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philosophy)最早出自希腊文,由“philos”和“sophos”组成。原意是“爱智慧”。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第一次将其译为汉语。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把“哲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哲”在中国古汉语中也有智慧之意,“哲人”被看作是智者或智慧的化身。因此,哲学最原始的含义是追求智慧之学。正因为是追求智慧,才引来古今中外众多哲学家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正因为是追求智慧,许多哲学家的思想才不断被批判与超越;正因为是追求智慧,哲学才显现出博大精深,令人难以参透;正因为是追求智慧,才导致“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因此,关于什么是哲学,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并且越是伟大的哲学家越是认为自己领悟了哲学的真谛。历代哲人都从爱智慧的本意出发引申出哲学的丰富内涵,在古希腊爱智慧被看作是寻找万物的本原,亚里士多德称哲学为寻找“第一原理”,也就是寻找事物的“第一因”。在中世纪爱智慧被认为是爱上帝,因为上帝是真善美的统一。近代以来,爱智慧更多地被理解为爱知识、爱科学,是对科学知识的追问。现代则赋予哲学以更多地内涵,涉及对自然、对人生、对文化等问题的根本追问。
哲学的定义不仅在过去纠缠不清,难以达成共识,在现在和将来也仍然会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分歧、百虑一致的哲学概念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因而,此处从探讨哲学基本规范的角度讨论哲学的内涵,并非、也不可能提供给大家一个没有分歧的哲学定义,也不想在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上非要给出一个答案。在此对哲学的内涵和特点略作分析,以便于哲学研究者尤其是哲学新人,能够把对哲学的理解再推进一步。“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也给予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也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也劝导人以向善?”[2]这并不是强调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而是说明哲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的区别并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不同,如上面提到的信仰、美、道德、真理等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但哲学对这些问题也进行思考和追问,而且是反思这些对象的元问题。这也显示了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在于思考的对象是什么,而在于怎么思考。黑格尔曾对哲学进行过一些比喻,可以彰显哲学思考的一些特征,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哲学的本质非常有启发意义。黑格尔曾把哲学比作“庙里的神”,众所周知,神乃庙之根本,庙以神而存在,人离开哲学犹如庙里没有了神,可以想象哲学之于人的地位。因而,哲学对于人而言是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暗含着哲学统领着人的精神和灵魂。黑格尔还把哲学比作“厮杀的战场”,在哲学门里,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相互“厮杀”,显示了哲学的批判性特征。黑格尔用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成长规律比喻哲学思想的辩证否定,即“扬弃”,指出了哲学或人的思想路线的辩证本性,新思想并非完全剖除了旧思想,而是对旧思想的一种有保留的认可和排除。黑格尔又把哲学比喻成“密涅瓦的猫头鹰”,在夜幕降临时才悄然起飞,意在显示哲学的反思特征,因为经过了旭日东升、艳阳高照、蓝天翱翔之后才能等到夜幕降临,才能冷静下来、深入思考。这时,猫头鹰的起飞是洞悉了喧嚣、阳光和光彩之后智慧的升腾,哲学正是在这样一种境况下的理性沉思。
从国内来看,影响比较大、使用比较广的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即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在知识形态层面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和思考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最一般、最普遍意义上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所借助的主要手段或方法就是思考或者反思。反思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自我封闭的苦思冥想,而是基于科学知识的理性思考。因而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就包含着对人类各种知识的总结和概括。通过这样的思考形成的世界观,其间包含着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等,才是哲学。
从国际范围看,当前对哲学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普遍规律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样式说;实践论说。[3]“普遍规律说”认为哲学是研究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寻找事物最高原因的第一原理思想。“认识论说”认为哲学不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而是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是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该观点甚至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认识论。该种哲学观认为没有认识论就不存在所谓的本体论,因为人类思维和认识才是获得世界普遍规律的有效手段。此种观点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而诞生的。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了语言学的转向,即从原来的对认识对象和认识路线的反思和追问转向了对作为表达思想和理解世界的手段的语言的思考。这就是哲学观上的“语言分析说”。这种观点认为哲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语言问题,语言分析才是现代哲学真正的发展道路。逻辑经验主义就认为,“真正的哲学论题不谈自然或社会,而只谈语言或语言应用,亦即:哲学是以研究语言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为基础的。”[4]“存在意义说”也是伴随着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出现的一种哲学观,其与语言分析说的区别在于更注重语言的人文特性,从语言中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观点中。“精神境界说”是致力于探讨哲学对人生境界的意义的哲学观,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人生理想、道德修养和价值意义的一种现代诠释。贺麟先生把其主要哲学观点概括为:“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5]“文化批判说”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观点,他们的哲学理论继承和突出发展了哲学的批判功能,认为哲学就是对文化的批判反思。通过对现存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科学、哲学等文化的不断批判和反思,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保持清醒的认识,帮助人们树立超越现实的勇气和信心,避免在社会潮流中迷失方向。这才是哲学的任务和意义所在。“文化样式说”的哲学观以否定哲学上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为出发点,倡导哲学只是各种文化样式中的一种,与其他文化样式是并行存在的,而非是其他文化形式的基础。显然,这种观点只是把哲学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平起平坐,而并非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或凌驾于其他文化样式之上。这种思想对于过分夸大哲学功能、神话哲学或哲学万能论思想有着遏制和批判作用。“实践论说”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其思想核心就是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从该观点可以看出,哲学问题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和思想问题,而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批判了以往哲学存在的忽视或脱离实践现象,要么谈论无人的理性和逻辑,要么谈论抽象的人与“感性的直观”,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只有将思维和存在联系起来的实践活动,才是解开一切事物和现象之谜的钥匙。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以上诸种对哲学的理解和认识都反映了哲学的某一特性,也反映了哲学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哲学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多样性。从哲学基本规范的视角来看,不会也不可能把哲学丰富的含义浓缩成一种观点,而让大家遵守和使用。之所以还要在哲学基本规范中探讨其含义,是为了使研究者认识其丰富的内涵,选择了某种哲学观,代表着研究者怎么理解哲学,也代表着研究者在何种意义与何种层次上开展自己的研究,这又能反映出研究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解释原则,从而能否和怎样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因此,对哲学含义的理解是建构自己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将其作为哲学的基本学术规范,能够保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思路清晰、思想一致和思维的严密与连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