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流星
按照流星出现数量的多少和亮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
流星通常是单个零星出现的,彼此间无关,出现的时间和方向也没有规律,平均每小时可看到10条左右,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但是偶发流星在整个夜晚的出现频数则不一样:从统计上来说,下半夜出现的零星比上半夜多,而且也比较明亮。下半夜流星是与地球迎面相遇的流星体和地球追上的流星体造成的,而上半夜出现的流星,则是追上地球的流星体造成的,各自速度不同,与大气摩擦产生的亮度自然也就不同了。
火流星是偶发流星的一种,是较大的流星体陨落时产生的流星现象。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火流星资料中心(IMO FIDAC)的资料,所有经过天顶修正(corrected for zenith position)后,亮度比负三等亮(星等越小表示越亮)的流星都被定义为火流星。
绚烂夺目的火流星
1930年,苏联伏尔加河上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火流星。当年4月30日下午1时,人们突然看到天上飞来一个圆圆的“火球”,比月球稍小一些,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火链”,约飞行了5秒钟就消失了,在消失的地方升起一股烟云,逐渐变浓,持续5分钟。到烟消云散之后,人们还听到剧烈的轰鸣声,犹如发射火炮,一直延续了半分钟之久。
火流星的亮度非常高,会像条闪闪发光的巨大火龙划过天际,有的火流星会发出“沙沙”的响声,也有的火流星会有爆炸声,还有极少数亮度非常高的火流星在白天也能被 看到。当天空中的流星余迹被淹没时,又会出现烟柱似的尘埃余迹,可持续几个小时,人们根据这一尘埃余迹可以推测出高层大气内的风向和风速等。观测火流星不只具有纯学术的价值,实际上它也对预测及预防陨石对大气层外的太空航具所造成的伤害上,有直接的贡献。
陨石
陨石撞击留下的坑洞
第三种流星就是流星雨。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
陨石和陨铁是流星体落到地面后的残留物,它们是一些大而结构坚固的流星体,在与大气的摩擦燃烧中并未消耗殆尽,剩余固体物质(称为陨星)降落到地面形成的,根据它们所包含主要成分的不同而分类命名。大约92.8%的陨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是铁和镍,其他的陨石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被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被称为陨铁。
此外,还有一种少见的陨星,它们是以尘埃的形式飘浮在大气中,并最终落到地面上,这种被称为微陨星。微陨星的体积太小,不能在上层大气中引起燃烧。最后,这些微陨星体在空气的减速作用下成为飘落到地上的尘埃。
在航天飞机上拍的陨石坑
以美国纽约州阿尔班市杜特雷天文台的海明威(C. Hemingway)为首的一组天文学家,采用火箭和高空气球收集到了一批微陨星体。收集板是用硝化纤维或涂以矿物油的铝箔制成的,然后把它密封在防尘的盒子里,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收集板上仅能收集在一定大气高度之上(火箭是100英里,气球是20英里)的物质。火箭(或气球)一到既定的高度,密封防尘盒便借无线电信号之助启开,然后再予关闭。在高空中收集到的微陨星体非常细小,其大小为10-3厘米的量级,有的外形参差不齐,甚为古怪,有的呈球形,也有的呈绒毛状。
在流星雨发生时,用气球收集的微陨星体数星比较大,是无流星雨时收集的80倍,因此有人推断,这些屑粒曾经是某颗彗星的组成部分。流星和陨星应同流星雨和微陨星区别开来,这一观点已日趋明确。散见的流星和陨星系来自小行星;其中一些可能是大颗小行星之间突然剧烈相撞的产物,而另一些则是来源于较小的小行星之间的相互碰撞。流星雨和微陨星是彗星的碎屑,与小行星毫无关系。
一些专家通过对观测资料估算,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流星体,包括气化物质和微陨星,总质量约有20万吨之巨!这是否会使地球不断变“胖”呢?地球质量约为6×1021吨,由于流星体下落使地球“体重”的增加在50亿年时间内的总量约为3.3×1017吨,或者说使地球质量增加了1/20000,相当于体重100千克的大胖子增加0.005千克。可见其实在是微不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