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终究是一位过客
杭州不大,却成名很早,湖光山色,处处沉淀着历史和文化。毛泽东喜欢杭州,或许是因为在杭州他才可以回归他的文人心态,诗人本色。
毛泽东在杭州,最乐于做的休闲活动是爬山,他几乎爬遍了杭州附近的山,游目骋怀,留下了几首难得的咏山记游诗。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后,怀念杭州而病,问及病因,说:“乃是南北高峰,西湖一水也!”
天目山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南宋时,“两峰插云”即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峰临折西湖,峰高257米,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图画,胜似图画。1960年,朱德登临此峰时,曾写诗赞美:“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望西湖,江山锦绣同”。
北高峰是灵隐寺的坐山,杭州的最高峰,海拔虽然只有314米,但登临此处,可尽望杭州全景,古人有诗称赞:“纵目江东帆远去,置身天上鸟飞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来杭州时,就登过北高峰,1955年4月,他第三次登上北高峰,赋诗《五律·看山》一首: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诗巧妙地将杭州诸山飞凤亭、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和灵鹫峰收入,明征暗引,别有风趣。现在北高峰顶有刻有毛泽东手书的《看山》诗文的大石碑,每年登此峰顶的游客在10万人次以上,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
北高峰往南走,有一座五云山。五云山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水汽充沛,山下多凹地盆谷,容易形成“山地云”,经阳光照射,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云彩。民间传说观音去西天参拜佛祖时,路经此地,流连忘返,遗落莲花,化为五彩祥云,因此五云山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吉祥之山。山顶上曾有一座小庙,毛泽东游览这里的时候,他的孩子抽了一卦签。据说拿回来一看,是一卦上上签。还有一种传说,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来杭州小住时,也曾在五云山的这座小庙里抽了一签。卦辞如何,不得而知。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1954年2月10日毛泽东登杭州北高峰
1954年1月29日毛泽东和李讷在杭州五云山
这首《七绝·五云山》也是毛泽东1955年写的。这一年4月,毛泽东来到杭州对农业合作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年底他写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可以看出,他对1955年上半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满意: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同社会上的资本主义势力互相呼应着,阻碍着广大群众走合作化的道路,“1955年上半年是那样的乌烟瘴气,阴霾满天”。但毛泽东心中的不快在上面两首咏山诗中并无半点流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毛泽东既爱山,也喜欢水。他也写过不少咏西湖的诗,但留下的不多。毛泽东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赞叹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复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毛泽东认为苏轼把西湖之美写尽了,后人难以企及。或许这正是他不愿将自己的西湖诗留下的原因吧。
但毛泽东还是留下了一首写钱塘潮的诗。
钱塘江源于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莲花山,因其出海口呈喇叭形,潮汐形成涌潮。潮水来时,呈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壮景,其中又以海宁潮最为壮观。早在南宋,就把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定为“海潮生日”,形成了老百姓在这一天沿江观潮的习俗。1957年9月11日,正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毛泽东乘车去海宁七星庙,观“钱塘秋涛”。那天观潮的人多,潮也高,气势磅礴,毛泽东观潮回来后,写了一首《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钓鱼台”,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严光,即严子陵,东汉高士,曾与南阳刘秀一同拜师求学。后来刘秀一统天下,做了皇帝,派人寻访严光。但严光不慕仕途,隐居山野,垂钓富春江。其垂钓处后又被称为子陵滩。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诗中就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欣赏严光的,评述其业绩是“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由汹涛巨浪想到隐士严光,正是毛泽东的文人心态,有人以为《观潮》诗是毛泽东为反右派斗争已取得胜利而作,似乎求之过深了。
来到杭州,游山观水,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印迹,不可能不生怀古之情。
