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哲学的传承与现代启示

心理哲学的传承与现代启示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时至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个节点,即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是以不同的知识形态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存在,在此可以借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再现心理学发展的前科学状况。马克思就曾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称为心理学著作。

自从人类开始提出有关人类本性和人类行为原因的基本问题起,人类就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在追问着答案。时至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个节点,即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是以不同的知识形态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存在,在此可以借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再现心理学发展的前科学状况。马克思就曾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称为心理学著作。〔154〕亚里斯多德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曾有过不少有关心理学的论述或专著,但是这些论著,大多数是哲学思辨的产物。直至1837年恩格斯的中学毕业证书中提到的“实验心理学课程冶〔155〕,所谓“实验冶也只是一些零星的、简单的心理现象的演示,心理学也仍是包括于哲学中讲授,是哲学中的一部分,并未成为系统的独立科学。可见,心理学的根是深深扎在哲学的土壤之中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随着实证主义的出现,哲学形态的心理学急需接受实证原则的改造,出于各自发展自身的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互补关系,这种需要的互补成为两者牢固结合的黏合剂,因而在19世纪后半叶,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而非哲学分析、逻辑推理和思辨,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在其自然科学化进程中,冯特的贡献是巨大的,那么,以他关于心理学事业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作所为构成一个认知图式,当然是以冯特心理学思想体系为限,来探寻心理学历史谱系中各种得失损益,或许对心理学的未来提供诸多启示。

1.理智背景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思潮认为,每一种文化的价值都是相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不存在一个超越任何具体文化之上的“元标准冶,不能以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去衡量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心理学发展初期在德国和美国所出现的走向差异或者观点争论,在其背后实质上隐含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分歧。德国人是理性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反对联想主义,拒绝狭隘的功利理性主义和实用观,寻求综合,倾向极权主义(即中央集权制,个人被看成是国家的奴仆);美国人则是经验主义者,主张联想主义、原子主义和功利主义,注重实用和个人幸福。因此,在德国才能形成主张心理综合和意识分析、排斥实用效果、拒绝研究个体差异的冯特心理学体系。但是在美国心理学却走上实用主义的路线。

如果单纯依据西方理智主义对哲学的定义和特质来衡量中国传统哲学,自然会产生中国传统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势必产生诸多质疑。归根结底,西方科学心理学在具体论证层面仍是以科学领域与道德领域区分为出发点的。时至今日,中国人接触西方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遭遇到的是西方的哲学心理学,而对西方科学心理学或新心理学的了解则是从20世纪初清政府兴办新教育制度开始的,当时各种学堂章程中规定设立心理学课程。不过,历史上,中国人对心理学概念引入与接受并不等同于对心理学漫长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心理学的源头在中西方有何区别?又是何种因素促发这种分歧?在不同路途中又出现何种心理学知识形态?这些疑惑都有待于更多历史事实予以解答。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同样心理问题的标准和治疗理论也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心理与行为表现的文化契合性。人,作为一种有着高级心理现象的生命存在者,追求超越是其本性使然。印度的瑜伽和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家文化对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西方人产生了强烈吸引力,而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智慧的调和将为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文化不仅书写了人,同样也书写了人之健康心理的内涵。个体存在的意义是被其所处的特定文化所规定的叙事方式和认识方式所决定的,由这种文化协商所产生的关于个体状况的解释和说明便成了生活于这个文化中的个体之“真实冶的生活经验。因此,健康、常态的心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行为表现。可以说,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心理问题。因此,所谓的心理问题,多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总之,中国人的“心理冶不在于对科学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而在于人的存在的“日常用度冶上,归根结底,心理的就是践行的。

因此,东方文化理应是世界文化大家庭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西学东渐那些起源于西方文化氛围的心理学同样也应受到东方异质文化的反思。当然,东方智慧所探讨的超越性的意识状态是一种难以用科学方式说明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抽象的甚至跳跃的思维状态。如东方文化倾向于把谦虚、内敛、恭让看成人之美德,而西方文化则比较推崇竞争和张扬。因而置身于此项事业中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要自觉履行着这份创造性信念,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在追求某些目标、价值和目的,而且这些价值、目标和目的对他具有个人意义。一个好的科学家不仅仅思考所研究的领域,而且沉浸在这个领域中,沉浸在他自己的主观体验中。他感觉到的东西比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要多。他不仅用思想同这个领域打交道,而且用作为有机体的全部身心同它打交道。正是在这种全身心的主观沉浸中产生出了创造性东西,这些东西变成了科学假设,进而通过验证构成反映本土心理特征的科学规律。即使这些科学假设本质上仍是个人主观信仰的暂时表达。

