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与消费者信心、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被分析过很多次。在这一章里虽然作者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使用这个关系,但是还是需要首先明白之前的文献如何引入与使用这些数据。
一、消费者信心与经济波动
在1995年,松坂(John G.Matsusaka)和斯波东(Argia M.Sbordone)发表了一篇名为“消费者信心与经济波动”(Consumer Confidence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们充分讨论了消费者信心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里,他们研究了美国1953—1988年的消费者行为。他们主要的目的是以实际数据来分析消费者信心对经济波动到底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消费者信心对经济周期(以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的影响有多大。当然,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之前,格兰杰(Granger)和其他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以因果关系来解释消费者信心的变化先于经济产出的变动这一现象。他们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消费者信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民生产总值(GNP)[1]。
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通过计算一组向量自回归(VAR)来涵盖消费者信心、国民生产总值和其他与国民生产总值相关的要素。他们假设,如果即便在某些要素被限制的情况下,消费者信心仍旧可以预示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那么消费者信息就诱导了经济波动。为了验证他们的结果是否合理,他们设置了一些限定,包括公共开支、货币供应量和零售商品价格等。对于每一组的自回归向量,他们都分析了消费者信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便控制了基本要素和其他相关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消费者信心的波动仍旧对经济产出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也对消费者信心的作用进行评估,方法是通过分解所有对国民生产总值有影响的要素。结果显示,虽然消费者信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不是最大的,但是仍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有13%—26%是由消费者信心的变动而引起的(对于影响经济波动的各个要素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比例)。这一结论表明,消费者信心对经济周期有着至关重要的独立影响。这一结果显示,对于宏观经济模型,消费者信心是一种新的要素。
他们的结论显示出消费者信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使消费者信心成为一个对政治领袖和商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因素。他们对于1953—1988年的美国数据的分析否定了国民生产总值与消费者信心无相关关系这一假设。这一结论支持了消费者信心虽然是经济的外部因素,但是它却对经济产出具有事实上的影响。这一事实上的影响来自于他们使用的向量自回归数学模型的结论,即13%—26%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因为消费者信心的变动。这一结论对于他们的假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由此,他们研究结果的首要贡献是阐释了消费者信心是经济周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自变量。
对于消费者信心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的相关论述,其中包括科廷(Richard Curtin)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经济萧条?经济复苏?21世纪消费者的到来:消费者的解释可以是美国经济的一段时期的一个性质》(What Recession?What Recovery?The Arrival of the 21st Century Consumer:Consumer Ambiguity Is Likely to Be a Feature of the U.S.Economy for Some Time to Come)[2],和竹野(Atsuo Utaka)在2003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信心与实体经济——日本的实例》(Confidence and the Real Economy—The Japanese Case)[3]。
在2003年,科廷认为在2003年之前一段时间的经济的巨大繁荣是因为消费者信心的持续稳定,中间只夹杂着恐怖主义袭击带来的短暂影响、股市的暴跌,以及会计金融丑闻和商业投资。对于上面所发生的事实作出解释,必然依赖对于消费者信心的认识和消费者在经济中的行为。对于这两者的预期最近发生了改变,并且这一改变可能改变我们经济的运行。
科廷同时也论述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1世纪之初的消费者信心的变化。他分析了消费者信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除了这个,他强调就像消费者信心中的乐观情绪是通货膨胀上升时期的重要因素,乐观情绪也可以助长通货紧缩时期的通货紧缩这一情况。消费者也许最终为了抗衡通货膨胀而提前购买商品由此导致通货膨胀进入恶性循环。同样,消费者也可能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折扣而暂缓购买由此导致通货紧缩的情况进入恶性循环[4]。
在2003年,竹野(Atsuo Utaka)给出了他对于日本的消费者信心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通过分析GDP的各个构成,日本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贡献了大约9%—11%的GDP预期波动。他对比了一个类似的,由松坂(John G.Matsusaka)和斯波东(Argia M.Sbordone)在1995年做的关于美国的研究。在那项1995年的研究里,美国的经济产出受到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影响介于13%—26%之间。由此,竹野发现他的结果显现出日本经济所受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要比美国经济所受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要小。在此之外,竹野还研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工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在以月为单位的数据下的分析结果也同样显示消费者信心对实际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5]。
二、生产力与经济周期
在生产力和经济周期的关系上,菲尔德(Alexander J.Field)分析了美国的全要素生产力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数据涵盖了1890—2004年的11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研究。他的研究中对于1929—1941年间不同寻常的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给出了非常重要的结果。结果之一是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扩大了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此外,当就业率下降的时候,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也下降了。当就业率开始上升的时候,全要素生产力也上升了。菲尔德发现,1930—1933年,全要素生产力极大地下降了。
在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紧跟着失业率的变化。但是在其他的小阶段里,全要素生产力的变化并不跟随着失业率的变化[6]。
菲尔德使用的数据涵盖了美国非农业私有经济部门100多年的情况。非农业私有经济大约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5%。1890—200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非农业私有经济部门的全要素生产力平均每年按1.46%的速度增长,但是有一些年份的全要素生产力是下降的。在1949年之前的58年中,有23年的全要素生产力是下降,分别是:1947年、1946年、1944年、1933年、1932年、1931年、1930年、1927年、1925年、1922年、1920年、1917年、1914年、1912年、1910年、1908年、1907年、1904年、1902年、1898年、1896年、1894年和1893年。1949年之前的58年的全要素生产力平均每年增长1.7%。
在20世纪,美国有三次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它们分别发生在1929—1933年,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这些阶段里的每一次,全要素生产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后退。其中,最糟糕的是1930—1933年间所发生的大萧条。它也是美国经济史上所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那几年里,美国的GDP下降了30%还多,其中的12%是由全要素生产力的下降而引起的。
在1948—2004年的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幅度下降了,同时波动幅度也减少了。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1.4%。这一时期较小的全要素生产力的波动幅度也就伴随着较小的经济周期波动。1982年和2007—2009年的两次经济危机特别显现出了这一点。在2008年之前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美国经济只发生了两次小的经济危机。在1949年之后的时期里,美国的全要素生产力仍旧在1991、1982、1981、1980、1979、1974、1970、1969、1956和1954这几个年份发生减退。
对于1950年之后的50年,最大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在1974年,全要素生产力下降了3.3%。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全要素生产力在第一年下降了0.7%,第二年下降了2.2%,第三年下降了0.4%,并在第四年下降了3.6%。
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解释来看,全要素生产力的改变是一种因素。Field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力不但会减速增长,而且在有些年份全要素生产力是减少的。全要素生产力在1929—1933年,以及189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期间都下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