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视域下人的形象及其逻辑基础

科学视域下人的形象及其逻辑基础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脱离哲学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避免了玄思和冥想,但是心理学的发展却矫枉过正,在凸显心理学与哲学的差异同时,却导致了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把实证手段推及到一个凌驾于内容之上的极端形式。其进步与走向生动地与科学哲学的特定流派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演进以及求解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现代心理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源于古代哲学,但是就二者脱离哲学之后发展历程看,显然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是自然科学发展在前,心理科学发展在后,前者始自文艺复兴后的17世纪,后者则迟至自然科学发展后两百多年的19世纪末方始出现,而且心理科学自始即在理论与方法上以自然科学马首是瞻。其二是自然科学脱离哲学后即与哲学断绝了亲子关系,对自然界物性变化的解释,不再采用以往神明决定一切的看法,而是采用人能研究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观念。其实,从西方哲学中孕育、分离出来的心理学,在思想上与传统哲学间的脐带并未切断,不过它受到深刻影响的是西方哲学中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对世间人性变化的解释,仍然围绕着古代哲学传承下来的一些老问题打转。心理学脱离哲学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避免了玄思和冥想,但是心理学的发展却矫枉过正,在凸显心理学与哲学的差异同时,却导致了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把实证手段推及到一个凌驾于内容之上的极端形式。如果从冯特本意而言,心灵的主动性或者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特性更能博得他的偏爱。其进步与走向生动地与科学哲学的特定流派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演进以及求解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透过其主要流派的更迭与发展,自然地发现,科学哲学的理性发展有着其显然的、清晰的脉络,即“以‘语言转向爷‘解释转向爷和‘修辞转向爷这三个环节为基点和中枢,展示了哲学思潮演化的历史进程、趋势定向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其各种特征冶〔232〕

1.科学的工具理性

近现代西方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端的整体,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当中,“合理性冶的观念作为一种根本性的概念,足以概括西方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生的变化。韦伯谈到西方近现代以后历经的社会变迁时指出,近代欧洲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只有在合理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才会产生出推理证明的数学和理性实验的实证自然科学,才会相应地产生出合理性的法律、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合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可见,“合理性冶是一个囊括面更广的范畴,作为一种特别的气质,不仅深深渗透到西方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且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动力。韦伯使用的“合理性冶一词,指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冶,工具理性在代表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时代精神冶的同时,工具理性又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合理性,由于它与价值判断无涉,甚至同传统的伦理、美学观念相冲突,又成为一种实质的非理性。在现代社会中,一旦价值合理性退隐,技术合理性势必占据统治地位,进而导致世界的体系化和科层化,陷入深刻的殖民化状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指出,对任何事物的观察者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客观的。首先,科学观察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研究者研究什么以及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思想需要。其次,科学考察过程中要对观察对象给予解释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会有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参与,科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中立化冶。

当然,现代科学所创造的空前的物质文明正是基于有一套完备规则的实证方法,为人类的现实活动提供了关于活动对象性质及规律的可靠知识。而实证的原则和操作程序是知识可行性的保证。因此,英国学者皮尔逊早在1892年就指出:“科学的领域是无限的;它的可靠的内容是无尽的,每一群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每一阶段、过去或现在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是科学的材料。整个科学的统一仅在于它的方法,不在于它的材料。……形成科学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用来处理事实的方法。冶〔233〕因此,在科学界存在一种对立,即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事实上,具有自然科学研究取向的人对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向的人持有一种偏见,认可只有经验科学能够证实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着的。换言之,只有通过生物学、医学、化学与物理学把握得到的事物才是真正现实的。普林茨指出:“科学的出发点是:所有发生的事情均有其原因并且人们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冶〔234〕按照这一逻辑,人的所有行为,无论合乎自然因果律的必然行为,还是人的自主决断的意志行为,都应基于大脑的物理化学反应机制予以解释,即便是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也要还原到神经科学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处理。德国心理学与脑科学杂志《大脑与精神》2004年第6期所发表的11位神经科学家的宣言,表达的就是此意。他们希望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答意志自由的问题,力求终结人的行为到底是否自主的哲学争论。正如哈贝马斯所言:“统一科学的实证主义论题试图将所有科学都吸收到自然科学模型中,但它却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社会科学和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对意义的情境性具体理解,而且这种意义只能解释学地被阐释……仅凭观察无法切入一种符号化地被前结构的现实。冶〔235〕心理学的主题除了按照实证传统主张的那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描述、预测与控制之外,还需要对心理的主体向度予以解释学的理解。

