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书中,用了六个章节的篇幅来论述和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在书中的第七章将前面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作了综合分析和总结,揭示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根源和本质是垄断,帝国主义的本质集中表现为五个基本经济特征,并在书的第八章和第十章通过对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和其对工人阶级的分化的分析,得出帝国主义具有寄生性和腐朽性,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在此基础上,列宁从不同角度概括帝国主义,并给帝国主义下了三个科学定义。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给帝国主义下的第一个定义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逐步取代了自由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的、很高的程度,就会形成垄断。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竞争、危机等资本主义的基本特性,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仍然存在。“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变成自己的对立物,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那个过渡时期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了”。这就是说,帝国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之处在于,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不只是发生了量的变化,而是出现了质变。在经济方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自由竞争变成了它的对立物——垄断。这种质变,不是发生在所有基本特性上,而是发生在“某些基本特性”上,是部分的质变,因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既然发生了部分的质变,也就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量转化为质,发达的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
这个简短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说明了帝国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垄断。列宁说:“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但是,他认为这个定义过于简短,不能充分反映出垄断的各个极重要的特点。因此,又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包括五大经济特征的定义。
二、帝国主义是具备五大基本经济特征的资本主义
列宁给帝国主义下的第二个定义最为全面,囊括他在前文中总结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这个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这个定义非常详尽地列举了帝国主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可以认为,帝国主义就是具备了这五大基本经济特征的资本主义。表面上看这个定义似乎比较繁琐,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之间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失为一个比较科学的、基本的、纯粹经济的概念。这个定义是对前六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揭示出这五个特征内部的历史和逻辑的联系。这个定义所体现的完整性、连贯性,也反映出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是一种从高到低、从简单到复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五个特征缺一不可又具有不可颠倒的先后顺序,只有这样才能窥得帝国主义的真正面貌。
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以上两个定义概括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列宁指出,如果不仅注意到经济方面的特点,而且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注意到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关系,那就可以而且应该给帝国主义另外下一个定义。列宁在1916年12月写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文中,对这个定义作了明确的表述:“首先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确切完备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因此,从列宁的这一表述中,可以得出关于帝国主义的第三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这个定义中列宁所指出的三个特点是环环相扣的,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时代一切社会现象的总根源。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也是由垄断引起和决定的,正因为帝国主义具有的这种寄生性和腐朽性,才决定了帝国主义对自身矛盾的不可克服,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解决所有矛盾。因此,帝国主义成为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在第一个定义中,列宁已经指出了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定义和特征,就是垄断统治。它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变革的经济基础。帝国主义的垄断经济发展及其经济制度转变,使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国家间的一切矛盾都尖锐化,并且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范畴中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垄断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推动了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帝国主义所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突出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反映出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书的第十章中说道:“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首先表现在垄断对技术进步的阻碍上
列宁指出:“在规定了(即使是暂时地)垄断价格的范围内,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家要获得比平均利润还要多的超额利润,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是,在垄断阶段,金融寡头的统治地位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垄断价格,并不需要借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就能够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几个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瓜分了世界上最广大、最富饶的土地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即使不追求技术的更新,也可以从殖民地那里掠夺来大量的财富装满自己的荷包。因此,通过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动力,在垄断统治之下极大地被削弱了,垄断者开始关心如何来巩固这种垄断的统治,而不是努力去改进生产所需的技术,而且,出于垄断需要,很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而在自由竞争时期,虽然新技术的采用也会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例如,那些能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但不能带来超额利润的新技术就不会被采用,但是,那时还不至于存在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的严重情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手中掌握的资源中,除了资本、生产和原料之外,还有科研机构。我们知道,科研机构是新的技术工艺、新的发明和专利诞生的场所,垄断组织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控制,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而去阻碍新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和推广,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必将受到巨大影响。垄断组织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有必要阻碍技术进步。因为采用新技术,会使原有固定资本贬值,会增加产品,以致供过于求,使垄断价格难于维持,并使企业更加开工不足。列宁就举出了一个德国制瓶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美国人欧文斯发明的新制瓶机,能够引起制瓶业的技术革新,但这项发明专利权被德国制瓶场主购买并束之高阁,明显地阻碍了这个行业中的技术进步。原子能的利用也是个鲜明的例证。原子能的发现是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但是,它除了被帝国主义用作杀人武器外,长期得不到广泛利用。20世纪中期,美国用原子能发电还不到美国动力能源的1%,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美国垄断组织为了保持他们控制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垄断价格,而阻止研究和利用原子能作为动力能源。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从中东等产油国进口石油愈来愈困难,而且国内石油日趋枯竭,垄断组织才开始考虑用原子能发电问题。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动力的消失、人为阻碍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现象,并不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存在的,而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这一特殊阶段后所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是变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力量,这正是帝国主义腐朽和停滞的根源所在。
