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生存:本体意义的澄明
生存问题是人与生俱来的重要问题。“与其他‘被造物’相比,人得在生存之中创造他的存在……我们的生存是项艰巨的任务,是严肃的,有待完成的东西。它不是给予我们的现成之物;我得去‘做成’它。”[47]生存是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最终依据和尺度,人的本质是在生存中形成的。人的本质与生存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的关系如果运用比喻的话,用“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比喻最为形象,正如不了解运动就无法把握物质一样,不认识生存方式就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因此人是未确定的“可能性”存在,人从不满足当下的生存状况,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方式,生存向未来展开,人之生存展现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人是一种‘在自然中受迫而生’的存在(前提是他‘想活’);他是一种动物。在动物学意义上的‘生成’就是由‘生存在自然中所必需的活动’构成的。而人对事情做了安排,使这种‘生存迫求’降到最低。在这‘空出来的地方’(源自对‘动物性生存’的超越),他致力于一系列‘非生物性’的事,它们不是自然强加的,而是他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出来的生存——像创作出来的小说或戏剧——被称作‘人的生存’、‘活得好—幸福’。人的生存超越自然现实。”[48]
生存包括生存观念、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生存观念包括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自然观是一切观念的基础。生存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称。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
生存观念、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构成了人在世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的全部内容。生存环境是生存的环境基础,生存观念决定生存方式的选择,而生存方式是生存观念的展现。其中,自然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而人生观与价值观生活方式相适应。当然,价值观、人生观也受生产方式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越低越是如此,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人是世间唯一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就在于人的生存与生活,人是感性地和实践性地确证和阐释自身的存在过程,人的生存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真正基础和前提。所以根本不需要外在于人,但凌驾于人之上的某种抽象实体,来拟定人的生存过程。”[49]人的本质在生存中形成,也在生存中展现。或者说,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即生存的本质。人不以超验的终极的尺度外在地决定自身的生存,而是从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探讨的社会关系是在生存中形成的关系,社会关系说到底就是生存关系。从生存的角度看人的本质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一致的。
人的本质既包括社会本质又包括自然本质,自然本质是社会本质的基础,社会本质是对自然本质的超越。自然本质决定人最初的生存方式,即像动物一样生存,而随着生存方式的拓展又决定了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然本性决定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又决定人的社会本质。两者统一于人性之中。人的本质是在生存中形成又在生存中得到完善的。因此,对生存的认识是认识人的本质的钥匙。
既然生存是人之必需,那么生存的本质如何认识和理解?
生存具有自明性;生存具有历史性;生存具有生成性。生存的本质确定不是简单下定义所能完全表达的。而用范畴来理解逻辑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属性、方面和关系。生存的本质可以通过人生存过程中基本的八对关系范畴体现:需要与创造,目的与手段,人与物,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个性与共性以及主体与客体来把握。这八个方面涵盖了人生存之中的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几个方面的关系内容。
一是需要与创造:需要是认识生存的出发点,是人生存的最初动机。“一切行动都旨在得到我们以为缺少的东西,都旨在创造尚不存在的某种东西。”[50]人的需要是多重的,既有物质上的欲望又有精神上的追求。“‘人的需求’这个概念就同时包含着客观上必需的东西和客观上多余的东西。倘若非要判定哪些需求是绝对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必将陷入困境。”[51]奥尔特加·加塞特(Orltga Y Gasset,1883—1955)强调充分认识“人的需求”这个概念是理解技术的基础。“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是为每个物种规定好了的,一朝而定,永无改变;而在活好意义上的‘人的生存’永远变化无常。人的需求是它的‘函数’,也随之变动不定;技术是被这些需求唤起,引导的行为系统,所以同样变化多端。”[52]
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而生存,而人借助于改变自然而生存。而需要靠人自己的创造满足。人不仅通过创造满足已有的需要,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需要。这是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源。“需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民族、一代人或一个社会阶层的必需品可能对另一个民族、另一代人或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或只能算是一种浮华的奢侈品。”[53]多元的需要基于人性也基于文化的不同。需要与创造之间既适合又不适合。适合就达到需要的满足,不适合就会激发新的创造。
二是目的与手段:生存是人的需要又是人的基本目的。目的的实现需要手段。生存目的通过生存手段满足之后又会影响甚至改变目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相互转化,人的需求不断,目的就会不断衍生,手段就会不断起作用。手段是多种的,而技术手段是众多生存手段中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盲目的,与人类意识和活动无关。可是,历史是有目的的、有欲望的和有意志的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人类历史规律是活动规律。历史规律也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的意志在塑造历史的过程中确实在起作用。因为负有个人意图的人类活动本身就是构成历史过程的因素,没有人类的追求和实践活动,历史规律不可能自动展现。”[54]
三是人与物:“人类历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55]物是人生存的条件(包括资源与工具),离开物,人无法生存。物与物质是两个层面的概念。物质是个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泛指除精神之外的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质对应的是精神。作为物质有的与人发生联系,有的还在人的意识之外。而“物”是同人发生联系的、进入人类视线的物质,换句话,物质进入人的生存活动中则成为“物”。物是相对于人的概念,物是人所需要的物质,人的生存就是不断把物质变为物的过程。没有人也就不存在物。
四是人与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人必须适应自然,又必须超越自然,这样才能生存。人只一味地适应自然是动物的本能,只有超越自然人才能区别于动物,人才能真正成为人。人的生存就是适应自然与超越自然的统一。
五是物质与精神:人的生存包括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人的生存是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就是不断把物质转化为精神,又把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的,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问题。而精神转化为物质问题,一向是哲学研究的薄弱所在。但技术过程就是不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是典型的本质先于存在。是先在人的观念和意识之中有关于技术的本质,然后有关于技术的存在。“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东西。”[56]
六是自然与社会:人的生存也是自然生存与社会生存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人,因为人来自自然,并要借助自然物质实现生存;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人要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发展自身。
七是个性与共性:人是个性的存在,人的价值在于其不可取代性。但人又是一个类存在,具有共性。每个人不仅作为个体同时又作为类的一部分而生存。人类的生存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八是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57]。人是主体,所以人是创造者,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客观世界。“大家都觉得主宰来自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控制。现在我们得知,真正的主宰来自理解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58]同时人又是客体,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生存提供服务,每个人都是自我生存的主体又是别人生存的客体。人的生存是主客体的统一与不断转化。人类生存一直面临一个永恒的矛盾: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与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现实矛盾。人需要的满足靠天然自然有限的供给是难以维系的,人只有通过技术的方式创造性地改变自然以满足人不断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