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对不起大家,前面康德的哲学已经够难的了,这里黑格尔的哲学更难,要耗费您不少脑细胞了。
讲起黑格尔,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绝对理念”,这个词及其含义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绝对理念及其自我实现—
什么是绝对理念呢?我们先按常规分析一下:所谓绝对理念就是“绝对的理念”,“绝对”是用以修饰理念的,“理念”才是中心词。这样,为了理解绝对理念,我们必须先理解何谓“理念”。
在康德看来,理念就是一切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柏拉图的理念观也类似,黑格尔同柏拉图和康德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当黑格尔在这个理念之前加上“绝对”二字时,其含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可视之为存在之物的范本,而绝对理念则可视为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大家知道,绝对这个词常常就是“最”、“无与伦比”等意思。当黑格尔在理念前加上“绝对”时,也就是说它是最高的、无与伦比的理念了。
现在我们弄清了什么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便来了:黑格尔认为这个绝对理念又如何呢?我们在前面讲康德时已经知道,康德认为,理念,也就是物自体,根本不可能为我们所了解,亦如道德的理念——至善,不可能在人间得到实现。
黑格尔对此的回答同康德截然不同,他认为: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作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真正核心。
所谓“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也就是说绝对理念能够在人间得到实现。
大家也许会感到奇怪:什么在人间得到实现?难道绝对理念这样抽象的东西是自由、平等、博爱或者共产主义社会不成?能够“在人间得到实现”?
正是这个意思!当黑格尔谈到绝对理念时,就像康德谈至善、自由、共和国等一样,是一种人类的理想状态,不过同康德认为至善只是一个“应当”、不可能在我们这个“此岸”世界得到实现相反,黑格尔认为,这种理想状态能够在人间得到实现。
当然,黑格尔的这个实现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或“完美的”实现,而是部分的实现,对此他说:
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概念相符合。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皆不可免于毁灭,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
所谓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也就是绝对理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因为事物的概念也就是其绝对理念,正如实在事物本身就是绝对理念的不完全实现一样。
绝对理念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黑格尔认为,那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观念,而是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原则,所以有着强大的力量,就像统帅一支强大军队的将军一样,可以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
我们现在就来对此作更深入的分析。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为什么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黑格尔对此作了深刻的回答:思维与存在具有内在同一性。
为了理解黑格尔的这个基本命题,我们必须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思维和存在。
首先,黑格尔的思维不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家头脑里的那个思维,例如思考数学题或想着考数学怎样捣鬼好加几分时大脑中进行的那种思维活动,而是一种在我们所有人头脑之外的“客观思维”,用另一个名字来说,就是做我们久仰大名的“绝对理念”。
黑格尔的存在同我们所讲的存在之关系可以用这样一句自相矛盾的话来说:黑格尔的存在既是、也不是我们所称的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黑格尔讲存在时,其实指的也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例如高天淡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这些东西用我们习惯了的一个词来说,就叫做“物质”。
然而当黑格尔指我们这些“物质”时,他的意思恰恰同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们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在唯物主义看来,这些物质乃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一、我们人能够感知——看、摸、听——这些物质;二、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有没有想到它们,它们依旧存在着、岿然不动。这就是唯物主义所称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以上这些看法恰恰就是黑格尔所反对的。他认为唯物主义所称的物质根本不具备所谓的客观实在性,而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东西。用另一句话来说,如果有人坚持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或者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才是物质,那么就意味着根本没有物质这种东西。因此他不用物质与实在等词而单用了“存在”。对于他而言,这个存在也是我们所指称为物质的那些东西,但黑格尔认为它们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而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说这种主观的“存在”同思维具有同一性。
我们已经讲清楚了何谓思维何谓存在,那么,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个命题里除了“与”、“具有”等意思一看就懂的词语外,就只剩下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关键词——同一性。
什么是同一性?词典上它的意思就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内外均相同或者说外表虽有差别但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黑格尔所说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指的正是后一个意思,具体说,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
一、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
二、凡思维的东西一定会存在。
我们首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黑格尔不承认有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这种东西,也就是说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关于不承认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从蓝天白云到靓妹丑女都不是客观存在这是种“古怪”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哲学中是比较普遍的,例如洛克就这么认为,在洛克看来,我们虽然分明地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这只是感觉而已,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断定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之所以相信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因为我们能够感觉到它们,即能“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而事实上这“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既非存在的充分条件,也非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洛克的观念自有他的道理:即我们并不能断定物质世界的存在,我们所能直接接触的只可能是心灵中的观念。在这点上康德同洛克是一脉相承的,他说我们人所看到、听到、摸到的万事万物这些现象其实也只是我们的感觉,它是一种由我们的感觉所形成的表面现象,是一种主观的表象——现象。
如果还有谁在读过所有这一切后还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那就说明他并没有将这些话真正读进去,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进入哲学的大门。因为一个人一旦进入哲学之门,他所表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怀疑:即对一切日常的简单现象与同样简单的结论进行怀疑与考问,并能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而在这一切的怀疑之中最基本也最典型的便是对我们最常见到的万事万物的怀疑:怀疑在万物的表面之下有一个不同的本质以及万物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客观存在是不真实的。前者如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或火之类;后者就是洛克、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怀疑万物是一种“客观实在”。
何谓哲学?此即哲学!
