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宣言》正文解说
(一)《宣言》引言解说
原 文
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解 说
引言部分讲了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说明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发表自己的宣言,讲了三层意思。
1.共产主义在欧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势力,旧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正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
《宣言》开篇就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尽管人们编造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但说明19世纪40年代共产主义在欧洲各地都已出现,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在欧洲到处都有共产主义者的演说,共产主义者的集会,还有关于共产主义移民区的讨论。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管走到哪里,转到哪里,到处都可以碰到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成了人们的主要话题”。[1]从恩格斯在1844年、1845年为《新道德世界》周报(1834年由罗伯特·欧文创办,一直出版到1846年)所写的几篇通讯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影响。恩格斯在1845年3月8日《新道德世界》第37号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到处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变信仰的人,他们都在无比热情地讨论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关于建立共产主义移民区的问题在科伦就到处都在讨论了”。“我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天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博士宣布他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他深信共产主义不过是他所宣布的原则的必然结果,而且实质上不过是他很久以前在理论上所宣布的东西的实践。费尔巴哈说,没有一本书像魏特林的‘保证’(即《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引者注)第一卷那样使他感到欣慰。他说他从来不把自己的书献给任何人,但是他很想把他的下一部著作献给魏特林。这样,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是他们的最杰出的代表)和德国工人(以魏特林为代表)的联盟,即马克思博士一年前所预言的联盟,就快要实现了。如果我们有哲学家和我们一起思考,有工人和我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奋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前进呢?”[2]
恩格斯的这些文章反映了当时共产主义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的迅速发展的情况。
面对共产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的情况,欧洲的一切旧势力都感到惶恐不安,于是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如罗马的教皇、俄国的沙皇、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法国首相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为驱除共产主义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就像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赞同的,由俄、普、奥所结成的神圣同盟来镇压革命一样。
恩格斯发表在1845年5月10日《新道德世界》第46号上的文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文章说:“自从我上次给你们去信以后,普鲁士政府就认为继续支持‘劳动阶级状况改进协会’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它发现各地的这些协会都被一种类似共产主义的东西感染了,因此它用它所能做到的一切办法来镇压它们,或者至少是阻止它们发展。”恩格斯还说共产主义者“在法国和瑞士的一些地方受到了警察的迫害。据报载,日内瓦共产主义协会的会员约有60个被驱逐出该市和该州。”[3]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欧洲的反动势力都在共同对付共产主义。
2.“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了政敌互相攻击的罪名
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呢?人们并不是很清楚的。许多人把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看成一种罪恶。“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了政敌互相攻击的罪名。“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也就是说,当政者骂反对党:你简直就是共产党!反对党回敬当政者或更进步的反对党人:你完全是在搞共产主义。就像当年英国议会的不同派别攻击对方为“辉格”(意为马贼)、“托利”(意为不法之徒)一样。
3.说明写作《宣言》的目的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第二,共产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的内容人们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共产党人很有必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用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才集会于伦敦,拟定自己的《宣言》,用多种文字公布于世。
(二)《宣言》第一章解说
原 文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4]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5]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6]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7]。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8]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9],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10];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11]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
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不仅如此,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13]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14];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和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15];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16]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17]。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他们和妻子儿女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
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解 说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一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阐明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1~5自然段)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有人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存在的事实,也有人提出各阶级之间存在着斗争。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比如,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理解近代欧洲革命的钥匙。他们把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描述为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僧侣的斗争史。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还根据收入来源把整个社会分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阶级、依靠工资生活的无产者阶级、依靠资本利润生活的资本家阶级,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三大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但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反对和抹杀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贯穿于本章和全书。本章开头五个自然段集中论述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可以分为四层意思。
(1)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首先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字面上讲,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阶级斗争。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的注解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恩格斯的注解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写作《宣言》的时候,还几乎完全不知道人类社会的史前状态。其实,阶级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剥削的可能,当然就不存在剥削,也就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使剥削有了可能,于是就产生了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对立的地位。前者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无偿地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后者占有很少或者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承受着生产的最沉重负担,只有为剥削阶级付出一定量的无偿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由此形成了两者在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压迫被剥削阶级,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而被剥削阶级只有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或多或少地夺回自己所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果实。所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现象。自从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就一直存在着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宣言》要告诉人们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不是修改原文,而是通过注解的形式来加以说明。这样的效果反而更好。这也说明恩格斯尊重历史文件的态度。
《宣言》扼要地叙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状况:“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变革的杠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特别是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就会起来斗争,推翻旧制度,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更,往往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这种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宣言》明确指出:“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说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是因为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这样,社会就进步了,就向前发展了。说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是因为代表旧生产方式的相互对立的阶级同时被代表新生产方式的相互对立的阶级所代替。例如,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后,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和农奴就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可以说,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阶级同归于尽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代替了封建社会的封建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可以说,封建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也同归于尽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就完全没有旧阶级的残余。封建社会仍然有残余的奴隶主,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有残余的封建主。只不过这些旧阶级的残余不再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宣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的。
(3)不同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不仅分为不同的阶级,而且社会还按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就像梯子一样形成多级的阶梯。所以《宣言》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例如,在古罗马,居民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他们属于被统治阶级。一部分属于统治阶级——自由民。在自由民中又分为贵族、骑士和平民。在中国奴隶社会,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和奴隶等。在欧洲中世纪,统治阶级中有封建领主和陪臣,被统治阶级中有行会师傅、帮工和农奴等。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例如,在诸侯中又分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不仅各阶级之间,而且各个等级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4)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那么是不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没有阶级矛盾和斗争了呢?《宣言》明确指出:“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私有制社会。过去封建主和农奴的对立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所取代。过去封建主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被资本家采用雇佣劳动的形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和压迫所取代。过去农奴采取抗租、农民战争等反抗封建主的斗争形式被工人阶级的罢工、集会、游行示威、起义等形式所取代。
《宣言》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方面,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使阶级对立更直接更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向两极分化:绝大多数会贫困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只有少数人会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地位。这样,整个社会就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当然,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阶级变化的情况所得出的结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还存在着相当部分的中间阶层。这是我们分析现代资本主义不能忽视的现象。
2.考察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6~28自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了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后,接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考察了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趋势。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四层意思。
(1)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宣言》明确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资本主义的关系和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交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于商品交换的集市慢慢发展为城市。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进入城市后,变成了有自由的城关市民。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城关市民中,一部分行会师傅由于生产经营好,采用新技术,所雇佣的帮工逐渐增多,慢慢地发展成为资本家。还有一部分城关市民从事商品的包买包卖活动,他们给行会师傅和帮工提供劳动工具和原料以至现金,收买产品。这样一部分行会师傅和帮工就逐渐变成了雇佣工人,包买商就逐渐发展成为工业资本家。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就是从这些城关市民中产生的。
《宣言》接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资本、原料、市场和劳动力。这就促使人们去积累资本,寻找原料和劳动力,开辟新的市场。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7年葡萄牙人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欧洲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方殖民主义者先后占领了中南美洲的巴西、秘鲁、智利、海地、古巴、墨西哥等地,开辟了新的市场。后来,英国和法国又占领北美和非洲许多地区,并进一步打开了东印度(印度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等地)和中国市场。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开通、新市场的开辟,不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革命因素。
