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

时间:2023-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技术体系的宏观结构 技术体系的宏观结构是指构成技术整体的各个门类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能量变换技术指的是技术体系中一切对能量实施变换的手段和方法的集合。技术工艺操作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直接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预期变化的功能要素,它是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的统一。它们在技术系统的运作过程中,通过整合互补,完成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促使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

(一)现代技术体系的形成

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方式,它的形成过程除了受自然规律、技术规范的限制以外,还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综合社会功能的系统,它也有独立的一面。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来看,技术体系经历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到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再到目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从技术的复杂性方面来看,它是从人工操作的手工技术,由人监控的机器技术到全自动智能机器技术。从技术原理的进化方面来看,是从机械技术到物理、化学技术,再到生物技术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也就是技术系统进化的历史。

(二)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

1.技术体系的宏观结构 技术体系的宏观结构是指构成技术整体的各个门类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技术的体结构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早期的技术涉及的领域有限,且无任何联系;现代的技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结构,包含众多的技术门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技术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例如,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把技术分为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根据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内容,可以把技术分为物质变换技术、能量变换技术和信息变换技术等。在此,我们就后一种分类标准来研究技术系统的宏观结构。

物质变换技术是指一切改造、变换、加工物质材料的手段和方法的集合。它的变换对象是物质,其输入和输出的是物质流,其功能是根据预定目的,把对象中的物质通过变时、变位、变性、变形、变组合等变换,把对象改造成为人类所需要的形式。物质变换技术也可以看成由若干技术组成的系统,它包括改变物质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的采掘加工技术;改变物质空间位置的运输技术;改变物质储存时间的储藏技术;改变物质内部结构及性质的材料技术;改变物质形态及其组合的制造技术等。

能量变换技术指的是技术体系中一切对能量实施变换的手段和方法的集合。它变换的对象是能源,输入和输出的是能量流,其功能在于通过对能量实施变换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能量变换技术也可以视为由若干种不同技术组成的系统。例如,实现能量分布位置变换的能量传输技术、实现不同形式能量转换的能量转换技术、实现能量在时间上变换的能量储存技术等。能量变换技术在技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所发生的技术革命常常是由能量变换技术的变革而引起的,并以它的变革作为标志,如蒸汽、电力、原子能技术等。

信息变换技术是指技术系统中一切信息变换、加工处理的手段和方法的集合。它的对象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是信息流,其功能是对信息加以变换、加工、处理,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信息变换技术也可以分为实现空间位置变换的信息传输技术;实现内容或性质变换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信息在时间上变换的信息储存技术等。本世纪以来,信息变换技术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它的变革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标志。

此外,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还可以对技术进行以下分类:

按照三次产业理论进行划分,可以把技术体系划分为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公用事业等部门)。在现代,有人将第三产业中的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以及信息产业划入第四次产业。也就是将技术分为一次产业技术(农业技术)、二次产业技术(工业技术)、三次产业技术(服务业技术)、四次产业技术(信息技术)。

按照生产要素密集程度进行划分,可以把技术体系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指投入大量物化劳动,即生产设施和物质装备)、知识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劳动中智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知识含量高的产业技术)。

按照科学的应用划分,可以把技术体系分为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生物技术。机械技术是指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的技术;化学技术是指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建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自然物的结构和成分的技术;物理技术是指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式,建立人工物理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技术;生物技术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和形态的技术。

2.技术体系的微观结构 技术体系的微观结构指的是每一具体技术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方式。关于技术内部的基本要素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法。早期的有材料、能源、控制、工艺四大要素说,以后又有工具、控制、工艺、动力四大要素说,以及工艺操作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三大要素说。后一种学说从技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担负的职能入手,把技术分成三个基本的功能要素,更好地揭示了技术系统的微观结构。

技术工艺操作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直接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预期变化的功能要素,它是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的统一。它在以物质为对象的机械加工技术中,表现为对工件进行加工的钻、铣、车等工具与加工程序的统一;它在以能源为对象的变换技术中,表现为使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变电工艺和发电设备的统一;它在以信息为对象的计算机技术中,表现为运算程序和运算器的统一。技术工艺操作要素决定技术系统的功能特点,是技术系统的核心。

技术的动力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主要为工艺操作要素提供所需动力或能量的功能要素。它也为控制要素提供必需的能量,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也不直接提供产品,但却是技术系统运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技术的控制要素是指根据人类设定的目的,通过接收、分析和处理周围环境的信息和技术系统内部工作的信息,实现对技术系统的控制。

以上三个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技术系统的运作过程中,通过整合互补,完成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促使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在历史上,三个要素都经历过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都经历了由技术手段逐渐取代人去行使上述基本职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似乎越来越远离了劳动对象,但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在不断加强。所以,不断改进这些要素及其关系是促使技术本身不断进步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