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哲学的历史发展简况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哲学指中世纪以前的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主。因为这时期的哲学主要研究本体论问题,而被称为本体论哲学。这被认为是泰勒斯的哲学本体论思想,也被有些人认为是一个科学假说。随着科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哲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认识论的转向,即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研究转向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学科史的研究,哲学学科更是如此,甚至哲学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学科史要求,更离不开哲学史研究,以至于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研究很难做出明确地区分和界定。因为哲学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谈到哲学思想和理论,一般要冠以哲学家的名字,如柏拉图哲学、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而这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又有着哲学史的积淀和底蕴。因此,哲学研究与哲学史研究是不分家的。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一般把哲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哲学、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这种划分并非仅仅是因为历史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还因为这三个阶段的哲学主导原则和总体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历史在时间轴上的滑动,就是哲学思想和理论的提升和丰富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是直线运动,而是充满波折和回复的螺旋运动,每一个螺旋周期都代表了哲学发展的一次重大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主要有三大哲学发源地,即西方哲学(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鉴于现代意义上的哲学概念主要源于西方,西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比较大,以及其阶段划分和发展相对明晰,此处仅以西方哲学为例探讨哲学的历史发展概况。黑格尔和罗素在哲学的历史分期上,基本都把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哲学(古希腊、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现代哲学,由于哲学在他们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本节将哲学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哲学指中世纪以前的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主。因为这时期的哲学主要研究本体论问题,而被称为本体论哲学。这种特征在中国哲学中也有突出的表现。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在它的源头时期,哲学、科学与神话或原始宗教都是纠缠在一起的,这时期可以看作是哲学发展上的混沌期。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第一人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这被认为是泰勒斯的哲学本体论思想,也被有些人认为是一个科学假说。尽管泰勒斯的“科学和哲学都很粗糙,但却能激发思想与观察”。[28]此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元质”;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恩培多克勒用“四元素”来说明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萨戈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种子说”;这时期对后世最有影响的本体论思想则是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与“虚空”构成的。尽管,这时期的自然哲学家比以往的宗教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注重从自然科学方面寻找事物变化发展根源,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打上了原始宗教的烙印。如泰勒斯认为万物都充满了神[29],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一切产生于一,一就是神。这一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自然客体本身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世界万物的多样性中寻找到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以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哲学思想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猜测性和模糊性。这正好说明了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证明了人的认识和哲学思想开始于感性直观。除了古希腊之外,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也都有探讨世界本原和关于世界辩证发展的哲学思想,鉴于此处并非哲学理论的探讨,就不再一一列举。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兴趣由自然转向人,这既是历史发展的现实,也是人的认识和思维提升的重要表现,因为哲学开始有了自我认识。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通过论辩论证人的道德行为。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开始有了系统的发展,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通过总结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相当丰富和全面,尤其在人与社会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解。柏拉图建立起以理念论为中心的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各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哲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创立了形式逻辑,提出了“四因说”,用四因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大哲学家对哲学体系和哲学范畴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

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是古代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时期,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成为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因此,该时期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思想和理论的争斗。文艺复兴时期是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过渡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这时期的哲学思想以倡导人性和人文关怀为核心,追求科学和个性解放,反对宗教压迫和统治,形成了人文主义与自然哲学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哲学思潮,文艺复兴推动着时代和哲学过渡到近代时期。

随着科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哲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认识论的转向,即从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研究转向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向世界宣告了知识的重要性,科学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也从实际上证明了知识的伟大作用。理论和现实都促使哲学从原来的对纯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对虚幻神灵的解释,转向对人的研究,尤其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探索。肇端于伽利略的实验和观察、归纳和演绎等现代科学方法,也给予了哲学研究以巨大的启发,主要反映在近代哲学认识论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近代哲学上的经验论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片面地夸大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实在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思维的作用和实在性。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与经验论相对立,唯理论则强调理性思维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忽视和否定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才是认识的主要来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不是、也不可能来自经验,而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理论者认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质的那种“理性直观知识”,或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即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则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企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他认为两种因素相结合形成真知: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康德的理性哲学可以看作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的终结阶段。

