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的智力并不出众,他既不聪明也不笨,在众多孩子当中,爱弥儿的智商只能算是中等。但是,中等智商的孩子相比于天才而言更为符合我的要求,因为普通孩子大多只有中等智商,而天才只是个例。爱弥儿作为我实验的对象首先要具有普遍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的教育成为所有孩子教育的样板。此外,爱弥儿出生在温带地区,因为在温带生活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在这里,他既不用担心酷热,也不必受到严寒的侵扰。更为重要的是,温带四季分明,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温带地区。而爱弥儿降生在温带,也无疑会为更多孩子的教育起到典范作用。
爱弥儿出生的时候并没有父母,他是一名孤儿。这倒不是因为爱弥儿是我假定出来的一个孩子,而是因为只有他是一名孤儿我才能够决定他所有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教育权如何行使。换言之,爱弥儿的成长由我来全权负责,这样我可以承担爱弥儿全部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能够改变他的生长环境,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并让他在最合适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爱弥儿作为我的实验对象就变成完全可以控制的了。
最后,爱弥儿必须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这不是因为身患残疾的孩子就不能够进行教育,而是因为大部分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是健康的,只有假定爱弥儿也是一名健康的孩子,他的存在才更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假定爱弥儿在出生之后并没有任何疾病,他的性格开朗活泼,他健康的身体能够听从他独立意志的支配。因为爱弥儿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他并不会受到虚弱的限制,而沉迷于那些感官上的欲望。也正因为爱弥儿的身体强壮,他的精神也非常饱满,而不会因为受到一点点小风浪就变得萎靡。
爱弥儿是孤儿,他在婴儿时期并不能受到母亲的照顾。基于此,我为爱弥儿选择了一位保姆,负责他婴儿阶段的诸多事宜。但是,这个保姆与市面上的其他保姆存在着一些区别。首先,这个保姆的身心必须非常健康,她不能患有任何疾病,而且身体非常强健,最好是个刚刚坐完月子的人。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爱弥儿不会被保姆传染上任何的疾病,而且保姆还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经验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其次,保姆不能够经常换人,在选定一个合适的保姆之后,她就要确定下来,陪着爱弥儿度过整个婴儿时期。
保姆如同老师一样不能随便更换。试想如果孩子的老师经常被更换的话,那么老师在孩子的心中还会有权威吗?当一个孩子已经适应了一名老师的时候,如果轻易将他更换掉,那么孩子就需要时间去适应新老师的风格,而新老师同样要在教学活动当中寻找最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当学生与老师都把时间浪费在相互适应上的时候,孩子在这种变化和动荡当中就会迷失方向。而且,孩子每每更换一个老师,那么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这个老师与以前的老师比较。孩子在年幼时虽然尚不成熟,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一旦一名老师被孩子认定在某些方面不如他,那么他就很难服从老师的教导。所以,不论保姆还是老师,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最好不要随便更换。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唯一的长辈,但是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并不能与父母待在一起。他只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保姆或者老师当作自己的长辈。而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老师或者是保姆,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都要保持一贯性,不能随便改变教育的风格,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对某些人或者事物产生偏见。即使出于好心要改变保姆的生活方式,那也是不可取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仅仅会破坏保姆生活的舒适性,同时也会让保姆产生负面情绪。而保姆一旦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么她就很有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雇主必须保证保姆生活舒适、营养充足,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必须有个好心情。此外,如果保姆原先的生活方式已经可以保证她能够身体健康地生活,那么就更没有必要改变保姆的生活习惯了。因此,雇主只需要保证保姆的吃穿住行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对保姆的其他生活干预过多。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新鲜的空气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空气是孩子除了饮食、水和衣物之外接触最多的东西,空气当中的物质会直接进入孩子的身体当中。因此,特别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空气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孩子的身体健康程度。与其让孩子的保姆从乡下去城里照顾孩子,还不如让保姆把孩子带到乡下去。在乡下,孩子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亲近大自然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乡下有着良好的空气,十分利于孩子的成长。城里虽然比农村更为便利,但是也比乡下更为乌烟瘴气。城里的空气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呼吸和成长,而且会让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农村则正好相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可以受到大自然的滋养,并且对于土地的亲近可以让他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因此,爱弥儿作为一个新生儿,要被保姆带到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爱弥儿的老师也会时刻伴随在他的左右。