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麟先生在他的《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之《贝特兰·罗素》一章里,关于罗素有一段言简意赅的话:
罗素是今日蜚声世界,几乎无人不晓的大哲学家。他是一个聪明而常识又极为丰富的人,擅长文章。他的著作流利清楚,妙趣横生,算是今日哲学著作中最才华溢满的篇章了。
这几句话将罗素的许多特征都描述出来了,例如他的伟大。的确,如果我们要找一个比罗素更具知名度与社会地位的现代哲学家恐怕是不可能的了。罗素几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现代史上知名度最大、也最广受尊崇的哲学家。总之,他是哲学界的传奇人物。
不但他的哲学如此,他的人生同样如此,他度过了98年漫长的人生,写就了一部漫长的传奇,使我们也不得不在这里用漫长的篇幅才能写完他漫长的传奇人生。不过,读了之后,你肯定不会觉得浪费了你的宝贵时间呢!
—高贵与不幸—
罗素与一般哲学家大不相同的传奇生涯从他出生起就开始了。他是所有现代哲学家中出身最高贵的一个,出身于著名的罗素家族。这个“罗素家族”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甚至有专门的条目。在哲学史上,拥有如此阔气家世的大哲学家可谓凤毛麟角,现代哲学史上更是绝无仅有,也许,出身于这样显赫的家世,注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罗素不过是偶然走上了哲学之路,于是成了著名的哲学家而已。
罗素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格兰蒙矛斯郡的特雷莱克,他的父亲名叫弗兰克·罗素,祖父更是著名的约翰·罗素勋爵,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曾祖父则是第六代贝德福德公爵。母亲是斯坦利爵士的女儿凯特·安伯勒,家有兄妹三人,大的随父名弗兰克,后来继承祖父爵位,成为第二代罗素伯爵,其次是女儿雷切尔,小儿子就是我们要讲的伯特兰·罗素了。
出生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家庭,罗素从婴儿起似乎就显出不平凡的样子,不到两岁时就是一个十足的小绅士了。据说,有一天当他与祖父在一起时,维多利亚女王登门拜访她的首相,小罗素还向女王鞠了一个很优雅的小躬。
然而,这并不说明罗素的童年是幸福的,罗素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得了可怕的癫痫病,就是羊角风,接下来几个亲属相继得病,总之这是一个有精神病遗传的家族,幸运的是这种最可怕的疾病没有降临到罗素头上。后来,罗素的姐姐雷切尔染上了白喉,甚至将之传给了母亲,于是母女俩一齐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时候罗素才2岁,女儿和妻子的同时离去令安伯勒子爵伤心透顶,陷于绝望,健康日益恶化,终于,在妻女去世仅一年半之后,他也去世了。据说他临死前从医生手里接过小儿子,哭着说:“永别了,我心爱的小宝贝儿。”
这时候罗素才3岁多,已经父母双亡。
怎么安排两个小孩子的生活与教育呢?去世前,充满自由主义思想的弗兰克指定了两个无神论者当儿子的监护人,但勋爵夫妇不接受这样的遗嘱,他们诉诸法院,结果法院裁决由约翰·罗素勋爵当两个孙子的法定监护人。
当罗素兄弟前来时,罗素勋爵83岁了,早已从首相的宝座上退休,只能成天坐在轮椅里。他住在里奇蒙公园里由维多利亚女王钦赐的豪宅里,豪宅所在的小地方名叫彭布里克·洛奇。罗素对祖父怀着朦胧而亲切的回忆,说他是一个“慈爱而快活,喜爱儿童”的老人,对孩子们没日没夜的吵闹一点也不厌烦。
罗素的祖母在家里被称为约翰夫人,是一个有着极强道德观念、极有主见的老太太。很保守,对一切与性有关的字眼深恶痛绝。但对两个归自己照管的孙子却是很慈爱的,虽然偶尔有点儿严厉。
稍稍长大后,约翰夫人没让罗素上学,她在家里专门聘请了若干女教师来教育小孙子,她们都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或者德国血统的瑞士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罗素的童年很难用幸福或者不幸福来形容,他从小是个小大人,聪明而有教养。据说有一次,他的祖母叫他陪一个小客人到花园玩玩时,他回答道:“好的,奶奶,至少我会尽力这样去做的。”
小罗素还很喜欢怀疑,例如当大人们告诉他地球是圆的时,他不信。为此他还在花园里挖了一个洞,看能不能透过洞看到对面的澳大利亚。大人们又告诉他有天使,他不信,问为什么他从来不曾看到过呢!大人们告诉他,当他睡着时,天使们在旁边看着他呢,等他醒来时就跑了。于是他就闭上眼睛装睡,中间偷偷睁开,看是不是有天使。或者闭着眼睛,突然伸手一抓,看是不是能抓住天使的翅膀。
11岁时,罗素开始跟哥哥弗兰克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他学得十分快,显示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对文学与历史也很有兴趣,虽然家里人认为他小小年纪就读这么多书未必是好事,但罗素仍我行我素,16岁时甚至因读书时间太长而累伤过眼睛。
由于他一直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完成相当于中学的教育,于是被送进了一所专门的赶考学校,他在那里待了一年半就学完了别的孩子要6年才能完成的课程,顺利考上了剑桥大学并获得奖学金。
