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社会?我们在使用社会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有三个口径。广义口径的概念是指基于共同生产基础上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中等口径的概念是经济社会两区分,除了经济以外都叫社会。狭义口径的概念是指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相区别的领域。什么是社会管理?可以把社会管理理解为一种公共产品,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自觉进行的运筹、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从政府履行职能的角度来说,完善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加强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我国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上升到“十五”时期末的43%,城镇人口从4.59亿增加到5.9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已有60%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社会管理,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又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二)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完善社会管理,才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
从一定意义上讲,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内容来看,我们需要推进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从改革动力来看,改革初期,人心思变和较低的社会预期激发着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社会的动力与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推动着改革快速推进。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完善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巩固。
(三)面对我国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只有完善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其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近年来,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幅上升,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但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渐进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如何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的同时,对人们迅速提高的公共需求加以正确引导,切实防止超越阶段把人们的“胃口”吊得过高,已成为完善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只有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期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信息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如何完善社会管理,在求同存异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中扩大社会认同,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五)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完善社会管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根本上说,我国改革发展遇到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两三百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工业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不到12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而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跨度内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来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能会集中出现。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内,由于我国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由此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将会更加凸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一特殊的背景,勇于正视和善于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善社会管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