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的最优分配方法

资本主义的最优分配方法

时间:2023-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在于如何使它的缺点最小化,从而达到资本主义的最优状态。从奴隶经济制度,到封建经济制度,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到给予劳动者权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变得更加公平。资本主义的这一激励因素是其他形式的经济制度所无法拥有的,所以这一点要被保留下来。资本主义的其他方面,必须遵循规律。建立更好的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更好的分配方式。

这种最优分配方法不但能够消除现有的各个资本主义的阶层固化情况,而且能够在长期上阻止和防止阶层固化。

资本主义是用金钱的驱动来推动经济运作,它被证明是一种适应经济运作和发展的模式,但是它也有很多缺点。问题在于如何使它的缺点最小化,从而达到资本主义的最优状态。人类本身就是有缺点的,这源于人的本性。因而由人组成的社会,相对于绝对公平,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在政治上我们发明了三权分立。在经济上,资本主义也是有缺陷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它达到最优状态。这里的最优状态是指哲学上和实际中的最优状态,而并非是空想状态下的最优状态。唯物唯心主义在哲学上给我们提供了途径:人类社会是由规律和情绪共同构成的,如何到达它们两者的最优均衡就是问题的所在。

一、情绪和规律在经济中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情绪有很多表现形式和表现之处。表现形式包括对金钱收益的贪婪和对经济危机的恐惧,等等。之所以运用情绪在经济中,并非是因为情绪对经济有许多好处,而是因为情绪对经济只有唯一的好处——对金钱的自由欲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因素。对金钱的可以自由表达的欲望除了是一种自由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因素之外,它作为经济组成中的一部分,对经济而言是一种灾难。对金钱收益的最大化带来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对个人金钱收益的欲望是不公平分配的起源。事实上,与规律相对,情绪是导致经济问题的来源。

客观规律包括理性在经济中起到科技生产、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它的作用之一还包括公平分配。从奴隶经济制度,到封建经济制度,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到给予劳动者权利的资本主义(1848年往后),经济制度逐渐变得更加公平。这是规律对经济的作用。

对金钱的可以自由表达的欲望,这一自由的表达包括了人们的各种欲望,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一情绪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因素。资本主义的这一激励因素是其他形式的经济制度所无法拥有的,所以这一点要被保留下来。实际上,在最初回顾历史的那一章里,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这一激励因素,资本主义时代的所有方面都在历史中改变了。因此,虽然这一情绪会带来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在哲学上它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并且它是很好的激励因素,所以它需要继续被保留下来。资本主义的其他方面,必须遵循规律。

二、经济生产的基本规律——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建立更好的资本主义社会需要更好的分配方式。这一问题需要从劳动价值即价值是什么开始谈起。只有弄清楚了什么是价值,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公平分配。劳动创造的是价值。那么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一)价值和价格

劳动价值之所以没有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之前从来都没有得到解决。亚当·斯密提出了价值这一概念,但是从来没有人正确地解释什么是价值,即劳动价值。

从哲学上出发,在大自然中是没有劳动价值的。在大自然中,动物也有相似于我们的劳动,比如猎豹捕食,蜜蜂收集花蜜,松鼠收集并储藏果实。在大自然中也有与人类相似的劳动,那为什么那些动物的劳动没有劳动价值呢?为什么在大自然中没有劳动价值?因为价值,即劳动价值,这一概念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它是相对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并且在经济学中,劳动价值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打个比方,如果猎豹具有主观意识,并且将捕获的猎物放到市场上交换,那么猎豹的劳动就是有价值的。价值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对价值的主观意识存在于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市场。

价值本身是有一定劳动量的,但是价值的存在还必须依赖于市场交换。那么劳动价值和市场价格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非常难,难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正确解答这个问题。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由于先前人们没有使用正确的哲学,所以没有得到正确的解答。

