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如果还没有把握住一件事情的‘为什么’,是不会以为自己已经认识了这一事物的。”他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就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据和条件。然而,他在研究了先哲们的理论之后,却遗憾地发现,他们的理论都只认识到了某一种或两种原因,并不全面。因而,他提出了“四因说”。质料本身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只有在形式的推动下,以形式为目的,事物才能由潜能变成现实。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如果还没有把握住一件事情的‘为什么’,是不会以为自己已经认识了这一事物的。”他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就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据和条件。然而,他在研究了先哲们的理论之后,却遗憾地发现,他们的理论都只认识到了某一种或两种原因,并不全面。因而,他提出了“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四种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

质料因:形成物体的原始质料,比如建造房屋的砖瓦。

形式因: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与形状,比如构建房屋的蓝图。

动力因:推动质料变成形式的力量,比如把砖瓦变成房屋的建筑师。

目的因: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所追求的目的,比如建造房屋是为了居住。

在上述的四因中,形成事物的基础是质料,但质料本身只有在形式因的推动下,根据形式因规定的目的,才能变成形式。如此一来,形式因似乎就涵盖了动力因和目的因。鉴于此,亚里士多德又将四因简化为二因,即“质形论”。

任何事物都不能缺少质料和形式两种因素,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比如:一堆砖瓦胡乱地堆砌,无法构成房屋;空有房屋的图纸没有砖瓦,也无法构成房屋。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潜能与实现”之说。他认为,当质料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质料是事物的某种“潜能”;当质料与形式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质料是潜在的形式,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两者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换的过程,而事物的变化就是由其潜能走向实现的过程所造成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质料与形式的作用和地位不一样。质料本身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只有在形式的推动下,以形式为目的,事物才能由潜能变成现实。因此,形式才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不过,质料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砖瓦是由泥土构成的,它对于房屋来说是质料,但对于泥土来说就变成了形式,因而可以说,低一级的事物是高一级的事物的质料,高一级的事物又是更低一级事物的形式。

这一理论,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