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用付出太大代价就可以阻止某些坏事的发生,我们就应该做;绝对贫穷是不好的,有些贫穷是不用我们牺牲太多的道德意义就可以阻止的;所以,我们应该阻止绝对贫穷。”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年出生)
《实用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
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倡导优先功利主义,他主张,我们应该努力满足人们的偏好或欲望,而不是(像传统功利主义那样)寻求幸福或快乐的最大化。
这会为个体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尊重。比如,对摩托赛的热爱会导致你受重伤(甚至死亡);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危险,传统功利主义者可能会禁止摩托赛。然而,偏爱优先功利主义的人会说:此事合法,并且不会对其他任何人造成伤害,既然你喜欢,那就去做吧!
如果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实用伦理学中,往往会带来挑战性的结果。辛格坚定地恪守他的功利原则,有时这会把他带进激辩的漩涡—比如堕胎、安乐死、动物权利等,人们控诉他缺乏人类的生命的尊重,倡导种族灭绝。
辛格在第一本和最近的一本书中都谈到了贫穷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减轻最深重的苦难,就算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一些困难,难道不该帮忙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该帮忙,而是帮多少。但是,慈善是不是会造成一种单向依赖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求长期解决贫穷的办法,比如政治政策?辛格说,当然,这是一场博弈,眼前立竿见影的救济总比提出的长期解决方案更切实际。
也许,答案不是“两者择其一”,而是“两者都需要”。这样的话,就需要从即时救济中抽取一部分。而且,指望人们把他们收入的25%捐赠出来(像辛格一样),这现实吗?把这种劝导性的努力放在改变贫穷的根源问题上,不是更好吗?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是在拿人的生活做赌博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