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次我被问及—‘请问,巴贝奇先生,如果你往机器里输入了错误的数字,它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吗?’……那么,我就无法正确理解挑起此类问题的混乱观念。”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
《一个哲学家生涯的片段》(P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我们一直无法理解从一开始就困扰着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这让人安心—不过,也许有点沮丧。正如术语本身所暗示的:计算机最初是作为人类活动的机械替代品。“计算机”字面意思是借助智慧、笔、纸或其他古代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的人。并不是机器比人类算得更好,只是它们算得更快、更久,而且出错率更低。确切地说,即使出错也是由设计原因或故障引起的,因此,计算机的错也是源于人类。如同现代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所说:“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就是什么”—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只能像它的设计员、程序员和操作员那样工作。
英国发明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常常被看做是计算机之父。然而,巴贝奇的各种设计并没有任何一个最终被制造出来(尽管伦敦科学博物馆后来的一个项目表明他的差分机应该是能够工作的),他甚至也不是第一个构想这种可能性的人。虽然如此,巴贝奇的重要性在于他详细说明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如何被机械化建构,正如他的分析机所表明的,这种机器的应用在理论上是有无限可能的。
分析机—如果被建成—会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功能更加强大,它将拥有存量更大的储存器—CPU(现代计算机的“大脑”),甚至拥有某种形式的打印机。然而,它最终没有建成(主要由于花费巨大),这表明巴贝奇的同代人没能完全挖掘它的潜能。如果他们做成了,这会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或者至少,更早地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