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到了精神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绝对精神阶段。从绝对精神来看,前面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都可以看作向着绝对精神所表达的自由的解放状态的努力。之前的环节都试图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绝对统一,但是它们都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被扬弃,成为达到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
绝对精神表达了主体和客体、普遍和特殊、同一和差异等方面的统一。它已经超出了之前环节的有限性,而达到了无限性。绝对精神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是立足于感性的直接性的艺术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宗教阶段,黑格尔再次强调了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认识,立足于表象思维的认识不过不是纯粹思维的认识,而是以立足表象化的信仰方式表达了这样的知。第三阶段是哲学阶段,特别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绝对精神达到了完满,由此,精神也就走完了它的发展历程而达到了一种绝对的自由,也就是绝对的解放。
艺 术
绝对精神第一个阶段是艺术。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它通过一个具体可见的感性形象来表达理念。因为感性表达了理念,所以它具有美的特点。在艺术方面,它还不像后面的宗教、哲学是一种精神性的统一,艺术依然保留着大量的自然的成分,也就是直接可见的感性存在,所以它还是绝对精神比较低层次的阶段。虽然艺术有感性方面的存在,但是并不是对感性材料进行现成的接受的态度。艺术是要对已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以使得其符合理念。感性最高的形态是人的形象,因为只有人的形象才能很好地表现精神。由此,黑格尔也反对了在艺术领域里很流行的模仿说。模仿说的观点是艺术就是对外在对象的模仿。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即使有艺术的模仿,它也是很拙劣的,并且,很多艺术根本没有办法去模仿。我们说诗歌、建筑也是艺术,它们怎么去模仿呢?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实际上是表达真理的,它是通过一个感性形象来表达精神的。这是赞同模仿说的人根本没有看到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表现精神的,自然美没有艺术所表现的美,因为自然仅仅是直接的呈现,它只能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而不能像艺术作品一样,有意识地表现出精神的美。
艺术的创造需要艺术家。艺术家通过他的活动创作出蕴含精神的艺术作品。就艺术创造而言,黑格尔强调,艺术创造需要天才,而天才能够表达一种不自觉的神来之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灵感。但同时,艺术家也离不开劳动,即踏踏实实地用特定的技巧表达灵感。
对于艺术,黑格尔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以及最高的浪漫型艺术。第一个阶段是象征型艺术。它的内容和形式还是相互外在的,内容上并不具有对于形式恰当的表达,我们并不能通过一个感性存在的形式直接了解到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所以在这个阶段,更多是通过形式的某种象征暗示它的精神。建筑艺术是这一阶段的典型表现。例如,埃及金字塔,我们知道在它其中肯定有所象征,至于它具体象征什么,则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因为它的形式并不适合表达它所想要表达的精神,而这只能靠我们揣测它其中的内涵。
第二个阶段是象征性艺术进一步发展便到了古典型艺术。古典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精神完全在感性方面得到了表现。这个阶段典型的艺术形式是雕刻,尤其是人体雕刻。在人体雕刻方面,典型地体现出人的独立与自由。因为在肉身上表现了人的精神。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断臂的维纳斯,它把人性的纯洁、典雅、智慧等在这一形象上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个阶段是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再次表现出不相符合,但是精神的层次已经不一样了。因为浪漫型艺术的内容已经是内在的精神,感性直观的形式并不适合表现它的内容,因此表现出内容与形式的不相符合。这一阶段典型的艺术代表是绘画、音乐、诗。它们依然具有感性的特定,但是表现的内容已经是精神性的,其本质上是不适合表达这一精神性的内容。