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像蝼蚁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挤成一团摩肩接踵,看似很有活力的样子。但是,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人类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人群聚集的地方不仅空气混浊,而且容易产生传染病。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利益争端,因此也就会出现永远无法停止的争斗。让爱弥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无疑对他的童年是一种戕害。事实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并不是群居动物,他们是自由自在生活的个体。不过,当人类组成了社会之后,这一切就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越是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心就离他们的良知和本心越远,而人也就越堕落。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之所以身心都非常不健康,根源就在于这种群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原本淳朴的天 性。
虽然人们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过着群居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是对人最为不利的。当人与人待在一起时就会对对方造成干扰,即使呼吸和语言当中都会带着火药味。人们逐渐失去了天生的平静与和谐,在嘈杂和喧闹当中消磨着自己的天性。因此,城市的灯红酒绿仅仅是一瓶毒药和美丽的包装纸,它实际上是埋葬人类的深渊。如果人类几辈人都在城市当中生活,那么人类这一物种一定会遭遇史无前例的退化。人们的身体会变得越来越羸弱,他们的人性也会变得愈发糟糕。爱与诚在那个时候已经无法在人类的心中起到任何作用了,统治者们只能用铁与血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但这又反过来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糟糕。这样下去,人类的发展一定会走入死胡同,而他们的毁灭也就近在眼前了。
能够阻止人类退化和毁灭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逃离城市重新回到宁静的农村生活。所以,我让爱弥儿的保姆和老师将他带到农村去生活,让这个出生在城市当中的孩子获得新生,让大自然再次赋予他生命的活力。让孩子恢复由于人群的聚集而被夺走的清澈心灵,以及由于娇生惯养而丧失的生命活力。很多妇女对于生育持有错误的观点,她们认为在农村生孩子不如在城里生孩子好,因为农村不论生活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要比城市差。这种想法看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些妇女并没有看到,在农村出生的孩子相比于在城里出生的孩子而言,他们更为接近自然,体格会更为强壮。而母亲们也会因为在农村生活获得快乐的心情,这样可以使她们的生产更为顺利,也更加乐于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
孩子在出生之后就必须用清澈的水清洗身上的污垢,以保持婴儿的清洁不至于染上任何疾病。有些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习惯往水里加酒,我认为这种做法大可不必。虽然酒能够起到为婴儿消毒的作用,但是酒精作为一种强刺激性物质会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损害孩子们的皮肤。而且,酒作为一种人工酿制的饮品,并不是由大自然产生的物质,它对于由大自然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在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洗澡时最好将水温调得非常合适,因为毕竟此时的婴儿身体脆弱,稍有不慎他们就会染病。在为刚刚出生的婴儿清洗时,最好用温水。当然,随着婴儿的岁数越来越大,他们的身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壮。这时,我们就要将孩子洗澡的水温调低,直至养成孩子不论春夏秋冬都用冷水洗澡的良好习惯。用冷水洗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而且冷水也可以对身体进行刺激,从而提升孩子的抵抗力。而从小养成孩子用冷水洗澡的习惯,可以让他们将这个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保持终身。
孩子在洗澡时用低温度的水,不仅是一种保持他们身体健康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的肌肉变得更加强壮,而肌肉纤维则变得更加柔和。他们因为长期经受这种锻炼,使得他们可以在十分恶劣的天气下生活。不论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还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他们都可以比常人更快地适应,并且在这种适应过程当中,不会因为恶劣的天气而造成身体的病变。
我们一定不要在婴儿出生之后就将他们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做法最不利于婴儿的成长。实际上,帽子、围巾、襁褓等等对于婴儿来说都是不需要的。相反,应该让新生儿穿上宽大的衣服,让他们的四肢能够灵活动弹,让他们的肌肤接触清新的空气。当孩子成长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已经掌握了爬行和翻身的技巧的时候,就让他们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之下,在屋子里自由爬行,从而释放自己的活力。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发育速度将比那些终日待在襁褓当中的孩子快得多。
有些人认为,孩子在出生之后并不用刻意对他们进行教育,当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才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孩子自刚刚出生开始,他们就已经成为一个学生,而此时就应当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是此时并不是向他们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积极配合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保留孩子天性中好的那一部分,克服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此时,老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观察和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改掉与生俱来的缺点,而将好的习惯在最初的年龄段就养成下来,并且等待着孩子在度过婴儿的蒙昧阶段之后,散发出第一道智慧的光芒。
