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生于德国的但泽,那里现在属于波兰,叫格但斯克。父亲是富商,母亲叫约翰娜,是当时一位相当有名的流行小说家。
叔本华一生中的最早几年先是在家乡度过的,从小得到父亲的疼爱,母亲对他却相当冷淡。1793年,父亲带全家迁居汉堡,4年后又将他带到了巴黎,在那里生活了两年。
1799年,11岁的叔本华回到了汉堡,被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由于叔本华对学习经商不感兴趣,父亲就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带他进行环欧旅行。于是从1803年5月起,叔本华一家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行,到过欧洲各地的许多国家,一年多后才回到了故乡但泽,此后叔本华在那里跟一个大商人学习经商。但这时他中意的已经是哲学了。
1805年的一天,他的父亲从一间仓库顶楼的窗口跳到或者是掉到了地面上的一条水沟里,当场死亡。他是叔本华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也许还是他一生唯一真爱的人。关于他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死于意外,有人说他是自杀的,至于自杀的原因,有人说是生意失败,有人说是因为妻子的不贞令他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17岁的叔本华失去了父亲,得到了丰厚的遗产,他可以全心全意地研究哲学而不必工作了。但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却日益恶化,后来母子之间简直成了仇人了。
丈夫一死,约翰娜·叔本华女士就迁到了当时德国的文化中心魏玛,大量骚人墨客聚集于此,包括伟大的歌德。
1807年,叔本华离开母亲,进了戈塔的文科中学,成绩出色。中学毕业后,他进了哥廷根大学医学系,但在医学课程之外读了大量哲学著作。
1811年9月他转学到了柏林大学,到第三学年时,由于拿破仑百日王朝的崛起,他逃离了柏林,不久回到了魏玛的家中,但回家不久他就与母亲彻底闹翻。他离开了魏玛,并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母亲。这是1814年的事。
这时叔本华已经26岁了,此前一年他已经在耶拿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叫《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这时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之链牢牢地锁在了哲学之门上。
离开母亲后他来到了德累斯顿,开始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1818年3月就完成了初稿,这年叔本华刚好30岁。
修改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叔本华离开德国,到意大利搞了一次长途旅行,好松弛一下紧绷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神经。他漫游了差不多整个意大利,从水城威尼斯到但丁和达·芬奇的故乡佛罗伦萨;从千年之前就被火山湮没了的庞贝到千年之后依旧辉煌灿烂的罗马,遍览了伟大的古罗马人故乡的迷人景致。
1819年初,《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了,出版者是布鲁克豪森,此后叔本华的著作几乎都是由他出版的,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续出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不但没有热烈的反响,简直连反响都没有,一句话,就像没出版一样。绝大部分书在店铺的角落里躺了整整16年后,被当废纸卖了。而他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命运也好不了多少,它共印了500本,10年后还有350本躺在灰堆里。
自己杰作的遭遇使本来就有些乖僻不合群的叔本华更瞧不起人了。他说了好几句俏皮话来讽刺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凡夫俗子们,例如:“一头蠢驴去照镜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头看到天使。”还有“当大脑和书相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叔本华正为著作无人喝彩而痛苦之时,一个新的危机从天而降。这年6月,当他还在国外时,接到妹妹的来信,告诉他一个致命的消息:保管着他们家财产的穆尔商号倒闭了!这消息不亚于晴天霹雳,因为他的全部财产都存在这家商号里,他是不工作的,当然也没有薪水,生活所需的一切开支都来自于他在这家商号投资所获的利息,倘若失去了这笔财产那他真只好喝西北风了!