总体而言,艺术的发展一步步地摆脱自然的外在性,不断向着更加内在的、更加具有精神性的感性形态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代表象征艺术的建筑还有着比较明显的物质性,但是发展到了绘画、音乐,尤其是诗歌方面,物质的因素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它们的形式已经更加具有精神的内在性。这一进程同时向着更高层次自由的发展,它摆脱了对外在事物的依赖而逐渐回到自身。艺术发展的更进一步就是彻底摆脱感性的形式,用更加内在的精神性的形式来表现精神,这就是更具有内在性的启示宗教。
宗 教
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宗教是带有启示性的。启示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的就是宗教会显现自身,是具有现实性的精神。但是人们往往对于这一点很无知。他们通常认为基督教的上帝是伟大的、崇高的、高高在上的,上帝是在彼岸的,它并不会显现自身。宗教的启示是通过表象来表现的。表象是不同于形象的,形象是从感性中来的,但是它具有个别的、偶然的形式。但是表象就不一样了,它所表达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形象,形象本身象征着普遍的存在。例如,我们说上帝的儿子,儿子虽然是感性的,但是它本身象征着普遍的内容,也就是上帝的自我显现。这一普遍性恰恰是思维的特点,但是表象还不是普遍的哲学思维,因为它毕竟还没有摆脱感性,它依然与感性有着纠葛。在表象所呈现的形象中,各个形象还是分离着的,例如,作为圣父的上帝和作为圣子耶稣基督的上帝。
但是哲学就不一样了,哲学则摆脱了表象思维依然具有的感性一面,而用纯粹思维来表现真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才有这样的话:“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以思维、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概念思维把事物理解成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它们在自我否定中建立起了彼此的联系,因而不再像宗教的表象思维一样,是分割开来的。但是宗教和哲学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和哲学的内容是相同的,宗教和哲学的对象都是真理、精神,只不过它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在黑格尔看来,宗教是要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的,它要表现在现实中。反过来这表明黑格尔反对一种宗教在彼岸,它与现实世界没有直接关联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性思维的表达。知性思维坚持着彼此之间的对立,而看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一世界观恰恰是黑格尔所反对的。
宗教作为历史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它经历了自然宗教、精神个体性的宗教,以及绝对宗教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自然宗教,它是宗教最直接的形态,还没有摆脱外在的自然性。第二个发展阶段则是精神个体性的宗教,它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外在性,而表现出个体性的某种立足自身的自由。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则是绝对宗教,这也就是基督教,精神克服了前两方面的片面性,而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这样的统一性恰恰是更高层次的自由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在精神不断的否定发展中,自由越来越具体,层次也越来越高。
在自然宗教方面,宗教还与感性的自由有着很大的联系,它还受到自然的束缚,这也就是说,精神还没有完全立足于自身,还不是完全自由的。
这一阶段也经历了三个小环节。第一个小环节是直接宗教的阶段,它以巫术的形式存在。在这一环节,人们已经意识到精神高于自然,也就是说人是高于自然的。但是这种精神力量还不是作为普遍的精神力量而存在,精神力量还是表现出个别偶然的形态。例如因纽特人崇敬个别的巫师。他们认为这些个别的巫师有征服自然的法力,例如,巫师能够使得风暴得以平静。
第二个小环节是意识自身分裂的阶段。在这一环节,神被当作一种绝对的本质力量,个人相对于神而言仅仅是非本质的、无意义的。个体仅仅臣服于绝对力量,人在神面前是没有自由的。在这一环节,自然和精神还是混乱的,它们混合在一起,并没有表现出精神对于自然的胜利。例如黑格尔认为中国宗教把天当作最高的普遍本质,天本身依然没有摆脱自然性。而天在地上的代表则是皇帝,它臣服于上天,是上天在地上的代表(所以才叫天子),皇帝代表上天在尘世进行统治。个人仅仅臣服于、听命于皇帝,皇帝本质上就是听命于上天。这是无所谓个人的自由的,因为个人并不作为主体而存在。
第三个小环节是向精神个体性的宗教过渡的阶段。已经有主体试图在普遍本质中实现自己,达到与普遍本质统一的奋斗。它已经体现了某种主体性的萌芽。但是精神依然没有完全统摄自然,依然是带有自然性的。例如波斯的摩尼教,他们认为光明是善,但是又强调世界是二元的,有光明也有黑暗,光明和黑暗是相互对立的。他们认为光明就在于对黑暗的斗争,可以看到这依然有着比较强烈的自然色彩,但是已经体现出了某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前一环节所没有的。