1890年10月,18岁的罗素进入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一到剑桥,罗素就找到了许多朋友,都是才智出众之士,如怀特海,他本来是罗素的老师,但他们很快成了朋友;还有麦克塔格,他是当时知名的黑格尔派哲学家,是一个非常腼腆的人,走路时总顺着墙根儿往前蹭;还有摩尔,他比罗素晚两年进入剑桥,他本来准备学古典语言,毕业后当教师的,经罗素的劝说改读哲学,很快显示了超凡的才华。
罗素和朋友们组织了一个秘密小团体,白天在校园里边散步边高谈阔论,晚上则在某个房间聊到深夜。在这种氛围里,罗素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学会了抽烟,一边叼着烟斗吞云吐雾一边与朋友们大侃特侃成了他剑桥生活的最佳写照。
189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了,并获得荣誉学位。
到这里,我们必须让时光回转到1889年夏天。
这天,罗素与他的叔叔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散步,中途顺道拜访了一户人家。这家人刚从美国移居过来,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叫艾丽丝。她是一个活泼大方的女子,长罗素5岁,相当迷人,一下子吸引了年轻的罗素,他的气质、才华、家世也令艾丽丝倾心不已,总之他们几乎一见钟情。
到1893年,罗素已经21岁,获得了法律上的独立,并且得到了父亲2万英镑的巨额遗产,于是他在这年向艾丽丝求婚,这事受到了罗素家里人的阻挠,因为两人的身份太不相称,但由于罗素的坚持,后来两人终于在伦敦举行了婚礼,罗素家的人没有一个出席。
婚后不久,1895年初,罗素偕妻子出国旅行,他们去了德国、意大利等地,这年秋天他们又一次到了德国,不过这次不是为了度假,而是要研究这时候正在德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他参加工人们的集会,与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领袖举行了晤谈,认真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回英国后,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德国的社会民主》,这是罗素一生等身之著作的第一部。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三一学院研究员。
1896年,罗素偕妻子去了美国,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校作了讲演,题目是他在剑桥的毕业论文《几何学的基础》,回国后就定居在苏塞克斯郡一座小小农舍里,从此罗素在这里度过了他漫长一生的许多时光。
1899年,罗素的老师麦克塔格将自己原来准备在剑桥作的关于莱布尼茨的讲演交给了罗素。罗素的讲演很成功,并且他在研究莱布尼茨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刚好不久发现了一批莱布尼茨的新手稿,罗素的观点得到了证实。不久,他的讲演稿以《莱布尼茨的哲学》为名出版。
就像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言,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专门对某位哲学家作全面的研究。
—数学原理—
1900年罗素对第一项伟大的工作——数学基础进行研究,并于三年后出版了《数学原则》,表达了他对数学一般原理的理解,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脑海里浮现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目标——他要对数学的基础进行全新的分析与廓清,这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作,他一人显然难以独立完成,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合作者——怀特海。
怀特海是罗素在剑桥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此前两年他已经出版了数学专著《普通代数学》,与罗素合作可谓驾轻就熟。
他们合作的结晶就是罗素最重要、也是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术经典之一《数学原理》。
《数学原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花费了罗素整整10年,从1900年直至1910年,由于怀特海还要在剑桥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写作主要由罗素完成,最后交付出版的稿件的整体誊清工作也是由罗素单独完成的。
到1910年,《数学原理》第一卷终于完稿了。由于篇幅巨大,为了运送手稿罗素就不得不雇了一辆马车,加之中间有大量的数学与逻辑符号,排印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出版成本极高,而销量肯定有限。据出版社估计至少要亏损600英镑。剑桥大学出版社表示最多只能承担一半,英国皇家学会同意承担200英镑——1908年罗素成了学会的会员,余下的100镑只能由作者自己承担了。
于是,罗素与怀特海辛苦10年的结果是每人亏损50英镑!