(2)食利者和食利国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另一表现在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只要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货币资金进行资本输出便可获取高额利润,逐渐形成了与生产完全相脱离的食利者阶层。他们像寄生虫一样吸附在海外国家和殖民地身上,贪婪地吸收他们的养分。对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金融垄断和金融寡头,使得一个国家完全可以成为食利国,到处弥漫着寄生性的味道。他们自己不用进行其他创新,完全靠着金融就可以支撑着自己的发展,此时的资本主义已成为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实力雄厚国家的腐朽上面,又给帝国主义打上了一个寄生的烙印。
食利者阶层的大大增加,是资产阶级寄生性在帝国主义时期进一步发展的突出表现。资产阶级的本性就是依靠剥削和占有劳动者阶层的剩余价值和劳动成果过着寄生生活。但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还积极地参与生产的经营、管理、流通等环节,通过参加企业活动掌握和管理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完全与生产和管理环节相脱离,成为“以‘剪息票’为生、根本不做任何事情、终日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级,确切些说,食利者阶层”。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也就是依靠债券、存款利息和股票股息为生的人群,他们已经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这种情况表明资产阶级已经结束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进步作用,而成为社会多余的、无用的寄生虫。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时代,食利者阶层大大增加,是由于“货币资本大量积聚于少数国家”而引起的。金融寡头掌握着巨额资本,一般表现为各种有价证券,例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资本,但持有这些企业股票的资本家,并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这些企业和垄断组织拥有控制权的金融寡头并不过问企业的生产状况,只将企业的生产、管理事务委托给职业经理负责,他们只关心使用何种手段能将竞争对手击垮,并无限制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企图吞并或搞垮一切妨碍自己食利的企业和组织,他们终日寄生于这种钱生钱的游戏中。金融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广,这种彻底脱离生产,靠“剪息票”而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的食利者就越多。列宁指出:19世纪末,英国食利者阶层已有约100万人。1865年—1898年,英国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一倍,而同期资本输出的收入却增加了8倍。美国的红利和个人利息收入,1950年为195亿美元,1963年增至503亿美元,1970年已高达897亿美元。
在帝国主义时期,不仅资产阶级成为食利者,而且一些资产阶级国家也成了食利国。“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资本输出,……给那种靠剥削几个海外国家和殖民地的劳动为生的国家打上了寄生的烙印。”少数最富裕的国家,例如,当时的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以及美国等,通过输出大量资本,从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人民身上榨取到巨额收入,成为了食利国。这种食利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意义越来越大。列宁指出,商业最发达的英国靠输出资本的收入竟比对外贸易的收入高四倍,这充分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寄生性的实质。这些“专靠‘剪息票’来掠夺全世界”的国家,也就成了食利国。
随着少数食利国的形成,世界上出现了少数债权国和大多数债务国。列宁通过引用舒尔采-格弗尼茨的言论,揭示了这两种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列宁关于食利国、债权国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
(3)帝国主义的腐朽性还表现为政治上的全面反动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这种统治趋势的结果,就是在一切政治制度下都发生全面的反动”。他把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的全面反动认定为帝国主义的特性,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的表现之一。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同经济上的自由竞争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还存在着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因为这种民主和自由只属于资产阶级。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垄断统治,使国内外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在政治上也就必然走向全面反动。金融寡头为了维持垄断统治,控制国家政权,便加强国家政权的官僚军事机构功能,对内依靠暴力手段镇压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对外实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镇压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并且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重新瓜分世界的剧烈斗争。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全面反动的最露骨、最突出的表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日等国的军国主义化,以及战后德、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和第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等国的霸权统治。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的全面反动,说明他们已经不能用“民主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妄图从恐怖的统治方法中寻找出路。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分析中,指出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种腐朽性对这些国家社会政治条件的作用,和其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4)帝国主义寄生性对社会政治条件的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列宁几乎全部是通过引用资产阶级学者的话语来说明的。从霍布森关于分割中国的前景和建立欧洲联邦的前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为食利者寄生生活服务的非生产人员大量增加。舒尔采-格弗尼茨也对此抱有同样的观点。在英国,随着食利者阶层的增加和食利收入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了专供富人作乐的场所,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脱离了生产部门。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人人数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从1851的23%,下降到1901年的15%。美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非生产人员所占的比重,1950年为43.4%,1970年增长为57.7%。同期,生产人员的比重却由56.6%降42.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大量的人不创造物质财富而靠消耗别人创造的物质财富来生活,反映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没落。
(5)帝国主义寄生性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列宁认为是分析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在第八章中作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在工人运动中,一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两条路线、两个派别的斗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这一斗争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整个工人运动发生了国际性的分裂,或者说,机会主义成了国际思潮。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分析,揭示了机会主义得以泛滥的经济根源及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空前高涨,直接动摇着帝国主义的统治基础。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依靠收买工人贵族,培植机会主义,分裂工人运动,来维护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书中列宁引用了霍布森的大段言论,通过他来分析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收买问题。霍布森描述了金融资本与资产阶级政府勾结在一起,依靠政府订货,特别是军事订货获得巨额利润的情形,并谈到“同一动机也影响到了工人中间的特殊阶层”。霍布森在叙述“经济寄生性”时,还提到统治阶级通过占领殖民地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以及“收买本国下层阶级,使他们安分守己”的情形。这透露了收买部分工人,是垄断资产阶级妄图破坏无产阶级革命,维护其统治和缓解阶级矛盾的一个重要政策。霍布森的这些论述,看到了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但他还没有触及到机会主义的经济根源,即垄断的高额利润。
