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的前世今生
在深蓝的夜空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撕开天幕、一闪而过的光亮,好似流动的星子,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流星”。
“流星”不是星子而是现象,能够产生“流星”这种现象的星体,被称为“流星体”。“流星体”才是实实在在的宇宙物体,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了光和热,最后被燃尽成为一束光,成为我们看到的“流星”。
“流星”和“流星体”是天空中绚烂的天文景观,也由于它们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就吸引人们将人世间的喜忧困顿附会在它们身上,以许愿、预兆等方式宽慰我们对命运的茫然无知之心。人们常说,对着流星许下一个心愿,就一定会实现。也有人说,每一个人在天空中都有一个对应的星子,流星出现,代表它所属的人将会不久于人世。在我国古代,星相观测大都有这样的说法。
流星划破夜空。
流星
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行星、彗星和卫星之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当它们接近地球或者当地球穿越它们的轨道时,地球的引力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些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很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当它们穿越大气层时,速度飞快,每秒运行速度在11~72千米之间。它们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千米的高空中,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流星。
无论是浪漫也好,是悲哀也好,流星依旧不断出现,不断消失。它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它是宇宙中普通的天体;第二步,进入地球大气层之时,它成为美丽的流星;第三步,落到地面上时,它就成为陨铁或陨石。
这些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积并不大,比绿豆大一点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就能形成肉眼可见亮度的流星,肉眼可见的流星体直径在0.1~1厘米之间。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比如产生5等亮度流星的流星体直径约0.5毫米,质量约0.06毫克。它们的亮度与大气的相对速度、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千米;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千米。但即使每秒10千米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流星的观察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有系统的流星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才出现在中国和韩国的天文记录与占星预测中。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记载流星和流星雨,历朝历代都设置有官方的天文机构,并聘用专职人员负责观测天象,因此在这方面,保留了丰富的材料。古书《竹书纪年》中记述:“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这可能是我国最古老的流星记载资料了。另外,《左传》中也有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据推测,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最早、最详细的记录。《宋书·天文志》记述:“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晚而止。”这是对公元461年宋朝出现的一次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左传》书影。《左传》中有关于流星的记载。
我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对后世研究流星有很大的作用,但也要注意的是,古代有时候因为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天官未必会将所有天象都加以登录,所以要和欧洲一些历史文献中的流星记载相互对照印证。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地方年代纪里,有时候会记录一些不寻常的天文现象,有一些就是流星和流星雨。研究者常常根据这些历史记载,来了解过去流星和流星雨的活动情况。
到了18世纪后期,西方出现了以科学方法来研究流星的记录。两位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布兰德斯(1777-1834年)和约翰·本森伯格(1777-1846年)对“流星实际上是什么”和“流星在哪里出现”这两个问题进行过详细探讨,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