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析时代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分析时代科学哲学的理路与文献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世纪20—30年代,维也纳学派的出现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横空出世被看作是现代科学哲学兴起的重要标志。其实,即使在科学哲学的鼎盛时期,现代科学哲学或逻辑经验主义便受困于内部及外部的冲突与矛盾。维也纳学派及其所倡导的逻辑经验主义对20世纪的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20—30年代,维也纳学派的出现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横空出世被看作是现代科学哲学兴起的重要标志。由此引发的科学统一运动特别是分析运动直到今天依然占据英美哲学界的正统地位。其实,即使在科学哲学的鼎盛时期,现代科学哲学或逻辑经验主义便受困于内部及外部的冲突与矛盾。自20世纪60年代起,T.库恩发表了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宣告了科学哲学的历史转向,接下来是爱丁堡学派的“社会转向”以及拉图尔等提出的“社会转向后的更多转向”〔37〕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兴起: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

逻辑经验主义的兴起,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三人的哲学探索密切相关,或者说正是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工作才引发了维也纳学派和逻辑经验主义兴起。

1896年弗雷格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他的主要作品〔38〕包括1884年出版的《算数的基础:对数的概念的逻辑与数学的考察》(Die Grundlagen der Arithmetik:eine logisch-mathematische Untersuchungüber den Begriff der Zahl,1884)和《意义与指称》(ber Sinn und Bedeutung,1892)。在他的著述中,弗雷格主要探讨了如下范畴:区分逻辑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定义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词在语境中才具有意义,语句是语词成真的条件;概念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是专名的对应物,概念是谓词的指称;含义与指称之间的区别,名称凭借含义指称对象,特定指号对应特定含义。

弗雷格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问世人们才发现了弗雷格哲学的思想意义。近年来,有关弗雷格的研究很多,如巴迪乌德(Alain Badioud)的《关于弗雷格的当代价值》(On a Contemporary Usage of Frege,2001),希尔(Claire Ortiz Hill)的《胡塞尔、弗雷格和罗素思想中的词与物:20世纪哲学的根源》(Word and Object in Husserl,Frege and Russell:The Roots of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y,1991),哈多克(Rosado Haddock)和吉列尔莫(E.Guillermo)的《弗雷格哲学的批评性导论》(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Gottlob Frege,2006),等等。

1910年,罗素和他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罗素发现了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并提出了罗素悖论。目前他的著作都被编辑在《贝特兰·罗素的著作集》(The Col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之中。在这些著述中,罗素和G.E.摩尔等人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学界对罗素的评价很多,但最为权威的评价性著述当属格里芬(Nicholas Griffin)在2003年编辑的《剑桥罗素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ussell)〔39〕

1908年,维特根斯坦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他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求教于罗素门下。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张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后者主张哲学根源于生活方式,意义问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

学界一直十分重视对维特根斯坦的评价,在诸多评价中哈克(P.M.S.Hacker)的《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Wittgensteins Place in 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1997)〔40〕较具有代表性。当然,由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巨大魅力,学界对他的评价也在不断翻新。例如戴(William Day)和克雷布斯(Víctor J.Krebs)的《重新审视维特根斯坦》(Seeing Wittgenstein Anew,2010)〔41〕就颇具新意。

(二)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维也纳学派及其所倡导的逻辑经验主义对20世纪的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科学哲学已经经历了“历史转向”并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但维也纳学派以及所倡导的逻辑经验主义依然没有被人们忘记。1991年,在维也纳学派的诞生地,创立了“维也纳学派国际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Vienna Circle)。该学会的宗旨就是保存并开发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和公共教育方面的文献,坚持并应用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分析思想,构建科学性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其目的就是将知识和科学作为启蒙过程的大众化,抵制社会生活中的非理性主义、教条主义和基础主义。〔42〕

维也纳学派(英语:Vienna Circle,德语:Wiener Kreis)〔43〕是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维也纳的一个哲学学派。其成员主要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哥德尔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1932年,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在一篇题为《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的论文中指出:“现代逻辑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形而上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提出新的、更明确的回答。应用逻辑或认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澄清科学陈述的认识内容,从而澄清这些陈述中的词语的意义,借助于逻辑分析,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在经验科学领域里作出的,澄清了各门科学的各种概念,明确了各种概念之间的形式逻辑联系和认识论联系。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包括全部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反面结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44〕

概括起来,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就曾经提出语言就是哲学批判的观点;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如上文提到的卡尔纳普的观点;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这种观点以纽拉特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45〕

虽然科学哲学已经进入了后现代阶段,但学界对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仍不乏佳作,而且随着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兴起,逻辑经验主义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

萨卡尔(Sahotra Sarkar)在1996年出版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具体科学:莱辛巴哈、费格尔和纳格尔》(Logical Empiricism and the Special Sciences:Reichenbach,Feigl,and Nagel,1996)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探讨了逻辑经验主义与当时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实践的层面论证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合法性。〔46〕

萨卡尔在同年出版的《当代学者对维也纳学派遗产的再评价》(The Legacy of the Vienna Circle:Modern Reappraisals)是一部出自多位名家之手的论文集,是目前研究维也纳学派及逻辑经验主义的佳作。〔47〕

(三)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衰:波普尔与奎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纷纷出走美国,不得不面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外部压力,而更为重要的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深层文化矛盾不断显现出来。霍姆斯(Deborah Holmes)和西尔弗曼(Lisa Silverman)所编辑的《维也纳学派的内部冲突: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之间》(Interwar Vienna:Cultur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详细地描述了维也纳当时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矛盾。这种文化矛盾逐渐使逻辑经验主义走向衰落。

萨卡尔编辑的《逻辑经验主义的衰微:卡尔纳普与奎因及其批判者》(Decline and Obsolescence of Logical Empiricism:Carnap vs.Quine and the Critics,1996)〔48〕从理论层面全面检索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难题和困境。卡尔·波普尔早年曾与维也纳学派接触,并同逻辑经验主义者一样坚信观察对理论的决定性意义。但与维也纳学派成员不同的是,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W.V.奎因〔49〕的重要贡献在于他令人信服地考察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教条: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的划界。在他看来,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的区别不是性质的区别,而是程度上的区别。任何观察命题都包含着理论意义,而任何理论命题也都包含着经验意义。从这个思考出发,“奎因和赫西(Mary Hesse)〔50〕等哲学家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由概念和信念的相互连接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将随着新经验材料的发现而改变,科学家的创造性体现在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个网络系统。”〔51〕

由于外部文化冲突和内在的理论矛盾,逻辑经验主义从鼎盛走向衰微。自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出现了“历史转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