此后,1912年与1913年《数学原理》分别出版了第二卷、第三卷。
《数学原理》是西方数学与哲学经典著作中最著名、但也是最少人读的著作之一,对于它,人们的态度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敬而远之。原因有二,一是太长,英文版长达2 000余页;二是太难,其中既有逻辑,又有数学,又将两者深刻地结合起来,没有同时在这两个领域具有极深专业知识的人是读不懂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呢?因此有人说,《数学原理》出版后,真正读过它的人不超过20个。
1900年到1910年间,除了《数学原理》,罗素还忙里偷闲干了不少其他事,甚至积极参加政治运动,1907年他成了“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联盟”的候选人,两度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当然都失败了。罗素一生热衷政治,但从来没有出任过任何公职,究其原因,也许就像某一位特里维廉先生所言:“罗素太不肯妥协,所以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1910年10月,罗素在三一学院当上了逻辑学和数学原理的讲师,年薪210英镑,他教的数理逻辑班只有三个学生,后来个个都很有出息。
这时候我们要回过头去看看罗素的家庭生活了,罗素的家庭生活在哲学家当中堪称独树一帜,最主要的特色是他一生多次结婚离婚。哲学家是个特殊群体,一辈子没结婚者大有人在,离婚相对来说少之又少,像罗素这样结过四次婚、离过三次婚的更是绝无仅有。
罗素的第一个妻子是艾丽丝,结婚之初,他们的生活是很甜蜜的,给了罗素家的温暖与宁静,艾丽丝是一个持家能手,也是个贤内助,使罗素能够全心全意地干自己的事业。不过他们的感情并没有持续太久,1902年的一天,罗素骑自行车外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爱艾丽丝了。
不过,罗素并没有立即向妻子说明这点,他们仍然生活在一起,到1911年,虽然艾丽丝还是一心一意地爱丈夫,但罗素还是坚决地与妻子分居了,并在10年之后的1921年离了婚。据说,艾丽丝一生都爱罗素,她从来相信她的下一个电话一定是罗素打过来的,请她当他的伯爵夫人。
我们断乎不要就此说罗素是一个坏蛋和薄情寡义之人,他实际上是极富同情心的,尤其对于下层人民、对于那些被压迫的民族更是如此。例如,当罗素居住在牛津附近时,有一次一个工人只因为在某个富人家的篱笆上写了句骂人的话就被捕了,面临坐牢的厄运,除非他交足罚款。但这个工人没钱交罚款,如果他坐牢便会失业,而这时候他的妻子正要临盆。罗素听说这事后便去找那个富人,请求富人宽恕那可怜的工人。但那个道貌岸然的绅士断然拒绝——这也是罗素毕生对那些所谓虔诚的基督徒很反感的原因之一,最后是罗素替这个工人交了罚款。还有一次,罗素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罗素倾听了他的悲惨遭遇,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连车票钱都没有了,只能长途步行回家。
1914年,罗素应哈佛大学之邀去主持洛威尔讲座,他为这个讲座写下了《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他在哈佛的学生中有一个是T.S.艾略特,将成为伟大的诗人。罗素是最早认识艾略特才华的人之一,曾屡次帮助艾略特,后来艾略特在其名作《阿波里奈克斯先生》中对罗素进行了独到的描述。
—牢狱之灾—
这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的爆发令罗素感到震惊且失望,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这些日子就像活在地狱中一样,我真希望在1914年以前就死掉。”
他强烈地厌恶战争,投入了反战运动,写了大量反战、呼吁和平的作品,并加入了当时反战运动的主要宣传机构反征兵委员会,直接鼓动人民拒服兵役,结果被捕,并于1916年6月在伦敦市政大厅以“发表不利于大英帝国征兵与军纪的言论”而受到审判,罗素替自己作了辩护,但仍被判有罪,处罚款100英镑。他拒交,于是法庭便将他存在剑桥大学的图书拿去拍卖。
罗素的这种行为也为剑桥大学校方所不容,这年7月,三一学院学院委员会通过了解除罗素讲师教职的决议。
1918年,罗素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英国政府和盟国美国都提出了批评,罗素因此被判刑6个月,这年5月,罗素自己坐出租车来到了布列斯特监狱,他得到了比一般犯人好得多的待遇,有一间单独的囚室,里面有各种家具甚至地毯,他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亲戚朋友们将他要读的书和鲜花不断送来,仿佛他是因病住院似的。在狱中罗素每天读书写作,成果颇为丰硕。
当然,这一切不要使我们误以为罗素不爱国,反战与爱国从来是两码事。反战的罗素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就像他在自传中所言:“对英国的爱差不多是我所具有的最强烈的感情。”
就在坐牢前后,罗素对一味搞反战运动感到厌倦了,又开始回到哲学研究。他在狱中写下了名作之一《数理哲学导论》。出狱后,他在伦敦搞了8次哲学讲演,就是在这些讲演中他构建了逻辑原子论——这也是罗素哲学的流派名称——的思想体系。
罗素作这些讲演的动机不纯然是哲学,而是为了钱。罗素虽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2万英镑,本来利息就足以生活。然而,由于他一向花钱大方又慷慨,几年下来钱就没了。这时候他剑桥的职位也已被撤,他变成一个既无固定收入,又无积蓄的人了,经济难题一下子摆在了眼前。
在这种情况下,罗素便决定用公开讲演和写畅销书的形式来挣钱生活,他的这次系列讲演和著作《社会重建原则》就是这样来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罗素为之兴奋。这时,他还关注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他甚至在一封信中说:“这个世界糟糕透了,列宁和托洛茨基是唯一的光明所在。”
1920年夏,罗素随英国工党一个非官方代表团访问了苏俄,然而,苏俄之行使罗素非常失望。此后,罗素的这种看法仍没有改变。
这时候,我们又要回过头去讲一件事,这就是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相遇。
维特根斯坦是比罗素更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整个现代哲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他与罗素的关系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维特根斯坦最初的志愿并非哲学,而在曼彻斯特大学当工程学研究生,醉心于航空工程学研究,还设计过最早的喷气式发动机,由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数学,他向人打听跟谁可以学到有关数学的原理性知识,有人便向他推荐了罗素。于是他来到剑桥,跟随罗素学习数学。
在剑桥的最后一个学期期末,维特根斯坦请罗素告诉他,他是不是一个地道的白痴,如果是,他就去搞航空工程。罗素要他写点东西让他瞧瞧再说。维特根斯坦将他写的东西送来,罗素读了第一行便立即说:你千万不要去学航空!