《宣言》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的城市里,有一种同业手工业者的联合组织,叫做行会。它有严格的行规,对原料分配、产品数量与价格、经营范围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逐渐向两极分化。一些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或商人雇佣了较多的手工业者,组织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共同劳动,这就是简单协作。协作劳动比单个的劳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说,协作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但是,随着新航路的开通和新市场的开辟,“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这样,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就代替了传统的封建行会手工业,工场主就代替了行会师傅。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虽然仍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技术基础上,但它和简单协作不同,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因而具有独立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所不可能有的各种优越性,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它依然建立在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的技术基础之上,因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度。《宣言》指出:“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资本家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以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采取更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种革命表现在,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机器生产改变了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自然力代替了人力,自然科学被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因而机器生产比手工生产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8世纪最后30年起,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逐渐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在大机器工业阶段,原有的工场主就被现代的资产者所代替。正如《宣言》所说:“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以及商业、航海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互相促进的。“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本主义愈发展,资产阶级也愈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愈来愈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通过以上分析,《宣言》总结说:“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行会手工业阶段,行会师傅是封建领主统治下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和“君主国中纳税的第三等级”中,只争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场主成为能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当时英国和法国的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加强中央政权,便利用工场主同贵族相抗衡。工场主也感到诸侯的封建割据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他们支持国王反对割据的贵族。这样,工场主就从被支配的地位变成了能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成了封建君主国的主要基础。在大机器工业阶段,资产阶级在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宣言》形象地说:“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说明了国家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所掌握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可以将《宣言》对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大致勾画如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行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大机器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行会师傅——工场主——现代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发展:被压迫的等级——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独占政治统治。
从《宣言》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所起的革命作用。《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宣言》接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宣言》在肯定资产阶级革命作用的同时,当然也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它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代替了封建的、宗法的关系。资产阶级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打破了封建的、世袭的、以家族为中心的封建关系,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关系,封建时期的那种臣民对君主、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彻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过去那种教徒对宗教的虔诚、骑士侠义热忱、小市民的多愁善感这些人们情感上所激发的东西全部被利己主义所淹没。人的尊严变成了价值交换。封建时代的特许自由以及人们争得的部分自由被贸易自由和买卖自由所取代。过去那些隐蔽的剥削关系被公开的直接的剥削关系所代替。一切从事向来被人尊敬的职业的人如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等都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家庭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第二,它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促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封建时代深受统治者称许的是尚武精神,是武力征服,而社会生产则是相对停滞的。资本主义时代就不同了。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奇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当时资产阶级所创造出来的不同于这些奇迹的是哪些奇迹,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当时科学的应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来理解他们的论断。比如,机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铁路的修建,火车、轮船的普遍使用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资产阶级还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奴隶社会日耳曼的民族大迁移和封建时代西欧天主教进行的十字军东征,其目的在于扩充领土、征服异族和异教徒,显示力量、树立权威。而资产阶级的远征就不同了。从地域上来说,它比前面所说的远征路程要远得多、范围要广得多,几乎是遍布世界各地;从目的上说,资产阶级的远征在于为商品开拓市场,使资本得到增殖。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几乎是原封不动的。这是过去一切手工业者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资产阶级社会就不同了。“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要生存和发展,要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要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就要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就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产阶级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不断地打破,使人们的观念和见解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资产阶级社会,新的关系不断地代替旧的关系,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地位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它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把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不断地用廉价商品的重炮敲开古老民族的大门。古老的民族工业不断地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工业。一个国家的工业所加工的往往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其他遥远地区的原料。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同时也供世界各地消费。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使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在物质生产方面是如此,在精神生产方面也是如此。随着资产阶级到处安家落户,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成为各民族的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断被克服,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也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所有这一切,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由于现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转到文明中来。它的廉价商品成了征服落后民族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本主义制度。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在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第四,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同时确立了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的从属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不仅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城市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情况就不同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质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工业、商业的劳动力。结果是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也得到迅速的大规模的扩展。这样,原先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进入城市后,就变得开化了,就脱离了原先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资产阶级不仅使乡村从属于城市,而且还将这种从属关系扩展到全世界。为了获取原料,推销产品,资产阶级使没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使主要从事于农业生产的民族从属于主要从事工业生产的民族,使东方国家从属于西方国家。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将东方的封建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或势力范围。当然这也会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发生矛盾。
第五,它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日益集中,人口日益密集起来,财富也不断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过去那种封建割据状态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集中必然要求政治上的集中。于是,资产阶级就建立了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国家。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证明。
第六,它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大大解放了被封建制度所束缚的生产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80多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大量的新机器不断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等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正如《宣言》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前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相应地发展,从被统治阶级变成了统治阶级,并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说:“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内部造成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封建的农奴制妨碍资本家雇佣大批的自由劳动者,封建的行会制度也严重地影响了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行会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即封建的生产关系就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资产阶级就起来革命,打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摧毁了封建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可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充分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什么资本主义又必然会灭亡呢?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它也必须被打破,必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宣言》指出:“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也就是说,进行着类似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那么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也将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新的社会制度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它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够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但它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宣言》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每隔10年左右就要爆发一次。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到法国等国家。1847年的经济危机遍及整个欧洲和美国,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一方面,商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生活越来越困难。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工厂关门、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的商品被毁灭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正如《宣言》所形容的,“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的地步。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而资产阶级又找不到消除经济危机的出路。他们销毁商品,开辟新的市场,充分利用旧市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这一切努力,只不过是准备更加猛烈的危机罢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关系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了,它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这个武器就是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结果,那么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关系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3.分析无产阶级成长壮大的过程,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29~54自然段)
前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但是,由谁来将资本主义装进棺材、埋入坟墓呢?也就是说,由谁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呢?《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力量。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四层意思。
(1)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处境。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大机器工业阶段,形成了现代无产阶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是受剥削、受奴役、受压迫的阶级,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机器的使用并没有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反而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处境非常悲惨。它们在工厂里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受到极严厉的管制,受到资本家、工头的监视和奴役。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工人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成为资产阶级剥削的对象。只不过资本家使用女工和童工的费用更低罢了。
工人不仅受厂主的剥削,而且还受房东、店主和当铺老板的剥削。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是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中间等级的下层,如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往往因贫困破产而沦入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的队伍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不断得到补充。
(2)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发展过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子,又是一对天然的仇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而认为是个别资本家的问题,是资本家的狠毒和残忍才使工人的处境悲惨。有的甚至认为是生产工具本身的问题,认为机器的使用不仅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使许多工人失业。还有的认为是外来商品的问题。这些外来商品夺去了自己的饭碗。因此,工人刚开始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往往是自发的,斗争方式往往是原始的。正如《宣言》所指出:“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他们进行这些斗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企图恢复中世纪工人的地位,即手工业者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分散的,还没有团结起来形成为一个阶级,还不可能开展独立的政治运动。他们的团结并不是由于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而联合起来,而是受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被资产阶级发动起来反封建的结果。这时他们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助手参加斗争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即不是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而是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无产阶级虽然是推翻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但这个斗争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所取得的胜利当然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日益联合起来。无产阶级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步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劳动的差别缩小,工人几乎拿同样微薄的工资,过着贫困的生活,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愈来愈趋于一致。资本主义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愈来愈不稳定,在危机期间,工人大批失业,工人的生活愈来愈没有保障。工人同个别资本家的局部斗争逐渐发展成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在斗争中,工人的觉悟不断提高,阶级意识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同资产阶级斗争,工人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如英国熟练工人成立的工会联合组织就领导工人进行有组织的经济斗争。1845年,由地方工联组成为全国联合会,会员很快就达到8万人,成为工人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的坚强组织。工联在联合无产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缩短工时以及改善劳动条件而对资本压迫进行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地方工人群众的斗争转变为起义,如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起义,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导火线而爆发的工人起义等。