在哲学上,有三种存在:唯物主义存在、唯物唯心主义存在和唯心主义存在。之前的章节已经把这三种存在解释得很清楚了。

劳动价值属于第二类存在。它除了要有劳动以外,还必须要有对于它的主观认识。对劳动价值进行主观认识的不是创造它的人,因为创造劳动价值的人提供的是劳动,他提供的是存在,而不是主观认识。对劳动价值进行主观认识的是市场。在市场中,劳动价值得到一个与其他劳动价值交换的比例,由此得到认识。在理论上,对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必须等同于劳动价值,即主观认识必须准确地认识劳动价值。但是在实际中,市场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一种主观因素,市场不可能在其自身的瞬息万变之中做到准确地认识劳动价值。因此,理想状态下的市场才能准确地认识劳动价值,而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很少发生。这就像法庭虽然依照法律审理,但有时候也会判错案子。相对于法庭,在市场中,市场发生错误则要普遍得多。

劳动价值,就是符合市场正确认识的劳动的量。首先,作为一种主观存在,劳动价值,即价值,必须有劳动;第二,它必须被市场所认识,劳动价值不是由生产者说了算的,它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比如说,你画了一幅画,看上去和毕加索的画差不多,但是这幅画只是你的随手涂鸦。由于你的画不符合市场要求,所以它的劳动价值很接近于零;第三,劳动价值的量必须被市场所准确认识。

那么劳动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在哪里呢?在理论上,劳动价值只受经济中各种规律的支配,主观认识必须准确地反映它的量。但是价格却同时受生产规律和主观认识两者的影响。这是它们的区别。主观认识每时每刻都在对市场中的商品进行评价,但是很少能够准确评估商品的价值,比如石油的价格在2000年只有10美元一桶,而在2008年到过147美元一桶。假设10美元到147美元中有一个价格正确反映了商品的价值,那么其他价格都是不准确的。

(二)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牵涉到公平分配的问题。在经济学中,有着多种因素决定经济产出。资本、土地、劳动、社会制度都是影响经济产出的因素。为什么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1.土地和劳动价值

价值要求劳动和对劳动的认识同时存在。土地本身并不能劳动,因此土地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必须通过人在上面劳动,然后拿到市场上,才能由人创造价值。如果将土地上果树的果实直接拿到市场,那么人所提供的劳动是运输劳动。如果假设市场就在果园里,离产出果实的土地非常近,也就是说在市场中的果实不包括或几乎不包括劳动,那么市场中出现的是价格,而不是劳动价值。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可能的,比如石油的开采费2009年时在沙特阿拉伯是3美元一桶,在伊拉克是1美元一桶,而市场价格在2009年时是70美元。石油在2009年的市场中就基本表现为价格而非劳动价值。石油和其他矿物是土地产出的很典型的情况。土地本身并不产生劳动价值。

2.资本和劳动价值

对于资本而言,它虽然是劳动的产物,但在生产中它并不投入劳动量,因此它并不产生劳动价值。资本的问题其实很复杂。首先它是劳动的产物,在实际生产中它也会损耗,即折旧。折旧的过程是将已有既定的劳动成果投入生产从而得到新的产出的过程。机器、厂房等作为资本,它们作为有市场价值的劳动成果,已经具有了价值,也就是说,在经济中投入资本进行生产,消耗的是既定的价值,而非劳动。虽然机器看上去也在运动,但它并不投入劳动量,它所进行的是消耗它自身的既有价值。它是将自身的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价值。由于资本并不投入劳动量,所以资本不产生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在经济中,资本所产生的劳动价值和它自身所消耗的劳动价值是相等的。

3.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社会制度等其他影响经济产出的因素也不投入劳动,所以它们不产生劳动价值。但是问题回到最初,经济中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吗?那假设经济中没有人类的劳动存在,但是有市场,这时候还有劳动价值产生吗?虽然市场也是人为的,而且定价是要投入脑力劳动的,但是在这里,假设没有人类的劳动。那么只有土地可以产出果实,而且不能产出需要劳动的其他东西,比如石油等矿物原料。由于资本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所以没有了人类的劳动,也就没有了资本,那么由资本而来的所有产出就不存在。社会制度等其他因人而存在的东西也不存在。市场中将只剩下由土地产出的植物果实,这样市场中就只有价格,而没有劳动价值产生。事实上,如果人类只吃果实,而不从事劳动,那么就不会有我们目前见到的人类社会里的各种事物,包括法律(它需要人的制定)、艺术等等。只吃果实而不劳动的是类人猿。没有劳动和劳动而来的成果,那么连人类社会也没有了。因此必须有人的劳动,才会有经济中的劳动价值。

三、资本和利润

资本主义是可供选择的最有效的经济制度,在此经济制度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资本和利润的实际分配问题。