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万物——存在——不是什么客观实在,而是一些抽象的东西、主观的表象。那么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呢?
洛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谈及的贝克莱主教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说:现象来自于物自体。而黑格尔回答说:存在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什么是黑格尔的客观思维,为什么说存在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呢?黑格尔对此也有一番深刻的分析——正是从这些深刻的分析之中体现了黑格尔的哲学,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深刻的分析之中了解黑格尔的哲学。
黑格尔说,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万物并非客观实在,而只是一些表象或感觉,那它们为什么能够存在并且表现为这些表象与感觉呢?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光靠那外在的、虚幻的表象与感觉,必须有其他的、更为可靠的东西作这些表象与感觉的“支架”。
那么,这个更为可靠的东西又是什么?黑格尔说:是“类”。
这个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与个别事物相区别的事物之间的共性、普遍关系或者说是事物的规律。举个通俗的例子,如动物学中的“鱼类”,就是指“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型、具鳍、用鳃呼吸的水栖动物。”也就是说,鱼作为鱼都具有“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型”等类的特征,又如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三定理也是行星类的特征。
黑格尔认为,这些万物赖以成为其自身的东西光凭我们的感觉是不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通过我们人类的精神才能认识。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个体生灭无常,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其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
黑格尔的这段话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他总不可以凭感觉——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听觉——去看到事物的类或者规律,要了解这些东西必须借助思维。
这个思维既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更是客观思维、绝对理念,只有它们才能把握事物的类。
这些内容想必大家都不难理解,但黑格尔并不止于此,他将更进一步,并且这一步可没有这么容易理解了。这一步是,黑格尔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本质或者规律只能靠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易于理解,就是说既然只能通过思维去认识事物,那么事物就是思维所思维的那个样子。但难就难在为何如此,而且这句话似乎有些荒唐。事物就是所思的那个样子,那么如果我把一只杯子思维成一只大象,那么它就是一只大象吗?
如果是这样话,那么黑格尔当然错了,而且犯的似乎是一个傻瓜都不会犯的错呢!因为一个傻瓜也不会因为想象地上的一块石头是一块苹果就拿起它往嘴里塞。
但大家也应明白,正因这个荒唐是如此明显,所以黑格尔绝不会犯如此的错误,如果我们认为它显得荒唐,那么是因为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在一个观念荒唐的外表之下深刻的合理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类的存在是依赖于思维的。二、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
对于第一点,这是因为事物的类是不同于其外表的,它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和摸到,甚至于不能用任何仪器间接地测量到。例如我们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看见某些原子,也可以用伏特计测量电压,但我们怎能测量那个“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物运动的规律也一样,例如我们如何能看到、听到或者摸到行星运动的规律呢?这些都只是人类凭着思维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思维,那么这些规律就不存在——事物当然仍在照原样运动着,不过规律这个东西却并不存在,就像如果没有牛顿就不会有惯性定律、没有爱因斯坦就不会有相对论一样。当然惯性定律与相对论并非只有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才提得出来,但在这里“牛顿”也可以改成“马顿”呢,也就是如果没有一个人提出这些定律,那么它们就不会产生出来、就不会存在。如黑格尔自己所言:
类作为类是不能被知觉的,星球运动的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的。所以普遍是人所不见不闻,而只是对精神而言存在的。
这里的精神就是思维。请看,至此我们已经说明了事物的外表与个体本身是生灭无常的,只有它的类是恒久的,而类的存在却有赖于思维。
这时可能又要有人有疑问了:既然如果没有思维就没有类或规律等,例如牛顿死了就没有了惯性定律,那么如果所有的人都死了呢?那世界成什么样了?难道它就会因此湮没了吗?成了一堆只有现象的、生灭无常的乱麻?