孩子的学习能力并非是后天形成的,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过,孩子在出生之后,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天生就具有学习能力。新生儿在降生的时候除了哭之外并没有其他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这就让他们看起来对事物并没有任何的判断力。事实上,婴儿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在出生之后就表现出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体器官还未发育完全。他们的智慧就像是被放在一个破罐子的钻石,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夺目的光彩。婴儿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甚至都无法感受到他们自己的存在。而他们的哭和笑也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更多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机械化反应。他们的所作所为当中,并没有多少他们自己意志的成分。
正如我在上文当中所提到的那样,孩子的教育并非是在他们展现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的时候开始的,而是从出生就开始了。我甚至认为,孩子之所以能够展现出他们的理性思维,关键在于我们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孩子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他们还无法听懂成年人的对话,但是就在这似懂非懂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接受外界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了。这种教育虽然与他们童年时期的学校教育有着较大区别,并且还没有多少理性的成分,但是这种教育更加接近于经验。当婴儿已经学会在感觉到饿的时候就去找自己的乳母时,他们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生存经验。
人类的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种知识是普遍性的知识,如生活技能、听说读写、运算等,这种知识的掌握虽然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是这类知识可以被绝大多数人掌握。另一种知识则是特殊知识,比如物理、天文、化学、法律等,这些知识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与刻意训练的话,那么就很难被人们所掌握。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只有少数的学者、哲学家、科学家真正掌握了第二种知识。掌握第二种知识的人相比于掌握了第一种知识的人而言,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也许因为普遍性的知识相比于特殊知识而言,它们获得的方式更为简单,大多数人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够掌握,而特殊知识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掌握,普遍性知识受人重视的程度较低,而特殊知识则受人重视的程度较高。婴儿因为还没有步入理性认知的阶段,因此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完全凭借自己的感性,他们的头脑当中并不能进行复杂的逻辑推演,只能感觉到快乐和痛苦。因为婴儿在出生之后还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他们的行动还只能受到外人的摆布,所以他们并没有形成对表征性事物的感觉。当外物消失在他们的视野当中时,或者外物的大小形态发生改变时,这些外物的变化反而会让他们形成表征性感觉,并且让他们处于习惯的支配之下。
因此,人在成年时的诸多习惯实际上都是在婴儿阶段养成的。例如,婴儿的眼睛天生对阳光就具有敏感性,他们的目光总是喜欢追着阳光。如果婴儿在摇篮当中长期受到来自一个方向的光的照射的话,那么他们的眼睛就自然会偏向一个固定的方向。而这样的环境就会使得婴儿养成斜视的习惯。为了防止孩子变成斜视,我们应当经常调整室内阳光照射的角度,或者加长婴儿背光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克服黑暗的恐惧,并逐渐适应黑暗的环境。在黑夜里,他们不至于因为没有灯光而哭闹。
如果我们经常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之内吃饭或者睡觉的话,那么孩子在那个固定的时间就会感到饥饿或者困乏。这并非因为他们真的需要吃饭或者睡觉,只是因为长期反复的活动使他们养成了习惯,他们在那个时间点就会有相应的感觉而已。换言之,如果出于孩子的天性的话,那么他们并不需要有这些习惯,这些习惯只是人们强加到孩子身上去的而已。所以,我们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习惯。
有些人认为,孩子唯一应当有的习惯,就是他们不沾染任何习惯,这种说法是极为错误的。因为一个人只要降生到这个世界当中,就会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养成习惯,我们也绝对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能够做的是让孩子远离那些坏习惯,而养成好习惯。例如,我们为了让孩子养成用右手拿东西的习惯,我们可以经常用固定的胳膊抱他们。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我们就必须让他们在固定的时间之内睡觉。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在长大之后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而不是做一个暴饮暴食的人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让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吃饭,并且为他们规定好最为合适的饭量。当孩子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志的时候,这些在婴幼儿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就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之后,他们就可以在我们的引导和帮助之下接触外界事物了。一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具备了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就应当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展,不应当对他们进行任何干涉。我认为,如果有的父母想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纨绔子弟的话,那么他们大可以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让他们自由地玩耍并自由地堕落。相反,如果父母是有责任心的,并且是想将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的话,那么他们就应当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在自己的有效管控之下成长。