这个问题在实践中是一个法律问题。在实际中,法律上的条文和实际权利是有区别的。在实际中,财产的所有权有时候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权利,如果实际支配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话。这种情况下,实际支配财产的是使用权的权利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所有权是对物的一种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对企业而言,众多的小股东根本无法对企业的厂房、设备等资本品进行支配,虽然名义上小股东有对财产的一定比例的所有权,但小股东的唯一的权利是将股票卖给其他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小股东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总是只拥有不多的一些股票,在股票的买卖中,他们并非支配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定比例的企业财产,他们仅仅拥有转让他们那无法支配企业财产的股票的权利。由于这样,这个群体永远无法支配企业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产和小股东永久分离。这个在法律上可以被称为所有权与支配权的永久分离。这种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永久分离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在当时的苏联,名义上国家的所有财产是全民所有,但实际上国家的财产为高级官员所支配,高级官员按他们的意志支配着国家的财产,享有着各种仅针对他们的由国家开支的福利。相反,普通人民和他们名义上拥有的国家财产所有权永久分离,他们无权对他们名义上的财产表达支配的意志,也无法享有本应平均分配的国家特别福利。没有事实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财产全民所有权,虽然宣称国家财产全民所有,但实际却是财产所有权和所有人在事实上永久分离。在法学上,“法则产生于事实”[1]是一项基本原则,这一法则从古罗马就沿用至今。但是有人却在法学上创造出了没有事实根基的国家财产全民所有权。这一不产生于事实的法律概念在法学上是完全错误的。然而,现今的资本主义也是同样的问题。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和大股东作为一个群体在实际上以他们的意志支配着企业财产,享有由企业开支的福利。相对地,小股东们作为另一个群体,他们和他们名义上的企业财产所有权永久分离,无法按他们的意志支配财产,也无法享有本应进行利润分配但却被高管开支掉的福利。

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永久分离导致实际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下降或无法行使,而使用权的拥有者则实际拥有了部分所有权或全部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小股东是没有对企业资本和资本品的支配权的,他们仅有对企业利润的分享权。但是企业都会将利润的一部分进行再投资,政府也对一定比例的再投资给予税收的减免(各国不尽相同),因而,企业的利润的一部分会因投资而成为企业的新的资产,小股东对这样的资产是没有支配权的。事实上,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小股东不但无法享有支配企业资产的权利,而且也无法分享大部分实际利润。在普遍的企业做账情况中,由于利润是要加税的,所以企业通常抬高成本,将利润减少。一般的企业年平均利润率是30%。通过做账,第一,企业抬高成本,使成本项下的支出费用转变成为企业的资产;第二,企业通过合理地避税,将利润再投资,将税前利润的一部分变为新的投资额,即企业的新资产。这样,在实际中企业平均的做账后利润率就变成5%,加税以后分配给股东,包括小股东。这个过程其实是将企业的利润变为企业在资产上的增长。如果分析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大型企业,它们的成长过程都是其自身资产增长的过程。在劳动价值一节里已经谈过,资本本身是不会增长的。企业资产的增长一部分来自发行新股票,大部分来自将利润转化为新资产。由于小股东的财产所有权和它的使用权永久分离,所以越多的利润转化为资产,小股东的损失就越大。

四、如何使规律和情绪达到最优均衡

在人类经济中,欲望是无法消除的,而且人们的欲望多种多样。欲望作为被满足对象的同时,也是经济的激励因素。作为激励因素,欲望对经济是有利的。而在其他时刻,自私的欲望给经济带来了不公平和其他种种问题。在经济中保留人们的自由欲望,允许人们自由地追求自身的需求是必须的,符合人的本性的,但欲望只能作为激励因素。对人们的多种多样的欲望而言,金钱是一种特殊的等价物,得到金钱之后,它能够等价于人们的不同欲望,而得到金钱本身也是一种欲望,因此用金钱来作为激励机制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自由欲望。