当然不会。因为当我们说思维时,它固然看上去只是人类的思维,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比人类思维更为广大的思维——客观思维,或称绝对理念。人类的思维不过是“客观思维”的一种而已,也可以说是客观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这样,即使人类不存在或者灭亡了,万物仍是存在的并且照样有类,因为那客观思维永远在思维着它。
又,这个类既然是通过客观思维而来的,换言之对于每个具体事物而言,它的类就是客观思维所思维到的有关它的那些东西,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它的类就是客观思维整体,而客观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至少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
对于个体而言,类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概念”。因为我们知道,所谓概念就是超出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其类特征的描述。例如人的概念,无论是“理性的动物”还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个“理性的”、“会制造工具的”与“动物”等就是其类特征。
因此,与依赖客观思维与类一样,事物也依赖概念才能真正存在,即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存在的实在,而把握一个对象也即是认识这个对象的概念。
至此我们就表明了存在的存在有赖于思维,或者说一切的存在都是从思维而来的。
但这只是证明的第一步,前面我们说过,还要证明第二步,即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
这比证明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要容易一些——甚至可以说用不着证明。既然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那么类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得由思维决定了。这就像既然一个雕像会不会存在有赖于雕刻家,那么它到底会雕成个啥样子是由雕刻家决定的。
这时也许有谁会打趣般地问:你怎么知道类的存在依赖于思维像雕像依赖于雕刻家而不是像孩子依赖于父母呢?须知父亲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存在”,但他们却不能决定他长什么样儿啊!
这是因为思维之于类并不是像父母之于孩子,而是像雕刻家之于雕像。因为这个客观精神、绝对理念,与我们前面所言的一样,是一种有最高力量的东西,简直像上帝一样了不起!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分析完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一半——为什么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现在我们来分析另一半——为何“凡思维的东西一定会存在”?
—凡思维的东西一定会存在—
这其实也像为什么类就是思维所思的那个样子一样好说明。思维既然是有最高力量的东西,简直像上帝一样牛,那么它当然会努力将思维不停驻于思维,而是将之付诸实践并最终实现。这也像一个雕刻家既然脑子里有了一个雕像,他当然不会将这思维停留在脑海里,而是将之付诸实践,创造出相应的雕像——因为他本来就是雕刻家!而上帝本来就是造物主!
这样,为何凡思维的东西就一定会存在也就说明了。就像黑格尔自己所言:“思维、概念必然地不会停留在主观性里,而是要扬弃其主观性并表示自身为客观的东西。”
经过漫长的分析之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终于得到了说明。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三句话来总结:
一、思维决定存在的本质。
二、一切存在都是通过思维而来的。
三、思维可以通过实现自己而成为存在。
—理性与现实的同一—
上面我们刚刚讲过,黑格尔的思维、理念、理性等概念都可用于人类。事实上它们不但可用于人类,而且当他真的如此做后,他就在其哲学中别开生面了,这就是关于国家与社会制度等的理论了。
我们在讲黑格尔的生平时,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一样,不但得到众多的信徒,而且还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一样。为什么能够如此呢?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这个人虽然曾经是一个欢呼过法国大革命的热血青年,但当他渐趋老迈时,真的变得保守了,不再喜欢残酷血腥的战争与政治革命,而十分欣赏给德国带来了和平、统一与强大的普鲁士专制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黑格尔不但将他对政府的这种欣赏表露在行动上,还表露在了他的哲学上,用他的哲学为普鲁士政府的反动与专制作辩护。
他最有名的一句当然是: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使他得到了普鲁士政府的高度赞赏,据说教育大臣特地写信给黑格尔,大大地夸了他一通。但黑格尔也遭到了对政府专制不满的自由派们的愤怒,大骂黑格尔是走狗,甚至说他的哲学“不是长在科学的花园里,而是长在阿谀奉承的粪堆上”。
一向受不了批评的黑格尔愤怒地站起来替自己辩护,他是如何辩护的呢?对于两句话中的前一句话用不着辩护,自由派人所反感的只是后一句。对于这个惹是生非的句子,黑格尔是如此分析的,他首先说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他知道人们反对这句话时恰恰认为他说的是现在的一切,包括战争、屠杀、抢劫等以及独裁专制等,都是合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现实的,也就是说是现存的,他们将“现实”与“现存”混为一谈。
对此黑格尔将“现实的”与“现存的”截然区分开来。他说,现存并不意味着现实,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东西确实存在,然而它们却没有资格称自己为现实的,即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虽然现存,然而根本不是现实的。这就解决了人们反感的理由之一,即认为他把世界上一切垃圾——例如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强盗们——当成了合理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配享有现实的美名呢?只有那些其存在具有必然性,是必然如此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现实的,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则不是必然的,因而也就既不是现实的、也不是合理的了。