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有时也取得胜利,比如,工资增加一点,劳动条件改善一点。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在斗争的实践中,工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增强团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达到斗争的目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把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把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资本家或局部地区的工人反对局部地区资本家的斗争汇合成整个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因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必然会发展为推翻压迫阶级的统治而夺取政权的斗争,否则,被压迫阶级就不能获得解放。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为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共同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为了更好地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阶级还建立了政党这样的政治组织。这样的政治组织虽然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经常受到破坏,但是,斗争的需要又使这样的政治组织不断地重新组织起来,而且这种政治组织“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政党的领导,就能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就能提高斗争的水平,取得斗争的胜利。无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宣言》以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1847年,英国工人阶级利用土地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迫使英国议会于是年6月8日通过了适用于女工和童工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法案规定:从1848年5月1日起,13岁到18岁的童工和全体女工的劳动时间缩短为十小时。这就用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工人的个别利益。这是无产阶级开展有组织斗争所取得的的一个重要成果。
无产阶级组织成为政党的事实,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发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斗争,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
《宣言》还指出:“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使无产阶级日益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产阶级在追随资产阶级参加反封建的斗争及其他斗争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在参加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及其他的斗争中,学会了政治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也就获得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
其次,破产的中小资产者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给无产阶级带来大量的教育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大批中小资产者由于在竞争中破产而被卷入无产阶级队伍。这些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相当的文化知识,他们被抛到无产阶级队伍后,这就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所以《宣言》说:“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宣言》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例如,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一部分僧侣、贵族投身到资产阶级方面来,同资产阶级一起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在19世纪40年代,当无产阶级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接近决战时,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归附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他们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从理论上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同无产阶级一起战斗,把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贡献给无产阶级,这对于无产阶级提高认识能力和阶级觉悟,提升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水平,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及历史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最具有团结性和革命彻底性的阶级。
为什么这么说呢?《宣言》首先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机器大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将会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它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而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
《宣言》接着对中间等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间等级具有两面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也就是说,中间等级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作为小私有者,他们反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他们也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但他们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即退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去。但作为劳动者,他们受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排挤,绝大多数贫困破产,不断沦入无产阶级队伍。因此,他们具有革命性,能够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者。
《宣言》还对流氓无产阶级进行了分析,认为流氓无产阶级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也就是说,由于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失业的手工业者,没有收入来源,不得不以非正当的职业来谋生。他们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这个阶层虽然也能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更容易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对这部分人需要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参加无产阶级革命。
可见,《宣言》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的结论是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同资产阶级对立的各个阶级——无产阶级、中间等级、流氓无产阶级等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不仅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而且是最具革命彻底性的阶级,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宣言》指出:“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他们和妻子儿女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充当雇佣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深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家庭成员都是劳动力的出卖者,都是资本家的雇佣奴隶。他们的家庭关系与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工人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毫无共同之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工人都受到资本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处境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民族的差别。无产阶级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所谓法律、道德、宗教,都是虚伪的,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宣言》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也就是说,过去一切剥削阶级的革命都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所以,它们在取得统治权力以后,总是让社会服从于他们新的剥削和奴役方式,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占有任何财产,只占有自己可以出卖的劳动力。这种占有方式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无产阶级要消灭这种占有方式,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因此,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彻底性。无产阶级革命不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无产阶级的运动与以往一切运动有着根本的区别。“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过去一切运动的结果,都是少数人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奴役、剥削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运动则不然。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只有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才能获得解放。因此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使社会全部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都获得解放。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总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整个人类都获得解放。
(4)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途径。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呢?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宣言》指出:“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其内容来说,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这是各国无产阶级共同的奋斗目标。但就其形式来说,各国无产阶级首先面对的是本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因为一国的资产阶级是国际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打倒了本国的资产阶级,也就削弱了国际资产阶级的力量,为在全世界消灭资产阶级的统治创造了条件。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还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宣言》指出:“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来看,无产阶级是从自发斗争发展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从反对个别资本家发展到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斗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斗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对无产阶级的镇压也会越来越残酷。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要夺取政权的时候,隐蔽着的国内战争就会转变为公开的国内战争。资产阶级必然用武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而无产阶级必然会拿起武器,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的经验得出的一般结论。
(5)总结全章,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在《宣言》的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失去存在的理由,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为了有可能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它就必须保证被统治阶级有维持最低生活的条件,否则,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就失去了基础。资本主义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它的剥削对象——无产阶级要能够生活下去。否则,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就失去了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无产阶级不能生活下去了,反而要资产阶级来养活。可见,资本主义这种剥削制度是难以为继的。《宣言》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积累,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互相竞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工人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阶级觉悟愈来愈高,团结性愈来愈强,斗争的目标愈来愈明确。如同前面所说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是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这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也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现代无产阶级是挖掘墓坑,将资本主义制度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人。换句话说,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总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生活不下去了,而资产阶级又生产了它自身的掘墓人。因此,《宣言》最后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的灭亡”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不可避免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必然的。换句话说,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
(三)《宣言》第二章解说
原 文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18]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9];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20]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
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或者,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但是,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对立的两个方面吧。
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现在,我们来看看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
但是,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可见,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
总而言之,你们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
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21]的时候起,你们说,个性被消灭了。
由此可见,你们是承认,你们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当被消灭。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
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所有这些顾虑,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同义反复: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
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
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但是,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
消灭家庭!连极端的激进派也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可耻的意图表示愤慨。
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资产者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的消失而消失,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
你们是责备我们要消灭父母对子女的剥削吗?我们承认这种罪状。
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
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
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整个资产阶级异口同声地向我们这样叫喊。
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他们想也没有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其实,我们的资产者装得道貌岸然,对所谓的共产党人的正式公妻制表示惊讶,那是再可笑不过了。公妻制无需共产党人来实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
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
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22],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它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般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都不值得详细讨论了。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
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23]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但是”,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不过,我们还是把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撇开吧。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24],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
但是,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25]逐步消灭[26]。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27]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28],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解 说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污蔑、诽谤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谬论,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1.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1~14自然段)
(1)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的性质是讲它的阶级性质。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建立了众多的工人政党。如英国的宪章派、美国的土地改革派、法国的四季社、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等。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这就说明了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一样,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的,或者说都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的斗争对象也是一致的,都是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