在经济中,规律不仅包括科学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而且还包括公平分配等。科学规律是欲望所无法改变的。在经济中,欲望影响到的是公平分配等人为因素。在金钱的欲望被作为激励因素之后,在经济中的人为因素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在哲学上,实际生活中的完全公平是不存在的。首先,在哲学上,公平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中,公平是人类发明的,它依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是一种主观存在。主观存在,在实际中会遇到主观因素,比如分配食物问题,三个人分配食物,每个人分到30千克小麦。看上去是公平了,但是三个人的体重可能是不一样的,体重重的人消耗的热量多,或者三个人从事不同的劳动,消耗不同的热量,等等。公平作为主观存在,它和劳动价值一样,在实际中难以被确定。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公平是实际状态。绝对公平是无法做到的,它并不存在,这是引入金钱欲望作为激励机制的又一个原因。但是除了将金钱作为激励机制之外,经济的其他方面应该尽量做到公平,因为更公平的社会是人类历史的趋向。

由上面的论述而来,实施均衡的资本主义制度,共分为两个部分:激励机制和制衡方式。激励机制就是金钱驱动,即资本驱动。制衡方式又包括三点:资本增长方式的变革,实际收益分配的变革,以及对分配结果的纠正。其中,资本增长方式的变革和实际收益分配的变革是直接关联的,所以放在一起论述。

(一)激励机制

金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自由的对金钱的欲望可以等价于人们几乎所有的欲望,因此在作为激励机制时,金钱就有特别且高效的激励作用;其次,如同封建制度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时代的改变一样,经济中的改革并非是通过消灭土地或将土地国有化来当然进行的。消灭封建制度的改革是通过将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既成为生产者,又同时是收获者。土地的贫瘠或肥沃带来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消除的,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土地革命的历史经验验证了土地革命中成功的方法。因此经济中的改革并不需要将资本国有化,只要使所有的生产者同时成为企业的股东就可以了。

(二)新的资本增长方式和实际收益分配

对现今的资本主义而言,新的资本增长方式和实际收益分配这两个问题发生在对做账前利润的支配上。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如何对待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永久分离。

所有权和支配权永久分离的问题实际在于股东无法得到绝大多数的利润,因此必须将当年的所有利润进行分配,企业不能支配任何的利润。利润再投资可以通过利润先分配,再发行新股票,然后再投资。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其中包含着股东进行自由决定的过程,股东可以将自己的红利用于投资或消费,等等。这一决定的过程包含着股东应该享有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是财产的所有权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使所有权和支配权不被分离。在实际运作上,政府如果想鼓励再投资,可以在股票的发行上制定优惠政策。

其次,企业的资产增长必须通过发行新的股票来实现。这里的资产不是指净资产而是指购买所有新的设备、厂房、办公室等的资产,必须通过发行新的股票的方式来实现,不能通过在财务上走成本的方式。因为在财务上走成本就是实现资产增长或逃避税收等的过程。除此以外,企业的资本不能增长。因为资本本身是不会增长的,资本的增长必须有劳动的投入。在实现所有劳动者成为股东的情况下,企业占有股东的利润就是占有了应该分配的劳动成果。平均分配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人富有,是源自他比别人聪明。绝对公平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做到尽量公平。而现有的分配模式,是一种公平度较低的分配方式。在资本作为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将所有利润进行分配是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

资产的增长必须通过发行新的股票来增长,除此以外的方式资产都不可以增长。现行的例如家族基金等在规避税收的同时,又实现资产增长的隐秘方式都必须得到纠正。

此外,企业不可以向员工提供不平等福利。福利包括公司为高管购买飞机,为员工支付不同的度假费、教育费等。事实上,公司除了支付员工薪水以外,其他的都应该以股票红利的形式来支付给成为股东的员工。

(三)对分配结果的纠正

没有一种经济制度是完全公平的。引起经济中不公平的原因有多种:个人初始资本的不同,各种资本利润率的不同,个人机会的不同,等等。在不公平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对不公平进行修正,尽量地做到公平?在经济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导致的是最终个人总收入的不同,因此对总收入进行调节是必须的。税收调节机制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是现有的税收调节机制是对劳动所得扣累进税。这个并不反映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公。在2009年,亿万富翁巴菲特所缴的税比他的秘书(年收入60 000美元)缴的税还要少。个人的实际收入其实还包括个人的资产增长,包括被基金托管的资产。税收调节机制的对象应该是个人的所有资产,征税的部分应该是个人在一年中资产总额的增加值。