虽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他们此时还过于柔弱,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去接触新鲜事物,因为那些让孩子感到好奇的事物很有可能让孩子受到伤害。如果孩子经常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改变情绪的话,那么他在成人之后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十分易怒的人。而且,这种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很难被改掉。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蝴蝶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大多数人将蝴蝶抓去做成标本,它的精美堪比最上乘的艺术品。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蝴蝶,他就很有可能对这种生物产生恐惧,如果父母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的话,那么蝴蝶这种美丽的生物反而会在孩子的心中蒙上恐怖的阴影。这种阴影不仅不会在他们的心中消除,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直至终身都无法消除掉。
我们选择让孩子在幼年时接触到的东西,会直接决定他在成年之后是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还是成为一个懦夫。因此,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我们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在他的幼年阶段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美丽的东西和丑陋的东西。当我们想让孩子接触丑陋和古怪的东西时,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就将这些东西摆在孩子们的面前,而是让他们在远处对这些东西进行观察,逐渐习惯它们之后,再将这些东西摆在孩子们的面前。如果我们不顾孩子们的感受,一上来就将古怪的东西放在他们面前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很有可能让孩子终身恐惧。
爱弥儿天生就对丑陋的面具充满了恐惧,当他第一次看到面具时,他便号啕大哭并且躲到了自己的房间当中不敢出来。我在帮助爱弥儿克服对面具的恐惧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将一个非常美丽的面具戴在自己的头上,爱弥儿对此并没有感到恐惧。于是,我让另一个人当着爱弥儿的面也戴上了面具,当这个人戴上面具的时候,我和戴面具的那个人都笑了。爱弥儿看到我开怀大笑,自己也跟着我们一起笑。之后,我挑出了一个很古怪的面具给爱弥儿看,起初爱弥儿对这个面具有抵触情绪,但是当他逐渐习惯之后,也就没有第一次见到这个面具时候的反应了。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个古怪的面具戴在了脸上,爱弥儿看到之后也笑了。最后,我挑出了一个非常恐怖的面具戴在脸上。这次爱弥儿并没有对面具产生任何惊恐,因为从前两次的经验当中,他得出了面具不能对他构成伤害的结论。所以,他与戴着面具的我嬉戏打闹,从此消除了对面具的恐惧。
当赫克托尔与安德罗马克分别的时候,赫克托尔的儿子阿斯纳克斯非常害怕他们头上的羽毛,他看着他们头盔痛哭,并且一头扎进了他的乳母的怀中。阿斯纳克斯的举动引得在场的所有人哄堂大笑,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头盔竟然会吓到孩子。面对这一状况,赫克托尔采取了非常明智的做法。他将自己的头盔摘下来放在孩子面前,并让孩子玩头盔上的羽毛。当孩子消除了对羽毛的恐惧之后,他又将头盔戴在了头上,让孩子玩他的头盔。最后,赫克托尔将头盔戴在了孩子的头上,阿斯纳克斯从此消除了对头盔的恐惧。
我在长期对爱弥儿的观察中发现,当天空中打的雷并不刺耳时,爱弥儿对于雷声并不害怕。只有当雷声会伤害到爱弥儿的耳朵时,他才会对打雷的声音产生恐惧。因为,爱弥儿认为那种雷声会威胁到他的安全。当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们可以采用赫克托尔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告诉他们雷声并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并帮助他们养成消除恐惧的习惯。只要我们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那么他们就能够尽早地克服恐惧,培养出勇敢的品格。
在爱弥儿幼年时,他的心智尚未成熟,记忆力也并非像成年人那么好,能够记住的只是那些能够对他产生刺激的东西。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所有记忆都来源于他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在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时不能着急,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让孩子逐步接触外界的东西,这有助于让他的记忆力慢慢养成。虽然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初阶段,他的进步会非常缓慢,但是当他有一天能够理解这些东西的内在联系时,他的进步就会非常迅速。在培养孩子记忆力的初级阶段,我们只需要让孩子在他的头脑当中对事物建立起最初的感觉,并告诉孩子所接触的事物来自哪里就可以了。
孩子会出于好奇,对他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摸一摸动一动,他们甚至会满地乱跑个不停。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这种举动的时候,会立刻严厉地训斥孩子,并且让他不要再乱跑乱动。但是,这些父母的做法并不正确。我们应当让孩子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充分的接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他们对外界的探索。因为,只有当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分接触之后,才能对所有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感觉。当他们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辨别外物的时候,他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冷热、软硬、轻重、大小、高低等,并最终从这种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
只有在实践当中,孩子们才能够最为直观地认识到,自己与外物并非浑然一体,而是与它们相互分离,外物的距离与他们自己有远有近,这样在孩子的头脑当中就形成了距离观念。事实上,在最初的时候孩子的头脑当中没有距离的观念,他们只能对远近事物进行感性认知。当他们认为一个事物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手去抓,并不管自己的手能够真正够到哪些东西。他们往往使劲伸着胳膊,好像要对东西使用魔法一样,命令距离他们很远的东西来到他们身边。事实上,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只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年纪还不能对东西的远近进行辨别而已。