(2)共产党的特点。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虽然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但共产党同一般工人政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各国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际资产阶级是各国无产阶级的共同敌人,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是反对国际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因此,在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强调各国无产阶级要团结奋斗,互相支援,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也就是说,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无产阶级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利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共产党人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正因为共产党人具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彻底革命精神,“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也就是说,在实际行动中,共产党人总是走在无产阶级运动的前列,是带领无产阶级前进的先进力量。在思想理论方面,共产党人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无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
(3)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共产党的纲领可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也就是最近所要达到的目的。《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也就是说,共产党的最近目的就是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也就是最终目标,这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在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也就是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是从头脑中虚构出来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是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现实斗争的科学总结。那么共产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或者说共产党人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呢?《宣言》指出:“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因为以往的革命也是消灭先前的所有制关系。比如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都是消灭先前的所有制关系。在《宣言》中举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以往的革命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的革命,而“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私有制最后的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消灭了资产阶级所有制,也就是消灭了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种私有制形式。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换句话说,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或者说,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污蔑、诽谤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谬论,进一步阐明共产党人的主张(15~68自然段)
(1)批判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财产、消灭个性和自由的谬论,说明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宣言》首先转述了社会上对共产党人的攻击:“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说:“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意思是说,资产阶级的财产并不是劳动得来的,而是剥削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反问他们,“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回答说,“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小资产者和小农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不断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一种常态。可见,资产阶级所说的财产,并不是资产阶级所有制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财产,而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所以他们指出:“或者,你们说的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会给雇佣劳动者带来财产。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他们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通俗地说,就是雇佣工人的劳动不可能给自己带来财产,而只能给资本家增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接着,他们具体分析了这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合理性。
从资本或资本家方面看,资本家“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雇佣多少劳动力,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都是由资本家决定的。但是,生产的产品都是社会许多成员共同劳动来完成的。“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私人占有,成为他们剥削工人劳动的一种手段。这是极不公平的。因此,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也就是说,把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产归还给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这只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这样做,并不是消灭财产,而是改变财产占有的资本主义性质。
从雇佣劳动方面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劳动的平均价格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工人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额。因此,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只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根本不可能成为支配他人劳动的手段。共产党人不是要消灭雇佣工人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挣得的很可怜的一点生活资料,而是要消灭造成工人贫困、处境悲惨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在不同的社会里,工人的地位和工人的劳动存在根本区别。“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现实的活的劳动只是为资本家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工人创造的财富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成为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劳动支配工人现实的活的劳动,即人受物的奴役。资产阶级正是利用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来奴役工人、剥削工人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受人的支配。过去由工人创造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支配,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就具有独立性和个性,就有剥削工人的自由。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则没有独立性、个性和自由,他们一无所有,他们要生存,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别无他途。他们根本没有不受资本剥削和奴役的个性和自由。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把共产党人要消灭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那就说对了。共产党人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当然就要消灭建立在这种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剥削和压迫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得到自由和解放。《宣言》还从贸易和买卖的角度分析了资产阶级所说的自由。他们指出:“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他们认为,资产者关于买卖自由的说法仅仅对于封建社会对买卖自由的多种限制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和货币关系,买卖也就不存在了。买卖一消失,自由的买卖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针对资产阶级一听到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就惊慌起来的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大可不必这样。他们以资本主义发展使大批中小所有者被消灭的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指出:“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的确,在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者中只有极少数能上升到大资产者的地位,绝大多数小私有者由于贫困破产而变得一无所有,更不用说无产者了。在这样的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不是已经被消灭了吗?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资产阶级剥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私有财产,并把这些财产变为自己的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资产阶级“责备我们,是说我们要消灭你们的那种所有制。的确,我们是要这样做的。”我们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正是那种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产阶级所理解的个性是什么呢?这种个性应不应当被消灭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指出:“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时候起,你们说,个性就被消灭了。由此可见,你们是承认,你们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当被消灭。”“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全体成员都有获得社会产品的权力,但是,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对社会产品的占有作为剥削他人劳动的手段。资产阶级反驳说,如果私有制消灭了,一切社会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驳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资本主义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资产阶级的攻击实际上是说,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当然,这是资产阶级所不愿看到的。资产阶级总是竭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2)批判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人要消灭一切教育、消灭家庭,实行公妻制的谬论,说明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教育以及不正常的家庭关系。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攻击共产党人,而且在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对共产党人进行攻击。《宣言》指出:“所有这些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及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
针对资产阶级在教育问题上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共产党人不是要终止一切教育,而是要终止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那种阶级教育。《宣言》还从自由、教育、法等观念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对资产阶级的攻击进行了批驳,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观念本身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制度被消灭以后,由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当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能用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同以往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一样,具有历史的暂时性。但资产阶级不愿承认这一点,而把它说成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所决定的。“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宣言》指出,由于阶级的偏见,“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也就是说,由于阶级的偏见,资产阶级能够认识到奴隶主所有制、封建地主所有制只是历史上的暂时现象,但看不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也是历史上的暂时现象。
针对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人要消灭家庭的谬论,《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备的家庭形式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存在,而在无产阶级那里是不存在的。由于无产者生活贫困,很多人没有能力组织家庭,他们有的被迫独居,有的公开卖淫。共产党人不是要消灭家庭,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灭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现象。《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制度被消灭以后,“资产者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的消失而消失,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父母对子女的剥削这种社会现象也要消灭。
针对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的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这种教育通过学校和家庭各种渠道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和观念,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宣言》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破坏了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他们的子女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买卖对象和劳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确实令人作呕。
针对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实行公妻制的谬论,《宣言》尖锐地指出:“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可见,在资产阶级那里,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也就是说,共产党人要消灭妇女被当作单纯生产工具来看待的地位,使妇女获得解放。共产党人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公妻制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宣言》还指出:“公妻制无需共产党人来实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共产党人不是要实行公妻制,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在这种关系下面事实上存在的公妻制真正消失。“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3)批判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谬论,说明共产党人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消灭民族对立的根源。“工人没有祖国”这个观点,早在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者就已经提出过。德国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威廉?魏特林在1842年出版的《自由与和谐的保证》一书中,就以财产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祖国。他说:“谁有祖国,谁也就有一部分私有财产,或是有成为私有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要没有财产,又没有成为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也就没有祖国。”他认为,对于无产者来说,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谈得上祖国。他们:“现在我们没有祖国,只有到社会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方式照顾到它一切成员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祖国。”[29]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有产阶级才有自己的祖国,对于一无所有的工人来说,则没有自己的祖国。1845年3月,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中也说:“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天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在国内,货币是工业家的祖国。”[30]马克思的这些提法,也从一定角度说明,对于一无所有的工人来说,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他们是属于全世界资产阶级雇佣的对象。
由于“工人没有祖国”的观点当时在欧洲工人运动中颇为流行,因此,资产阶级攻击说,工人是“没有祖国的家伙”,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
