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里士多德灵魂的德性结构

亚里士多德灵魂的德性结构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内在的善,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关于幸福与快乐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在的物质只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与自足才是充分条件。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幸福上,还探究了治国和国家幸福的问题。即便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依然有借鉴意义。

和苏格拉底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十分关注人生幸福的问题。在他看来,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三类: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相比前两者,灵魂的善是最高的善,是主要的善。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需要它来作为补充。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内在的善,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就这一点来说,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和感官快乐等同快乐论的观点区别开来,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具有了德性论的特点。

关于幸福与快乐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在的物质只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与自足才是充分条件。快乐,是要发挥理智德性,赶走灵魂的痛苦,让灵魂安宁、平和、不受侵扰,用理性找到本性上令人愉悦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快乐,才可以称之为幸福。

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幸福与德性息息相关。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要看他在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性。德性是善,只有善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其二,幸福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德性不能停留在对德性的认知上,而是要在行动中体现出德性。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同时,这种活动不是偶然而为之的,“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幸福上,还探究了治国和国家幸福的问题。在他看来,伦理与政治紧密相关,政治学研究的是国家的善,伦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善,当所有的公民都具备了善的品德,国家才能成为最好的。

尽管古希腊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毕竟它们都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合理性因素的吸纳。即便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依然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