国家与政府正是如此。
他还指出,有些坏东西并不因为其坏就不成其为不合理的,相反,它们仍然是合理的,否则它们就不会存在。因为即使坏的东西,如果从它们的角度看,它们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当然这个合理性不是有道理或者正确,而是合乎理性之意。而这个合乎理性就是说某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因此尽管它坏,它却是必然要存在的,这种必然性就可以名之为理性。
我们举个最坏的例子来说,希特勒及其纳粹是坏到家了的,然而它们的出现对于德国而言却有其必然性,是德意志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甚至从尼采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还有最后一点,黑格尔说现实与合理并不意味着永远如此,相反,一切事物都在改变,那些此时是现实的合理的到彼时将不再如此,那时它将成为不现实不合理的东西,将变成死灭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说呢?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只不过是绝对理念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只是暂时的表现形式,只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与阶段。当他们是现实的时候,它们是合乎绝对理念的,具有必然性,然而世移时易,渐渐地它们就同绝对理念发生矛盾了,必然会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
以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也就是说,那些坏的东西别看它们现在挺神气,然而它们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他们的末日一定会来临。
黑格尔用这句话为自己辩护,说他并不是在片面地维护现存的制度与政府,好让自由派们不那么痛击他。这意思还可以从他那句“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看出来。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之一,诗人海涅对他说的那句“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不敢苟同时,黑格尔笑了笑,然后一脸神秘的样子,答了句:“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合理的必然都会是现实的。”然后赶快往四周看了看,生怕隔墙有耳。
黑格尔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与他这句“凡是合理的必然都会是现实的”有关,因为根据这句话,那些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的,那么,自由派们提出的那些民主、自由、平等、博学等原则哪一样不是合乎理性的呢?这是谁都会承认的——包括黑格尔,那么,这一切早晚都会得到实现,这就意味着现存的不民主、不自由的政府和政治制度一定会完蛋!而民主与自由一定会得到实现。这样的话要是给政府听到了,不把他关起来才怪。难怪黑格尔要小心翼翼了。
这样,我们应该理解黑格尔那句“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都会是合理的”话的真正含义了,他并不是一句保守的、维护现存反动制度的话,而恰恰是一句蕴藏着异常深刻的哲理的、并且富有革命性的话,真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同时,这一句话将黑格尔的思维、理念、理性等概念用于人类之后所得出来的结论之精粹一网打尽了。这个精粹与黑格尔的基本哲学观点“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说:人类社会现存的东西,包括社会制度,它们一旦存在就具有其合理性,然而它们终有一天会变成不合理的,必将走向衰亡。
至此我们已经讲明了为什么黑格尔说绝对理念能够实现自己、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我们也说过了,这只是黑格尔的“基本哲学观点”,黑格尔的哲学当然不会停留于“基本”,他那深邃的思想之触角必会更深入地进行形而上学的玄思。
他所玄思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绝对理念究竟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这同前面那个绝对理念为什么能够实现自己配成了完美的一对,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主体部分,我们现在就来讲这个问题。
—绝对理念如何自我实现—
就整体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成三大块: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个整体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绝对理念之自我实现,他的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分别讲的就是绝对理念如何实现自己的具体过程。
逻辑学讲述的是绝对理念自身发展的进程,这时绝对理念表现为许多范畴——质、量、度、本质、现象、现实,等等——的依次推演。
自然哲学讲述的是绝对理念将自己“异化”,也就是说成为自然万物的进程。
精神哲学则讲述的是绝对理念超越了自然界而进入人的意识的过程。这时绝对理念在人的意识之中又回到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并最终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我们这里只讲第一个即逻辑学的过程,这也是哲学的最精髓之处。
黑格尔为他的逻辑学建立了一个“范畴推演系统”,他将这些范畴称为纯概念,即“纯粹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概念之中不含有任何经验或具体事物的成分。
这个“范畴推演系统”整体上共由三大块构成: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每个又由三个范畴构成,构成存在论的是质、量、度;构成本质论的是本质、现象和现实;构成概念论的是主观性、客观性、理念。