针对资产阶级的攻击,《宣言》指出:“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宣言》显然是继承了魏特林等人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工人没有祖国可以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看,现代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是剥削、奴役、压迫工人的工具,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这样的国家当然不可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其二,从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国际性的,他们遭受国际资本的共同剥削。其三,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来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敌人是共同的,他们解放的条件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只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说,工人没有祖国。因此,无产阶级强调国际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才谈得上自己的祖国。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首先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取得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政治统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当然无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与资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产阶级竭力掩盖民族内部的阶级划分,把自己说成是全民族的代表,并剥削和压迫其他弱小民族。无产阶级认为,民族内部是划分为阶级的,共产党人不是要消灭民族,而是要消灭剥削制度,从而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根源,达到各民族的团结。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各国闭关自守的状态,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有利于消除各民族的隔绝和对立。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他们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无产阶级的运动与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民族分隔和对立更快地消失。无产阶级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资本是国际性的。资本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在单个国家的行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采取联合的行动。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观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讲得十分清楚。他用问答的形式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答: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3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制度是消灭民族对立的关键。他们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当无产阶级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人对人的剥削就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剥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而阶级剥削和压迫是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可见,无产阶级不是要消灭民族,而是要消灭民族剥削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4)批判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共产主义的攻击,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资产阶级不仅从具体的教育、家庭、祖国、民族等问题上攻击共产党人,而且还从抽象的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方面对共产主义提出各种责难。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回击了资产阶级的责难。《宣言》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也就是说,当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等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变化。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一个简单的、并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就能明白的道理。
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由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用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来管理国家,控制宣传和舆论工具,使被统治阶级接受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成为这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宣言》指出:“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也就是说,任何社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旧社会内部会不断生长着新社会的因素,旧的生活条件不断瓦解,新的生活条件不断产生,与此相适应,旧的思想也不断瓦解,新的思想也不断产生。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西欧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证明这一点。他们指出:“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各个部落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当罗马帝国征服这些部落和民族之后,使这些部落和民族失去了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特性,古代各种宗教存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就被瓦解了。这些宗教也就随之瓦解了。在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宗教已被基督教战胜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社会内部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形成和发展起来。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特权和封建压迫。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要求正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当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地主阶级正在拼命反抗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这种反抗最后失败了。封建的统治思想被反映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所取代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大量事实说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资产阶级还责难共产党人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上述责难进行了批驳。他们指出:“这种责难归结为什么呢?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存在什么永恒的真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尽管阶级斗争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都是在私有制形式下运动的,都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它反映的是阶级对立的社会存在。当一种私有制社会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社会后,只需对前一种私有制社会的意识形态稍加改造,就可以为后一种私有制社会服务。而共产主义革命就不同了,它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当共产主义实现以后,以往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对立的意识形式自然就会随之消失。
通过对资产阶级种种谬论的分析和批判,《宣言》得出两个决裂的结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就是指的私有制关系,它是一切私有观念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观念就是指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旧观念,其核心就是私有观念。它是为维护私有制服务的。为什么共产主义革命要实行这两个决裂呢?因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一切革命。以往的革命都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而共产主义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人类获得解放。而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就必须消灭产生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经济根源——私有制。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就必须同维护私有制的一切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就是说,共产主义革命要消灭一切私有制,要破除维护私有制的传统观念。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私有观念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3.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69~86自然段)
《宣言》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宣言》从无产阶级国家的产生、无产阶级国家的任务、无产阶级国家的消亡三个方面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1)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产生。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第一章中,《宣言》在分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时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在这一章中,《宣言》进一步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阶级社会中,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民主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可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后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巴枯宁在他所写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针对《宣言》的阐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是什么意思呢?针对巴枯宁的问题,马克思回答说:“这就是说,无产阶级不再在一个个场合同经济特权阶级作斗争,它的力量和组织使它足以在同这些阶级作斗争时采取普遍的强制手段”。[32]
(2)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任务。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任务是什么呢?《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实际上概括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两大任务:一是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针对当时先进国家的情况,他们还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三大差别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是: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当然,这十项措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先进国家当时的情况提出来的。它只是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社会进行改造。至于具体采取什么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也认为,由于时间的变化,“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我们不应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具体提法或具体结论。二是发展生产力,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共产主义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时,用的是“一步一步”,而在谈发展生产力时,用的是“尽可能快”。这个“一步一步”说明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的渐进性。也就是说,这个改造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至于这个过程的长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具体说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来进行所有制的改造,而不能根据主观意志来进行。
(3)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同任何国家一样,并不是永世长存的,也是历史的暂时现象。《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说,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制度建立起来以后,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原来意义上的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政治权力也就随之消失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走向消亡。以后的国家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它不存在阶级镇压的职能,而只有社会管理的职能。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也说:随着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胜利,它的统治也就结束了,因为它的阶级性质已经消失了”。[33]
那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并没有做过多的具体的设想,只是原则上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社会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不会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反而能够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如果说,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是以多数人受奴役、受剥削、受压迫为代价的话,那么在新的社会里,由于阶级的消灭,不存在奴役、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人人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总之,《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说:“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共产主义宣言’中已经申述过并且以后又重述过无数次。”
(四)《宣言》第三章解说
原 文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反动的社会主义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
法国和英国的贵族,按照他们的历史地位所负的使命,就是写一些抨击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作品。在法国的1830年七月革命和英国的改革运动中,他们再一次被可恨的暴发户打败了。从此就再谈不上严重的政治斗争了。他们还能进行的只是文字斗争。但是,即使在文字方面也不可能重弹复辟时期[34]的老调了。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他们用来泄愤的手段是:唱唱诅咒他们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
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一部分法国正统派和“青年英国”,都演过这出戏。
封建主说,他们的剥削方式和资产阶级的剥削不同,那他们只是忘记了,他们是在完全不同的、目前已经过时的情况和条件下进行剥削的。他们说,在他们的统治下并没有出现过现代的无产阶级,那他们只是忘记了,现代的资产阶级正是他们的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不过,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的反动性质,他们控告资产阶级的主要罪状正是在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有一个将把整个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
他们责备资产阶级,与其说是因为它产生了无产阶级,不如说是因为它产生了革命的无产阶级。
因此,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违背自己的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词,屈尊拾取金苹果[35],不顾信义、仁爱和名誉去做羊毛、甜菜和烧酒的买卖[36]。
正如僧侣总是同封建主携手同行一样,僧侣的社会主义也总是同封建的社会主义携手同行的。
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督教不是也激烈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提倡用行善和求乞、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封建贵族并不是被资产阶级所推翻的、其生活条件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日益恶化和消失的唯一阶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工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勉强生存着。
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但是,这一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觉察到,他们很快就会完全失去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
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在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这样就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西斯蒙第不仅对法国而且对英国来说都是这类著作家的首领。
这种社会主义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它揭穿了经济学家的虚伪的粉饰。它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资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性的解体。
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
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农业中的宗法经济——这就是它的结论。
这一思潮在它以后的发展中变成了一种怯懦的悲叹[37]。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是在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产生的,并且是同这种统治作斗争的文字表现,这种文献被搬到德国的时候,那里的资产阶级才刚刚开始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这样,第一次法国革命的要求,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看来,不过是一般“实践理性”的要求,而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在他们心目中就是纯粹意志、本来的意志、真正人的意志的规律。
德国著作家的唯一工作,就是把新的法国的思想同他们的旧的哲学信仰调和起来,或者毋宁说,就是从他们的哲学观点出发去掌握法国的思想。
这种掌握,就像掌握外国语一样,是通过翻译的。
大家知道,僧侣们曾经在古代异教经典的手抄本上面写上荒诞的天主教圣徒传。德国著作家对世俗的法国文献采取相反的作法。他们在法国的原著下面写上自己的哲学胡说。例如,他们在法国人对货币关系的批判下面写上“人的本质的外化”,在法国人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下面写上所谓“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扬弃”,等等。
这种在法国人的论述下面塞进自己哲学词句的做法,他们称之为“行动的哲学”“真正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论证”,等等。
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就这样被完全阉割了。既然这种文献在德国人手里已不再表现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于是德国人就认为:他们克服了“法国人的片面性”,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
这种曾经郑重其事地看待自己那一套拙劣的小学生作业并且大言不惭地加以吹嘘的德国社会主义,现在渐渐失去了它的自炫博学的天真。
德国的特别是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和专制王朝的斗争,一句话,自由主义运动,越来越严重了。
于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就得到了一个好机会,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德国的社会主义恰好忘记了,法国的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以及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
这种社会主义成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及其随从——僧侣、教员、容克和官僚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
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
既然“真正的”社会主义就这样成了这些政府对付德国资产阶级的武器,那么它也就直接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在德国,16世纪遗留下来的、从那时起经常以不同形式重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现存制度的真实的社会基础。
保存这个小资产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这个阶级胆战心惊地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着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在它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能起一箭双雕的作用。“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流行起来了。
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这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货物在这些顾客中间增加销路罢了。
