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觉得,真正的哲学家应当有一种庄严而生硬的威严感,还带着一股不懂世故、不解风情的学究气。如果要给这种风范找一个典范,那么康德恐怕是最好的代表了。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父亲是一名马鞍匠。他8岁开始上学,16岁进入科尼斯堡大学,24岁大学毕业,而后做了一名家庭教师。他的著述和讲课,使得他成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哲学家,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师从于他。可他自己说,再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实际上他这是谦虚。期间,有不少大学给他发来教授聘书,但都被他回绝了,他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对此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一职,开始教授哲学。在这个岗位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因为他的课程很受欢迎,这也使得康德的生活有了保障。在任助教期间,康德经常发表著作,课题涉及了众多领域,但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哲学研究该如何进行。
康德平日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生过着刻板单调的生活。直至去世,他都未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他的生活很有规律,几点钟做什么,从未变过,就像机器一样。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散步,邻居们都以此来校对自己家的钟点。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时,大受感动,破例放弃了每天的散步。这一下,邻居们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核对时间了。
康德一辈子不富裕,以至于在金钱观念上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他总是声称,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一文钱,任何人敲他的门时,他都会平静而愉悦地说“请进”,因为他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自己的债主。
康德的存在,成了科尼斯堡小城的一道风景。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了。据说,他去世的时候瘦得皮包骨,小城的居民排着长长的队来瞻仰这个城市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土地根本无法挖掘,在整整16天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