近代哲学中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这条主线外,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近代哲学的后期发展。法国唯物主义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只有物质实体,思维只是物质的属性,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他们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宣扬和论证人类的精神独立和自由。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精神、自我和主体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尤其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基点建立起的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由于中西文化对现代一词及其时间范围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对近、现代哲学的时间界定也就有所区别,国内一般认为现代哲学主要指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大概始于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是现代哲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哲学体系解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是现代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挑战,导致了19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对传统哲学进行猛烈的批判,解构成为这时期哲学的主要任务,但在解构的同时却不知道怎样建构,或者建构的方向不明确,就会带来哲学的混乱。受这一危机的影响,这时期以及此后的一段时期,西方哲学派系林立、观点纷杂、波及范围较广。从流派来看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就观点来看,涉及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生命、伦理道德、心灵或精神、人性等各个领域的众多层面;从地域来看,由原来的欧洲范围内扩展到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范围甚至更大。童鹰将西方现、当代哲学概括为:“两大阶级的哲学;两大流派的哲学;三个时期的哲学。所谓两大阶级的哲学,即资产阶级哲学与无产阶级哲学;所谓两大流派的哲学,即科学主义流派的哲学和人本主义流派的哲学;所谓三个时期的哲学,即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发展基本上可分为‘三个50年’,亦即现代前期、现代后期和当代这三个时期。”[30]由于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错综复杂,分类和概括的标准众多,比如地域、发展阶段、流派、研究对象、哲学观点等等都可以对现代哲学进行不同的分类和概括,因此,每一种概括都不会那么完美和无憾,上述概括亦存在分歧和不足,但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哲学错综复杂局面,梳理现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把握现代哲学的突出特点应该说较为直观和简明扼要。

结合整个哲学史的特点来看,如果古代哲学概括为本体论哲学,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近代哲学出现了认识论转向,体现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那么,现代哲学则认为是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反映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斗争和分歧中。当然,此种认识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如江天骥就认为用理性和真理的哲学与自由和价值的哲学概括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两根主线更为合理。[31]但对于初入哲学之门的学生或研究者来说,也不失为简单明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发生的革命性变革,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大,无疑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有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导致现代哲学出现了实践转向。但在中国,一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单独对待,使之成为与西方哲学相并列的一门学科。加之我们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无需过多赘述。

相对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19世纪中后期,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既是通过语言反思清算传统哲学的弊端,拯救黑格尔体系崩溃后的哲学危机之需,也是因为哲学家们认识到“语言是存在的家”,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还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语言转向不仅体现在科学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亦体现在人本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中两种不同的哲学批判思潮,“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冲突,直接地聚焦于对‘语言’的理解。科学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逻辑特性,因而,要求语义的单义性、概念的确定性和意义的可证实性;与此相反,人本主义思潮则强调语言的人文性,因而,突出语义的隐喻性、概念的非确定性和意义的可增生性。对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实现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合流的前提,也是实现对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等等辩证理解的前提。”[32]科学主义,也有人称唯科学主义,强调科学认识的重要性,夸大科学的作用,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主张用科学改造哲学,反对本体论研究及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论,以分析哲学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对人本主义的理解,观点较多,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现代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并列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关注主体,关心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人的价值、尊严和心灵问题,相反,科学还带来了一些影响人的发展的问题,如科技对人的异化、带来的自然环境问题等。其代表流派主要有生命哲学、精神哲学、存在主义以及社会批判理论等。

现代西方哲学中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条主线外,还有一些不具明显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特征的其他学派,如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等。两条主线在斗争中也出现了交叉和调和,在当代哲学中并逐渐被超越,如后期出现的哲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等思想,都试图调和和超越现代哲学和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寻找新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