同时,德国的社会主义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充当这种小市民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
它宣布德意志民族是模范的民族,德国小市民是模范的人。它给这些小市民的每一种丑行都加上奥秘的、高尚的、社会主义的意义,使之变成完全相反的东西。它发展到最后,就直接反对共产主义的“野蛮破坏的”倾向,并且宣布自己是不偏不倚的超乎任何阶级斗争之上的。现今在德国流行的一切所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除了极少数的例外,都属于这一类卑鄙龌龊的、令人委靡的文献[38]。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
这一部分人包括: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这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
我们可以举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作为例子。
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它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
这种社会主义的另一种不够系统、但是比较实际的形式,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改变。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绝对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废除,而是一些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它变成纯粹的演说辞令的时候,才获得自己的适当的表现。
自由贸易!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单身牢房!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才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唯一认真说出的最后的话。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这里,我们不谈在现代一切大革命中表达过无产阶级要求的文献(巴贝夫等人的著作)。
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关于这个时期,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诚然,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他们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
诚然,他们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一受苦最深的阶级的利益。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
但是,由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他们就以为自己是高高超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的。他们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甚至生活最优裕的成员也包括在内。因此,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以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
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39]。
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40],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在当时刚刚开始发展,它们所知道的只是这种对立的早期的、不明显的、不确定的形式。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所以,虽然这些体系的创始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信徒总是组成一些反动的宗派。这些信徒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进展,还是死守着老师们的旧观点。因此,他们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他们还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创办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建立国内移民区,创立小伊加利亚[41],即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他们逐渐地堕落到上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了,所不同的只是他们更加系统地卖弄学问,狂热地迷信自己那一套社会科学的奇功异效。
因此,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认为这种运动只是由于盲目地不相信新福音才发生的。
在英国,有欧文主义者反对宪章派,在法国,有傅立叶主义者反对改革派。
解 说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明显,各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来愈尖锐,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利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的界限。
1.揭露和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
《宣言》将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归于反动的社会主义之列,并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
(1)封建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是英国和法国封建贵族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在英国和法国的封建贵族被资产阶级彻底打败后出现的。
第一,《宣言》指出了封建的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17~18世纪的英、法资产阶级先后战胜了封建贵族,初步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封建贵族的势力仍然很大。1814年,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的法国封建王朝一度复辟。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再一次推翻了封建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加强自己在国会中的地位,于1831年提出选举改革法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选举法案于1831年在英国下议院通过,并于1832年6月得到上议院的最后批准。这在历史上叫“国会改革运动”。“国会改革运动”进一步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宣言》说:“在法国的1830年七月革命和英国的改革运动中,他们再一次被可恨的暴发户打败了。”这些封建贵族被资产阶级打败以后,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非常痛恨资本主义。但经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国会改革运动”,他们再也没有力量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了。他们还能进行的只是文字斗争,但不可能重弹复辟时期的老调,只能写一些抨击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作品。他们装出同情无产阶级的样子,企图拉拢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恢复昔日的封建制度。“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他们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封建秩序能够消灭资本主义造成的贫困。“他们用来泄愤的手段是:唱唱诅咒他们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
“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这种社会主义宣扬今不如昔,实际上是为封建制度唱挽歌;宣扬资本主义如何造成人民生活的贫困,实际上是诽谤资产阶级的统治。这种社会主义反映了封建贵族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恐惧。这种社会主义的鼓吹者有时虽然也能对资产阶级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尖刻的批判,但由于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根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使人感到愚蠢和可笑。
第二,《宣言》分析了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影响。封建的社会主义有时也能欺骗人民群众,但这只是暂时的。当人们看清了他们企图恢复旧制度的本来面目后,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们。《宣言》形象地说:“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一部分法国正统派和“青年英国”可以说是这种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正统派是1792年被推翻的代表世袭大地主利益的波旁王朝长系的拥护者。1830年该王朝第二次被推翻后,正统派就结成了政党。在反对以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为支柱的当政的奥尔良王朝时,一部分正统派常常抓住社会问题进行蛊惑宣传,说自己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使他们不受资产者的剥削。“青年英国”是英国托利党中的一些政治家和著作家结成的集团,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初。“青年英国”的活动家们反映了土地贵族对资产阶级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的增强心怀不满。他们采取蛊惑手段,企图把工人阶级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并利用工人阶级来反对资产阶级。
第三,《宣言》剖析了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只是剥削的方式不同,但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在批驳封建贵族的一些说法时讲明了这个观点:“封建主说,他们的剥削方式和资产阶级的剥削不同,那他们只是忘记了,他们是在完全不同的、目前已经过时的情况和条件下进行剥削的。他们说,在他们的统治下并没有出现过现代的无产阶级,那他们只是忘记了,现代的资产阶级正是他们的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贵族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的反动性质,他们控告资产阶级的主要罪状正是在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有一个将把整个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他们责备资产阶级,与其说是因为它产生了无产阶级,不如说是因为它产生了革命的无产阶级。”也就是说,封建贵族之所以憎恨资产阶级的统治和畏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将造就一个把旧社会制度炸毁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因此,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违背自己的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词,屈尊拾取金苹果,不顾信义、仁爱和名誉去做羊毛、甜菜和烧酒的买卖。”也就是说,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无产阶级,参与对无产阶级的镇压。在经济上,他们也按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经营企业,残酷剥削工人阶级。
第四,《宣言》对僧侣的社会主义和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剖析。《宣言》指出:“正如僧侣总是同封建主携手同行一样,僧侣的社会主义也总是同封建的社会主义携手同行的。”僧侣是封建社会的特权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僧侣总是同封建贵族联合起来,维护封建制度。僧侣的社会主义和封建的社会主义也是一路货,它与封建社会主义携手同行,起着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
《宣言》指出:“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督教不是也激烈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提倡用行善和求乞、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就是给基督教的平等观和禁欲主义涂上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基督教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提倡行善、禁欲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者把这些主张说成是社会主义主张,借此来拉拢群众去反对资本主义,以达到他们恢复旧制度的目的。所以基督教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僧侣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的社会主义,它给封建贵族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企图恢复封建制度的行为涂上了神圣的色彩。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将封建的社会主义、僧侣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称之为反动的社会主义,是因为它们企图恢复封建制度,使历史的车轮倒转。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面貌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第一,《宣言》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及其代表人物。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每况愈下的不仅仅是封建贵族,还有小资产阶级。《宣言》指出:“封建贵族并不是被资产阶级所推翻的、其生活条件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日益恶化和消失的唯一阶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等级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工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勉强生存着。”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小资产阶级的地位是极不稳固的,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资产阶级不断分化,其中极少数上升到大资产者的地位,绝大多数会贫困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这一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觉察到,他们很快就会完全失去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
不断分化、破产的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在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这样就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西斯蒙第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就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广为流行。
第二,《宣言》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反动实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种社会主义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它揭穿了经济学家的虚伪的粉饰。它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资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性的解体。”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看问题时的阶级偏见。这种社会主义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懂得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主张用小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大生产,恢复中世纪的小手工业和小农经济,以巩固小生产者的地位。西斯蒙第就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大生产造成的。因此,他反对资本主义大生产,主张恢复小生产。认为这样的社会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它在这两种场合都是反动的,同时又是空想的。”说它是反动的,是因为它企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说它是空想的,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主义的主张是什么呢?“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农业中的宗法经济——这就是它的最后结论。”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因此,这一思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只能是“一种怯懦的悲叹。”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归于反动的社会主义之列,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企图回到小私有制时代,是历史的倒退。
(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代表德国小市民利益的德国著作家们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诅咒资本主义,把小私有制理想化。它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学说的混合物。
第一,《宣言》分析了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宣言》指出:“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是在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产生的,并且是同这种统治作斗争的文字表现,这种文献被搬到德国的时候,那里的资产阶级才刚刚开始进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明显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如圣西门、傅立叶、卡贝等人的著作。这些文献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要求。正当德国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时候,“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就将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搬到德国。而当时的法国和德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状况很不相同。法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是同资产阶级作斗争的文字表现。而德国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国家,面临的任务不是反对还不存在的资产阶级统治,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德国面临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将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搬到德国,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且,他们抽掉了法国社会主义著作的阶级内容,剩下的只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概念的东西。“第一次法国革命的要求,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看来,不过是一般‘实践理性’的要求,而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在他们心目中就是纯粹意志、本来的意志、真正人的意志的规律。”德国著作家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新的法国的思想同他们的旧的哲学良心调和起来,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去解释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就像翻译外语一样。这样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就被歪曲了。
《宣言》还用天主教僧侣曾经在古代异教经典的手抄本上面写上荒诞的天主教圣徒传的故事来说明一点。德国的著作家不是像天主教徒那样,加进原著中没有的东西,而是用唯心主义哲学来歪曲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他们在法国的原著下面写上自己的哲学胡说。例如,他们在法国人对货币关系的批判下面写上‘人的本质的外化’,在法国人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下面写上所谓‘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扬弃’,等等。这种在法国人的论述下面塞进自己哲学词句的做法,他们称之为‘行动的哲学’、‘真正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论证’,等等。”这样,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被完全阉割了。他们宣扬超阶级的一般人的利益,掩盖和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阶级斗争。“他们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