为了解决孩子在幼年时遇到的这个问题,我们应当采取这样的方法:我们不应当将孩子固定在一个位置,而是应让他们经常活动,移动自己所在的位置。孩子们慢慢就会在位置的变化当中学会辨别位置和距离的远近。不过,在孩子活动时,我们就不能不管他们了。因为,这时的孩子虽然对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并不准确。稍有不慎,孩子的举动就会对他们自己造成危害。所以,这时候孩子的活动就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避免他们由于感觉上的偏差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当孩子处于婴儿阶段时,他们的身体是一生当中最为脆弱的阶段,他们的身体也不能完全受到自己的控制,婴儿移动起来十分笨拙,而且只能够用哭声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如果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遭到了误解,那么他们同样也只能够用哭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当他们饿了、渴了的时候,他们会用哭声向别人要吃的和水。当他们觉得冷了或者热了的时候,他们会用哭声向别人要求添减衣服。当他们觉得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病痛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哭声告诉别人带他们去看医生。当他们想睡觉却睡不着的时候,他们会用哭声表达他们的痛苦。
因为婴儿的各个器官发育得还不完善,因此他们还不能够对各种感觉进行区别。只要是不符合他们意愿的事情,他们就会感到痛苦,并且用他们的哭声表达。人类的社会关系是一条漫长的锁链,但是这条锁链的起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在出生之后的哭声。可以说,人类全部的社会关系的建立,都是从新生儿的哭声开始的。当孩子的身体出现痛苦时,他们就会不停地啼哭,除非这种痛苦消失了。因此,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发现孩子痛苦的根源,并妥善而迅速地加以解决。只要痛苦最终得以解决,或者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他们就会立刻安静下来,并停止哭泣。
但是,如果我们迟迟不能够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的话,那么他就会一直大哭不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应当粗暴地对孩子进行打骂,而是应该唱着催眠曲哄他入睡。如果我们因为失去耐心而对孩子进行打骂的话,那么问题不但不能够得到解决,反而会使得糟糕的情况变得更加恶劣。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还会造成孩子的性格问题。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简单粗暴地对待的话,那么他幼小的心灵当中就会充满了委屈和愤怒。而如果孩子此时还过于弱小,他不可能将这委屈和愤怒发泄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因此,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孩子的心中不断堆积,这就会造成他人格的扭曲。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将自己的积怨发泄在别的孩子身上,要么在他长大之后将其发泄在他的父母身上。
对于孩子在幼年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的易怒性格,父母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或者任凭这种性格在孩子的心中发展。最初,孩子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多半是合理的。但是,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它就会变成对别人的命令。因此,婴儿柔弱的体格就不再是他们依赖别人的原因了,而变成了他们要挟别人的工具。事实上,造成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并非是孩子天性的缺失,而是因为我们错误的做法养成了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注意孩子用哭声表达的意思,以避免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
如果孩子一声不吭地伸手去拿远处的东西,那么说明他们正在试探东西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他们无法拿到距离他们很远的东西就大哭大闹的话,那么说明他们是在用自己身体的柔弱命令别人将东西拿给他们。当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将他们带到他们想要触碰的东西跟前,并且教给他们距离的概念。如果出现了第二种情况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做,而是应当对他们的哭声置之不理,直到他们明白自己不能随便命令别人为止。通过这样的做法,孩子就可以明白他们生下来就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没有一个人会像他们的奴隶一样按照他们的命令行事。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后都不天生具有理性,他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对外物进行辨别。人只有在具有理性的时候,才能够对一个事物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人的良知与人的理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并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一个没有理性的人是一个疯子,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良知的话,那么他无疑是个恶人。只有当一个人既有良知又有理性的时候,这个人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在幼年时,他的心中并没有理性,所以他没有分辨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的能力。也正因此,不论爱弥儿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都不是出于他对善与恶的判断。每个孩子天生就是破坏者,他的这种破坏行为随处可见。孩子经常会将手中的东西摔得稀烂,或者随意掐死一只蜻蜓。这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仁慈或者残忍来评价这个孩子的行为,因为他的世界观并没有形成,他的这种行为更接近于动物的本能。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其中充满了自私、狭隘、虚荣、骄傲的成分。除此之外,婴儿因为身体十分柔弱,他们希望用暴力行为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强大,从而对自己进行保护,好让那些看起来比他们强大的人不敢跨越雷池一步。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人在年老时的身体比他们在婴儿阶段还要柔弱,但是没有一个老人用破坏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强大。相比于躁动和破坏而言,他们对平和与安静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从身体柔弱的老人与同样柔弱的婴儿的角度来看,身体状况并不能够成为我们判断人类天生就具有破坏欲望的根据。