1954年,清明节前两天。毛泽东问负责他安全保卫工作的浙江省公安厅长王芳:“你知道‘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是谁的话吗?”王芳猜测,毛泽东可能想去祭奠岳飞。王芳知道毛泽东对岳飞有特殊感情,毛泽东对他说过,除了岳王墓等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坟墓外,其他的应该统统从西湖边迁出去,西湖风景区应该成为劳动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方。果真,由于工作日程安排得很紧,毛泽东要王芳在清明节那天替他到岳飞献个花圈。
杭州岳王庙
发生在西湖边的故事中,白娘子的传说一直感动着毛泽东。他对不想为妖,也不想成仙,而只是一心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白蛇充满了同情。有一次毛泽东看京剧《白蛇传》,看到白娘子与许仙生离死别时,他不禁落泪;看到白蛇被镇在雷峰塔时,他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以至于演出后上台接见演员时,竟不肯与扮演法海的演员握手。毛泽东曾这样评述这个传说:许仙固然立场不够坚定,但属于可以争取和教育的对象。法海是反动派,制造白蛇悲剧的始作俑者是法海,对他,决不能施仁政!青蛇一身正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法海的对立面。“水漫金山”一案,应由法海负责,白蛇无辜受迫害,理当平反。
毛泽东为白蛇被镇于雷峰塔下拍案而起,但他又说,雷峰塔还是应该保留,让人们一到西湖,就能想起这段神话传说。
鲁迅对西湖的评语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如像袁子才一路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毛泽东说,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对于杭州,毛泽东虽把它当做第二故乡,但他终究只是这里的一位过客。面对美丽湖山时,他心里装的还有湖山外的世界。
1958年毛泽东多次来杭州。年初,他去小营巷视察,时值全国范围推行灭“四害”卫生运动,毛泽东要看看杭州的卫生工作。这年他再来杭州时,全国卫生工作传来喜讯,6月30日《人民日报》的消息说,江西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这离他1955年2月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只3年多的时间。得此消息,毛泽东浮想联翩,彻夜无眠,欣然赋诗《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1958年,毛泽东在杭州居民家阅读《杭州日报》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当年毛泽东这句话到处可见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写给胡乔木的信中,毛泽东说,这是两首宣传诗,为消灭血吸虫而作,希望你在明天或后天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后来,诗在1958年10月3日见报。毛泽东在诗的后记中说,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诗产生于1958年那样不同寻常的“大跃进”年代不是偶然的,无疑,“六亿福州尽舜尧”的景象,推动了毛泽东的想象,而领袖的诗篇又给群众的热情“一臂之助”;正是这种领袖与群众精神上、行为上的互动,推动了“大跃进”的进程。
然而,3年“大跃进”最终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经济损失估算3年为1200亿元。国际关系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中国腹背受敌。如何走出发展中的困境?毛泽东在继续思考和探索。
孤山林和靖墓
在毛泽东看来,越是隆冬,越要有战胜严寒的勇气。这使他特别欣赏梅花的精神。
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接连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写了3封信。要田家英替他找林和靖的诗文集和一首咏梅的诗。他要查的是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全诗为:“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当天,毛泽东以草体书写了全诗,毛泽东或许正在构思他的咏梅诗。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来到了杭州。
杭州孤山曾有一个隐士叫林和靖。林和靖,北宋时人,在孤山隐居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毛泽东看林和靖的诗文,当然不是要效仿他一头埋进孤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林和靖式的爱梅,是毛泽东不屑的。于是毛泽东又想到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诗无疑给了毛泽东灵感,但他要反其意而用之:一是反其孤芳自赏而为与群芳同春,二是反其消极无奈为积极斗争。于是就有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为诗人徐迟题词:“诗言志。”梅的骨气,梅的理想,不正是正处多事之秋的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吗?
一年后,1963年1月,毛泽东又填了一首新词,以不同凡响的气势,书写了中国人民不怕国际霸权主义攻击的英雄本色。这首词就是《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词填好后,毛泽东首先书赠了主管外交工作的周恩来。这首词是毛泽东在西湖汪庄写的。面对风景如画的湖光山色,毛泽东自然没有“飘飘然的生活”;他终究只是西湖的一位过客,始终在急匆匆地赶路,寻找心中的理想。
莫干山皇后饭店,建于1934年。1954年4月毛泽东来皇后饭店用午餐,并休息了两小时
1960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审阅即将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书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