这些范畴看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只要大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会发现事实上一点儿也不难懂——它们只是对我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世界以及我们表达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总结。例如当我说“这是一只猫”时,它里面就包含了质、量、主观性等范畴。其中“猫”是质、“一只”是量,而这句话又是一个判断,属于主观性这个范畴。
由此可见,其实我们每个人平时都在说着听着唱着范畴,只是不知道罢了,就像许多人觉得自己穷,要是能弄到什么宝贝就好了。其实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就是无价之宝;同样如所罗门王和汉文帝所言,我们所饮的水、所穿衣服都是宝,比黄金珠玉更珍贵。
黑格尔正是在这些我们一贯拥有而不自知的范畴之宝那里建立起他的逻辑学大厦的,他先找出上面的诸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建立了这门以研究诸逻辑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为内容的逻辑学。
黑格尔认为他的逻辑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灵魂,其他两门,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都只是逻辑学中那些逻辑原则在自然界和人类精神这两个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为此他将这两门哲学称为“应用逻辑学”。
前面我们在讲康德哲学时曾讲过,康德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就是由知性同经验相结合而形成的,而这个知识具体来说就是12个范畴,它有四大类:量、质、关系、样式,这些中的每一类又包括三种具体范畴,例如第一类质包括实在性、否定性与限制性三种范畴,等等。不难看出,康德这12个范畴其实只是12种思维的模式,或者是12种事物可能的性状及事物之间可能的关系。
但是康德的那12个范畴显然同黑格尔的这9个范畴差别很大,例如康德的范畴排列虽然有系统,但还是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例如上面质的三种范畴就是这样,而黑格尔的9个范畴可不同了,它们的排列是十分系统的、合理的,例如将存在论分成质、量、度三个范畴,它们之间的彼此相连与递进关系一看就能明白,确实排列得好。
还有,康德的范畴只在现象世界中才有用,同物自体毫无关系,而黑格尔的范畴却不是这样,它不但是主观的,是我们头脑中的思维形式,也是客观的,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并决定客观事物本质的“客观思想”,在它们之外再也没有超越一切、不能认识的物自体。
最后我要来详细地谈谈大家在上面已经看到了的一个现象,就是黑格尔在排列这些范畴时那巧妙的方式,例如质→量→度,这就是所谓的“三一式”,在这三个概念中,第一个范畴是肯定的,第二个范畴是对第一个范畴的否定,而第三个范畴则是前两个的综合,这也就是我们在高中时的“辩证唯物主义”课程中就学过的辩证法的第一个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现在就来大致讲讲这个规律。
平常而言,肯定与否定是一对冤家,彼此势不两立、毫不相干。然而黑格尔却从它们的对立中看到了更深刻的一层,那就是肯定之中的否定、否定之中的肯定,所以肯定与否定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但大家要注意,这里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并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肯定与否定,像两个死敌打架一样:这两个死敌其实本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出于误会成了死敌,后来又成了朋友。黑格尔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同一个事物之中的肯定与否定,或者进一步说,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是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例如一个生命体,我们知道,生存可以说是人最起码的本能,它的否定面就是死亡。我们也许会想当然地认为人只有生存这种本能,而死亡却是人最为害怕的,当然处于生之外,不是一种本能。
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正是在一个生命之中除了有那个生存的本能之外还有一个相对立的本能——死亡,是生中有死,而死中亦有生,这就是说,在肯定之中包含了否定,否定之中也包含了肯定。
我们已经说明了肯定之中有否定,那么否定之中有肯定又是怎么回事呢?
黑格尔说,否定之中有肯定,就是说否定并不是单纯的否定,也就是说不是对所否定对象的全盘抛弃,是弃之如敝屣,而是在否定之时又保留了被否定对象中的某些东西,是部分的否定。黑格尔给这种否定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扬弃”。
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在这个否定之否定律或称扬弃里包含着三个步骤,分别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肯定可以称为单纯的肯定,而否定可以称为单纯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则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否定之否定。较之单纯的肯定与否定来,它当然要棋高一着了,具体点说,是“内容更丰富,也更具体了”。
懂得黑格尔这个否定之否定律对于理解他的逻辑学十分重要,因为他正是以之来研究其逻辑学范畴体系的,可以说是整个逻辑学的基础。我们前面之所以不直接讲逻辑学的三大块:存在论、本质论与概念论就是因为如果不先讲清楚这个作为基础的否定之否定律就没法儿讲它们,就像建房子要先立地基一样。
现在我们已经打好这个地基了,现在就“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建黑格尔的“逻辑学”这栋房子吧。
先建第一层:存在论。
我们也已说过,存在论由三大范畴组成:质、量、度,我们在中学时也已经学过“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在这里正是运用否定之否定律来讲述质量互变律的。
—存在论—
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个范畴就是存在论的第一个范畴——纯存在,我们可以将纯存在看作是质这个大范畴中的一个小范畴,但也是一个单独的范畴。