这种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是资本家从底层工人身上榨取来的,又拿出一部分来收买工人领袖和工人贵族阶层。垄断资产阶级对工人领袖的收买情况,仅从工资一项就可看出。据1968年对美国21个工会头目的调查材料,年薪在5万—7万美元之间、即相当于美国副总统正式年薪的有15人,其余几人年薪更高达8万美元左右,最高的近10万美元。没有垄断高额利润是不可能实现这种收买的。
列宁还根据资产阶级书刊提供的材料,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把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工资最低的工作交给从落后国家移民来的工人,说明垄断资产阶级还用加重剥削外国籍工人的办法来培植本国的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有一种趋势,就是在工人中间也造成一些特权阶层,并且使他们脱离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上述论断说明,被垄断资本收买的无产阶级上层,即工人贵族,是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垄断资本用剥削底层工人和殖民地得来的巨额垄断利润,为这种收买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成为机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就是帝国主义时期在工人阶层和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
3.垄断加剧各种矛盾的激化
列宁又指出,垄断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在垄断统治基础上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促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空前尖锐化。并在最后的第十章中论述了垄断的主要特征及垄断与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示垄断导致资本主义一切矛盾激化的原因。
首先,“垄断是从发展到极高阶段的生产集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向自由资本主义倒退。垄断与竞争的并存,“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
其次,垄断资本统治地位的加强,垄断组织对世界最重要的各种资源的瓜分,以及垄断利润分配的不均衡,不但加剧了垄断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还加剧了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垄断资产阶级同一般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再次,“金融寡头给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所有一切经济机构和政治机构罩上了一层依赖关系的密网”。金融寡头对国内劳动人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尤其使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进入了空前激烈的阶段。
最后,“垄断是从殖民政策成长起来的”。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殖民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对殖民地的剥削已经达到顶点,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在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当世界领土分割完毕时,“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分割世界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帝国主义国家间很快就爆发了世界大战,而战争只能使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帝国主义的灭亡。
至此,列宁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种矛盾的尖锐化,是从全世界金融资本取得最终胜利时开始的过渡历史时期的最强大的动力。”帝国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深彻的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在帝国主义的诸多矛盾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这三大矛盾的尖锐化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指出:“根据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就是说,帝国主义垄断的经济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4.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列宁特别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三大具体矛盾,尽管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显得有些纷繁复杂,但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事实: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社会经济有组织、有秩序地整体协调发展,而垄断资本对社会经济的统治使自由竞争时期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变得更加混乱。这些矛盾不断加深的突出表现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地频繁出现,足以证明“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生产关系正在变化,去努力适应生产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下,无论资产阶级如何拼命维护这层“外壳”,它的最终被剥掉、被消灭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帝国主义三大矛盾的尖锐化,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人为地拖延可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不可避免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敲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剥夺者终将被剥夺。
另外,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从原著中引用的霍布森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资产阶级靠资本输出的收入过寄生生活。大量资本输出,延缓了帝国主义国内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加速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各种矛盾,为这些国家的解放准备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因而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关于这点,舒尔采-格弗尼茨也谈到,欧洲资产阶级安心地过食利者生活,把体力劳动推给殖民地人民,“这样就为红种人和黑人的经济解放以及后来的政治解放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用附属国人民编成军队,征服殖民地。这样做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而且必然会促使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调转枪口对准帝国主义。所以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霍布森认为,这是犯了“帝国主义盲目症”。帝国主义寄生性对社会政治条件的这些影响,表明帝国主义为自己创造了灭亡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在帝国主义阶段,建立“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切条件已经成熟。垄断使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表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垄断以及垄断与竞争的并存,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使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固有的矛盾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使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趋成熟。资本主义已经结束了向上发展的阶段,而进入没落、垂死的阶段。列宁指出,20世纪初垄断统治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尖锐化,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虽然帝国主义是垂死的、终将灭亡的资本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能够自然消亡,也不意味着它会很快地消亡。只能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发动的暴力革命,经过长期斗争的过程,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资产阶级赶出历史的舞台。虽然帝国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帝国主义一次性全部被消灭,更加现实的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突破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在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取得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三个定义,准确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内部和外部矛盾以及它们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指明了帝国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采取暴力手段夺取胜利的必要性。为后来的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