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问世后,卢梭遭到了统治阶级的全面迫害和诬陷,在各大报纸上卢梭被诅咒为“神经病”“野蛮人”,面对法国国王的追捕,他不得不逃亡老家日内瓦。但是,日内瓦人同样容不得这个敢于说两句真话的人存在,他们下令焚烧他的著作,因此卢梭又不得不逃到普鲁士。然而此时,教会宣布卢梭是上帝的敌人,他又被迫流亡到圣彼得岛。不过,圣彼得岛也并非卢梭的容身之所,在当局勒令他离开之后,卢梭只得投奔他在英国的朋友休谟。长期的迫害和流亡使得卢梭的精神出现了严重问题,他到英国之后不久就与休谟发生了激烈争吵,只好再次回到法国隐姓埋名,直至1770年才重新回到巴 黎。
1778年,经历了长期流亡生活和被妖魔化的卢梭感到有必要为自己进行辩护,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卢梭开始书写自传《忏悔录》,怀着悲愤的心情铸就了这部绝世名作。在这部书中,卢梭向人们敞开心扉,讲述了原本善良的他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自小阅读先哲们的经典著作,这带给了他生活的力量和毕生追求自由与光明的信念。不过,社会的不公和人与人之间的倾轧也使他沾染了不良习气。卢梭在年轻时候为了生存也曾偷窃,并做过损人利己的事情。但是,他始终相信人性本善,使好人变坏的是污浊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人的本心。幼年时,卢梭在做学徒时受到师傅的虐待,青年后又寄人篱下时常遭人白眼。这些伤害都对卢梭造成了影响,都促使他反思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鞭挞“强权即公理”的丑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除了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外,还对当时各个阶层的民众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和刻画。这使得《忏悔录》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记录了那些在当时的统治者们视为蝼蚁的底层小物们的悲欢离合。卢梭描写了如监狱般黑暗的收容所,盘剥农民的贪官污吏,腐化堕落的贵族子弟,以及神甫们的虚伪贪婪。他毫不避讳欧洲社会的矛盾,将剑锋直指统治阶级。此外,卢梭还在《忏悔录》中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痴迷和热爱。每当他身处困境,或对那个污浊的社会感到愤慨时,他便会投身到大自然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他不止一次提到在法国乡村野餐的浪漫生活,同时劝说人们重新回到自然中去汲取力量。
《忏悔录》作为卢梭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引领了欧洲文坛的潮流。它开欧洲自传体文学之滥觞,强烈表现了个性解放的战斗精神,把个体价值提升到了超越一切的位置。它一改同时代作品注重论理的文风,充沛的感情贯穿作品当中,使人读罢爱不释手,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忏悔录》的主基调。这部作品对19世纪的欧洲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凭借《忏悔录》,卢梭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锋。
然而,卢梭的生活并不像《忏悔录》那么精彩,他的晚年是极为孤独和不幸的。卢梭在巴黎不仅受到当局严密的监视,而且吃穿用度经常由于贫困而难以为继。有些贵族为了让卢梭难堪,故意让马车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溅卢梭一身淤泥。1778年7月,一代贤哲让-雅克·卢梭在悲愤中去世,他的遗体竟然被置于家中无人理会。但历史是公正的,卢梭终究还是被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民众铭记于心。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为卢梭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他安葬在巴黎先贤祠伏尔泰的墓 旁。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让-雅克·卢梭出生于欧洲大陆风云激荡的年代,他作为那个时代的旗手为平等与民权大声疾呼,并为一个新纪元的到来做了最为重要的思想准备。卢梭一生历尽坎坷,早年饥寒交迫,晚年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树敌无数,却鲜因私恨结仇。他虽已埋葬于历史的长河当中,然而那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以及敢同恶鬼争高下的英雄气概却照耀着千秋万代的青年。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启蒙时代,随卢梭一起探究平等与民权,汲取先哲的智慧,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