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美是德性的象征”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美是德性的象征”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借助现象和自在之物的二元对立解决了审美判断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为鉴赏判断中对象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找到了根据。维特根斯坦对审美的看法至少在以下两点是与康德一致的,即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和审美判断中存在着无法明确表述的规则。由于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审美问题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因此在展开对审美的思维方式和意义的论述之前,首先需要对道德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加以说明,以便进行对比。

第八章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美是德性的象征”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维特根斯坦接触过康德的美学思想,并受其影响,但通过上文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概述,我们看到他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审美化的倾向,而他关于审美的意义及思维方法,以及他在美学思想中表达的道德诉求确实可以与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一比较,而且正是在审美问题上的相似的看法显现出两人共同的精神气质。

康德借助现象和自在之物的二元对立解决了审美判断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为鉴赏判断中对象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找到了根据。虽然对象的形式并不指向任何确定的概念,因而也就不可能指向任何知性的概念,然而这种合目的性形式毕竟还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只能是理性理念。因此审美超越了经验的界限,将人们引向了自在之物的世界。维特根斯坦对审美的看法至少在以下两点是与康德一致的,即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和审美判断中存在着无法明确表述的规则。然而他们两人更深刻的一致性表现在他们对审美判断中反思态度的强调以及对这种反思的态度如何将我们引向道德的思考。由于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审美问题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色彩,因此在展开对审美的思维方式和意义的论述之前,首先需要对道德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加以说明,以便进行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