这就是两颗智慧之星的相撞,立时火花四溢。从此,维特根斯坦跟哲学耗上了,哲学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中国之行—
1920年10月,罗素开始了他平生中最有名的旅行之一,中国之行。他在情妇多拉的陪伴下从法国马赛港出发,经过新加坡、越南等地抵达上海,迎接他的人中有赵元任。
赵元任是鼎鼎大名的语言学家,现代中国语言学之父,这时候他还在清华大学教数学和心理学,除精通英、法、德、日、西班牙等多国外语,他还通晓中国的33种方言,包括所有的主要方言,他将陪同罗素,担任他的全职翻译。每到一地,他都能够将罗素的英语即刻翻译成当地的方言。
这次罗素主要是应邀去北大讲学的,他在北京发表了五次主要讲演,北大甚至专门出版了《罗素月刊》。
1921年3月,罗素到了北京以南约100公里的保定,在一所中学讲演,这时候还是冬天,十分寒冷,罗素没穿大衣就讲演起来,即刻感冒了。回北京的路上又遇到了麻烦,先是车胎破了,接着城门又关了,花了好长时间才回到住所。回家时罗素已经在发高烧了,经医院诊断患了双侧肺炎。
他的病情迅速恶化,都到了要准备遗嘱的份上了,日本的媒体甚至发了罗素的死亡讣告,罗素有幸成为少数能读到自己讣告的人之一,这在当时的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然而在一名年轻的德国医生的全力治疗和当时北京唯一的一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料下,罗素还是从鬼门关上挺过来了。到这年4月底,他痊愈了。后来罗素回忆这次事件时,不失幽默地说:
中国人已经准备好要在中央公园为我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然后把我葬在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那儿正是许许多多伟大诗人和皇帝生活和安息的地方。或许我还能成神,我丧失了多么好的一次机会。
另一件喜事是,就在罗素生病期间,多拉发觉她已怀孕。这令罗素高兴极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快50岁了,却还没有一个孩子,他早就渴望有一个孩子了!
1921年8月,在中国待了八个多月后,他们回到了英国。
在中国生活了大半年,罗素对中国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例如行将离开中国时,他在他的最后一次讲演中对听众留下了这样的赠言:
你们必然会经历一段与俄国的共产党统治相类似的阶段,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民众所必须的教育才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实现。
回国后,罗素几乎终其一生都关注中国问题,关注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尽量为中国人民说话,他经常在英美报刊上撰写文章,关注中国事态,抨击列强对中国进行的资本主义剥削,甚至为此不止一次地得罪英国政府。1924年,他被任命为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力主庚子赔款应该用于中英之间的教育交流,即用于中国向英美等派出更多的留学生。
从中国回到英国后,罗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艾丽丝正式离婚,娶多拉为妻。这时候她并非罗素唯一的爱,但她怀孕了,罗素家族有后了——罗素的兄长弗兰克虽然结过几次婚,但并没有留下后裔,罗素伯爵的爵位也有继承人了,因此罗素不可避免地要娶多拉了。
这时候的罗素已经50岁了,W.克拉克在他的传记中将罗素此后的一生命名为《漫长崎岖的下坡路》,意思就是说,罗素这时候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谋生艰难—
这样的说法也许有道理,我们甚至可以说罗素更早起就在走下坡路了。他最伟大的著作是《数学原理》,罗素写完它时不到40岁,也就是说,他此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再也没有写出更好的作品了。
现在的罗素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知名度与名誉是两码事。事实上罗素并不是名誉很好的人。他虽然学术成就杰出,然而却没有一个相称的学术职位,他不是教授,连讲师都不是。他抛弃了无辜的妻子艾丽丝,娶了另一个女人,甚至在还没有与妻子离婚时就与其他女人公开同居,他身为贵族与智士名流,行为本该成为民众之表率,但事实上他却相反,这些事关道德品质的行为搁到今天恐怕也难以为大众所接受。
1921年11月,罗素有了第一个孩子,两年后又有了女儿凯特,于是,如何养活这四口之家立即成了摆在罗素面前的头等大事。
这时候罗素住在伦敦的切尔西街,此前他们在另一条街租了房子,但房东由于罗素“名声败坏”,将他赶了出来。罗素只得在切尔西街买了一所房子,住自己的房子就不怕被人赶了。
这时候罗素赖以为生的只有一样东西了,就是他的笔。后人也许奇怪为什么罗素那么高产,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罗素有这个才能,这是内因,而外因也同样重要,就是他必须靠写作挣钱,而他的挣钱之多少是与他著作之多少成正比的,如此,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不多产才怪呢!