一言以蔽之,只有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性,才能增加中国的心理学研究的深度与价值。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只有竭尽所能地考量中国文化,尽可能地贴近中国人的真实心理境遇,只有通过研究视角创造性转换,才能提高中国心理学研究者解决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中国心理学,首先必须熟悉中国国情、民风、民众的心态,民族性格、习惯与行为方式,以满足中国人的需要和利益为价值取向,本土心理学才能在关照现实需求的背景上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进而获得健康发展。

2.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导引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物理世界,并探索控制物理世界的规律。但是在德国,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却独具特色。在他们看来,人正好处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中间位置。人的躯体以及人与动物所分享的各种低级心理机能,都属于物质世界和自然科学,而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则属于精神世界和精神科学。心理学由此构成了从自然到精神科学的科学过渡。“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导致了一种与物理科学的方法论有关的研究方向。……高级的心理过程在历史和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力量。因此,它们需要另一种科学的分析,也即需要特殊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冶〔156〕。科学只能建立在客观的、可重复的结果之上,而且这些结果的获得过程又必须符合可以复制和系统变化的标准化条件。在当时,唯有生理学才有办法实现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的理想,因为生理学掌握了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钥匙。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社会进步,而且从成功的意义上为人类理智事业提供了丰富科学的材料,随着事实材料的积累,势必要求人们对其进行理论思维的加工、概括与抽象,一种理解自然的新哲学——科学哲学必会应运而生。自然科学所具有的哲学意蕴一旦被揭示出来,必然凭借其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来鼓舞人们在研究其他领域时采纳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热情。于是,人们可以尽可能贴近观察到的事实,回避各种假设性解释,寻找有规律的现象和可靠的相关,把科学定律理解为对业已观察到的资料而非自然真理予以数学性的概括。孔德派的实证主义所勾勒的科学形象在行为主义学说中得到了实现:它的目的是描述、预测和控制行为,它的技术可以用作社会控制的工具,以便合理地管理整个社会。但是实证主义所极端强调的可直接观察的经验概念与现实性不容否认的间接证实的“原子冶“电子冶等科学概念不相容,致使实证主义变更为一种新的形态: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已经被证明为人类理解现实和产生知识的最有力方法,因此认识论的任务应该是阐释这种科学方法并使之形式化,以使它可以为新的学科所采用,促进它在既有的科学家中间的实用性。因此,逻辑实证主义能给心理学家提供一种科学研究的正式处方,具体而言就是理论的形式公理和理论术语的操作性定义。受逻辑实证主义的激励,心理学家坚信以往备受诽谤的心理学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统一冶框架里能够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首先,对理论术语给予操作性界定,不论是“质量冶还是“饥饿冶;其次,将理论以一组理论公理表述出来,由此导出预测;再次,从事实验,检验这些预测,用操作性定义把理论与观察串连起来;最后,依据观察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

当然,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引申带来的思想启示也是双向的。既可以引向唯物主义,也可以引向唯心主义,到底走向何方又受制于科学家自身的世界观。实验心理学建立的重要贡献者之一赫尔姆霍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一方面,他是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倡导者,对物理世界的能量以及对人的感觉的生理学研究,提出了物理世界的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知觉依赖于肉体物质基础等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他又在唯物主义道路上退缩。“请不要忘记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假设……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唯物主义就会成为阻碍科学进步的教条,并且像所有教条一样,会导致粗暴的偏执冶〔157〕。其实,心理学在摆脱哲学束缚后得以独立并在追求自然科学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理智触角伸向哲学,不断地从中汲取形而上学的智慧,不过这种接受是从更高的专业水准上实现心理学与哲学的联合,自然不是让哲学家来安排心理学家的议程,而是双方从方法论角度共同去设计科学的适当方法。那么,对科学活动予以抽象概括的科学哲学自然担负起了这个解释和导向任务。一种科学能还原为另一种科学的思想起源于实证主义的观点,即所有的科学都能在一个从高到低的层次里进行排列,每一种科学都能还原到一个更基础的科学中去,直至达到物理学这门最基础的科学。根据此理论,心理学比社会学更基础,所以它能把社会的概念还原为个体行为的心理学概念。心理学的概念和个体行为的法则可能还原为神经生理学中描述个体生理机制的概念和法则。心理学家效仿的学科是物理学,随着实证主义转化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解释学的介入,都使物理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以至于一切其他学科最终都将还原为物理学。由于心理学之外的科学哲学不断地改变着自己论证主题、程序以及范式结构,致使心理学以科学哲学范式更替为隐喻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心理学理论。

