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富裕的家庭,周围都是天才和权力人物。他的父亲卡尔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赞助人,曾赞助过布拉姆斯和马勒参加的音乐会,还曾经委托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为他女儿画婚礼肖像。可是,在家庭关系上,卡尔的卓越的爱转化成了父母的期望,而且—尽管孩子确实有表现出才华的迹象—但是两个儿子自杀了。路德维希自己也是神经异常敏感,这种强烈的个性加上任性的精神独立,最终使他投身于哲学。他去拜见伯兰特·罗素,给这个世界闻名的哲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收为弟子。在一年里,罗素向维特根斯坦的姐姐宣称,“我们期待着在哲学上的下一大步是你弟弟迈出的。”
然而,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完成的第一本书—《哲学的逻辑论丛》,或简称《逻辑哲学论》,也是他的最后作品。对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就是个谜题,留下了一些基本问题—伦理的、精神的、美学的—未被论及。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让他自由地去接受生活的真正挑战。
本书扉页以“世界就是这样”开头,接着按照严格的顺序一次论证命题(让人想起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把哲学置于一个不同的基石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事实(facts)的世界,而不是事物(things)的世界中,所以“我语言的有限就是我世界的有限”。语言是一幅世界的图画,所以,哲学只是要搞清楚哪一幅画是可能的。然而,有时候由于逻辑和语言的限制,当我们试图描述事物时,我们不能明白无误地直接说出来。我们能说的事是有限的,有些事物只是我们看世界的基本方法,并不足以成为问题的主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保持沉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