宗教哲学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精神个体性的宗教。在这一阶段,它“所实行的精神的提升是彻底地反对自然的东西”。它已经开始克服自然宗教的自然外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立足于自身之上的自由。在这一阶段,当然也还有自然,但是自然仅仅是非本质性的,它只是作为环节而存在。与之相对的则是思维成为统治者,它规定自然,统摄自然,成为自然的本质。
精神个体性的宗教自身也有三个小环节,分别是犹太教、希腊宗教和罗马宗教。第一个小环节是犹太教阶段,它已经完全超出了自然宗教的自然性,而把纯粹精神性的东西作为最高的实在。作为上帝的耶和华指的就是纯粹精神。它作为统一一切的绝对的“一”而存在,从虚无中创造,除了整个世界。上帝是绝对本质性的,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现实的世界是非本质的。由此,表现出了上帝和人间的对立,这就已经超出了自然宗教的原则了。因为在自然宗教方面,天和人还是没有区分的,但是在这里则表现出了区分。现实的犹太人会把上帝当作最高本质而去崇敬它,它表达了精神本质的唯一性,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犹太教的宗教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正因为在犹太教具有纯精神性的一,所以它和前面提到的波斯的摩尼教把光明当作最高本质是不一样的。之前提到的摩尼教所表现的光明,还是带有自然性的,但是精神已经纯化为不带自然性的一了。犹太宗教的问题在于有限的个体仅仅表达了对于最高实在的崇敬,个体自身还没有受到重视,还没有和最高的实体达到统一。
第二个小环节是希腊宗教阶段。神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神,而表现为众多特殊的神,不同的神代表了人的某一方面理想。这些神的精神和肉体是直接统一的,它们的精神就表现在它们的肉体活动中,也表现出一种美,所以黑格尔也把希腊的宗教叫作美的宗教。它区别于犹太教的普遍性而表现出多样的特殊性,每一个个体的特殊行为都表现了它的自由。古希腊奥林匹斯诸神就是这一层次的典型代表,例如,智慧之神雅典娜,光明之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它们都表达了人类的某一方面的理想。但是相比而言,希腊诸神还有着很强的自然的因素,这些内容都是自然具有的,它还没有经过善与恶的对立阶段,因而还没有表达意识的高度。例如,光明之神,正义之神;等等,他们这些特点都是天生本有的,而不是后天通过意识规定性获得的。
更进一步的发展是在罗马宗教阶段,也就是宗教发展的第三个小环节。罗马宗教把朱庇特当作普遍的主神,在朱庇特周围存在着以他为核心的诸多神,它们被一起供奉在罗马的万神庙里。罗马神之中的各个神都是由某一现实的目的而被设定的。这些神一方面体现了某种合目的性,因而黑格尔又称罗马的神为合目的的神;但是另一方面神本身并不崇高也并不美,因为这些目的都带有现实的功利性,它并没有超越性。同时因为所有的关系都以朱庇特为核心,而不像希腊诸神一样,每个神各自独立,表现出自身的自由,所以已经有了多与一,普遍和特殊统一在一起的观点。但是统一依然是抽象的,特殊的神是被动的、缺乏自由的。
黑格尔认为宗教发展的顶点是基督教。个人和神不再是相互外在的,人们能够从上帝那里看到自己,达到与神的同一,个人对于神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主客同一恰恰是精神的特点,所以黑格尔也称基督教为精神的宗教。
当然,基督教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最开始是《旧约》里表现出的上帝与先知们的启示,这就是狭义的启示的宗教。它从概念的层面揭示了上帝和人的同一性。随即则是《新约》,通过上帝把它的道具体显现在现实中,化身为耶稣基督,而在现实中体现了上帝耶和华的精神,这也就是说,通过耶稣在现实世界中的传道而体现基督教的精神。因为这些故事很多都是被记录的,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所以这一阶段的宗教也叫作实证的宗教。
最后,黑格尔认为最高的精神体现在新教。我们知道,新教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真正的信仰并不是靠外在的某种礼数,而是靠内心的启示。在内心中,我们直接体悟到了与上帝的同一,达到真正的自由。新教相比于之前的宗教已经很内在了,所以黑格尔把新教也叫作自由的宗教。这已经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宗教的表象思维了,因为它要求人靠内心的体悟而达到上帝。这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宗教到哲学的过渡。哲学是什么?就是摆脱外在性,而表现出内在概念的自我否定。