罗素写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所涉及的领域之广也许可以跟亚里士多德相比,从政治到文学、从教育到法律、从哲学到科学,门门都有。他不但写专业学术著作,还写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这类著作罗素有很多,其社会影响殊不亚于学术专著,如《相对论入门》、《原子入门》等。
罗素对科学不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着极为敏锐的眼光,当相对论一诞生,罗素对它的科学与哲学意义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比起相对论来,他一向所研究的哲学只是“一堆粪土”。他还预言原子结构的发现“很可能最后会被用来制造成比以往所发明的一切武器更具有毁灭性的爆炸物和发射弹”。
罗素曾将自己的写作方式及文风概括为三个特点:
1.尽量使用简单句子;
2.尽量使用简单词汇;
3.尽量少作修改,即先在脑子里把一切构思好,然后一挥而就。
靠这些,罗素挣了不少钱,便在康沃尔郡的一个小海岛上买了一座房子,每年夏天都带孩子们去那里避暑,他把房子命名为“欢乐屋”。
罗素一向重视教育,现在有了孩子,他对教育的重视更进一步,甚至采取了一个相当另类的办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办一所学校。
罗素从哥哥弗兰克那里租来一座房子,办起了学校。学校以附近的地名命名为“比肯山学校”。学校在1927年9月开学,当时有12名寄宿生和5名走读生。
这所学校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引发了无数谣言。有个谣言说,某天,当地的教区负责人来到比肯山学校的大门前,一个一丝不挂的小女孩在那里欢迎他。这位先生大惊失色地喊道:“我的上帝!”那个女孩立即回答:“这儿没有上帝!”便把校门关上了。
不过这也不是纯粹的谣言,因为学校在夏天或者在户外跳舞锻炼时允许学生们脱光衣服。
总的说来比肯山学校办得并不很成功,但还能维持下去,甚至当罗素与多拉离婚后还在由多拉办下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
在比肯山学校,罗素很重视孩子们的性教育,他的教育宗旨只有一条,让孩子们明白:性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非常坦率地让孩子们明白有关性的一切,以至于他学校里那些10来岁的孩子们经常一本正经地谈论婚姻、性爱之类。
在对待性的态度上,罗素的观念到现在都称得上是开放的,他认为男女之间差别的“微不足道”,因此罗素是一个彻底的男女平等主义者,认为女子应当享有与男子完全同等的权利。又基于这样的信念,罗素认为,如果丈夫不忠于妻子,妻子也完全可以不忠于丈夫,两者之间不应当有任何差别。更进一步地,罗素认为夫妻之间那种性方面的互相忠诚是不必要的,由此,他甚至认为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也是一种错误,甚至是许多罪恶的根源。他认为夫妻双方都有恋爱的自由,丈夫或妻子去找情人没什么不好。
罗素不但这样想,也这样做。他从来不是一个忠于婚姻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与其他女性发生性关系,有时候他甚至还会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或其他帮助来使女子同意与他发生关系。
罗素如此,他的夫人同样如此,罗素不但自己不忠于婚姻,也不这样要求他的妻子。于是夫妻二人便展开了一场也许是现代史上独一无二的“竞赛”,看谁找的情人多,谁比谁更不忠于婚姻。多拉公开地与一个又一个的情人私通,由于她作为女性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男子会拒绝一个女子主动提出的性要求,如果这个女子长得不错,又罩着世界名人之妻和贵族夫人光环就更是如此了。1930年时她甚至与一个美国情人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怀上这个女儿时罗素正在美国演讲。罗素当然没有责怪妻子,他对她说了这样的话:
“既然我无法尽到我的责任(多拉曾经抱怨罗素不能使她怀上第三个孩子),所以有一个第三者能满足你需要更多孩子的要求,真是再好不过了。”
又有一次,他大大方方地对一个来访者说那个女儿“不是我的,是我妻子的”。
这个孩子的出生证明上父亲一栏的名字还是罗素,后来当罗素得知这个孩子名列他家的贵族年鉴上时,就大怒了,他为此抗争了30年,终于将这个孩子从贵族名单中划了出去。
这样的婚姻的结局我们不难预料,1934年7月,他们离婚了。
这时罗素与多拉都有各自的情人,罗素的情人是帕特里夏·斯本丝,比肯山学校的教师,她毕业于牛津大学,聪明美丽,他们于1936年1月结婚,次年有了儿子康拉德。
这时候他每年的固定收入只有区区300镑,而他需要支付给两位前妻及孩子的抚养费就要八九百镑,他想找个有比较丰厚的薪水的固定工作,但剑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等都因为道德问题拒绝了他的申请,只有芝加哥大学接受了。
但一年之后,芝加哥大学没有和他续签合同,幸好加利福尼亚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罗素高兴地接受了,1939年春天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
这时候,纳粹已经在西方世界大发淫威了,罗素一向的和平主义立场有了变化,他开始转而支持对希德勒德国的战争,这一转变是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他认为苏德的结盟改变了战争的性质,英美自由世界除了一战,别无选择。
到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不久德军占领了整个法国,与英国本土近在咫尺,这时罗素公开支持战争,并要求美国支持英国参战,他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言:“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暴抗暴。”