第二,《宣言》揭露了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当德国的特别是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和君主专制的斗争开展起来以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真实面目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用法国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论据,来反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他们忘记了法国是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德国仍旧是封建统治,所面临的任务是进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把矛头指向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指向无产阶级,实际上是帮助封建贵族维护其专制统治。“真正的”社会主义既是德国反动政府对付资产阶级的武器,又是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工具。“这种社会主义成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及其随从——僧侣、教员、容克和官僚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了德国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德国小资产阶级是德国封建制度的真正基础。他们指出:“既然‘真正的’社会主义就这样成了这些政府对付德国资产阶级的武器,那么它也就直接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在德国,16世纪遗留下来的、从那时起经常以不同形式重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现存制度的真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宣言》分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能够在德国很快流行起来的原因。《宣言》指出:“保存这个小资产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这个阶级胆战心惊地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着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在它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能起一箭双雕的作用。‘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流行起来了。”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小资产阶级预感到自己不可避免地会灭亡。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竞争会使大批的小生产者贫困破产,沦入无产阶级队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会使无产阶级成长壮大起来,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私有制,当然也包括小资产阶级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既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又反对无产阶级运动,能起一箭双雕的作用。因此,“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德国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真正的”社会主义用超阶级的人和抽象的爱等来装饰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在小资产阶级中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以充当小市民的堂堂代表为自己的使命。“真正的”社会主义极力宣扬德意志民族是模范的民族,德国小市民是模范的人。把小市民的自私自利、保守落后等一切丑行加以美化,给它涂上高尚的、社会主义的色彩。他们以超阶级的面目出现,把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说成是野蛮的破坏倾向。《宣言》指出:“现今在德国流行的一切所谓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除了极少数的例外,都属于这一类卑鄙龌龊的、令人委靡的文献。”可见,“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当时的德国流行之广。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将这种社会主义归于反动的社会主义,是因为它既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又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企图阻挡历史的车轮前进。
2.揭露和批判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在这一部分,《宣言》对这种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分析。
(1)《宣言》指出了这种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也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希望通过某些改良措施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病,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如同《宣言》所说,“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
(2)《宣言》指出了这种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及其代表人物。“这一部分人包括: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这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举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作为例子。”
法国的蒲鲁东于1846年写的《贫困的哲学》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作。蒲鲁东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任何社会都必须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好的,但存在着不平等和贫富不均等坏的方面。他主张通过改良主义的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反对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3)《宣言》指出了这种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宣言》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主张和要求作了一个概括。“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它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简言之,这种这种这种社会主义主张维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消除这种制度的某些弊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这种社会主义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它在理论上不够系统,但比较注重实际。主张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进行一些改良,反对政治上的改革,当然也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这些社会主义者说,这种改良对工人阶级有着实际的意义,而政治改革不会给工人阶级带来任何好处。“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绝对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废除,而是一些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也就是说,这种社会主义是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它丝毫不会改变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处境,而只能帮助资产阶级减少统治费用,便于资产阶级管理国家。
(4)《宣言》指出了这种社会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把一切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的主张和活动都说成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把一切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事情,都说成对无产阶级有利。“自由贸易!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关税!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单身牢房!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才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唯一认真说出的最后的话。”“自由贸易”、“保护关税”是资产阶级为了竞争,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提出的口号,但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却说这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主张自由贸易者说,实行自由贸易,就会使物价便宜,劳动人民的处境就会得到改善。主张保护关税者说,实行关税保护,就能防止外国商品倾销,工人就不会失业。甚至主张监狱改革的,说设立单身牢房也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无讽刺地说:“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其实,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在于诱使工人放弃一切政治运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对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剖析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时期出现的、反映早期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这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剖析,既肯定了这种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它的缺陷。
在具体谈到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之前,《宣言》先简要地叙述了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封建的大革命中,出现了一些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文献,比如巴贝夫等人的著作。《宣言》首先表示不具体谈这些著作。“在这里,我们不谈在现代一切大革命中表达过无产阶级要求的文献(巴贝夫等人的著作)。”接着,《宣言》简要地分析了早期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这些文献的缺陷。《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例如,巴贝夫参加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革命胜利后,他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消灭贫困和剥削,感到非常失望,于1795年组织平等会,密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果失败了。无产阶级当初发动的一些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
从主观条件来说,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力量还不够强大。从客观条件来说,当时资本主义大工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只有当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逐步成熟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也就是说,这些文献虽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这些要求,但是它倡导的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因而是反动的。
《宣言》的这一部分主要不是谈上述这类文献,而是谈“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说他们的社会主义是“批判的”,是因为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说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是因为他们虽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但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幻想用和平的途径、示范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他们的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分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缺陷,也肯定了三大空想家的功绩,并对其门徒的活动进行了剖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学说称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为什么呢?前面所说的反动的和保守的社会主义或是主张历史倒退,或是主张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或是反映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要求,或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或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三大空想家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他们所设计的社会蓝图都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出现的,也就是说,他们主张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三大空想家的体系称为“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
(1)《宣言》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19世纪初产生的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不充分,英国刚刚有现代机器大工业,法国还没有现代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暴露,但还不充分。无产阶级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还没有力量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三大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理论是同这种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2)《宣言》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严重缺陷。这种社会主义理论缺陷主要是:其一,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诚然,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诚然,他们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一受苦最深的阶级的利益。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也就是说,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看成一个需要人搭救的阶级,希望通过实施他们的方案来解救无产阶级。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力量。其二,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看成是天才人物的创造。“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他们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这些思想家都设计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圣西门设计了“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了“和谐制度”,欧文设计了“公社制度”。这些思想家认为,他们改造社会的计划是完美的,今后的世界历史就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的历史。恩格斯后来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42]其三,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途径。“由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他们就以为自己是高高超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的。他们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甚至生活最优裕的成员也包括在内。因此,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以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3)《宣言》分析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存在这些缺陷的原因。三大思想家的学说为什么存在着这些缺陷呢?这是由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无产阶级的状况决定的。“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后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也说:“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43]
(4)《宣言》肯定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宣言》在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缺陷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包括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财产制度、分配制度等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二,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经营,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等等,这些都表明了他们要消灭阶级对立的愿望。尽管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但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家预测未来社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批判地吸取他们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恩格斯后来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44]
(5)《宣言》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宣言》指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历史越向前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就越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而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只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所以,虽然这些体系的创始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信徒总是组成一些反动的宗派。这些信徒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进展,还是死守着老师们的旧观点。”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的门徒没有根据发展了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老师的思想,而是死抱着老师的旧观点不放。他们企图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阶级斗争,梦想通过和平的途径和试验的办法来建立理想的新社会。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不是诉诸无产阶级,而是求助于资产阶级。希望资产阶级发善心,慷慨解囊,来支持他们社会改造的计划。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反而会把工人阶级的斗争引导到邪路上去,起到保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因此,他们逐渐堕落到前面所说的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了。他们竭力反对无产阶级的一切政治运动,对无产阶级革命起着阻碍的作用。当时在英国有以布雷为代表的欧文派继续宣传欧文的空想方案,反对当时英国工人群众开展的争取普选权和保障工人权利的宪章运动;在法国有孔西得朗为代表的傅立叶派,反对改革派提出的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进一步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主张。
(五)《宣言》第四章解说
原 文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看过第二章之后,就可以了解共产党人同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的关系,因而也就可以了解他们同英国宪章派和北美土地改革派的关系。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45]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
在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但是并不忽略这个政党是由互相矛盾的分子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法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一部分是激进的资产者。