黑格尔说,这个纯存在是一种“纯有”。这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说它是一个除了“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性质的东西,我们只知它有,除此一无所知。
大家可以把这个“有”看作是整个宇宙万物之始,然而正因为它是宇宙万物之始,因此它必须不具有后来宇宙万物那些千变万化的性质,而只能是一种单纯的东西,它无形无质,也无可状,只是单纯的“存在”而已,这颇像《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黑格尔接着便祭起了他的辩证法法宝,他说,既然这个纯除了“有”这个性质外一无所有,那么它也可以说是“无”,是一种“非存在”。
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独特的推理方式,不过并不太难明白,这就像在法庭上一样,被告说他有证据表明他没有罪,可是却怎么也不能说出这个证据来,只是一味坚持说他“有”,那么也就等于“无”,没有哪个法官会认为他是“有”而不是“无”证据。
经过这样的推理,黑格尔说,他就从“有”导出了它的否定“无”。
通过这样的思辨,那“有”便同“无”统一起来了,黑格尔说,这种统一便是一种变獉易,在这个变易中,既包含了存在,也包含了非存在,它是二者的统一。
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就是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律的直接运用。通过这种“扬弃”,黑格尔得到了另一个东西——定在。
黑格尔说,这个定在同“纯有”和“无”都不同,它是将二者扬弃于其中的结果。通过这种扬弃之后的“定在”便不再像纯有一样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了,而成了一种“限有”,这个限有拥有了某些规定性,也就是有了某些“性质”。
这样,这个拥有了性质的定在便成了“质”。这样就导出了他的第一大范畴——质。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黑格尔的这个推理过程:纯有→无→变易→定在→限有→质。
什么是质呢?质当然是一种规定性,黑格尔说,对于任何具体的存在物而言,质就是它赖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正是由于这样的规定性事物才可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分。
存在论中质之后的第二个范畴就是量了。量属于事物的一种性质,与质不同的是这种性质不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性质,而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性质,也就是说,即使它发生了变化,事物也不会因此而不成为该事物,仍是该事物。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一个姑娘,她的漂亮与否就不是她的质,而是量了,也就是说,如果她漂亮,美如西施、貂蝉、玉环,那好,她当然是一位姑娘,但如果她不漂亮,甚至丑如东施、无盐、嫫母,她也仍是一位姑娘。
上面这个比喻如果联系到黑格尔的质与量之后存在论的第三大范畴——度,也许就会不那么恰当了。因为黑格尔认为,量的改变可以引起质的改变,这就引出了他的存在论中第三大范畴:度。
我们知道,事物的量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一般不会引起质的改变。但有一些量一旦其变化超过某种限度时就会令事物的质发生改变。这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限度就叫“度”。
这个度是比较好理解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水温的变化:如果水温升高,例如从10℃升到20℃,它还是水,是一种液态物,但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当它升高到100℃时,它就会变成水蒸气了,不再是液态,而是气态物了。同样,如果水温降低,例如从80℃降到50℃,它仍然是水,但如果降到0℃,它就会变成冰,成了固态物了。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例子中,100℃和0℃是关键,如果温度的升降突破了这一关键,那么它就会由量变演变到质变。这个关键,黑格尔说,就是“度”,一旦事物量的改变突破了这个“度”,那么事物就发生了质变,由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黑格尔认为,物质的这种改变是一种“飞跃”。
至此我们就讲完黑格尔的存在论中的三大范畴:质、量、度,也就讲完了存在论。
接下来我们讲他的本质论。
—本质论—
黑格尔的本质论描述的是一些成双成对的辩证法范畴,也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一些看起来相对实则相互依存的环节,它们都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例如同一和差别、本质和现象、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由和必然等。我们现在就来选择几个简单地谈谈,先讲同一和差别。
黑格尔的本质论分成本质自身、现象、现实三个阶段。他说,本质首先只在于自身,也就是自身,这就是所谓的“自身同一”。在存在论中我们已经说过,当存在还是纯存在的时候,它就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和肯定,这与自身同一有点儿相似。不过它们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纯有是本来就有且纯的,而自身同一却是被形成的,这个形成它的就是“抽象作用”。抽象作用就是将本来有许多属性的事物的那些属性丢掉大部分,只留下一种,或者干脆用什么法子将那多种属性合成一种,于是原来的多种属性便变成一种了,这就是抽象。
上面两种方法听起来古怪,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例如我家养了一只花猫花花,她有各种各样的特征,例如爱吃咸鱼、爱对着家里那条小白狗小白龇牙咧嘴,还长了一身又黄又白又黑的杂毛,如此等等,要完完整整地描述简直是不可能的,例如我不知道她的毛有多少根、牙有多少颗,但我们可以将这一切抛开,一言以括之,称“花花是动物”,她当然是动物,这就是抽象。
另外一种方式是将花花的所有特征都不具体谈,也不抛弃,只是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说:“花花是花花。”
大家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方式,花花就“同一”了。黑格尔将这种同一性叫做“抽象的同一性”。这个词大家也听说过,就是那种没有什么内容的同一性,是为同一而同一。这种同一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绝对正确的,二是它是废话。例如说“花花是花花”,或者“什么就是什么”,那当然没有错,绝对正确,但这样一说同什么也没有说又有什么区别?
