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遵化县西铺村王国藩领导的“穷棒子社”
一、案例呈现
1952年,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的农民纷纷议论:“土改才三四年工夫,咱村有不少户典房的典房,卖地的卖地,挡都挡不住。新发户拉脚、卖套、置地、盖房、修宅院,胃口越来越大。”村支书王国藩认为:农业社肯定比互助组强。咱村互助组在扶贫济困、搞好当年农业生产上,是起了积极作用。可它毕竟没能脱开个体经营的老辙。他决定办合作社。经过支部成员几天的串联发动工作,报名入社的共有23户,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1952年10月26日,西铺村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了,王国藩担任社主任。全社有土地230亩,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没有农具,也没有车辆,因此他们被西铺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讥笑为“穷棒子社”。
为了改变贫穷的面貌,“穷棒子社”的社员打破了传统的旧习惯,变冬闲为冬忙。他们一部分人做春耕准备,三条驴腿不够用,就肩不离担、手不离锹地干。另一部分人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到三十里外的山上打柴,用卖柴的钱买了一头骡子、一头牛、19只羊、一辆铁轮车,还有一部分零星农具。从此,长峪山下出现了一派前所未有的大搞生产的动人景象。
毛泽东接见王国藩
“穷棒子社”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254斤,超过互助组上年平均产量将近一倍,粮食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留粮以后,平均每户分配的收入达190多元。“穷棒子社”生产大丰收,证明了合作社不但比单干强得多,而且比互助组优越,“穷棒子”们的生活大变样,证明了合作社能使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西铺村更多的农民由此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一些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农民迫切地要求入社。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和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西铺村党支部积极领导了扩社工作。最后,合作社扩社取得了成功,由23户扩充到83户,耕地由230亩扩大到930亩,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也进一步增加,“穷棒子社”亦正式更名为“西四十里铺建明初级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简称“建明社”)。1954年秋天,建明社由83户发展到148户。
从1953年到1955年,建明社的生产水平也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单就粮食而言,1955年平均亩产318斤,是1952年互助组产量的两倍多,林业、畜牧业一派兴旺。历史上一直缺粮的西铺村,在1955年向国家卖余粮5455斤,棉花1943斤,花生131555斤,猪50头,棉花、花生和猪的交售分别比1953年增加187%、158.12%和25%。
——案例来源于遵化妇女网,原文见http://www.zhfl.org/wenxue/jswx/ 2009-03-01/792.html
二、案例讨论
1.为什么1952年西铺村的农民想组成合作社?
2.为什么成立合作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3.“穷棒子社”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案例点评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王国藩领导的“穷棒子社”,以其组织起来勤俭创业的非凡业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一面鲜红的旗帜,毛主席也多次接见王国藩。
这个案例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中国农村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同时,农民中自然地也发生了两极分化,有的农民“卖房、典地”,有的农民“拉脚、卖套、置地、盖房、修宅院”。因此有必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分散的落后的个体经济转变为合作经济,既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使农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而农村中已经出现的互助组、初级合作社,无疑为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政策是正确的。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穷棒子社”是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在合作社的发展中体现了互利的原则;它从最初的23户发展到148户,正是因为合作生产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了对其他农户的强大吸引力。中央把“穷棒子社”树立为典型,意在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第三,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确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穷棒子社”经过艰苦奋斗,生产水平大为提高,不仅解决了农民自己的衣食,而且还能向国家出售粮食、棉花、生猪等。这就说明,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能够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能以集体的力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的方法,渐进的方式,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追求共同富裕,完成了中国农村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第四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既可以用案例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讲授基本理论后,用案例作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