2.工具理性视域下的人的形象

早期科学心理学之所以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原因在于确保自己与位于自然科学前列的物理学等学科保持一致。科学心理学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了严格的实验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实验方法为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使得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界受到了“瞩目冶,但是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程序肢解了人在生活环境中的鲜活性和真实性,使得这种研究远离了心理学应面向现实生活的研究目标。这一点恰好又成了当代生态心理学家集中火力批判的地方。认知心理学家奈瑟认为传统的信息加工取向对人类认知的揭示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基本范式将认知完全置于背景之外。他进一步指出,典型的信息加工和认知实验是在争取“方便冶而不是“真实的冶的环境中发生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径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绝对时间的观念,时间变成一个具有个人属性的概念,即时间是相对于时间的测量者而言的,每个测量者都有其时间度量。20世纪20年代是量子力学的创建时期,同时也是行为主义的鼎盛时期。这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一方面,物理学界正在从根本上修正笛卡尔和牛顿以来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却还在以这种模型为榜样来创建新的心理学理论。这种研究精神的进步与倒退的巨大反差,使心理学从引入机械论那刻起,就走上不归路。长期以来,西方科学被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所统治,世界因而也被视为一个庞大的自动机。“目前流行把物理学的原则应用在人类生活上,这不仅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应该严加谴责冶〔236〕。事实上,人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生活随之也变成一个多元的世界。人们在观念上拥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在所有层次上,从基本粒子至宇宙学,随机性和不可逆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存在着一种我的时间,即主观的时间冶〔237〕。海森堡创立的量子理论更是对机械论的一种超越,量子理论蕴含着四重现实意义:第一,一切行动或一切运动都可以在一个被称为量子的非连续性的和不可分的单位中找到。第二,物质和能量都具有一种双重性,既可表现为波,又可表现为粒子。第三是其局部联系的特性。第四是联系的整体性。〔238〕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告诉人们,质点的位置测量及其速度和动量的测量之间不能同时兼得,同时亦揭示了牛顿力学所认为的秩序实际上是一个混乱的自然。

20世纪主要在擅长深邃理论思维的德语国家或者德语文化圈兴起的以量子力学、相对论、基因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革命性探索活动,科学探索者的理论素养、知识背景、概念框架、兴趣、想象力、“先见冶,都对科学实践活动起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由此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关于观察语言来源于感觉,观察是独立的、中性的神话。德语国家出身的波普尔基于概括爱因斯坦理论成就,尖锐地批判了培根式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认识论,提出猜想或“试探性理论冶引导科学观察和科学发现的认识论。库恩揭示了科学家的社会环境、经历、教育、文化、心理因素对感觉、观察、经验的影响,指出了以基本信念和理论框架为核心的“范式冶对科学经验性发现的指导功能。1955年,人称“原子弹之父冶的奥本海默应邀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演说,全文发表在次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奥本海默反对将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另一门学科中,比如用机械论解释心理现象。奥本海默甚至对格式塔心理学借鉴现代物理学的“场冶的概念也不赞成,他说当他听到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用同一个“场冶字的时候,他就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立场,即反对将物理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心理学中。〔239〕格式塔心理学对整体心理的性质具有不同于冯特的看法,认为,心理的整体特性来源于生理系统的自我组织作用。冯特认为,心理的整体特性更多地依赖于中枢注意过程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之所以达不到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方法与目的不合。研究方法是手段,手段之使用旨在达成研究之目的。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上同于自然科学,都是企图藉研究方法达到五项目的:(1)描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表相予以翔实陈述或记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2)解释,根据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藉以解释问题表相背后的真相;(3)预测,根据对问题原因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了解,预测将来在同类情境下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性;(4)控制,根据描述、解释与预测所掌握到的问题性质,对造成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5)应用,将研究结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应用于其他方面,或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此等目的,科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与实验法。心理学自许为科学,对人性研究也采用了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目的与方法。只因研究对象的不同,心理学的研究除了观察实验之外,另外设计了调查、测验、个案研究及访谈等多种方法。如果从研究目的看,除了对行为的外显表相描述之外,对行为原因的解释、预测、控制及应用等,几乎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正是心理学研究无法克服的障碍。