罗素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聘任期有三年,但仅仅一年之后,罗素接到了纽约市立学院的聘书。罗素由于一直与当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校长普劳尔关系很差,便立即接受了聘书。
不久,他的任命在纽约激起了惊天大浪。
原来,早在10年前,罗素因发表了《婚姻与道德》,激起了美国的宗教界——美国是清教国家,教士们一向标榜传统道德——的极大愤怒,当时就发动了一场针对罗素的猛攻,为首的乃是纽约主教曼宁。现在,虽然过去了10年,但曼宁等教士们对罗素的愤怒并没有丝毫减小。现在竟然要将罗素请到纽约来,他们如何能够容忍。于是他们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抗议运动,先是到处散发小册子攻击罗素,其措辞无所不用其极。说罗素“他令人生厌地倡导通奸”,说他是“智穷力竭的、离过婚的、颓废的乱交倡导者”、“他现在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向他的学生们灌输他在乱交和乱婚方面的观点。”甚至说罗素“实在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无尾猿、一个魔鬼的使者。”……
这些攻击并没有奏效,1940年3月,纽约市高等教育委员会仍然通过了对罗素的任命。第二天,一个名叫吉恩·凯的妇女向纽约州最高法院起诉了纽约市高等教育委员会,以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例如说罗素是外国人,应聘前没有参加竞争性的考试,又是不道德性行为的倡导者等,要求取消对罗素的任命。
法院接受了起诉,由于法官也是曼宁主教一类的人,纽约高等教育委员会败诉了,罗素的任命被取消。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及时伸出了援手,请他主持威廉·詹姆士讲座,他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对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在这本书里,罗素特辟一页专门列举了他的大量头衔,例如第三代罗素伯爵、英国上议院议员、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奖章获得者等,最后一项是“司法裁定不适宜担任的纽约市立学院教授”。
不久,另一项更有好处的聘请来了。一位富有的巴恩斯博士办了一个巴恩斯基金会,还买下了一家现代绘画馆,他请罗素来美术馆长期讲学,罗素对这个聘请简直是感激不已,因为哈佛大学的讲座只是短期且临时的,算不上是正式职业,现在这个职业总算来了,它的聘期长达5年!而且薪酬丰厚,他能不感激吗?
1940年底,罗素来到了费城郊外,在那里一座已经有200年高龄的老房子里住了下来。
罗素为巴恩斯讲座准备的讲稿就是后来的《西方哲学史》。
然而,罗素与巴恩斯的关系也很快破裂了,仅仅两年之后,1942年底,巴恩斯便以罗素违背合同为由炒了他的鱿鱼。
称罗素违背合同是因为罗素夫人也来听罗素的讲座,但她有边听讲座边打毛衣的习惯,巴恩斯声称打毛衣的声音干扰了其他人听讲,这也是罗素对合同的违背。
这对罗素简直是晴天霹雳,他顿时又陷入了贫困,有时候连吃饭的钱都成了问题,有一次他应邀去演讲,但手里的钱只够买张去的车票,回来的车票得等到讲演结束拿到报酬后买。
另一个大麻烦是,这时候他与斯本丝的婚姻又亮起了红灯,斯本丝是一个美貌的少妇,比罗素年轻得多,她能够长期与罗素这样的老人生活下去吗?更何况是过这种贫困的生活?而且,罗素现在对她的感情已经很淡漠。这个时期,凡去过他家的人都明显地感觉:这对夫妻快完了。
到1943年秋,罗素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他用巴恩斯基金会讲座的讲稿编辑成的《西方哲学史》已经出版,并且迅速取得了成功,为他赚来了大量版税,他起诉巴恩斯的官司赢了,法院判决巴恩斯赔偿罗素20 000美元的巨款,他终于否极泰来。
—否极泰来—
好事一桩接一桩,除了美国这边,英国那边也有好事来了,原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理事们时过境迁之后,觉得1916年将罗素开除有些过分,而且罗素的窘境也令他们深感同情,于是他们向罗素发出了重返剑桥的邀请,罗素当然求之不得,1944年,他乘上了回英国的轮船。
回到英国后,罗素进入剑桥,终于得到了他过去一直渴望得到的稳定的教职和足够养家糊口的薪水。更令他感到满足的是,他视若珍宝的孩子们现在都与他在一起,小康拉德不用说,与多拉所生的两个大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都有了体面的工作,这时候都回到了英国。
从前,在罗素去美国以前,他虽然有名,但在英国毫无社会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反政府立场,现在,6年之后,当他回到英国时,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过时间的冲洗,人们已经淡忘了他以前那些离经叛道的言论,而他的立场也由过去的反政府一下变得与政府一致起来。
由于这些原因,再加上罗素的高龄和他满头苍苍白发,不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他那高贵的出身——贝德福德公爵的后裔、伟大的罗素勋爵的孙子、第三代罗素伯爵,于是罗素在英国的地位遽然上升,成了英国享有最高社会地位的名流。
从这时候起,罗素的生活就在讲演和讲课之中度过了,他的讲演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聆听。
在罗素所有的讲演中,在BBC的讲演无疑是最重要、影响也最大的。
在BBC的讲演始于1944年,早在罗素回国前,BBC就计划请罗素举行一场通俗的哲学讲演。罗素接受了这个邀请,讲演于这年秋天正式举行,不用说十分成功。于是,以后的讲演邀请就源源不断了。他演讲的内容五花八门,从战争、西方价值观、青少年犯罪到上帝是否存在等,无所不有。他的演讲毫无学究气,总是充满了活力与魅力。
这时,罗素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世界的智者、杰出的演说家的声誉如日中天了。他已经不但是罗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代表了整个英国。他这时的政治观点也与政府惊人地一致,万分满意的政府经常将罗素像宝一样地献出,让他到世界各国去演讲,宣传英国的形象。
