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德美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康德美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美学进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康德美学研究一直是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因而在第一时期,真正读懂康德美学思想的要算蔡元培先生,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显然是得益于康德。例如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康德的自然美理论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康德美学介绍和阐释的很多,而真正深入的研究和批判的却很少,与国外的康德美学研究相比,我们落后得很多。

二、康德美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康德美学进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康德美学研究一直是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刘再复先生的论述,康德在中国的传播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之间,这一时期的传播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等,真正从美学角度来接受康德思想的只有王国维和蔡元培。由于王国维不欣赏康德式的思辩,虽然王国维写下了《康德像赞》,介绍了康德哲学思想的精华,但还是没有真正读懂康德。因而在第一时期,真正读懂康德美学思想的要算蔡元培先生,他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显然是得益于康德。第二时期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这一时期对康德研究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康德原著不断被翻译出版,并且还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出现了一大批康德研究专家,诸如郑昕、洪谦、贺麟等,出现了郑昕研究康德的专著《康德学述》,而在康德美学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周辅成先生写的《康德的审美哲学》和吕徵先生的《康德之美学思想》。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现在,由于国内的政治气氛,康德研究受到了冷落,被当成唯心主义的祖师而被批判,继续认真研究康德哲学者除贺麟和朱光潜外,几乎没有人,因而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的出版,对国内康德哲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李泽厚通过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解释康德的主体性哲学,既阐释了康德,又解构了康德,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5)在第一、第二阶段,虽然有王国维、蔡元培等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对西方理论语境了解的不深,他们对康德的阐释流于表面和肤浅。在第三阶段的前一个时期(1949—1978年),由于国内意识形态的影响,康德美学研究一直是政治批判的对象,因而真正对康德美学的学术性研究是很少的,这一阶段,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蒋孔阳对康德美学思想都有过阐述,但是都不深入。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康德美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政治介入学术,政治的意识形态视野遮蔽了康德的思想精华;二、否定多于肯定,一般认为康德美学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集大成者,是形式主义美学,是先验唯心主义美学;三、“为我所用”多于“实事求是”,大多数康德美学研究者站在自己的美学立场上用“我注六经”的精神对待康德美学,诸如李泽厚对康德的肯定源自康德的审美心理学暗合他的心理积淀说,而朱光潜和蒋孔阳则出于对“典型”问题的兴趣,将康德的复杂的审美理想的思想简化为“典型”学说,出于对“诗化哲学”精神的向往,刘小枫将康德推举为“浪漫派之父”。(6)

国外的康德美学研究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同时单篇论文也是层出不穷,查阅近几年的美国《艺术与批评杂志》和英国的《英国美学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康德美学研究的论文出现。而关于黑格尔的美学研究却很少,这主要由于康德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有着更多的契合之处,特别是康德美学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美学和人本主义美学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对康德美学的阐释就非常多。由于国外康德美学研究的著作甚多,无法一一评述,就我所接触的一些康德研究专家的论文和著作(如前美国美学学会的会长Ted Cohen的一些文章,他与美学康德学会会长Paul Guyer合编的康德美学论文集Cohen,Ted&Guger,Paul,Essays in Kant’s Aesthe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Paul Guyer自己的两本康德美学著作,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Ka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Freed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以及著名的康德专家Henry E.Allison被誉为康德美学研究里程碑的著作的Kant’s Theory of Judg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来看,国外的康德美学研究比较深入,无论是在全面性还是在深度上,国内的水平与之相差巨大,从具体问题上来看,国内流行的一些说法完全属于对康德的误读。例如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关系,康德的自然美理论等等。但国外研究也有不妥之处,对康德原义的理论争论比较大,有些问题由于处于西方语境,他们也没有注意到,有点当局者迷。特别是他们只做专家工作,比较注意发掘康德本人的思想,较少旁及其他哲学家,而将康德与其他哲学家联系起来研究的工作基本上是哲学家在做,但这些哲学家在对康德的理解上又比较粗糙,不如康德专家。而在康德美学问题上,国外的专家比较注重解读康德美学中细微的观念,诸如Paul Guyer对康德“审美无利害”的考察,Geoffrey Scarre对纯粹美与依存美关系的探讨,Malcolm Budd对自然的审美鉴赏的研究等等,由于流于对康德美学中细微观念的探讨,因而他们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往往比较深入,能够从一个细小的问题出发阐释出许多深刻的思想,但由于他们主要做康德思想的还原工作,忽视了对康德美学体系性问题的探讨。