从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第四幕里正可以读到这样一段“笨拙可笑”的话,也难怪,因那说话者是一个小丑嘛。专爱搞恶作剧的托比爵士耍诡计把讨人嫌的马伏里奥关到了牢里,又想叫一个小丑装扮成牧师去戏弄他,小丑对托比爵士说:
早安,托比大人!目不识丁的布拉格的老隐士曾经向高波杜克王的侄女说过这么一句聪明话:“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我既是牧师先生,也就是牧师先生;因为“什么”即是“什么”,“是”即是“是”。
怎么样?一句很聪明的笨话吧?我觉得这样的小丑虽然笨,但也是挺聪明的,我们“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哩!”——这句金玉良言也是那小丑说的。
不难看出,上面这种“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抽象同一根本称不上是事物一种真正的规定性,就像前面那个纯有一样,实质上也是一种无;也同那个纯有一样,在獉同
獉一的肯定之中就包含着其否定方面即“差别”。
这样,两个看起来截然对立的东西,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统一,而且是统一于同一事物之中。
黑格尔也分析了差异这个词,他说有两种差异:一种是外在的差异,另一种是内在的差异,前者如一阵风一头牛一匹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当然就像那句俗话所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它们互不相干,一个离开另一个日子照样过得滋润。内在的差异就不同了,它是这样一种差异性:二者虽然是一种差异,然而却相互依存,一者离开了另一者便不可能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上和下、左和右、高和低等,它们固然是差异,但如果没有了一者,另一者可能存在吗?黑格尔将这种差异称为内在的差异或本质的差异。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实质上也是一种同一,黑格尔称之为具体的同一,这是黑格尔辩证法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当然,这种作为同一的差异仍是差异,并且是一种本质的差异,这又像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黑格尔认为,这种内在的差异性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之中。
这样黑格尔就将这种在同一个事物之内存在着内在的差异性,同时实质上又是具体的同一不但用于本质与差异等概念,还用于所有事物,从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到地球磁场的南北两极,都是如此。
从这里黑格尔得出了他那伟大的矛盾理论。
我们知道什么是矛盾,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对立统一,是既对立又统一。黑格尔的这种理性的矛盾又可以称为具体的同一,将它同抽象的同一区分开来正是将他的辩证法哲学同以前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并高于它们的主要资本。
黑格尔认为,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关键正是认识它的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是每一事物内部存在的本质,它典型地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特色:从矛盾入手,寻找矛盾并且分析矛盾,以之作为认识事物的根本方式。
黑格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听起来也许有点儿古怪,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例如任何一个生命,它总是求生,然而最后归于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难道说那事物之中本来只有生、死只是当事物发展到了要死的一刻才突然地来吗?就像神兵天降一样。当然不是这样,事实上任何生命都同时存在着死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生物体内同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生的倾向与死的倾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生与死两种本能。在生物体生存时,它的生存倾向占据着优势,但那死亡的倾向,或者说是死亡本能总在想法子实现自己,打败生存本能,虽然它一度失败,但最后的胜利却永远属于它。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人虽然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但它是由无数个更小的生命体组成的,例如血液中的红细胞、神经元甚至是体内存在的各种细胞,它们都是一个个小生命,它们的生命可没有我们的寿命长,可能只有几年、几天甚至几分几秒,然而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却正是它们不断牺牲的结果。就像当我们生病时,体内的白细胞为了杀死侵入的病菌而牺牲自己一样。这正如叔本华所说:“死亡并不触犯生命,因为死亡本身原已包含在生命中,并且是作为附属于生命的东西而有的,而死的反面,生,又完全和死保持着平衡,并且尽管个体死亡,还是永远被生命意志捍卫着。”
与生命是生与死的矛盾统一体一样,运动也是如此。一个物体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如果我们想要它由静到动或者改变速度与运动方向,就得给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且事实上,由于物体不可能不受外力的作用,例如它至少受到引力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它不断地运动就要不断地施加力的作用,否则它就会停止运动。
上述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当物体在运动时,自身随时保持着静止的倾向。运动克服了静止,而静止随时准备征服运动,它们互相“征服”的结果就是物体的运动。运动与静止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是两种相反的方式,又是统一的,一者依赖另一者而产生、存在,并统一于同一个物体之中。因此黑格尔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之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与活力。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黑格尔那个独特而伟大的矛盾观,他像康德一样看到了事物中存在的矛盾,然而他没有与康德一样将矛盾的存在看作是人类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却又竭力想去认识的后果,而是勇敢地面对这矛盾,并且将它看作非但不是人类认识中的麻烦制造者,而是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生命体之所以能享有生命的根源。这同样也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要点,如果大家想理解黑格尔哲学,那么就请首先理解他的矛盾。
前面我们讲了黑格尔的同一和差别,并且从中又推出了矛盾这个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可以既将它看作是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因为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黑格尔眼中世界的本质。
然而,无论本质是多么的深奥或者重要,它们总有一个特点:不可感觉。例如矛盾,我们能看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吗?不!因为矛盾并不是一个具体事物,它是本质就意味着它是抽象的,是不可能感觉到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感觉到哲学是不是美丽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的只能是刺向盾的矛和挡住矛的盾这类具体的事物。
黑格尔说,这些本质具体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现象,它们是本质的表现,本质也必然地要表现为它们。
所谓现象当然也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万事万物,从天上的飞鸟到地上的爬虫到海中的鱼儿再到山里的孩子等,凡我们所见所听所感的一切无不是现象。
我们在前面讲康德时曾谈过本质,在康德看来,现象和本质是截然不同的,现象属于此岸世界,本质则属于物自体,是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将现象与本质划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特色之一。黑格尔在这里接受了康德对于现象与本质的一部分说法,但却断然反对康德将现象与本质这样截然地划分到两个世界,认为二者有质的不同。相反,黑格尔提出了“现象即本质”的鲜明观点。