他急忙忙地赶过去,商号虽然倒闭了,但并非没有资产剩下,股东们答应归还他投资的70%,这本来是一项够优惠的条件了,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都答应了,但叔本华就是不干,坚持一定要全数返还。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妙计,竟然从骨头里榨出了油来,收回了全部投资。
事后,他不由得意洋洋地自称自赞道:“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而又不必因此就是一个蠢人。”
1819年底,叔本华又向柏林大学提出了私人讲师的申请,他给自己的讲座起了个颇为诱人的名字:“论整个哲学,或者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每周五次,每次一小时,每天下午5到6点。
叔本华是故意选这个时间的,因为他最不服气的黑格尔的讲座也在这个时候举行,这也就是说,如果谁选了他的讲座就不能再选黑格尔的了,反之亦然。
这时候,黑格尔已经凭着他那惊人渊博的学识、深邃动人的分析征服了听众们,卓然成了德国哲学界的王者。我们不难预见叔本华同黑格尔争生源会有什么后果,那只能用俗语来形容:蜉蝣撼大树,猢狲摇石柱。
结果,叔本华的教室里从来没超过3个人,寥寥几次后更是一个人也没了,他只好灰溜溜地偃旗息鼓、落荒而逃。
1822年,他又一次来到了意大利,重游了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优美又悠久的诸城,第二年才回国,在慕尼黑住了下来,住了一整年。
这是痛苦的一年,得不到社会承认,不断遭罹种种疾病的折磨,右耳也聋,他的母亲还正式宣布剥夺儿子对她一切财产的法定继承权。
读过叔本华著作的人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他对人世如此悲观?其实这原因并不难理解,我们只要看看他一生的遭际就行了。
1825年,他来到了柏林,在这座不把他当一回事的城市生活了整整6年,直到1831年。
在这6年里他似乎什么也没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记录的事只是作了点翻译,例如将自己早期的那本《论视觉和颜色》译成拉丁文。
1831年柏林发生霍乱,黑格尔也因此去世,叔本华远远地逃到了南边的法兰克福。
叔本华是1833年抵达法兰克福的,此时他已45岁,却已经感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人了,无情的命运过早地催白了他的头发,也苍老了他的心,他决定不再四海为家了,在此地度过余生。
在法兰克福,他依然每天辛苦创作,1836年发表了《自然界中的意志》,5年后又出版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3年时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这些书也像他前面的著作们一样,一出版便如泥牛入海。
1851年,叔本华又写了一本《附加与补充》,就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竟然大受欢迎。人们终于认识了叔本华的著作,发现这个被他们打入冷宫数十年的宫娥原来是一个绝代佳人!
叔本华终于得到了他毕生向往的荣誉,这里简录如下:
他有了自己的忠实追随者,例如来自柏林的尤利乌斯·弗劳恩施泰特,他写了一本《关于叔本华的通信集》,又编辑出版了两卷本的《叔本华大辞典》和洋洋六大卷的《叔本华全集》。他开始被公认为是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一位叫威廉·格维纳尔的作家还为他作了传记。一个叫伊丽莎白·奈的艺术家创作了叔本华的雕像,法兰克福市还举办了“叔本华油画展”,展出他的光辉形象。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将自己的经典名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他,他被称为“音乐中的叔本华”,而不是把叔本华称为“哲学中的瓦格纳”。波恩大学开设了专门讲授叔本华哲学的课程。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受到空前欢迎,德意志一时洛阳纸贵。
在他70岁生日时,德意志最高贵的学术团体——柏林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院士称号,这是授予一个学者最崇高的荣誉。真是“太公八十遇文王,本华七十当院士”。
但叔本华拒绝了。这时候的他没有朋友,叫花子还有三个穷朋友呢,但叔本华却的确是一个都没有。也很孤独的尼采在谈到他时都说:
他孑然一身,没有一个朋友,有一个与一个都没有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1833年到了法兰克福之后,整整27年间他的生活简直是康德第二,过着极有规律的日子。
每天,他起床后,先洗个冷水澡,吃完早餐后,开始写作,大约三小时后便准备吃午饭了。他没有家,当然也没有人替他做饭,他总是去当地一家叫安格拉特的饭馆吃,这里的菜很合他的胃口。他是个美食家,总是食不厌精,那饭量也很惊人。据说有一次一个新顾客看到他面前小山一样的食品,很是惊讶,便站在对面看个不停。叔本华瞄了他一眼,很冷静地说:“先生,你似乎对我的胃口感到吃惊。确实,我的饭量是你的3倍,但我的智慧也是你的3倍。”午饭后,他又回到家里,他总住在旅馆的一楼,因为他怕失火难出逃,再喝杯浓咖啡,然后开始下午的工作了,一般是读书看报,一直看到傍晚开始散步的时候。
这时他便带着他那只卷毛狗走上了法兰克福的大街,他的狗在法兰克福街头是很有名的,它与叔本华形影不离,那副高高在上、旁若无人的姿态正像它的主人。市民们便将这条狗叫做“小叔本华”,叔本华自己则称它“你这个人”。
1860年9月21日,这天,他像往常一样独自喝早餐的咖啡,却没有起身去写作。这是很奇怪的事,所以房东太太过来看看,发现他已经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