在波兰人中间,共产党人支持那个把土地革命当作民族解放的条件的政党,即发动过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的政党。
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
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
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解 说
共产党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才能引导无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呢?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党派应采取的态度,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原则,提出了统一战线和不断革命的思想。
1.党的政治斗争总的策略原则
《宣言》首先指出:“看过第二章之后,就可以了解共产党人同已经形成的工人政党的关系,因而也就可以了解他们同英国宪章派和北美土地改革派的关系。”在第二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阐明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不是对立的,他们都是工人阶级的政党,都是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的。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走在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因此共产党能够团结其他工人政党,共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了解了这一点,当然就会知道共产党会联合英国宪章派和北美土地改革派这些工人政党共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
接着,《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政治斗争总的策略原则,这就是:“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就是说,共产党人要重视当前斗争,要积极参加一切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但是,共产党人在进行眼前斗争时,不能忘记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是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当前斗争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步骤,不参加当前斗争,实现最终目标就是一句空话。而忘记最终目标,当前的斗争就会迷失方向。换句话说,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必须把当前斗争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取得斗争的胜利。
2.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共产党人对各国反对党派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对各国反对党派的态度,应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对待,采取灵活的策略。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党的原则,不能放弃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既要同各个革命党派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斗争,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对同盟者批评的权利。也就是说,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根据这一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法国、瑞士、波兰和德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在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当时的法国是金融贵族统治的国家。1830年七月革命后,波旁王朝的查理第十为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所代替,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又称“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只占少数席位,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工农群众则完全被排除在政权之外。19世纪40年代,法国反对“七月王朝”的斗争高涨起来。在这场斗争中,社会上各阶级所抱的目的并不一样。资产阶级的保守派和激进派,希望采取一些满足自己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的措施,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小资产阶级要求普选权和进行一些社会改革,以改变他们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拯救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的命运。广大农民希望减轻赋税和反对高利贷盘剥。无产阶级要求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改变现存的社会秩序,消灭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反对“七月王朝”,也反对资产阶级的保守派和激进派,这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应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党喜欢空谈和幻想,鼓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用和平改良的方法,如通过建立“工人生产协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对于这些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幻想,共产党人要予以批判,以消除它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在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但是并不忽略这个政党是由互相矛盾的分子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法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一部分是激进的资产者。”瑞士当时是一个僧侣和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面临的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共产党人应该支持激进党人开展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但不能忽略的情况是,瑞士的激进党人的成分是复杂的。有的是进步的,如法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张实行民主改革。他们要求改变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制度,实行出版自由,限制教会特权等。有的是保守的,如某些激进的资产者,他们只是要求实现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某些经济改革。共产党人在同他们联合时,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支持进步力量,反对保守势力。
“在波兰人中间,共产党人支持那个把土地革命当作民族解放的条件的政党,即发动过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的政党。”波兰原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经过俄、普、奥三次瓜分,沦为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波兰人民的首要任务。1846年,以邓波夫斯基为首的民族同盟左翼在克拉科夫地区发动起义,公开宣布土地归农民所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起义后来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有很大意义。马克思在《论波兰问题》的演说中指出:“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看做一回事,这就给整个欧洲作出了光辉的榜样。”[46]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要支持发动过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的政党——波兰民族同盟左翼政党。
“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当时的德国虽然也进入到产业革命阶段,但政治上仍是封建专制统治,国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面临的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除封建割据状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共产党人在德国的策略是,只要资产阶级起来革命,共产党人就要支持它,并同资产阶级一起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维护封建制度的小市民的反动性。因为这样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才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也就是说,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要教育无产阶级,使他们明确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是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资产阶级的统治必然会造成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从社会条件来说,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和壮大,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联合。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更加成熟。从政治条件来说,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无产阶级行使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无产阶级要利用资产阶级的统治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3.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
《宣言》在上面提到德国无产阶级要“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这时的德国和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觉悟程度也大大提高,能够成为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阶级了。当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决战就会随之开始。所以《宣言》明确指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起推翻了封建制度以后,不应当将革命停顿下来,而应当利用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革命继续进行下去,直到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
4.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宣言》将前面所提出的共产党人在各个国家所应采取的策略作了一个归纳,“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也就是说,只要是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都要支持,因为这既符合无产阶级的当前利益,也符合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当然,在这些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特别强调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作为革命的基本问题。当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共产党人要同资产阶级一起,开展反封建的斗争,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然后才谈得上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的问题。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最后的和最完备的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共产党人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除了要联合本国的进步党派外,还要在国际上努力同各国民主政党达成团结和协议,共同开展反对旧制度的斗争。
由此可见,《宣言》完整地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这就是:无产阶级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进步势力,共同开展反对旧制度的斗争。
5.再一次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
《宣言》总结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用“只有……才能”这种句式,说明他们当时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宣言》满怀信心地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革命将会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切旧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宣言》最后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它告诉全世界的无产者,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使命。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第1版,第8页,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第593~5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第596页,第601页。
[4]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编者注
[5]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关于这个解体过程,我曾经试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6年斯图加特第2版)中加以探讨。”——编者注
[6]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行会师傅就是在行会中享有全权的会员,是行会内部的师傅,而不是行会的首领。”——编者注
[7]“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这个阶级的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编者注
[8]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法国的新兴城市,甚至在它们从封建主手里争得地方自治和‘第三等级’的政治权利以前,就已经称为‘公社’了。一般说来,这里是把英国当作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典型国家,而把法国当作资产阶级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上加注:“意大利和法国的市民,从他们的封建主手中买得或争得最初的自治权以后,就把自己的城市共同体称为‘公社’。”——编者注
[9]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例如在意大利和德国)”。——编者注
[10]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例如在法国)”。——编者注
[11]“等级君主国”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半封建君主国”。——编者注
[12]“文学”一词的德文是“Literatur”,这里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编者注
[13]“劳动量”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劳动负担”。——编者注
[14]这句话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他们不是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是攻击生产工具本身”。——编者注
[15]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工联)”。——编者注
[16]“教育因素”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编者注
[17]“大量的教育因素”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编者注
[18]“特殊的”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宗派的”。——编者注
[19]“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编者注
[20]“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编者注
[21]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变为资本”。——编者注
[22]“民族的阶级”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民族的领导阶级”。——编者注
[23]“信仰领域”在1872年、1883年和1890年德文版中是“知识领域”。——编者注
[24]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里加上了“使进一步向旧的社会制度进攻成为必要”。——编者注
[25]“对立”在1872年、1883年和1890年德文版中是“差别”。——编者注
[26]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一条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编者注
[27]“联合起来的个人”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巨大的全国联合体”。——编者注
[28]“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在1872年、1883年和1890年德文版中是“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编者注
[29]《自由与和谐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页,第13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5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1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8页。
[34]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这里所指的不是1660~1689年英国的复辟时期,而是1814~1830年法国的复辟时期。”——编者注
[35]“金苹果”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工业树上掉下来的金苹果”。——编者注
[36]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这里主要是指德国,那里的土地贵族和容克地主通过管事自行经营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土地,他们还开设大规模的甜菜糖厂和土豆酒厂。较富有的英国贵族还没有落到这种地步;但是,他们也知道怎样让人家用他们的名义创办颇为可疑的股份公司,以补偿地租的下降。”——编者注
[37]在1888年英文版中这一句是:“最后,当顽强的历史事实把自我欺骗的一切醉梦驱散的时候,这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就化为一种可怜的哀愁。”——编者注
[38]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上加注:“1848年的革命风暴已经把这个可恶的流派一扫而光,并且使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再也没有兴趣搞社会主义了。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和典型人物是卡尔·格律恩先生。”——编者注
[39]这段话在1872年、1883年和1890年德文版中是:“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是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从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中产生的。”——编者注
[40]“城乡对立”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城乡差别”。——编者注
[41]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法伦斯泰尔是沙尔·傅立叶所设计的社会主义移民区;伊加利亚是卡贝给自己的理想国和后来他在美洲创立的共产主义移民区所起的名称。”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上加注:“国内移民区是欧文给他的共产主义的模范社会所起的名称。法伦斯泰尔是傅立叶所设计的社会宫的名称。伊加利亚是具有卡贝所描绘的那种共产主义制度的乌托邦幻想国。”——编者注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2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24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35~636页。
[45]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注:“当时这个党在议会中的代表是赖德律-洛兰,在著作界的代表是路易·勃朗,在报纸方面的代表是《改革报》。‘社会主义民主党’这个名称在它的发明者那里是指民主党或共和党中或多或少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一部分人。”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上加注:“当时在法国以社会主义民主党自称的政党,在政治方面的代表是赖德律-洛兰,在著作界的代表是路易·勃朗;因此,它同现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有天壤之别的。”——编者注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