他认为一切现象其实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所有的本质也必表现于现象。这样在本质与现象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在它们之间再没有质的不同,也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可以打个比喻说:现象与本质像两户人家一样,分别住在一条河的两岸,但这条河绝不是《西游记》中宽逾八百里,“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而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因此,那隔岸而居的现象小姐与本质先生可以经常来往、相互了解、加深感情,达到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最后夫妇一体,这样,我们了解了夫也就意味着认识了妻,反之亦然。
现象即本质,本质正在于现象之中。这句话我们应该谨记。它不但深刻地体现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的本质,而且也告诉了我们应当怎么做:
一,我们完全可以认识世界与人的本质;二,如果我们想要这样做并不需要跋涉万水千山去上下敏求,只要观察那随时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就可以了,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万物之本质。这对于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人们不啻是一针强心剂。
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大家想想,一个事物无论多么复杂,其本质多么深邃,它总得用一个什么法子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它一旦被表现出来,就必定成为现象,而在这个本质与现象之间必有某种关系,只要我们睁大双眼、动动脑子,那本质迟早会呈现出来,像一幅画一样摆在我们眼前。
因此我们在追求本质的旅程里,最根本的其实并不是直接去了解本质——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而是观察现象,本质不可能像看现象一样直接地去看,而是要通过现象才能看到。这样,对于想认识事物本质的我们最重要的是:一要有一双鹰眼,能看透现象;二要有一个灵活的脑袋瓜,能察知那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除了上面的现象与本质之外,黑格尔还分析了许多其他范畴,如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自由与必然等,但分析的形式与这都差不多,而且也是我们在中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课程中都学过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我想大家只要自己稍微动动脑子就能对这些范畴作出独特的分析。因为这些东西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的。
讲完本质论之后,我们就该讲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部分——概念论了。
—绝对理念—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黑格尔的概念论分成三部分,也可以说是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主观性、客观性、理念。每一阶段又都有各自的特征:第一阶段包括了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我们熟悉的思维形式;第二阶段则讲由第一阶段得出来的诸概念如何异化为客体,也就是说如何化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第三阶段便是概念发展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了。最后一个就是我们久仰大名、曾作过概念性分析的绝对理念,也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讲述的。
究竟何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呢?我在前面已经从字面的含义讲过了:理念就是一切存在之物的最高范本。当在它的前面加上绝对二字时,只是标明了它的重要与强大,其含义并没有质的变迁。但以前讲绝对理念只是为了能让大家明白绝对理念之外的其他东西,并不是为了讲解绝对理念本身,在这里时我们才是为了绝对理念本身。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有什么样的特色。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具体的。
我们都知道具体与抽象这一对概念,但黑格尔的意思同我们所“知道”的意思是大大不同的。他的这个抽象不是指我们想象中那种不能用感官感觉的东西,例如相对论或者形而上学,甚至也不是指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东西,例如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等等。他的抽象指的是片面,而具体指的是全面。因此,所谓理念是具体的其实是说理念是全面的。与此相对,抽象当然指的是片面的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绝对理念是一切事物的最高阶段,黑格尔的这个最高阶段当然不是对前面那些阶段的一味抛弃,而是扬弃,也就是说它是前面所有阶段的综合,是存在与本质的综合,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结,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范畴的统一。
黑格尔又说过这样一句话:“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由此可知他不但认为绝对理念是具体的,而且还是一个发展过程。
绝对理念的这一特点其实我们早已讲过了,当我们说绝对理念是前面的存在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以及所有范畴的大统一时,就默默地道出了它必然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将这一切统一起来怎不会是一个过程呢?
具体地说,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他认为绝对理念是一个由抽象发展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由片面发展到全面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中看到它的这一特点。例如在他的存在论里,存在的最初只是一种“纯存在”,除了单纯的存在外一无所有,因此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无”,然后它便成了一种质,在质之后便有了量,然后有了度,如此下来,它的内容是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全面,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越来越具体。最后当它到达绝对理念时,当然比前面所有的还要丰富、全面,还要具体。
这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两个属性,结合前面所讲的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对理念是最高的存在,它是全面且具体的,达到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最后一定能达到。这就是绝对理念。理解了这个概念就理解了黑格尔的神髓。
至此我们已经讲完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一块——逻辑学,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逻辑学实际上讲的是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个宇宙是他的哲学中的宇宙:
它由纯存在开始,逐渐发展,先到质,再到量,再到度,再产生了种种范畴,然后归入绝对理念,这个过程就像万川归海一样,绝对理念就是黑格尔的海,而其他是大大小小的支流,它们虽然渊流长远,最后必归大海。
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另外两大块,即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且不讲了。不过,倘若您理解了逻辑学,也就理解了黑格尔哲学的神髓,在此基础上,想继续去理解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