另外一些人认为,老人与婴儿都具有生命的活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都具有破坏的欲望。两者之所以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根本原因是婴儿的活力正处于上升阶段,而老人的活力是逐步消退的。婴儿正在走向生存,而老人则走向死亡。婴儿的生命活力正在急速扩张之中越来越强大,而老人的生命活力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枯萎。孩子因为生命力旺盛而变得非常狂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破坏欲,他们迫切地用一切手段来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证明他们的力量。
如果一个孩子是坏孩子,那么破坏行为在他所有行为当中的比重就会非常大。因为他们的破坏行为说明破坏更适合他们的生命状态,而破坏相比于建设而言要容易得多。也正因为孩子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造物主并没有赋予他们多么强大的行动能力,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进行破坏。这样就能够避免他们对更多的人造成伤害。试想一下,如果这时这些没有理性的婴儿已经学会了利用工具来满足自己破坏欲的话,那么他们将造成多么大的危害。
如果孩子从小就由着性子来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横行霸道的人,这种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让人讨厌的。不过,这种想要奴役别人的心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不良习惯养成的。长久如此,他们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他们会认为命令别人为自己办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们什么都可以不用做,自己只需要动动嘴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令人厌恶,更不会再用哭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他们虽然已经可以用自己的意志随意支配自己的身体,但是大自然的限制也不会让他们去干一些出格的事情。
从小便养成的奴役别人的愿望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个念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这种愿望的不断驱使之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虚荣,总是想通过对别人的欺辱来显示自己的强大,而这种虚荣心也在他们的心中不断膨胀。之后,各种邪恶的念头在他们的头脑当中出现,他们也有了个人意见,而这种意见更多地接近于偏见。就这样,那些没有受到正确教育的孩子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如果没有人提醒他们的话,那么他们的人生也将因此葬送。
面对上述情况,教育者们应当挺身而出履行他们的职责。他们应当将这些走上歪路的孩子们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要让这些孩子改邪归正,就必须确立以下原则:其一,大自然赋予他们力量是对他们的恩宠,而他们绝对不能够胡乱使用这些力量。其二,孩子虽然有成年人没有的活力,但是这时候他们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依然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我们不论从身体上还是从智慧上都要给予这些孩子帮助。其三,对于孩子们的无理取闹,我们绝对不应该纵容,而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其四,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行为的动机,有时候他们会出于自私而假装提出一些要求。这时候,我们就要分辨出哪些是他们自然的需要,哪些只是他们的小伎俩。上述准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多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实践,并让他们承担起应当肩负的责任。给予孩子超乎寻常的耐心与爱心,让他们在适度的自由当中发展。
只要我们按照上述的原则行事,孩子就不会再生出奴役别人的想法,更不会有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了。虽然孩子的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他们并不会感到自己的活力无处使用。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们要在充分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之下,让他们自由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只要他们不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应当允许他们自由活动。此时的孩子更在乎自己身体上的需要,只有他们觉得身体上有痛苦的时候,他们才会痛哭流涕。而相比于那些身体受到束缚的孩子而言,那些能够自由活动的孩子的哭泣次数显然要少得多。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们在那一刻需要大人的帮助,他们只是在用他们的哭声向大人发出求救信号。如果孩子真正需要你的帮助,而你也向他们提供了帮助,那么就不要再用安抚的方式让孩子停止哭泣。因为,这样做大人就又变成了孩子的奴隶,他们也就又找到了一种钳制大人的做法。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受到的阻碍较少,那么他们哭泣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事实上,那些经常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眼前困难的孩子,他们是很少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哭泣的。大人应当明白如何去满足孩子出于自然的需要,而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大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只要孩子哭泣就去满足他们的愿望,更不能够让孩子对大人的关心产生误解。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哭泣,而他哭泣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他的身体不舒服,或者自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大人就不需要理睬这个哭泣的孩子。