五、具体的四个部分

要使社会以更公平的方式来分配劳动结果,即要使社会中的个人劳动所得更合理是有办法的。这是整个经济在历史中的问题,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资本家不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到现在超阶级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小股东的社会),个人的劳动所得都有了更公平的分配方式,虽然有时倒退,比如资本主义开始时期的英国工人实际工资一直下降(从每周五英镑下降到每周一英镑),但整个历史的前进是不容置疑的。解决劳动的分配问题,将使我们进入新的时代,这并不像以往一样需要革命,只需要社会的改革。这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相互协同的。

首先,要解决对劳动成果,即做账前利润的支配问题。

政府为了鼓励投资,由此对部分的利润再投资时做出税收减免,而企业将这部分再投资的利润在做账时也同时作为财务中的非利润部分不对小股东进行利润分配,小股东对这部分劳动结果失去了支配权。鼓励投资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效果,即在国民经济中储蓄等于投资,消费同时也会促进投资。对于企业而言,它可以将利润再投资,但如果将这部分利润分配给各个股东,那么股东自己也会选择投资、储蓄,或进行消费,而储蓄总量等于投资,同时,当这一部分货币被运用于消费时,也会同样地促使投资。因而,即便是把所有做账前的利润都进行了分配,股东即便把钱储蓄起来或消费掉了,那么也会最终促进社会的投资,并且会将社会带入一种更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消费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方法同时解决了对劳动结果的分配问题。

第二,企业的净资产增长必须通过发行(自愿的情况下公开或非公开都可以)新的股票来实现,对利润的自由支配是股东的权益。

企业可以发行新的股票,但必须先将所有利润分配,利润再投资可以通过利润先分配,再发行新股票,然后再投资。这一选择权是很重要的。政府应该取消对利润再投资的税收减免,由此政府可以增加税收收入。此外,还必须根除做账中的企业资产上升,利润因成本上升而下降。做账这种事情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如果有哪位经济学者不相信做账中存在着众多巧妙,我建议他可以亲自去世界上最优异的会计师事务所干上一段时间,由此他会深知企业如何通过做账使自身的资本增长。当然这不是商业秘密,它是世界性的惯例。如果没有政府对正义的支持,个人行动是无用的。如果我们希望世界能进行更公平的分配,那么一定需要政府来对做账规则进行调整。举个例子来说明:设企业原有净资产100万美元,股份100万份,一年中净资产上升为130万美元,这一净资产的上升是通过在市场中公开发行股票来实现的,利润为35万美元税后将进行分配。如果按照现在的企业资本运营方法,则会计做账时,实际利润35万美元将会变为两个部分,即会计账面利润5万美元,其余30万美元利润已经变为净资产。结果是一样的,但过程不一样。在利润为35万美元,净资产上升是通过公开发行新的股票实现的情况下,原来的股东对35万美元的利润有全部的支配权,他们可以将每股的收益,用于消费、储蓄或投资,但在账面利润为5万美元时,可支配的利润就小了,这是对股东权益的侵犯。其实这不仅仅是对股东权益的侵犯,由于每次都只分配利润的一部分,其余的利润变为新资产,同时由于大股东控制着企业,由利润转变出的新资产也就被大股东控制,利润中的大部分最终被大股东控制和支配。按每年利润的30%都再投资来算,每次分配的利润为0.05×(1.3)a,相比之下另一种方式每次分配的利润为0.35×(1.3)a。利润如何分配在实质上的结果是不同的。

第三,使所有人成为股东。

由于在实际中可能对劳动的评估,即在支付劳动报酬时可能存在不公平,从而使资本最终能够占有劳动结果,所以应该使每个劳动者成为利润的分享者,即使每个劳动者成为股东。虽然小股东分配到的利润比较少,但在第二点中已经提出了对利润分配的新方法。这是在金钱运作哲学的情况下最好的分配方式了。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消灭资本主义是可以的,但消灭欲望是不可能的,对金钱的欲望是推动哲学运作的最好方式之一。哲学理念与人的主观欲望会一直共存,自由市场经济由此将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运作方式。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在2006年的早些时候进行的调查表明,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最好的体制的人,在美国是71%,英国是66%,德国是65%,中国是74%,其中中国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最大支持者(原因可能是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众生活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太长,认为“此山不比那山高”)。从这些数据看出,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在金钱流动中运作哲学是相对被更多人接受的,是更可行的。所以,用金钱推动哲学,即资本推动哲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使每个人成为股东是进行更公平分配的方法。