新时期以来,康德美学再次成为我国美学研究的焦点,每年都有几十篇研究康德美学的论文问世,但是真正进入康德文本原意的解释是少之又少,国内的康德美学研究由于长期以来只是依靠一个错误百出的译本《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因而产生了很多对康德美学的误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康德美学介绍和阐释的很多,而真正深入的研究和批判的却很少,与国外的康德美学研究相比,我们落后得很多。在我国的康德美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就事论事地对康德的个别观点加以评述,然后将这些单个评述没有遗漏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康德美学的所谓体系,或者将他自己的各种观点拿来作为一个既定的体系,将康德美学作为一个参考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而在谈到康德的“美论四契机”、“纯粹美与依存美”、“美的理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天才和艺术”等等康德美学文本中出现的个别思想时,许多人可以大加发挥甚至是发挥过渡,而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体系问题:即先验原理与美学问题、审美是如何可能的,自然美问题、目的论判断力与审美判断力的关系等等涉及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之间关系时,他们只能够照本宣科的重复康德,外加几句评述,就是这种照本宣科可能还是不准确的。这一时期康德美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引论》和朱志荣的博士论文《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曹著仔细地分析了康德的经验美学和康德的人类学美学,对康德遗著中的一些美学思想也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很详细,可以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入门读物。对康德美学中许多细微之处都作出了深入的解析,是一本理想的康德入门读物,首先,在语言上,对康德晦涩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使读者们能够领悟到康德美学的意思;其次,对康德的美学道路也分析得很详细,特别是对早期的经验美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对康德遗著中的美学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可以说,是中国全面研究康德美学的第一书。最后,曹著对康德美学中具体的美学观点作出了详细的解答,使读者读完之后能够领悟到康德的原意。朱志荣的著作《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是其博士论文,该书是建立在对康德前批判时期思想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分析康德的很多美学观点之前,朱志荣都要先分析这些观点在康德之前的发展情况,所以我们更能从他对《判断力批判》的研究中看出康德思想的来龙去脉,更能对他做出合理的解读和评价。另外在对《判断力批判》的具体分析之前,朱志荣又概括出了诸如先验方法论、合目的性原则、二律背反的辩证方法等方法论基础,为更好的理解康德思想作了方法论的铺垫。朱著在很多问题上都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诸如朱著明确指出康德逻辑哲学和道德哲学是由经验主义纠正理性主义偏颇而形成的,而美学则是将经验主义美学纳入理性主义体系中形成的,这与前人论述康德美学思想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明显不同,更接近于康德本意,再如对康德美学先验方法论的论述以及目的论的发现对康德先验美学的转向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

在宏观研究和比较视野中,戴茂堂的《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视野》和张正文的《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代表了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新阶段,这两部著作没有固守康德的文本《判断力批判》,而是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探究了康德美学的深意与奥秘,拓展了康德美学研究的多维视野和宏观背景。戴茂堂的研究著作是从现象学视野出发的,深刻地揭示了康德美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的这一最新解读,可以说是这本书最重要、最富有启发意义的发现。”(7)张正文的《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主要是从康德的哲学美学建构和美学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康德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过渡性质的,张的著作没有局限于康德的美学文本《判断力批判》,而是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寻找康德美学的理论资源,论述了康德的理性概念、康德的存在意识、康德的文化立场、康德的神学观念、康德的社会批判精神、康德的历史意识,在整体的康德哲学的背景中,论说了康德对美的本质研究的颠覆、康德对美和美感关系的解构,康德的优美理论、康德的崇高理论和康德的艺术理论,可以说,论述得很有新意,由于没有局限于康德的美学文本,因而张著在康德哲学的宏观视野上展开了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从认识论与本体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统一的理论高度,全面阐述了康德美学的深广意义与重要价值”。(8)

进入新世纪以来,康德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晓芒、王元骧、叶秀山等一批知名学者都对康德美学的深意进行了挖掘,特别是邓晓芒先生,除了翻译出康德的三大批判外,还写了大量的研究康德美学的论文和著作,邓晓芒的《冥河的摆渡者——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康德美学在其先验人类学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第三批判是其先验人类学的完成,正是第三批判的完成结束了康德的先验人类学建构的构想,从而系统地沟通康德批判哲学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康德美学中的“自由”问题形成了新的见解,认为“康德所提及的自由的游戏,既不等于思辩理性中的‘先验自由’的理念,又不同于实践理性中的‘实践自由’,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活动中的经验性的自由,即某种自由感”。(9)因而所谓康德的审美自由事实上是人的经验情感活动中的自由感,是一种不受任何强制的无利害感,是康德哲学的主题“人的自由是如何可能的”自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前两大批判中的先验自由到第三批判中的自由感,促使了人类的自由在经验现象界得以实现。王元骧先生没有局限于康德美学的个别观点,而是从体系出发对康德美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王元骧认为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关系是康德美学的重要出发点,审美正是沟通两者鸿沟的重要途径,在康德哲学中,康德根据他二向度思维的方式把世界分为可认识的科学的经验解释和不可认识的只可信仰的超验的价值世界,但这两个世界是分裂的,因而康德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沟通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之间的鸿沟,在这一涉及康德美学体系问题上,王元骧先生作出了相当精辟的阐释。(10)叶秀山通过分析康德美学中判断力、趣味判断等几个重要概念,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野重新解读了康德,通过目的论的审美鉴赏,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在经验的有限世界领悟到了无限的深意。叶秀山看到了目的论在康德美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审美判断就是目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于理解康德美学的深层内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1)

新时期以来国内的康德美学研究虽然表面红火,有上十本专著和几百篇论文,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论文外,真正高质量的不多。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说过:“国内的康德研究刚刚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前人对康德研究的努力和贡献,而是在提醒我们,国内对康德的引进和介绍工作已经结束,现在要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康德深意的时候,应该向国外真正的规范的康德哲学研究看齐。

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弱点在于:

(一)多年来依靠宗白华的译本,而该译本错漏之处非常多,并且语言非常晦涩,让人很难读懂,并因之产生了一些对康德原义的误解。

(二)对康德文本中的观点照抄照搬,没有能够深入到康德文本的深处,发掘其当代意义;重视对个别观点的研究和发挥,并且有的发挥过度,但对《判断力批判》体系问题还是没有深入进行研究。

(三)在谈论康德美学问题时,常常脱离康德的哲学语境,而事实上,康德美学是康德哲学“逼”出来的,不深入地探究康德哲学问题,就很难理解康德的美学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