然而,科学是一种存在于大社会之中,并且具有独特需求和目标的社会体制,科学家是被特定文化背景所社会化的人,是在某种社会背景中,为成功而奋斗的人。心理学家作为科学家,他的事业同样深受社会因素的规范。20世纪信仰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具有实践目标的科学,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心理学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当学院派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当作解决科学心理学问题的一种自然科学式方法时,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却探求社会问题,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是运用心理学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推进心理学的进展。在一些心理学家的观念中,心理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可以被社会有计划地塑造,而且心理学可以把社会控制作为它的目标。如此一来,心理学被赋予以往冯特心理学所缺乏的社会效用。当然,在一个由科学信念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们摆脱传统宗教价值观,从而转向现代科学,寻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方面的科学教诲。心理学不再专注于对社会毫无益处的内省,而是成为指导人们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在生意场和政治舞台上获得成功的科学。

3.心理学内在逻辑的演绎

心理学的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悖论,你可以看到不同思想、流派、人物以及方法在不断地出现,相互之间有冲突、矛盾,也有协调、一致,但是从宏观的心理学事业来看,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因而从心理学微观层面来看,即心理学具体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角度来看,就能发现冲突、协调贯穿于心理科学发展的始终,而且从未来发展趋势而言,这种对立也没有终止的迹象。

从研究对象角度看,冯特将实验室研究限定在一个较小的经验范围之内,即基本的感觉、知觉和注意等直接经验,此类经验可以通过精密仪器得到控制,用仪器把刺激呈现给观察者,观察者进而对这些刺激做出简单反应。在冯特的实验室里,这类内省反应“大部分都局限在对物理刺激的大小、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判断上,有时用对刺激的同时性和连续性的判断加以补充冶〔158〕。而布伦塔诺建立的是描述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是意动或机能,从意动心理学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上就可以发现意动具有浓厚的哲学的思辨的特性。事实上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连续三年聆听布伦塔诺的哲学课,深受意动心理学有关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并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视为只存在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的客观性冶的影响,进而推论出在心理结构的构建中,较高级的水平包括较低级的水平,甚至包括死的本能的一些观念。铁钦纳则将间接经验看作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运用精确的、经过专门训练的内省形式,将人的心理分析为基本的构成元素。与此同时,在美国,詹姆斯认为,心理学是心理生活的科学。而且认为,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普通的内省法,辅之以德国实验主义的“鬼点子冶,以及对人、动物与原始人的比较研究。当然从终极意义上而言,詹姆斯否认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自然对人也不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意义启示。综上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统一,因人而异。但是,这种不统一既是对立的具体体现,又预示着一种发展,推动心理学在批判中寻求协调。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在德国,冯特在心理学实验室中所进行的实验都属于心理物理学实验中的判断实验,它们构成了冯特实验研究的重要内容。布伦塔诺则有别于冯特,他认为心理学如果侧重实验的话便不免会过于看重方法,反而迷失了主要的问题。因此在他看来,心理学应是经验的,与此相应的方法应是思辨的,所以布伦塔诺以意动为中心来组织他的心理学体系。格式塔心理学则受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方法和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通过辨别意识经验的基本感觉元素或者将复杂的行为还原为元素的刺激——反应联结单元来理解心理和行为是不可行的,而应强调的是整体,经验的整体大于并不同于其部分之和。铁钦纳编著并出版了著作《实验心理学:实验手册》,是实施实验研究复杂程序的重要指南,此书从理论角度推进了实验内省法的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实验法的推广。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与同时期的构造主义围绕实验内省发生剧烈的冲突,他们将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转而研究心理如何发挥作用使个体适应环境,各种更为直接的观察法应运而生。华生认为人兽之间不存在分界线,在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领域中找到了可观察行为的客观测量的方法,把研究动物的方法运用于人的研究,而且认为它们之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进展。综上所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相对的,既可以先确定研究主题再选择适应的方法,也可以先选定某种研究方法再构筑研究的内容,到底问题优先还是方法优先,取决于当时诸多因素如心理学家个人状况、文化氛围、科学发展水平等,每一种研究方法的选择都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既独特又必然。

