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3-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接受心理,化解接受心理障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需要尚处较低层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接受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导向系统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朱晓兰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从高校学生接受心理入手,先阐述了接受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接着直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接受心理障碍的现实,通过接受心理障碍的内外成因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来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对策,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接受心理障碍 接受心理机制 对策探讨

如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直是关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课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接受心理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研究接受心理,化解接受心理障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接受心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接受心理是接受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接纳心理趋向,是一种潜在接受,是接受的心理定势或意向。(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心理是接受者处于自身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和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转变接受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提高接受者的思想觉悟,促进接受者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接受者自身的内部矛盾和接受者与外界矛盾的存在,出现了诸多障碍因素,是接受者无法接受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无法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就无法顺利实现其教育目标。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接受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接受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阻止接受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已形成一定社会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3)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引导接受者对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内容产生认同、接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则是对此活动的回应。然而在这过程中,如果接受者出现了接受障碍,导致接受活动无法顺利,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难以转化为内在素质,更别说践行。这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困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求与接受者接受要求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接受者接受能力的大小和接受程度的高低。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存在,降低了接受者接受的自愿性、主动性,使得接受者接受能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接受者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能的降低,这种“双降低”现象,自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益的提高。

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主体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年,其效果却似乎不尽理想。从接受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自身的接受心理障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传递到内化为接受主体思想行为的过程中,首先是作用于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并通过接受心理的作用而产生接受结果的。(4)倘若接受者存在接受心理障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怎样进行,其理想效果总是难以顺利实现。人的思想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心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研究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接受心理障碍的原因,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阻抗因素,提高接受效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需要尚处较低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思想教育理念、思想教育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思想教育环境的期待,同时也是接受者自觉完善自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人格的心理意愿。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程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自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5)

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三层次来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在由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直存在。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当成一种外在的要求,而非自觉的意识,他们偏向于制度的权威力量而非个人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律意识在渐渐增强,但离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层次还任重道远。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已基本确立,加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选择方式也明显带有各行其是的色彩,远未达到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需要尚处较低层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接受的有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内在价值取向模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导向系统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只有当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是清晰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有意识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价、筛选,从而选择与主体价值观一致的接受目标和方向;反之,则无法明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

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思想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上面临矛盾和困惑。一方面,高校教育大力强调集体主义、社会本位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但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发展又不断凸显个人价值和利益。为此,当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候,众多学生难以决断,这种思想和行为的非一致性,就是价值取向模糊的体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接受图示的一维缺陷

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揭示了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反应。即,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受众、不同群体以各自不同的心理背景去接受感知,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于高校学生个人而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个性特征,也包括主体需要、成长背景、适应能力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的敏感度和欢迎度,外在表现为接受过程中的不同的选择性。而对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正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感知敏锐,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刺激了物欲的膨胀和发展了逐利的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维图式——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这便容易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持消极态度。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情感调节功能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主要的功能是强化或者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构成推动会终止主体某一接受活动的动因和动力。”(6)这层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调节系统的核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淡漠严重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调节功能的发挥。

高校学生情感淡漠的主要表现有:对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议题缺乏关注感,他们在意的都是上网游戏、影视明星和最近流行时尚,鲜有涉及国家国际热点等时政类话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不能引起注意而顺利进入接受过程,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顺利接受。另外,高校学生对社会失德行为也缺乏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义愤的情绪反应。有调查显示,对许多不文明的言行,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上的消极冷漠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弱化了高校学生的善恶观念及外在的约束机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化解接受心理障碍

德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表明,教育信息的接受效果是通过四个功能子系统的作用实现的,即由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所构成的动力系统的驱动作用,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的导向系统的导向作用,在实践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构成的加工系统的加工作用和以非理性的情感要素所构成的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7)因此,要化解接受心理障碍要从这四大系统入手,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消除接受心理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效果。

(一)加强动力系统——高度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8)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在接受时更多地选择与他们现实需要和利益相关的信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在高校学生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学生的接受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容易取得成效。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入手,准确把握他们的内在需求,“有意识地引导、改善、开发和提升他们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境界,优化高校学生的主体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时成为高校学生自觉的接受过程甚至是主动寻求接受的过程”(9)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寓教于乐。当代高校学生充满朝气,思想活跃,求知、求新、求乐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大道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大道理”要和实际相结合才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气息,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和时代同步,和青年同步,才能让接受者吸收新思想,解决新问题,才能深入人心。

当然,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简单机械地迎合学生的价值倾向,而是要在研究学生需要、动机的基础上,引导、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

(二)提升导向系统——加强高校“三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在导向机制是指接受主体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思想的高层次结构,是接受主体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主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系统,直接影响决定着主体的接受目标和运行方向。(10)

高校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有来自生活经验和自发信念的抗拒,有来自利益倾向的抗拒,更与其多元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非常活跃和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消除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障碍,就要把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放在首位。

培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信念,自觉拥护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目前高校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政治说教”,是无用的、脱离现实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努力让高校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适应时代最迫切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实践、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和智慧的丰富性、其理论的创造性和真理性、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等等,每一个方面都堪称人类文明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热爱和执著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理论联系实际并始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和实践精神,对我们都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等等。明白了这些,高校学生就会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走出政治理解的误区。

(三)改良加工系统——纠正接受心理的认知偏差

接受以认知为基础,只有符合认知范畴的事物,接受者才会理解进而接受。(11)人们在接受外部影响时,总是要以自己的大脑为基础,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立场和观点来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没有从内心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必要性,也没有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需要和动力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这是接下来开展活动的基础和核心理念。

另外,高校学生已初步储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但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对社会认知较少,习惯用书本上的理论去解释现实。面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身不足,使他们往往会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来限制新观念的接受,而且当新的道德教育与旧的知识经验产生冲突时,容易引发内心的冲突和困惑,从而产生接受的阻碍。要通过教育、批评、鼓励、引导的方式使高校学生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误区,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看作是一种需要,也适当地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感触生活,从而突破思维局限,克服习惯逻辑,化解冲突矛盾,纠正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认知偏差,实现更有效地接受。

(四)完善调节系统——引导接受心理的情感倾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接受者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上的障碍,而是非理性因素的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感抵制的情况。情感是影响德育接受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即满意、快乐、热爱等内心体验,可以强化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而消极的情感,即不满意、烦恼、对抗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会起到抑制作用,会弱化接受者对教育的认知。所以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发挥情感德育的魅力。

高校学生的接受情感,是指高校学生对教育者及其实践活动、对教育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活动。要进行情感教育,既要增强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关注,对接受者倾注真情和真心,又要重视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关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态度;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问题,培养接受主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接受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又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情感中分析、把握教育对象主要的、基本的情感,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培养、了解和掌握接受者的情感差异,才能对其情感状态作出科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以情育情,以景育情,对人们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又要通过社会实践让高校学生体会人间真情,使其获得思想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从而形成和增强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肯定性情感和态度,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接受活动的效率。

四、结 语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也是综合的问题,涉及的影响方面远比接受心理、接受心理障碍丰富、复杂得多。但是不容置疑,接受心理是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心理学越来越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今天,接受心理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也是现代德育教学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简介】 朱晓兰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浙江 杭州 310028

【注释】

(1)彭志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0.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8.

(4)陈金容.道德接受心理障碍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1.

(5)夏湘远.义务、良心、自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三层次[J].求索,2000:3.

(6)穆青.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及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

(7)刘先义.论德育接受机制[J].教育研究,1991,(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3.

(9)赖荣珍.重视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接受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12).

(10)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02.

(11)关金荣,刘章云.接受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政工学刊,200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