这类出国演讲是很多的,例如1946年夏天,他去瑞士讲了有关“伦理与权力”;1948年又去了被占领的德国,对军队发表了讲演;这年5月又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还为瑞典的国会议员们作了专场讲演。
这年10月,他又应英国驻挪威大使的邀请去讲演,但这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讲演后,罗素等人搭乘一架水上飞机去另一座城市特隆赫姆。罗素本来坐在前舱的贵宾座,但他想吸烟,人家告诉他吸烟必须去后舱。罗素称“我要是不吸烟就会死掉”,于是去了后舱,还把安全带松开了。突然一阵大风将飞机猛地吹向海面,掉进了水里。罗素一点也不慌,他跟着后舱的其他乘客爬出飞机,跳进水里,游到了刚好停在附近的一艘船上。由于飞机是头朝下冲入水里的,结果前舱的19名乘客无一生还。如果罗素没有到后舱去吸烟,可以相信这时已经76岁的罗素将是第20个罹难者。
罗素被送进了医院,但他一点事都没有,他冲着那些蜂拥来采访他的记者说:“这对于一个已经有70年游泳历史的人来说,不足挂齿。”
也就在这个时期,罗素的第三次婚姻走到了尽头。
1949年9月,罗素接受了三一学院的终身研究基金,即他一辈子都是剑桥的研究员并终身享有研究员基金,同一年他还被授予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还是在这一年,罗素接受了由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的“荣誉勋章”,这是一个英国公民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1950年时,罗素还有一次他十分满意的旅行讲演,演讲的地点是澳大利亚,这是一片他从来没有踏足过的新大陆,罗素像一个孩子般兴奋,他甚至说了这样的话:
“说来也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澳大利亚。因为我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已经虚掷了此生的七十八载光阴,所以我确实很高兴有此机会来弥补这一缺憾。”
澳大利亚之行后,罗素又到了美国,1950年11月,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讲座,此前他还在普林斯顿待了几天,与老朋友爱因斯坦好好聊了聊。就在这几天里,他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那“服务于道德文明的哲学著作”。
随后,罗素到了纽约,罗素本来的大名再加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使他简直成了一个传奇,当他抵达哥伦比亚大学的讲演厅外时:
周围的两个街区所有道路上的人们并排站了三四层,都希望出现奇迹能进到会场,或至少听到扩音器的声音,或者碰巧看看罗素爵士长什么模样。
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座结束后,罗素拜访了伊迪丝·芬奇小姐,她出身于一个古老的新英格兰家族,罗素早在1925年就认识她了,她还是艾丽丝的朋友,后来他们又多次见面,但这次,由于罗素同斯本丝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伊迪丝便正好补了这个空,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这年底,罗素飞往斯德哥尔摩去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按惯例是由瑞典国王亲手授予的,许多获奖者是首次面对一位君主,他们面对王室庄重得有些繁文缛节的礼仪时难免有些紧张。罗素可不是这样,要知道他还是一个婴儿时就已经见过维多利亚女王了,王室气派对于他是熟门熟路,自然毫不紧张,就像传记上所说的:
“他走过去接受诺贝尔奖,看上去超然绝俗地高贵,立即使王室也觉得安然自在。”
1952年12月,斯本丝以罗素遗弃她为名起诉离婚,很快得到了批准,几天后罗素就与伊迪丝结婚了,这是他的第四次婚姻,此时罗素已经80岁了。
幸运的是,他这最后一次婚姻算得上是四次婚姻中最美满的,伊迪丝与罗素结婚时已经52岁。她很有涵养,学识丰富,曾在大学当过教师,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传记作家。她在许多方面都很符合罗素的要求,因此罗素在此后的岁月里再也没有离婚的念头了。
也许是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激励,罗素真的开始打文学的主意了。他说:“我把一生中的前80年献给了哲学,我打算后80年献给小说。”他将第一本小说交给出版社时,一开始要求出版社答应让他匿名出版,但出版社拒绝了,后来双方达成了协议。1953年,罗素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了,名为《郊区恶魔》。出版社出版小说时公开征奖让读者们猜猜小说的作者是哪位了不起的人物,奖金25英镑,然而没有人猜得出来。
罗素一生共离了三次婚,第二次和第三次婚姻给他带来了三个孩子,长子与他同名,也叫约翰,女儿是凯特,他们都是多拉生的,小儿子是康拉德,斯本丝生的。离婚后他们都由母亲抚养长大。不过罗素对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关爱。他第四次结婚时,约翰和凯特都已经成家有了孩子。由于约翰打算当作家,这是很难养家糊口的,罗素便决定要为孙子们的将来打算了。
他的打算很简单:就是将儿子孙子们招来与他生活在一起。
他在威尔士北部的一个小半岛上找到了一处大房子,这就是彭林别墅。
1955年下半年,罗素搬进了彭林别墅,此后他一生剩余的15年就生活在这里了。
也许有人会问: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罗素还能够专心写作吗?当然能。罗素有一样本事,就是不怕干扰,他有一次回答某位有这种担心的访客时说:“没什么能打断我的工作。我一向喜欢有孩子们在我身边,我甚至喜欢听他们吵闹的声音,那声音不会烦扰我,倒是令我兴奋。工作的时候,听见他们在我身边说话的声音,我感到愉快。”所以,罗素的晚年可谓尽享天伦之乐。
