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判断力是反思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是反思判断力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判断力”与“规定的判断力”是根本不同的一种有着自己先验原理的立法能力。将反思判断与规定的判断区分开来,将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归属在反思判断中,是康德美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三、审美判断力是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与“规定的判断力”是根本不同的一种有着自己先验原理的立法能力。我们知道,规定的判断力作为知性的一种应用能力,它需要将整个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有着必然性规律的存在,虽然它对于自然界无穷多样的变相并不能够提供任何的必然性的规律,但是人类理性的倾向决定了必须为探究这些经验的规律而提出一个先验的原理而作为其对自然进行反思的基础,只有这样,一个有秩序的自然界才是可能的,因而反思判断力开始从一般的判断力中分离出来,将自然界的经验规律作为其进行立法的根据。

将反思判断与规定的判断区分开来,将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归属在反思判断中,是康德美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规定的判断是一种认识判断,如果将审美判断看作是规定的判断,无疑是在证明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这正是西方前康德美学的主要特征,而康德将审美判断归结为反思判断,说明审美是与反思、体验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因而是一种人类反观自身的价值活动,而这种价值活动是与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但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康德是把“反思”与“判断”分开来论述的,康德说:“反思并不涉及有关对象本身的研究而想要从对象直接得出概念来,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我们首先从事于发现我们在能够达到概念的过程中必备的主观条件。反思乃是所予对象对于我们的知识的各种不同来源的关系的意识;只有通过这种意识,我们才能正确地确定知识的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7)康德在这里谈的“反思”的含义与洛克所说的“反省”的内涵相似,主要是指主体反观自身的一种活动。在后来的分析中,康德把反思划分为“先验反思”和“逻辑反思”,通过先验反思区分出表象究竟是与感性、知性还是与理性相互联系,通过表象之间的相互比较确立究竟是认识判断还是道德判断,因而先验反思考虑到表象与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而“逻辑反思”则根本不考虑表象与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切表象都只是具有认识上的意义,根本不考虑其在认识能力上的差异,只是考虑逻辑形式上的统一,因此一切表象只是在一个等级上,根本没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区分,因而就根本没有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上的区分,而康德在此所表述的“先验反思”的内涵,只是用于给“规定的判断”即知性判断寻找先天原则的主观根据,因而还不具备“反思判断力”中“反思”的含义。

对于“判断”的含义,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它是构成概念和一切表象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象,一切判断就是我们在表象之中的统一性机能,我们把判断的质料抽空,只考虑判断的形式因素,那么,一切判断就可以归结为量、质、关系和样式这四种环节,每一个环节还包含有三个子项目,这就是康德著名的判断分类表。康德对审美判断先验性质的分析就是根据这个分类表来进行“类比”而展开的,因而在这里判断只是知性的一种应用能力。

康德后来在《逻辑学讲义》一书中谈及判断力的双重特性,他阐释道:“判断力是双重的,或者是决定性的,或者是反思性的。前者由一般到特殊,后者由特殊到一般。后者只有主观的有效性,因为它所趋向的一般,只是经验的一般——仅仅是逻辑的类比。”(8)这种区分显然已经非常的接近《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了,不过仍然只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把握,反思判断力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先验原理,因而,我们可以说,在写作《判断力批判》之前,康德还没有深刻地把握反思判断力的真正内涵。

只有到了写作《判断力批判》的时候,康德第一次将“反思”和“判断力”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而对判断力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规定的判断力是知性的应用,知性将已经先天存在的范畴提供给自然,形成人为自然立法的重要法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可能遭遇到不能纳入先验范畴中自然,因而所有的判断应该都是将特殊归结为普遍下的规定的判断,因而出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是不是必要的呢?事实上,康德将反思判断与规定的判断区分开来对于康德美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将审美理论与认识理论和道德理论区分开来的关键所在,对于普遍的自然规律有着知性的先天立法,而对于自然中的一些变相,针对自然的经验性的规律在我们知性看来是偶然的,但是对我们理性来说则有着普遍必然性,因而我们必须把这种经验性的规律看成是具有统一性的,这种统一性是依靠了反思判断力才具有了可能性。因而在这些偶然的自然经验性规律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一条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先验原理,如果我们将这些偶然的经验性规律与知性的先验原理相互对接就会遭遇到困难,因为这些经验性规律并不是由知性来决定的,我们如果能够找到这条多样性统一的规律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探究自然的经验性规律,而反思判断力事实上就在暗中使用了这条不为人们所知道的先验原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理,因此,康德对判断力进行批判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这条使多样性自然统一的先验原理,由于这条原理是判断力暗中使用的,因而我们并不能够获得它的知识,因而它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这条原理在反思判断力的批判中成为与主体情感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主观原理,主体的快与不快就直接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理联系在一起,这样,反思判断力通过对主体情感的批判成为一种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在反思判断力中康德又将其划分为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目的论判断力通过知性或理性来判定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的能力,而审美判断力则表现在审美活动中,与规定的判断力指向外部的自然世界获得知识不同,“反思的判断力则指向内心世界,为的是通过对象表象在主观中引起的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而产生愉快的情感”,而且“前者(规定的判断力)把诸认识能力的协调当作认识的手段,后者(反思判断力)则把这种协调本身当作目的”。(9)可以说目的是反思判断力思考的根基所在,审美判断力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力是一种主观形式的原理,它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人类理性要求把一切经验对象全部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而知性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为规定的判断力无法判别自然的经验性的规律,从而要求借助于一种调节性原理,将这种具有主观形式上反思的审美判断力被理性调节到一切经验性的对象身上,使整个自然界虽然在知性的普遍规律下不能达成多样性的统一,但在审美判断力的反思中,多样性的统一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你认为梅花是美的,而别人可能认为高楼是美的,这种多样性的美的经验规律在审美判断力先验原理的统摄下就具有了统一性,也就是说各种经验性的美的规律最终是统一在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这一审美判断力先验原理之下的,因而审美的多种多样的经验判断在一点上是相同的,就是都可以归结为“自然合目的性”。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美学的独具匠心的地方,康德美学研究的不是西方古代美学家所追问美的本质问题,而是人类的审美活动问题,在主体审美判断力的指引下,康德将近代哲学中分裂开来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在审美判断力中相互贯通起来,同时又将先验方法彻底的贯彻到他的美学研究之中,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有了最终的理论依托和最根本的普遍性意义,我们可以说,康德美学通过对审美判断力的发现,扭转了西方美学研究的局面,美学的独立在康德这里真正具有了现实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