从研究任务角度看,冯特的学术目的主要还是要构造一种哲学形态的心理学体系。尽管冯特毫无疑义地赢得了实验心理学创建者的声誉,但是,实验心理学仅仅占据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的一小部分,心理学中更广阔的部分如个体的经历、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由于难以在实验室进行有效控制的检验,因而只能通过演绎观察技术、跨文化比较、历史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加以考察,这些内容构成了冯特10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也更能反映贯穿冯特一生的研究兴趣。布伦塔诺尽管提及科学的方法,但是他所提及的科学方法是作为发展哲学科学的方法,最终目的仍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危机的化解。詹姆斯创建了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但是心理学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哲学却是他的挚爱,这也是他为何坚称自己是哲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的主要原因。此外,让大众确信心理学的有用性也成了心理学发展的压力。杜威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就职演说中就警告强调纯实验室研究内部固有的危险,它可能“带给我们人造物,即纯粹科学的罕见物,(除非)服从于逐步接近于生活情境的解释冶〔159〕,否则会导致心理学的停滞。于是,心理学家欣然接受将实验室训练运用于应用目的的思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育、商业、医学以及法律等领域,促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发展。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则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华生通过对以往心理学将意识界定为研究对象的窘境的阐述,证明了心理学必须抛弃以意识主观性为研究内容的内省法,否则,心理学还会为听觉是否具有“外延冶的特性,强度是否能成为颜色的特性,表象和感觉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冶差异,以及许许多多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问题而争论不休。〔160〕因此,行为主义从本质上而言才有付诸于应用的潜能,从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社会化的,无论是在哲学形态上还是在社会实践形态上,都服务于社会特定领域的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加强。

4.教育经验对学术选择的定夺

19世纪的德国却与美国截然不同。德国大学是唯一追求科学质量和组成的研究机构。它整合了研究功能和教学功能,建立了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体制。控制着著名大学入校权的学究们往往对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正统性表示颇多怀疑。他们认为,纯粹的知识要比技艺更有价值。因此,冯特创建的科学心理学无论方法论上获得多大的突破,它的理论本质仍是一种严格地用于“对灵魂本质的天使般洞察冶的学科,它的目标更着眼于精练的科学特性。但是,美国高等教育主要是私立的,由于是由不同教派所创建,所以它们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它们的信徒。不过,重视的具有实际效益的东西,追求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轻视纯粹的知识,却是美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此外,20世纪早期新兴的实验心理学大多置身于大学里的哲学系中,为了争取研究经费,心理学家要不断向哲学家证明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是合理的,而且是有用的。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因此,心理学发展史中持续充斥的学院派、主流派与非学院派、非主流派的斗争,从心理学诞生那刻起早已在德国教育架构中播下了种子。

19世纪末,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同时在高等教育活动出现一种乐于接受新思想、教学新方法的实验倾向,这也有益于美国心理学从传统的官能心理学向实证的实验心理学的转变。在德国实验室,学生主要依靠自学来学习实验程序,比如参加并进行自己的研究,或者观察并请教有经验的同学。但是,在美国,学生主要依靠参加训练课程来掌握实验程序,并不进行原创实验,而是重复经典实验,学习如何准备和操作“黄铜器具冶。参加训练课程的学生成对操作,其角色在实验者和观察者之间互换,观察者在参加实验的同时要观察自己的心理过程,而且实验结束时要对心理过程做出描述。铁钦纳对以严密控制为特征的实验方法的推崇,为实验在美国所有设有心理学课程的学院和大学中争得了一席之地。正是铁钦纳“使得心理学科学化——因为他将心理学限制在实验室之中并通过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得出结论冶〔161〕,使心理学知识的获得具有了以基本实验研究为基础方式的坚实支持。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心理学在理论建树上颇多,这与德国擅长思辨的民族气质有关,与教育过程中重视理性思维有关;而美国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贡献颇多,这与美国实用主义精神品质有关,追求实用和功效。