—斗士的陨落—
我们现在要谈一件也许是罗素一生中付出最多心血的大事——反核。
我们前面说过,早在20世纪20年代罗素就写了《原子入门》,在其中预言人类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后,这种认识“很可能最后会被用来制造成比以往所发明的一切武器更具有毁灭性的爆炸物和发射弹”。这就是原子弹,罗素的预言在1945年8月得到了证实,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分别丢下了两颗原子弹,两座城市顿时化为灰烬,无数平民罹难。
原子弹的出现对罗素的心灵冲击之大怎么说也不过分,此后罗素一生的中心任务就是试图将人类从原子弹的阴影下解脱出来,他用各种方式呼吁防止核战争,大力倡导核裁军和核武器的扩散。
他作出了许多努力,耗费了他晚年大部分光阴,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1961年4月,罗素作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简直耸人听闻的论点,称肯尼迪比希特勒更坏。理由是希特勒不过是想杀光所有的犹太人,而肯尼迪却打算不光杀害所有犹太人,而且要杀害所有的人——因为他不愿意废除核武器,这些核武器随时能够毁灭整个人类。
由于被人指控煽动公众参加非暴力抗议活动,罗素被起诉,他在审判中为自己的非暴力抗议活动提出了有力的辩护,他说,他这样做是出于迫不得已,因为他不想“我们的家人、朋友、同胞和人类的大多数在一次只有输家没有赢家的竞争中被屠杀”。不过法庭是不考虑动机的,由于罗素的确有煽动公众参加非暴力抗议活动的事实,他被判处监禁两个月。罗素早就预见到了这个结局,他甚至只在口袋里带了几个先令,以免法庭要求他以罚款来代替坐牢,那他是断乎不愿意的,他明白坐牢只会令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殉道者。后来由于他的医生的抗议,说罗素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法庭将两个月刑期改为一星期,而且只需在监狱的医院内服刑。
出狱后,罗素一如既往地从事反核活动,到1962年,罗素已经90岁了,他收到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祝贺信件,英国国会下院还特地举行了一次午餐会,并在伦敦节日剧场搞了专场音乐会。
这一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情报官员从飞临古巴上空的U-2高空侦察机所拍摄的照片中发现苏联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地区修建核基地,这等于把整个美国放在了古巴与苏联的枪口之下,当时的肯尼迪政府立即作出强烈反应,世界一时走近了核大战的边缘。
古巴导弹危机正是罗素曾经担心过的那种核战争的前奏,如果它真的导致核战争,那将是整个人类的末日。罗素立即表达了强烈的关注,他向新闻界发表一系列声明,表示“人类今夜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危机”,“人类极有可能在一星期内灭亡”,他还给肯尼迪、赫鲁晓夫、联合国秘书长、英国首相和反对党领袖发出了五封电报,要求中止冲突,并谴责了美国的行为。
罗素的声明没有白发,10月24日下午,莫斯科广播电台就公布了赫鲁晓夫对罗素电报的答复,答复中赫鲁晓夫答应尽一切可能阻止核战争,不久,肯尼迪也给罗素回了电报,罗素又给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去了电报,要求他拆除导弹,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
顿时,罗素似乎成了促成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关键人物,一个90岁高龄的伟大哲学家扮演了这种角色,其影响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1963年9月,罗素建了一个和平基金,宗旨是“反对习俗化的暴力与残酷,认清人类社会的障碍并奋击之,并以自由和正义推进和平进程”,与此同时,罗素还成立了第二项基金——大西洋和平基金,其宗旨是专门推进教育之发展。
罗素和平基金一开始的募集工作可谓有声有色,基金的赞助人中有他的亲戚贝德福德公爵等达官贵人,有马克斯·波恩等著名科学家,甚至还有九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加纳总统恩克鲁玛、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等,但结果并不成功。
20世纪6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是越南战争,造成了大量无辜越南平民的死亡,还在美国刚开始干预越南事务时,罗素已经以他的远见卓识对将要发生在越南的惨剧提出了警告,他到处发表演讲,强烈批评美国的越南政策。到1966年初,罗素正式调查美国在越南犯下的罪行,并于1966年11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法庭,1967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正式开庭,并判决约翰逊总统等的战争罪成立,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审判而已,对约翰逊毫无影响。
到1970年,罗素已经快满百岁了,老态龙钟,只能坐在轮椅里,年初他接到了一所小学学生会寄来的信,信中说学校为学生们敬仰的伟人设立了一个主任职位,爱因斯坦是唯一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现在爱因斯坦逝世了,他们问罗素是否愿意继任此职。罗素立即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委任,这是他一生中担任过的无数职务中的最后一个。
2月2日这天,罗素上午还如常地生活,与伊迪丝坐在寝室里读书、聊天,但突然病情加剧,呼吸困难,到傍晚,他的生命之火就与太阳一起坠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