科学心理学对客观研究的强调,人为地割裂了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把心理从现实联系的变化流中抽离出来,在时空中加以固化的研究方式,根本不可能认识心理的本质。也许心理学根本不可能像许多研究者所设想的那样,成为单一色调和完全一致的知识门类,建基于狭隘科学观之上的心理学也许早就应该冲破西方科学心理学所固守的科学定见,开辟一条更为包容的科学观。事实上,心理学的科学观是对心理科学如何构造和发展的基本认识,涉及到心理科学的范围和边界,研究方法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知识体系的评价标准和程序规范问题,以及应用技术和手段的适当和限度等问题。无论心理学家在意识上是否明确表示科学观的存在,但是他们仍然会不自觉地追随和贯彻某种特定的心理科学观。心理学的科学观可以体现在心理学家所采纳的研究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而采纳的研究策略上,决定着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上,以及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的选择上。

作为对行为主义的“革命冶力量或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人文取向在当代的延续。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冶,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冶。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240〕换言之,心理学希望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试图脱离哲学母体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它越是想变为一门自然科学,就必然越是想急于脱离哲学。但是,心理学根本不可能摆脱哲学。相反,心理学必然与哲学紧密相关。一方面,当哲学家们以经验方法研究人的认识,研究感觉、知觉、思维和学习的时候,他们与心理学家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心理学也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哲学的支持。即便是心理学理论内容本身,某些方面(如心身关系问题)可以说既是心理学的也是哲学的。心理治疗要么忙于挖掘和探究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与动物本能并无二致的性冲动,要么忙于找寻和推敲用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精密技术,他们所面对的人本应是人,但是在其视野中却缺少人的身影,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就是把控制人的技术转变为引导和激励人的情感和关系上来。

3.对人的科学形象的质疑

其实,心理学的最大特点是人研究人,而其研究的首要困难恰恰在于是人研究人。与心理学相比,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相与表相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的真实的,不会因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变质。但是,心理学从研究目的来看却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持有或明确或隐含的理论预设,这决定了研究选择什么和排斥什么,重视什么和忽略什么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心理学研究恰好都是在一系列价值承诺下进行的,这些前提预设指导着研究活动,同样也会制约研究者的视野。身心关系问题涉及到宇宙两大基本之谜,即物质之谜和意识之谜,是世界的结。甚至有人认为,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也是人类理智所碰到的最困难问题之一。〔241〕而且身心关系问题将始终是心理学和哲学内部种种观点的角力场。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与理论建构,原则上是基于决定论与还原论两项公设。决定论确认自然界的物性遵循因果法则变化,只要了解其变化原因,即可达到对物性变化解释、预测与控制的目的。还原论确认自然界任何复杂现象,均可化约使之还原为最基本元素。根据基本元素的性质,即可解释复杂现象背后的真相。此两项公设在自然科学中进行物性研究,而且证明是成功的。两者归根结底都是以空间的概念来探讨事物的存在,将空间作为主要的和独立的分析方式,揭示心理发展的逻辑。然而此二项公设用之于心理学研究人性时,却受到极大的限制。现代心理学诸多理论中,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都采决定论取向,但两者观点不尽相同。精神分析强调内在潜意识是决定行为的原因,是为精神决定论;行为主义强调外在环境因素是决定行为的原因,是为物质决定论。其中,反对决定论最有力、最坚定的是人本心理学思想。人本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家应研究价值问题,应深入探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不能再把价值问题推给哲学和宗教,将价值问题贬斥为抽象的正义和盲目的信仰,而应把价值问题上升为人类的一个共同价值目标。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绝非脱离人的外在的准则,而是人性的内在诉求。人的生活需要价值的支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就是为人提供生活所必需的价值体系。人们通常潜意识地遵循自然科学的精神,质疑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体系,除了价值和信仰层面的功能之外,是否还含有对存在事实的确证,即宗教是否具有科学性?宗教理论的判断除了是一个价值判断之外,是否还是事实判断?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如何理解和界定哲学、科学等学科领域有关。