当孩子不再用哭泣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时,他们就需要学习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虽然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教孩子说话不能够急于求成。孩子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在学习如何说话,虽然他们在那时还不能够听懂我们说的是什么,但是他们会不停地跟着我们说话,并且不断模仿我们的声音。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说话时会经常让孩子听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我认为这种教孩子语言的方法是一种好方法。事实上,只要我们不间断地在孩子的耳边絮叨,那么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说话。
我们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切忌含混不清而必须言简意赅清晰准确。如果孩子不能一次听懂我们所说的话,那么我们就将我们说的话重复很多遍。我们可以将孩子能够看到的东西讲给他们听,而不要对他们长篇大论地讲满篇废话。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语言进行仔细探究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孩子的语言当中还有大量的同类语。他们在说话的时候经常没有逻辑,并且用简单的词语指代复杂的事物。这实际上是孩子在学习语言上必经的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语言当中的错误揪住不放的话,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紧张,让他们反而学不好语言了。
不过,随着孩子接触语言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会自然纠正那些他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没有任何语言错误的话,那么孩子在对我们的语言进行模仿时,就会将他们说错的语言与我们正确的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纠正自己语言当中的习惯性错误。我们在教孩子学习语言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急于求成。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尽快掌握这门语言,我们经常在教他们说话时对他们进行逼迫。但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当中,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反而会越来越慢,而且吐字十分不清楚。因为外界对他们学习语言这件事情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这就使得他们总是费力地将每一个音节发得非常完美,以博得别人的赞赏。同时,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恐惧,如果他们没有做好的话,那么就会受到惩罚。这种做法让他们最后连开口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一时没有做好而对他们进行打骂,同时也不能因为孩子说对了一个词语而对他们进行过分的褒奖。只要孩子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当中进行学习,那么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会自己的母语。
相比于让孩子学会母语而言,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如今,很多人为了让孩子尽早掌握外语,就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又教他们别的国家的语言,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可取的。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将社会中全体公民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我们对母语的热爱应当像对母亲的热爱那样深厚。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母语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归属,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没有一种国家的语言能够比我们的母语更美丽、更伟大、更有智慧。
此外,那些强迫孩子从小就学习外语的人,他们的做法只能证明他们的愚蠢。孩子在幼年时的语言学习纯粹出于模仿,当他身处母语环境当中时,他就很难再接受另外一种语言了。如果强行让孩子学一种与自己的母语相互矛盾的语言,那么他的语言体系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混乱。而且,即使父母本身就熟练地掌握外语,但是他们对于这门外语再精通,也不可能超过以这门外语作为母语的人。而他们在教授孩子外语的过程当中,也同样会将自己对外语理解的偏差灌输给孩子。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而加深。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一个连母语都没有完全掌握的孩子,不可能将外语也学好。事实上,我们对外语的学习是一个参照和翻译的过程,而母语无疑是参照和翻译的根本。试问,一个母语都没有学好的人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他的参照对象是什么呢?这就像要求一棵没有根的树木开花结果一样,最终得到的并不是丰硕的果实,而是一截枯死的树干。总之,我们在教孩子学习语言的时候一定不能够急于求成,而且必须让他们在扎实地掌握母语之后,再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高效地学会说话。
爱弥儿是否会说话,是区分爱弥儿处在幼儿阶段还是童年阶段的分水岭。当爱弥儿能够用他所掌握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他的思想的时候,他就已经告别了婴儿的蒙昧,向他的理性状态跨出了第一步。当父母们为一个新生儿的降生而欣喜的时候,他们在高兴之余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新生儿的降生而言,对新生儿的培养更为重要。一个人能否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最终将由他所接受的教育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