育,也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将社会分成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这是出于“城邦正义”的分工。这种分工是固定的。“例如一个皮匠,他腐败了,不愿干皮匠活儿,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作为法律和国家保卫者的那种人不成其为护卫者了,或仅仅似乎是护卫者,那么你可以看到他们将使整个国家完全毁灭”。

总体上看,柏拉图的分工理论对近代经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马克思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论述,对于在配第之后但在亚当·斯密之前写作分工问题的一部分英国著作家来说,是直接的基础和出发点。”[60]

雅典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

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气候。自公元前6世纪,在整个城邦形成了除斯巴达等少数城邦以外的希腊城邦教育的典型。这些都为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从政治经济方面看,雅典在柏拉图出生前的三个多世纪里,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革:公元前8世纪,雅典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94年梭伦掌权,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改革,雅典的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达到希腊城邦经济的巅峰;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实行更加彻底的民主改革,消灭了雅典的氏族制度,摧毁了氏族贵族势力,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波希战争(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49年)战争中,公元前478年,雅典成为提洛海军同盟盟主,团结相邻城邦共同抗敌,赢得了最后胜利;自公元前443年起,伯里克利执政,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最充分地实现了奴隶制国家制度的民主化,但伯里克利死后,政治愈来愈腐败,公民用抽签轮流执掌政权,极端民主化腐蚀着人们的头脑,使雅典开始走向衰落。

正是在雅典由盛到衰的背景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力求由哲学王掌握政权,以拯救僭越的颓势。

从文化方面看,古代希腊雅典史称“西方文化的摇篮”。以雅典神话为例,马克思在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并且是它的土壤。”在建筑与雕塑领域,温泉关战役之后波斯军队放火烧了雅典卫城,伯里克利重新修建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神庙正中的菲狄亚斯阿西娜大雕像令人心驰神往,奥林匹斯庙的宙斯巨像性格鲜明。刻画雅典体育的“掷铁饼者”(米隆/作)和“持矛者”(坡力克力特/作)等出神入化。公元前5世纪制作的奥林匹克运动比赛奖品陶瓶,细致精美,瓶画的奥运健儿径赛人物线条优美遒劲。

雅典诗歌、戏剧、散文和寓言等闻名遐迩,堪称欧美艺术之源。被喻为希腊“史记”的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继《荷马史诗》之后的惊世佳作。

雅典科学事业空前活跃,为民族振兴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初的波希战争,毁坏了当时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城邦,当雅典率领提洛同盟城邦打退了波斯的入侵后,随着雅典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各类高端人才远涉而来,雅典成为东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圣地,埃及、巴比伦的天文学、几何学传播到雅典并不断攀升,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医学等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古代科学家。恩格斯说:“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61]当时雅典居民构成请看图17—2。

图17-2 雅典城邦的居民[62]

由于雅典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杰出成就,使雅典成为“全希腊教育的中心”。同斯巴达人一样,雅典人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把对祖国无限忠贞,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教育宗旨,把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把教育下一代作为对国家的光荣义务。但与斯巴达单纯的军体教育比较,雅典教育体系是金字塔形,不仅培养技能娴熟的劳动者,意志顽强、英勇善战的军人,而且培养能够管理好国家的高端人才,所有公民还必须有节制的美德、广博的文化素养、发达的智力和多方面的审美素养。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说:“我们爱好美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科研成果,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自己事物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63]

在雅典,采用的是阶梯教育,请看图17—3:

图17—3 雅典的阶梯教育[64]

从横向上看,雅典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司教育(muse,泛指智育和美育,源于希腊神话中司科学和艺术的女神之名),德育则贯穿在全部身心教育之中。如图17—4所示。

图17—4 雅典的教育

可见,在雅典是和谐发展教育。以培养勇敢的道德品质为例,雅典教育不仅要把统治阶级的弟子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说:“我们是以自愿轻松的情绪来应付危险,而不是以艰苦的训练;我们的勇敢是从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国家法律强迫的;我认为这些是我们的优点……我们能够冒险,同时又能够对于这个冒险事先深思熟虑。他人的勇敢,由于无知;当他停下来思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疑惧了。但是真的算得勇敢的人是那个最能了解人生的幸福和灾患,然后勇往直前,担当起将来会发生的事故的人。”[65]

雅典是全日制授课学校,但学生绝不是成天呆坐在学堂里哼哼唧唧地就读。教师对每个儿童都进行个别教学。作为人才奠基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充实的,教育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不同等级的学校配备不同的师资。但无论哪一级别的教师都是有政治权利的公民。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多是残疾军人或赎身奴隶。体操学校是由城市中最受敬仰的公民义务主持的。埃夫比(Ephebia,青年军事训练团)的教师选择有严格的程序,第一年是公民大会在每个部落选出40岁以上的各方面最优秀的人为教练官,并从其他公民中选出一名将军作为统领;公民大会又给他们选出两名竞技的教练和一些教师,教他们操练和使用弓箭、投枪和投石器。

雅典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创造了和谐发展教育范型。

同斯巴达教育一样,雅典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段所控制,体现了教育为国家统治服务的工具价值,如把为强化国家暴力机器而进行的军体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但雅典教育兼顾培养高素质的军人和第三等级。

正是在教育的启迪下,雅典文明迎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新纪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均以其最和谐的旋律鸣奏出时代的强音。

如上可见,柏拉图所向往的理想国家,首先通过教育影响和培养三个等级的人。而他面对政治的危机,国家的衰落所倡导的是通过教育孕育一个哲学王统治下的雅典城邦,如此进行等级教育的顶层设计。

【注释】

[1]《〈论语·先进〉朱熹集注》。

[2]《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yàng);不敬,何以别乎?”

[5]《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6]《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7]《论语·颜渊》。

[8]《论语·颜渊》。

[9]《论语·颜渊》。

[10]《论语·卫灵公》。

[11]《论语·子路》。

[12]《论语·雍也》。

[13]《论语·子路》。

[14]《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15]《论语·宪问》。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6]《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7]《论语·子路》仲弓是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先引导手下的官吏,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的人才。”《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8]《论语·颜渊》。

[19]《论语·颜渊》。

[20]《论语·颜渊》。

[21]《论语·子路》。

[22]《礼记·中庸》。

[23]《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4]《论语·颜渊》。

[25]《论语·颜渊》。

[26]《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7]《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8]《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9]《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30]《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31]《论语·八佾》。子曰:“射不主皮(兽皮制作的靶子),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2]《论语·阳货》。

[33]《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34]《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35]《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相近)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同“臆”,猜,估测)则屡中。”

[36]《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37]《论语·先进》。

[38]《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9]《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0]《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41]《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sè)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2]《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43]《论语·子罕》。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4]《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45]《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fú)人之为恸而谁为?”

[46]《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47]《论语·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48]《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9]《论语·卫灵公》。

[50]《论语·季氏》。

[51]《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52]《论语·为政》。

[53]《论语·卫灵公》。

[54]《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55]《论语·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

[57]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306。

[58]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5。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2。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5—386。

[62]http://edu6.teacher.com.cn/tkc515a/kcjj/ch0/kcm_clip_image023.gif.

[63][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2。

[64]http://manage.eblcu.cn/specls/cls/100993/course/5/img/1.jpg.

[65][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