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成立的那天起,对有意识体验的研究就成了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1873年被称为是“旧世界(1)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就声称研究意识是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他把意识看作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的中介面。他的目标之一是研究产生有意识事件的生理条件,虽然他并未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他的这一思想却同下面我们要介绍的美国免疫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及美国意识和睡眠研究专家托诺尼(Giulio Tononi)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冯特把意识看作“某个特定时刻所有体验的整体”。其他一些早期心理学家,如被称为“新世界(2)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创立精神分析学派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都把意识研究看作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图7-1 16岁的弗洛伊德和他的母亲阿玛莉亚·弗洛伊德。
当时心理学家并没有多少研究意识的手段,他们只能把意识研究付诸自己的内省,但是正如神经科学、特别是神经病学一再表明的那样,内省或者说受试者的主诉是很靠不住的。后来一些心理学家试图用兴奋和抑制这样的基本神经过程来解释意识而未获成功。于是在20世纪的上半叶,意识研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心理学的主流观点是,意识体验是无法研究的,能够科学研究的只有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测量的行为,其极端者甚至不承认有内心意识。这就是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包括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Edward Thorndike)、斯金纳、约翰·布罗德斯·沃森(John Broadus Watson)。正是他们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对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只看行为,不问内心,甚至以为所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连串的反射而已,科学家能做的只是测量刺激和相应的反应。这一学派还影响到传统的人工智能,以为只要编制出巧妙的程序,能模仿人的某些智能行为就解决了智能的机制问题。这一学派统治了心理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在那个时候意识问题充其量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根本不被认可为科学研究的主题,从而阻碍了意识研究。
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来解释,有时候同样的刺激可以引起不同的行为。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研究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隐藏的内心过程,产生了认知心理学这样的新学科。然而,在当时除了观察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之外,并没有太多研究意识问题的实验手段,因此进展不大。1989年,英国心理学家萨瑟兰(Stuart Sutherland)总结说:“意识是一种迷人而又难于捉摸的现象……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有关它的值得一读的作品。”
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脑功能成像等实验技术的突破,使把对意识的研究置于神经科学的基础上成为可能;经过像克里克等大师登高一呼,意识研究又回到了科学研究的中心舞台。由于有关行为主义和脑功能成像等的故事在拙作《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中已有相当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此处就不再重复了。也正是因为对意识的自然科学研究刚开始不久,因此与前面各章略有不同的是,本小节之后笔者将不再介绍历史上对意识研究的故事,而是介绍当前意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