心理学自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之后,成长发展的路途可谓相当艰辛;既未将自身与哲学之间的脐带切断,更未达到成为独立科学的愿望。造成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因素虽多,而自始即缺乏独立意识可能是阻碍其发展的主因。近代物理学的伟大成就,使心理学家由羡慕、嫉妒进而以自然科学家自居,美国心理学史学家黎黑指出,心理学家就在此种心态下,使心理学界由物理羡妒(physics envy)而衍生了牛顿幻想(Newtonian fantasy)〔242〕;幻想心理学界终会有一天出现牛顿,将心理学带到与物理学同样风光的地步。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跻身于科学之列,在“物理学羡慕冶的驱使下,心理学积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作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注重研究的精确性、实证性、可检验性。其实,这是心理学界本末倒置的看法。“对方法论的制度化……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就是因为方法论的制度化,只要用某种实验方法,好像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冶〔243〕。事实上,实验法诚然可以作为一门科学确立的标志,但是决不能信奉唯方法论,不能想当然地推定采用了实验法就一定是科学研究的假设。牛顿幻想表现在心理学研究上,就是科学方法前提取向,强调只有符合科学方法者才被视为心理学研究的题材;如爱情虽被视为人生大事,但科学心理学一直未曾将爱情当作研究主题之一,原因是爱情属主观感情的内在经验,不符合科学方法客观理性原则。科学方法前提取向窄化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做法,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美国心理学家罗宾逊指出,现代心理学面临“科学冶与“非科学冶取向强迫选择的两难〔244〕;选择科学取向,就必须放弃内在主观经验,选择包括内在主观经验,就必须承担心理学不是科学的危险。在此两难困境下,就产生了如今流行的各类主题兼蓄与科学及非科学方法并蓄的折衷主义取向。

鉴于自然科学方法在研究自然现象与心理现象时不具有等值性,即“不可通约性冶,因而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不可能在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进行简单的移植,而应调适以往偏重客观、量化及控制实验等狭隘的自然科学方法取向,结合人性的多层面去选择设计适当的方法,人性的多维性决定了支撑人性内在法的多向性。孟德斯鸠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冶都包括两种,即自然法和人为法,前者渊源于人类作为单纯生物体的本质,这种本质要求人遵守和平、生存、相互亲近和社会生活这四条自然法;后者是人类组成社会以后的法律。“人,作为一个‘物理的存在物爷来说,是和一切物体一样,受不变的规律的支配。作为一个‘智能的存在物爷来说,人是不断地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规律的,而且更改自己所制定的规律冶〔245〕。所以,多元方法论自然成了心理学获得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既要考虑人性的内在法,又要顾及人性的外在法,内外、主客、心身不具有绝对划分的特性,只具有区分的相对意义,在未来无限的时间维度内必然在更高层面上予以统合。

现代心理学在名称上虽已定名为科学心理学或心理科学,但其理论分歧的独特现象,在整个科学领域内也是别具特色的。从笛卡尔的“人是机器冶,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人的联想主义,到德国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心理学,E.H.韦伯的感官心理学以及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他们对心理本质和规律的探索都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上。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的发展乃是由于周期性科学思想的演变;而科学思想演变的动力,除科学方法之进步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世界观的改变。科学思想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众所共识的世界观,进而对科学上研究的主题、目的、方法等亦采取相似的取向。〔246〕库恩称此种科学思想的共识为范式。范式形成后对同领域的科学家具有规范作用;大家均遵从范式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建构理论。西方科学心理学在其本原的形式上是用一种理想的、精确的机械主义原则来思考和感受宇宙,宇宙中的万物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由驱动它的发条和齿轮决定的。归根结底,西方科学心理学主导思想仍是以二元分立为其哲学隐喻,在具体论证层面仍是以科学领域与道德领域区分为出发点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克(Koch,1985)曾指出,心理学自一百多年前脱离哲学以来,一直未能成为独立科学,且因受其本身条件限制,心理学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科学。〔247〕科克认为,现有的心理学知识,在性质上只不过是些堆积的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并非科学研究结果。除科克外亦有多人相继对心理学提出类似抨击(Henley,1989),因而引起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以往心理科学取向的检讨与反省。难道一向被奉为圭臬的心理学,真的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了吗?然而在心理学界却出现另类的景观,不仅历来因理论分歧而阻滞心理学发展的问题再度扩大,而且原已形成的“心理学是科学冶的共识也遭到了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