在基督宗教方面,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表象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作为世界创造者的普遍本质,这就是作为圣父的上帝,上帝和它的创造物之间始终保持着同一性。第二个环节就是作为圣子的上帝,他就是我们熟悉的耶稣。耶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普遍本质,他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他的神性,感化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耶稣已经具有现实性。第三个环节是圣灵阶段。这一阶段是作为肉身化的耶稣基督已经死了,它要求人们从精神上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神性,在自我意识中达到人与神的同一性。黑格尔实际上结合辩证法重新解释了基督教神学的三位一体的观念。三位一体,我们往往觉得很抽象,同一个主体怎么会有三个位格?三个位格为什么又会是同一的?黑格尔从辩证法的角度认为同一个主体之所以有三个位格是因为同一主体(上帝)会在自我否定中表现出正反合三个环节,也就是作为普遍性的圣父,作为特殊性的圣子,以及作为个体性的圣灵。它恰好表现了精神中介自身,在中介中达到与自己同一的历程。
黑格尔还将宗教发展的阶段和人生阶段做了类比,认为它们有类似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自然宗教当作儿童阶段,也就是第一个阶段,个体还没有同自然摆脱关联,它还受制于自然。第二个阶段是少年阶段,个体的能动性比较突出地显现了出来,个体要求自为地建立一切。这一阶段与犹太教与希腊宗教有着类似之处。第三个阶段是成年阶段,个体已经摆脱了它的主观性,要求服从某种客观的目的。这恰恰与作为合目的的罗马宗教有着类似之处。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老年阶段,个体已经回到普遍的目的,与普遍达到和解,因而个体真正得到了自由。这恰恰与表达主客同一的基督宗教有着类似之处。
哲 学
绝对精神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哲学的阶段。它是艺术和宗教的合题。一方面它保留了艺术阶段的客观性,否定了艺术阶段感性的外在性;另一方面,它保留了宗教的思维性,但是否定了宗教的主观性。这就表达了主客统一的哲学思维。哲学是以思维的普遍性为内容,它已经不同于自然的规定性,哲学要求从有限的、被自然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哲学已经不再是依然没有摆脱感性的表象思维,而是以普遍的思维为内容。以普遍的思维为内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已经把思维的普遍规定当作内容;另一方面,哲学的思维具有为我性,它是与我对事物的认识、思维分不开的。我在对象之中能够发现自己,我在对象之中是自由的,这是哲学思维所表达的。
当然哲学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这就是作为哲学史的哲学。哲学思维的具体规定是整个哲学史发展的结果。黑格尔反对了流行的关于哲学的看法,即哲学史仅仅是不同哲学家观点的罗列。如果哲学罗列哲学家的观点,那么哲学就是对于各种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意见的陈列,这样的陈列并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并不存在许多不同的哲学观点,只有一个哲学,也就是作为真理的哲学。
作为真理的哲学是能够包含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其中不同的哲学观点是作为真理的哲学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规定自己的一个环节而存在。这就是说,一方面哲学表达了立足于时代之上认识的最高原则。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原则还不是至上的,它依然会被后来的哲学批判、否定。但是,否定是一种扬弃的否定,它是把之前的哲学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吸收自己的体系。哲学史是这样不断否定,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自由的一个过程。
既然哲学史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么它应该从哪里开始呢?黑格尔认为,哲学不能从东方哲学开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强调过了,思维的特点是什么,它是以普遍的存在为内容的。但是东方国家,它的意志还是有限的,还没有能够达到普遍的规定,它还处于“主奴关系”的状态中,即个人服从于它的主人、服从于宗法社会的体制。当然,在这样的社会里,也是会出现法律的——我们都知道法律表达了普遍的规定——但是在东方国家,法律还不是普遍的,它服从于偶然的个人。个人可以超越于法律之上而做出规定。黑格尔认为,哲学应该从希腊哲学开始。
它已经出现了思维的普遍规定,例如,它一开始就问,万物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就不再是寻求特殊的东西,而要求普遍的规定。因为它已经开始讨论本质,哲学史的话,从低到高,一直发展到最自由的状态。这一整个过程,正如黑格尔所概括的:“在东方只知道一个人的自由(专制君主),在希腊只有少数人自由,在日耳曼的生活里,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皆自由,这就是人作为人是自由的。但在东方那唯一专制的人也不能自由,因为自由包含别的人也是自由的。而在东方只看见私欲、任性、形式的自由,自我意识的抽象的相等,我就是我。”