第四,税收调节机制。

由于社会中存在着机会不平等,出生于富贵或贫穷所造成的不平等,这些问题会最终造成收入的不平等,而这样的不平等不能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得到调整,因此需要引入税收调节机制。

政府之所以可以收税是因为经济是哲学的运作,而政府是用来维护一种哲学的组织,为了维护哲学的运作和防范自身哲学的被颠覆,政府需要钱,而征税是钱的来源。虽然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即大投资人得到相对有利的收益,小投资人得到相对较小的收益,但政府可以对收益进行调节。政府可以通过累进税的税收方式对收益较大的个人收更大比例的税,而对社会底层的人则提供政府的补助,包括转移支付。个人收益应该包括所有的现金等价物,其中也应包括个人实际掌控的企业资产上升,个人已执行的股票期权等。由此补足经济中的不平等,即机会上的不平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初始投资资本的不平等导致的收益不平等,以及其他的经济中的不平等。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的最富有的2%的人是不缴税的:贵族和僧侣。这一情况在现在的资本主义中依旧没有改变。通过企业的做账,公司的实际所有人,而非小股东,购买飞机、游艇、汽车,报销个人开支等本应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才能购买和消费的东西——这些都被公司的实际所有人变为了公司成本。这些所谓的公司“成本”,实际上有很多都是应该成为小股东的利润的。现在资本主义按照实际的收入的税率其实是倒置的“U”型,即最底层的劳动者不缴税;一般的劳动者按累进税的税率缴税,并且是劳动收入越多,缴税越多;社会实际收入最顶层的人不缴税或只缴纳很少的税。税收负担最重的其实是中产阶级。

那富人缴税了岂不是不高兴?不是的。第一,新的资本主义分配方法对个人而言改变的是社会的流动性,即出生底层的人可以更容易地上升到与他们的努力相对应的层次。第二,虽然富人缴纳的税多了,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在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中奴隶主失去了对奴隶的控制,虽然在封建制社会过渡到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封建地主无法再用土地去束缚农民,但是在失去对劳动者的束缚的同时,社会的总体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并且同时社会中最富有的那部分人的收入也上升了,他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好了。如果最富有的人本来的收入是100,当社会进步之后,最富有的人的收入变为了500,虽然缴纳比如50%的所得税,但是他们的税后收入依旧增加了。第三,对富人而言,新的资本主义分配方法,不会从他们的口袋里拿走一分钱,他们在过去所积累的财产,永远都是他们的——如果他们不挥霍的话。新的资本主义分配方法只对未来的收入实行累进税,而且赚得越多,税后收入依旧越多,包括资本性收益。唯一改变的是目前富人的缴税方式——原因我已经花了一本书来论述了。

如果实现了经济中的新的分配方式,那么开始的不仅是经济的新时代,而且也将开始政治的新时代,因为对利润的新分配制度将使原本倾向于大企业的政府转而倾向于民众——在民主制度中,政党的竞选资金大部分由大企业提供(美国共和党的竞选团队中就有一个企业筹资团队)。导致政府在各方面向企业倾斜,这甚至导致在司法上的倾斜,平民在美国很难告倒大企业,在新闻界也很难看见报道大企业的缺陷。因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决定着在其上政治的本质。而当民众成为资产的实际支配者时,企业对利润是没有支配权的,它们无权将利润捐赠给政党(而现在企业可以这样做),政党得到的捐赠将不再来自企业,而是来自民众,即企业捐赠变为利润分配后由每个股东各自捐赠。比如通用电气公司将不再向政党捐赠,而是由通用电气的每个股东各自捐赠,导致的结果将是本来通用电气的公司捐赠将导致执政党向企业和企业的行为倾斜,而每个股东的各自捐赠将导致执政党向个人和个人权利倾斜,单笔捐赠的金额将变小,捐赠的次数,即人次会上升,政府就此必须考虑更多人的利益。由此政府的本质就从大企业的政府转变为民众的政府。这会是跨时代的进步。

这一最优的分配方法不但能够使现有的资本主义达到最优分配,而且能够消除现有的各个资本主义的阶层固化现象,同时能够在长期上阻止和防止阶层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