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保卫马克思”

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保卫马克思”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阿尔都塞“同一性思维批判”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他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保卫马克思”,这种捍卫不仅有时代的现实需要,更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史性丰富和发展。而不管阿尔都塞的思想发生怎样的转变,一个根本性的内涵是不变的,这就是对“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

阿尔都塞“同一性思维批判”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他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保卫马克思”,这种捍卫不仅有时代的现实需要,更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史性丰富和发展。

阿尔都塞理论的最大闪光点就在于他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来“保卫马克思”,“马克思的著作本身就是科学,而过去,人们却要我们把科学当作一般的意识形态。”[1]这种把马克思当成“一般的意识形态”的做法具体体现在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后者是在前者倒台后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凯旋。“这正是阿尔都塞制订研究方案时置身其间的语境,它满足了新一代的需要,它们不想承担斯大林主义罪恶的重负,但渴望绝对。”[2]在这种语境下,阿尔都塞高呼“保卫马克思”,以阻止意识形态的染指和保卫马克思的纯粹的科学性。

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匈牙利事件,这场巨大的冲击波因为希望的失去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冲击波粉碎了苏联模式的神圣性,苏联模式遭到了左翼人士的批评。共产主义这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意识形态,遭到了这样的历史现实:揭露严刑拷打与极权主义逻辑的恐怖性”[3]。在这个理论的转折点上,阿尔都塞清醒地看到,如果不对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作彻底的反思,那么思想的混乱仍然无法被整顿,因为“随着斯大林教条主义的结束,它们并没有作为历史环境的简单反映而消失,它们依然作为我们的问题而存在着。”[4]与此同时,阿尔都塞认为存在三种理论倾向:第一种是把一切的错误都推诿给斯大林,但实际上却走不出教条主义的框架,“有些人不仅把斯大林应负的罪责和错误,而且把我们自己的失望、错误和混乱,统统推到斯大林的身上;一旦它们看到,哲学教条主义的结束并没有使我们能够完整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他们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5]第二种倾向是把人道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含义,“教条主义的结束使研究工作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同时也使有些人产生了一种狂热,仓促地把它们获得解放的感受和对自由的喜爱这类意识形态言论宣布为哲学”,然而正像阿尔都塞所说,“狂热也同抛向空中的石子一样,肯定是会落下地来的”[6]。第三种倾向才是阿尔都塞所赞同的,“重新估价我们自己”,“了解和承认外国过去和现在的成就”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之,如果我们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理论根据,我们今天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公开提出这些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7]

通过与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论,阿尔都塞要划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领地,这就是科学,甚至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成熟的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守者。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是原创性的和爆发性的,“阿尔都塞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恺撒,不是古罗马的护民官。不过在很多人眼中,阿尔都塞似乎是马克思主义至高无上的救世主。他的事业有着太多的艰难险阻,那是一笔真正的赌注,等于把马克思主义置于当代理性的中心,同时又使它脱离了实践,脱离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使之超越机械经济主义为基础的斯大林教条。”[8]但是阿尔都塞以意识形态批判的方式以科学的姿态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却也陷入了理论主义的封闭中,后期开始从理论实践的理论走向面向事实本身的实践,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说。而不管阿尔都塞的思想发生怎样的转变,一个根本性的内涵是不变的,这就是对“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

在“同一性思维批判”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历史性丰富和发展。我们认为,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马克思是要根本变革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主张运用知性、概念去寻找现象背后的同一性本质,它的基本原则是逻辑高于生存实践、静观高于行动的原则和追求终极实在的绝对主义与还原主义原则。而马克思在理论硬核处攻破了传统哲学的有限的、知性的、观物的和二元对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回到了无限的、开放的、观人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哲学的思维方式,回到了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实现了哲学范式的转换。马克思哲学在突破了旧的理论硬核的基础上,提问方式也发生了新的转换:从追问“存在(者)是什么”到追问“人应该如何生存”,从追问实然性问题转向寻求应然性问题,从对“天上星空”的探索转向追问人自身的意义!马克思扭转了提问的方式,恢复了人的主体所应有的地位,完成了从抽象的实然性向探求现实的人的应然性的转变,从而深刻地阐释了历史客观性是合目的、合规律的统一。此外,马克思哲学在解释原则上实现了从客体论向主体论的转变。社会历史是主体的运动过程。马克思立足于主体活动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从而把价值论引进了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追求的不再是终极本体,而是合目的的规律性问题,其中渗透着应然性的价值问题。生产力之所以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问题,是为了满足人得以生存的基本需要的。人的生存是基础,人的发展是手段,人类的解放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旨趣。马克思的世界观正是寻求这三者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基础上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具有价值的意义。这样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从自在规律观到自在自为的规律观的转变,实现了从机械决定论到价值决定论的转变。马克思运用社会历史的解释原则,分析了现实的社会历史,得出了人类生存的历史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可见,马克思从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实现了从逻辑的、知性的思维方式向前逻辑的生存实践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实际地变革现实事物,而不是通过静观得出事物的本质。阿尔都塞秉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具体地分析了“同一性思维”的观念表现,并在认识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要求清除意识形态的幻象,从而得出面向事物本身的真实。由此,我们认为,阿尔都塞“同一性思维批判”的一个重大的成果就在于理论地举起了“保卫马克思”的大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