具体而言,黑格尔认为:“整个说来我们有两个哲学,希腊哲学与日耳曼哲学。”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希腊哲学与日耳曼哲学在他眼里才算真正的哲学,当然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这就是中古哲学。
第一个阶段具体是从泰勒斯开始一直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它们持续了约1000年。在这一阶段,它们表达了思维的一般规定性。当然在第一阶段中,还可以更细地划分出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思维的完全抽象的规定。这些哲学家们直接地断言世界的本质是某一存在,例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质是水。对哲学的规定还是完全抽象的,还无所谓表达出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因为它仅仅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直接断言。
第二个层次把第一个层次的普遍规定理解为、表达为自己能动地规定自己的全体。相比之前而言,它已经有了具体的特殊规定。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表达了这样自身规定的全体。在理念世界中,已经有了区别,有了特殊规定,而不是铁板一块。
第三个层次,哲学又表现出了分化,它虽然自身内是作为全体而存在的,表达了普遍和特殊的同一,但是,它又会与一个同样的普遍和特殊的全体相对立。例如斯多葛学派认为思维是普遍本质,是作为全体的存在,但是伊壁鸠鲁学派正好跟它相反,它们认为感性是普遍本质,是作为全体的存在。这两者都表达了某一存在是普遍本质,但是彼此——感性和理性又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一阶段,还没有把这两者真正地统一起来。
第四个层次则是把它们两者真正地统一起来,它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理念世界,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但是世界还是客观性的,它还缺乏主观性,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把主观性加入其中。
这就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是中古哲学阶段。它已经有了此岸和彼岸的关系,并且要求表达人与神的同一。但是这一统一不再是自然的直接统一,而是立足于精神上,在精神的中介中个体达到与绝对的统一。
哲学更进一步发展则是在近代哲学,它加入了主观性这一维度,而明确地提出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并且近代哲学家希望真正地把二者统一起来。人作为主体能够把握统摄客观存在,这是近代哲学所集中表达的。这一统摄本身在近代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笛卡尔直接认识到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到后来对思维能否把握存在的自觉,例如在休谟、康德的哲学中,最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黑格尔认为他明确表达了思维能够认识存在,这就是主体的自由。这一认识是建立在把之前规定性否定地包含在自身中之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都表达了主观能够认识客观,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哲学仅仅是断言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它把这个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但是近代哲学的认识是建立在思维和存在对立的基础上,它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规定。例如同样是认为主观可以认识现象,但是在古代哲学中,现象就是全部,我们能够认识现象,这本身就足够了。但是在近代哲学中,尤其在康德的哲学中,他同古代哲学思想家一样,认为思维能够认识现象,但是这已经存在对立。因为在康德看来,人们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存在,也就是说刺激感官认识的物自身,这是我们不可以认识的,这恰恰表达了超出古代哲学的对立原则。
精神在这一阶段也就完成了它全部的否定历程,在哲学的思维方面,它真正的、完全的达到了主体和实体的统一,也就是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但是,如果我们跳出黑格尔的哲学,或许会自觉到,精神的矛盾还是会继续存在的,它会进一步否定已经达到的精神统一,向着更高层次的自由发展,并且这一的否定进程应该是没有穷尽的。这种思想在现代哲学上更多地获得了自由。但是无论如何,黑格尔对否定与自由的理解,以及对于精神不同层次的领会与认识,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回顾,不断地重新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