因此,在美国社会中,心理学选择了教育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不仅加快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播速度,而且增强了心理学服务于社会事业的能力。杜威曾告诉心理学家们,“学校是运用心理学的最佳场所冶。因为,杜威当时所处时代正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鼎盛时期,杜威既是美国本土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大力呼吁心理学家要探讨适应心理学的主题,“心灵是基本的适应装置冶,为了使心理学走入实践,他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发展其心理学理论。学校必须教授价值观念,教授社会发展和团结的价值,以及实用主义和城市生活的价值。社会控制就是行为控制。为了达到社会控制的目标,心理学家必须放弃内省的秘密程序,转而研究行为怎样被其环境所控制,以及环境控制如何赐予管理人员对行为的控制。经过心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推进了整个心理学事业的深入发展。

【注释】

〔121〕T.Leahey.A History of Psycholog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0:211,211,245.

〔122〕T.Leahey.AHistoryofPsychology[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0:211,211,245.

〔123〕T.Leahey.AHistoryofPsychology[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0:211,211,245.

〔124〕Heleholtz.EpistemologicalWritings,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7:177.

〔125〕K.Koenigsberger.Hermann von Helmholtz,New York,1965:159.

〔126〕Edwin G.Boring.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in the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M].D.Appleton and Century Co,1942:87.

〔127〕Langfeld,H.S.Stumpf謘s“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冶.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37,50(1):33—56.

〔128〕Huemer,W.,&Landerer,C.Mathematics,Experience and Laboratories:Herbart謘s and Brentano謘s Role in the Ris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2010(3):72—94.

〔129〕[美]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82.

〔13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1—285,251.

〔131〕Kush,M..Psychologism[M].London:Routledge,1995:195.

〔132〕Wundt,W..Die Psychologie im Kampfums Dasein[M].Engelmann,Leipzig,1913:24.

〔133〕Buss D.M..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M].Boston:Allyn&Bacon,1999:9.

〔134〕Angell J.R..Psychology[M].New York:Holt,1908:6.

〔135〕Hall,G.S..Founders of Modern Psychology[M].New York:Applefton,1912:336.

〔136〕JamesW..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M].NewYork:Dover.1890;185,192,163.

〔137〕JamesW.ThPrinciplofpyoogyM.NwYk:Dover.1890;185,192,163.

〔138〕M.怀特.分析的时代[M].杜任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3—164.

〔139〕JamesW..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M].NewYork:Dover.1890;185,192,163.

〔140〕Cattell,J.M.Mental tests and measurements.In W.Dennis(Ed.),Reading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48:347.

〔141〕[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33.

〔142〕Boring E..A History of introspec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J].1953(3):176.

〔143〕Angell J.R.Behavior as a Category.Psychological Review,1913(20):269—270.

〔144〕]Swartz C.K..The Scientific Association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cience,1908(28):814—815,813.

〔145〕Watson J.B..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Psychological Review.1913a(20):158,164.

〔146〕Swa r t z C.K..The Sc i en t i f i c As s o c i a t i ono f John s Hop k i ns Un i ve r s i t y.Sc i en c e,1908(28):814—815,813.

〔147〕Titchener,E.B..An Outline of Psychology[M].New York:Macmillan,1899:16.

〔148〕Titchener,E,B..A Text-Book of Psychology[M].New York:Macmillan.1909:37—38.

〔149〕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5.

〔150〕[美]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2.

〔15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51.

〔152〕[美]黧黑.心理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0:2 7 1,3 6.

〔153〕[美]黧黑.心理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271,36.

〔1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8.

〔155〕恩格斯的中学毕业证书.人民日报[N].1978,19(2),2.

〔156〕van Hoorm,W.Verhave.T..Wundt謘s Changing Conception of a General and Theoretical Psychology.In W.Bringmann and R.D.Tweney,eds.,Wundt Studies.Toronto:Hogrefe.1980:30.

〔157〕Helmholtz,H..Thought in Medicine.Reprinted in R.Kahl,ed.,Selected Writings of Hermann Won Helmholtz.Middletown,CT: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877:355—356.

〔158〕Danziger K..The History of Introspection Reconsidered.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80(16):247.

〔159〕Dewey J..Psychology and social practice.Psychological Review,1900(7):119.

〔160〕WatsonJ.B..PsychologyastheBehavioristViewsIt.PsychologicalReview.1913a(20):158,164.

〔161〕Hindeland,M.J..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A pioneer in perceptio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971(7):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